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2|回复: 7

三羊关于【失粘】、【折腰】、【换头】等术语的看法

[复制链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发表于 2016-10-8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羊关于【失粘】、【折腰】、【换头】等术语的看法

百度资料:关于【失粘】的流行说法

失粘
    所谓“粘”,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失粘就是平仄不一。

介绍
    作旧体诗术语。写作律诗、绝诗时平仄失误,声韵不相粘之谓。即应用平声而误用仄声,或应用仄声而误用平声。又据宋陈鹄<耆旧续闻>,表启之类的骈俪文字,若平仄失调,在当时也叫失粘。


关于失粘的正确说法:

   关于近体诗(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的“粘”、“对”;“失粘”、“失对”。

   所谓“粘”,是指在近体诗的相邻两联中,上一联的对句(即该联第二句)和下一联的出句(即该联第一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平平仄仄仄平平 ”句型,则下联出句是“a.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上联对句是“B·仄仄平平仄仄平” 句型,则下联出句是“b.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型,也就是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平粘平,仄粘仄,把两句粘联起来。

失粘的用发介绍:

    所谓“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就是B·仄仄平平仄仄平 ;出句是b.仄仄平平平仄仄,对句就是A·平平仄仄仄平平 。也就是说,在对句中,平仄完全是对立的。只有这样,才合乎粘对规律。

    不合乎粘的规则的,叫“失粘”;不合乎对的规则的,叫“失对”。初唐时,格律未严,“粘”的规则尚未确定下来,所以有少数失粘的现象,直到王维还是如此。唐诗中,即便如诗仙李白,其所作律诗中甚至也常见失粘的现象,河南文艺版《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李白卷》中曾有评价,“太白之作七律,多失粘,然其音响节奏不减杜律,盖得力于个性体之内节奏也”。至于“对”的规则,似乎确定得较早,所以在唐诗中极少失对的情形。宋代以后,失粘和失对成为大忌,更没有人犯这些规则了。

    宋·陈鹄《耆旧续闻·卷四》关于【失粘】的说法四声分韵,始於沉约。至唐以来,乃以声律取士,则今之律赋是也。凡表、啟之类,近代声律尤严,或乖平仄,则谓之“失粘”。然文人出奇,时有不拘此格者。《缄啟新范》载《李秀才贺滕学士》一啟,全用侧声结句,其辞云:“伏审荣承紫涣,进联闺彦。某被遇有素,起抃惭后。且贤者器业,本不在於文藻;而国之钧轴,实藉此而进用。恭以某官率誌雅远,持论忠实,每忆舒捲向嗟淹晚。今幸以材夫而抡擢,必将上副乎?心知所谓豪俊,骤扬庭选,佇见风节,耸闻天下。某成乐樊圃,繫心京轂,伏冀上為宗社,精治兴寝。”
=======================

在下三羊认为:

1、有悖于沈约的声律原理
以上的流行说法,有悖于沈约【欲使宫征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和【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的声律理论。
2、
失粘的流行说法,没有对应关系
一联之中,第一句与第二句,是对应关系;
一科之中,第一联与第二联,是对应关系。(古有四句或两联一科之说)
前联对句与后联出句,根本不是对应关系。
有对应,才有对比。无对应,则无对比。

比方说,依照以下数字格式:
〇二〇〇〇,
〇七〇〇〇。
〇贰〇〇〇,
〇柒〇〇〇。
【七】,是【二】的朋友。
【贰】,是【二】的朋友。

【七】和【二】的关系,是【朋友】的关系。
【贰】和【二】的关系,是【朋友】的关系。
【贰】和【七】,则是【朋友的朋友】关系。


3、失粘是失换的误说
    元兢的换头理论,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换句头,一是换联头。【二七】平仄异声,是换句头;【二贰】平仄异声,是换联头。因此,传统的说法,【失粘】实为【失换】的误说。


4、失粘不是失律,更不是近体诗的大忌!
    近体诗的【换联头】与【不换联头】,如同首句【连韵】与【不连韵】。首句连韵,是正格。首句不连韵,是变格。【换联头】,是正格;【不换联头】或【不完全联头】,是变格。正格,为【换头】;变格,是【折腰】。

唐·庾敬休 试律诗《春雪映早梅》
清晨凝雪彩。新候变庭梅。
树爱春荣徧。防惊曙色催。
寒光添粉壁。积润履青苔。
分明六出瑞。隠映几枝开。
闻笛花疑落。挥琴兴转来。
曲成非寡和。长使思悠哉。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入平平去?通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入平平去?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
折腰=====================三/四联


