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1|回复: 1

也说词曲之别,驳斥江西牛皮大王歪理邪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2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楚山孤云 于 2016-5-22 14:23 编辑

江西那厮读书极其有限,却偏偏要大谈特谈词曲之别。其言论常常顾左右而言他,思维逻辑混论,有点和授业解惑者的身份极不相称。

关于词曲之别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来说  。一,就某个个例来说,学者早有比较清楚的结论,比如【骤雨打新荷】、【人月圆】、【天净沙】【行香子】、【念奴娇】等等。二,就整体而言很多问题还没彻底解决,比如何为词调?何为曲调?看似极为简单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大家公认的定义。一些工具书教科书所作词曲之别的论述,大多与实际情况并不符合不合。比如“衬字说、平仄混押、雅俗说”,这些绝非“词曲本质”之别。至今学者对此还在探索中,有专业兴趣的读者可以翻阅一下最新的博士论文《宋元词曲递变研究》和《宋词音乐专题研究》。吴梅学生任老夫子《词曲通义》就词曲的外函,不厌其烦地进行了详尽,但过于追求语言形式的阐述。仅有数字涉及词曲之别的本质------音乐。对于唱,几乎只字未提(一时没找到原文,不能完全排除记忆上的偏差)。


可以这样说,到目前为止学者中,唯有洛地老先生对此问题,从侧面做出了最正确的解释,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词乐曲唱》和《词体构成》两本书。


愚人楚山非常赞同,山西太原高履成老先生一再强调有声的曲,极为重视活生生的戏曲的-----曲学观点。这也是我们解开词曲根本区别的关键所在。就整体而言词曲之别在于唱,在于“音乐”、在于音韵。有点像戏曲,秦腔和晋剧的根本的区别,不在于文辞,而在于音韵,在于唱、在于音乐。


但是曲,不是一夜就产生的,从词到曲有一个递变的过程。南宋之词通俗者类曲,金元之曲近雅者类词。因此,古人时而视词曲为一体混为一趟,时而将两者区别开来,似乎泾渭分明。彻底厘清或者说想彻底厘清词曲之别是当代人的愿望。

有人或许问,既然“词曲之别”的标准有了,为什么几百年来没有人搞清楚这个问题呢?细心的曲友可能看出来了,上面的音乐二字我加了引号,因为两宋时期词根本就没有普及的音乐(谱)。《词源》和姜夔自度曲所谓的“音乐”仅仅是作者自己用来提示唱的符号,还不能说是现代意义上的音乐之谱。证据何在呢?假设那时候有“词乐(谱)”,周德清的“阴字法和阳字法”,还会用哪种语言来论述吗?他就会直接说,根据乐谱,某处该用阴字、某处该用阳字。再者,千百年来诗词曲,唯有文字留下来,至今谁见过普及的词乐之谱?当今研究词乐的学者几乎是异口同声的说“词乐丢失了”。此,大谬也!请看清末大学者俞樾先生为《词律》作序是怎么说的:“今之词,古之乐也”。一语道破天机,原来古人把歌词作为唱腔,这也就是洛地老人说的化文为乐。请注意,我们说明代中期以前诗词曲并无乐谱。“化文为乐”这就是古人唱的技巧,当然也绝不是任何人都会唱的。视文字而唱的技巧,仅仅掌握在歌女、戏子和个别精于此道诗词曲作者手中。随着时代的巨变、歌者的离世,他们的“唱腔”绝大数多遗失了,为什么?因为当时没有有效的、普及的、与歌词相配的记录“唱腔”的手段。明中期以后人么才开始寻找记录乐谱的方法,到了康乾盛世,才真正产生了接近现代意义上的可普及(业内)、可歌唱的乐谱---公尺谱。从此以后古代的唱法(视文而唱)失传了。人们唱,改用“视谱而唱”。

既然宋词本身无乐谱,而古之唱法又失传,今天的学者也就无法从乐谱的对比研究词曲之别。而只能从“古之乐”的歌词中来研究词曲之别。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学者并未放弃,还在努力!

