|
前两天辅导一年级的女儿写作业,无意间发现一篇课文《古对今》,因为对诗词对联系有一点研究,就仔细读了这篇课文。发现了其中有一些问题,于是给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反馈平台发了消息,以下是所反馈的内容:
年级:一年级 册次:下册 页码:50
《古对今》这篇课文的中的多书内容出自清朝车万育编纂的《声律启蒙》,这本《声律启蒙》的原版应该是元朝祝明于皇庆二年(元1313年)写的《声律发蒙》,历经700多年,在这700多年的时间之内,至少出现过十多个后人修改的版本(明-兰茂版,明-刘节版,明-潘瑛版,明-元明善版,清-李渔版,清-车万育版等)。
《古对今》这篇课文中,有“圆对方”和“朝霞对夕阳”两句,这两句在任何版本中均未出现过,因为这两句不符合对联的基本规则,对联对偶对仗基本原则是“平对仄”,更的要求是二字对要“平平对仄仄”或者“平仄对仄平”,至少也要保证第二字平仄相对。三字对要最后一字平仄相对。四字对以上要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除了最后一字要平仄相对,还要保证上下联之间,第二、四、六字平仄相对,一句内部要第二、四、六字要平仄相替。《古对今》这篇课文中“圆对方”和“朝霞对夕阳”两句,“圆”和“方”,“霞”“阳”不论是《平水韵》还是《中华通韵》均为平声,虽然说这是一年级的课文,孩子也没有接触到平仄格律这些内容,但这非常容易让孩子以后的学习产生误。
《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声律启蒙书籍,有许多优秀的对语,没必要生拉硬造。当然在选择的时候也应该细心验证,这些声律启蒙书籍也有许多错误的地方,就比如清朝车万育编纂的《声律启蒙》中的二冬部,“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这句。这句中的秋对冬就是错误的,春、秋、冬都是平声字,只有夏是仄声,所以从对偶的平仄相对的角度看,春对夏、秋对夏、冬对夏都正确,但是秋对冬就属于“失对”,在原版祝明本、潘瑛本和其他多数版本中都写作“夏对冬”。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习主席在《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文章中指出,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
人民教育出版社还是比较认真负责的,很快给了回复,回复内容如下:
尊敬的丁先生:
您好!《古对今》一课选取了《声律启蒙》中的少量语句,并借用其形式编入了学生生活中的常见物象。课文题目为“古对今”而非“对韵歌”,在平仄对举方面并不严格。安排这篇课文的目的,是通过若干组意思相对的词语,呈现出各种并置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自然之美的意境,让学生在节奏鲜明的朗读中学习生字、积累词语,获得美感。
十分感谢您对教材的关注,感谢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祝您工作顺利!
最后说说对这个回复的一些看法,语文课本应该是一本严谨的书,不管是几年级,低年级对学生可能没有平仄对仗的要求,但这不应该是不严谨的理由。教材本身是最应该严格要求。拿圆对方这一句,圆可不可以对方,如果在数学上可以,在数学中构成反意关系(圆无棱角,方有棱角),但在语文上,圆和方都是平声字,明显不符合对句的规则,也会给学生在以后学习近体诗和对联的知识中带来困惑,这篇课文名为《古对今》,既然有对这个字,就应严格按对联的规则要求。我认为正确的应该是圆对扁,平仄、意思都没有问题!
以上皆为个人拙见,有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指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