有的学者认为,词曲的声腔并非全部遗失了,有的声腔用公尺谱记录并保存在《九宫大成谱中》,音乐家孙玄灵从中甄别出元曲声腔,编撰《元人散的曲音乐》一书,但宋人词声腔寥寥无几。

数年前我曾说过,任中敏所论是词曲风格之别,而非本质区别。他的冒牌弟子拾其牙而不自悟。倒是廖奔老夫子弟子对此的评价和拙论接近。

愚人楚山以为,考据固然重要,合理的推论也是考据,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结论:词曲本质的区别在音,也就是唱、音韵、音乐




 楼主| 发表于 2016-5-22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楚山孤云 于 2016-5-23 11:01 编辑

江西那厮读书极其有限,却偏偏要大谈特谈词曲之别。常常食古不化、顾左右而言他,和自诩的“授业解惑”者的身份极不相称。

关于词曲之别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来说  。一,就某个个例来说,学者早有比较清楚的结论,比如【骤雨打新荷】、【人月圆】、【天净沙】【行香子】、【念奴娇】等等。二,就整体而言很多问题还没彻底解决,比如何为词调?何为曲调?看似极为简单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大家公认的定义。一些工具书教科书所作词曲之别的论述,大多与实际情况并不符合不合。比如“衬字说、平仄混押、雅俗说”,这些绝非“词曲本质”之别。至今学者对此还在探索中,有专业兴趣的读者可以翻阅一下最新的博士论文《宋元词曲递变研究》和《宋词音乐专题研究》。吴梅学生任老夫子《词曲通义》就词曲的外函,不厌其烦地进行了详尽,但过于追求语言形式的阐述。仅有数字涉及词曲之别的本质------音乐。对于唱,几乎只字未提(一时没找到原文,不能完全排除记忆上的偏差)。


可以这样说,到目前为止学者中,唯有洛地老先生对此问题,从侧面做出了最正确的解释,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词乐曲唱》和《词体构成》两本书。


愚人楚山非常赞同,山西太原高履成老先生一再强调有声的曲,极为重视活生生的戏曲的-----曲学观点。这也是我们解开词曲根本区别的关键所在。就整体而言词曲之别在于唱,在于“音乐”、在于音韵。有点像戏曲,秦腔和晋剧的根本的区别,不在于文辞,而在于音韵,在于唱、在于音乐。


但是曲,不是一夜就产生的,从词到曲有一个递变的过程。南宋之词通俗者类曲,金元之曲近雅者类词。因此,古人时而视词曲为一体混为一趟,时而将两者区别开来,似乎泾渭分明。彻底厘清或者说想彻底厘清词曲之别是当代人的愿望。

有人或许问,既然“词曲之别”的标准有了,为什么几百年来没有人搞清楚这个问题呢?细心的曲友可能看出来了,上面的音乐二字我加了引号,因为两宋时期词根本就没有普及的音乐(谱)。《词源》和姜夔自度曲所谓的“音乐”仅仅是作者自己用来提示唱的符号,还不能说是现代意义上的音乐之谱。证据何在呢?假设那时候有“词乐(谱)”,周德清的“阴字法和阳字法”,还会用哪种语言来论述吗?他就会直接说,根据乐谱,某处该用阴字、某处该用阳字。再者,千百年来诗词曲,唯有文字留下来,至今谁见过普及的词乐之谱?当今研究词乐的学者几乎是异口同声的说“词乐丢失了”。此,大谬也!请看清末大学者俞樾先生为《词律》作序是怎么说的:“今之词,古之乐也”。一语道破天机,原来古人把歌词作为唱腔,这也就是洛地老人说的化文为乐。请注意,我们说明代中期以前诗词曲并无乐谱。“化文为乐”这就是古人唱的技巧,当然也绝不是任何人都会唱的。视文字而唱的技巧,仅仅掌握在歌女、戏子和个别精于此道诗词曲作者手中。随着时代的巨变、歌者的离世,他们的“唱腔”绝大数多遗失了,为什么?因为当时没有有效的、普及的、与歌词相配的记录“唱腔”的手段。明中期以后人么才开始寻找记录乐谱的方法,到了康乾盛世,才真正产生了接近现代意义上的可普及(业内)、可歌唱的乐谱---公尺谱。从此以后古代的唱法(视文而唱)失传了。人们唱,改用“视谱而唱”。

既然宋词本身无乐谱,而古之唱法又失传,今天的学者也就无法从乐谱的对比研究词曲之别。而只能从“古之乐”的歌词中来研究词曲之别。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学者并未放弃,还在努力!

有的学者认为,词曲的声腔并不非全部遗失了,有的声腔用公尺谱记录并保存在《九宫大成谱中》,音乐家孙玄灵从中甄别出元曲声腔,编撰《元人散的曲音乐》一书,但宋人词声腔寥寥无几。

数年前我曾说过,任中敏所论是词曲风格之别,而非本质区别。他的冒牌弟子拾其牙而不自悟。倒是廖奔老先生的弟子对此的评价和拙论接近。

愚人楚山以为,考据固然重要,合理的推论也是考据,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结论:词曲本质的区别在音,也就是唱、音韵、音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5-30 11: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