唐·李  勲 试律诗《泗濵得石磬》
浮磬潜清深。依依呈碧浔。
出水见贞质。在悬含玉音。
对此喜还叹。几秋还到今。
器古契良觌。韵和谐宿心。
何为值明鉴。适得离幽沉。
自兹入清庙。无复泥沙侵。

平仄平平平?平平平仄平?
仄上仄平入?仄平平仄平?
仄上仄平去?仄平平仄平?
仄上仄平入?仄平平仄平?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仄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
折腰=====================一/二联、二/三联、三/四联、五/六联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10-8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折腰体
诗体:格律诗在平仄上的一种变格  

来源考证
    折腰体作为诗体名称,最早出现在高仲武(约726—805在世)编选的《中兴间气集》中。该书选了大历十才子之一崔峒(约766前后在世)的《清江曲内一绝》,题下注明“折腰体”。诗如下:“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何谓折腰体,唐人没有解释。也许有过解释,可惜失传了,宋人的解释很简单。

惠洪(1070-1128)《天厨禁脔》卷上云:
“折腰步句法:《宿中山》:‘幽人自爱山中宿,更近葛洪丹井西。庭前有个长松树,夜半子规来上啼。’前诗韦应物作,虽中失粘而意不断也。”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
“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 

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诗体》释之曰:
“折腰体,谓中失粘而意不断。”所谓“中失粘”者,指第二句与第三句平仄失粘;“意不断”者,则指两句之间联系紧密,意脉不断。
==========================

    从以上百度资料可知:提出高仲武提出【折腰体】的概念,但并无详解或任何说明。宋朝的惠洪,做出了【虽中失粘而意不断】的简单解释。宋朝的严羽,由四句折腰,又增加了八句折腰。继而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又解释了惠洪的【中失粘】和【意不断】。由此《诗人玉屑》解释可知,【中失粘而意不断】,也即【折腰】。

    唐人王叡(856年在世)《炙毂子诗格·背律体》记载:《咏柳诗》“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巫娥庙裹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此后第五句第二字合用侧声带起,却用平声,是背律也。“不将榆荚共争翠,深感杏花相映红。”此是大才,不拘常格之体。

杜牧《柳长句》全诗: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不将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唐人王叡的行文来看,第五句第二字带起是【第三联】,而不是【第五句】。也即是说,王叡的【背律体】所针对的,是相邻的【两联】,而不是相邻的【两句】。结合古人两联为科的说法,高仲武的【折腰体】,与炙毂子【背律体】,皆是参照一科而言的。

    炙毂子的【背律体】较好理解,在“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不将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一科之中,“将”字,“合用侧声带起,却用平声,是背律也”。在“幽人自爱山中宿,更近葛洪丹井西。庭前有个长松树,夜半子规来上啼”一科之中,“前”字,“合用侧声带起,却用平声,是背律也”。崔峒的“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则可解读为:“目”字,“合用平声带起,却用仄声,是背律也”。

    高仲武的【折腰体】的“腰”,义取“指某物的中间部分”。每句的第二字是【句头】,每联的第二字是【联头】。以【科】为计,一科之内只换【句头】不换【联头】的,即为高仲武的【折腰体】,也即炙毂子的【背律体】。

    声律术语【替/对/粘】,相替,是异声相变;相对,是异声相变;相粘,则成了同声相随。【同声相随】,既不符合声律鼻祖的【宫征相变,低昂舛节】,又不声律鼻祖的【前有浮声,后须切响】。有鉴于此:声律术语【相替/相对/相粘】,当是【相替/相对/相换】的误说。与此同时,【失替/失对/失粘】,也是【失替/失对/失换】的误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

主题

2685

回帖

760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600
发表于 2016-10-8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说法,总体上殊途同归。
确有四句或两联为一绝之说。

点评

意思差不多,还是有区别的。 古人的文体,分为文笔。有韵为【文】,无韵为【笔】。古人的【文】,即是今人的【诗】。诗之最短篇章,依句为计,则是四句;一联为计,则是两联;以韵为计,则是两韵(首句连韵,不计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8 21: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10-8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〇一九五四 发表于 2016-10-8 20:00
不同说法,总体上殊途同归。
确有四句或两联为一绝之说。

意思差不多,还是有区别的。

古人的文体,分为文笔。有韵为【文】,无韵为【笔】。古人的【文】,即是今人的【诗】。诗之最短篇章,依句为计,则是四句;一联为计,则是两联;以韵为计,则是两韵(首句连韵,不计韵数)。古贤的以韵为计,最为科学。以韵为计,既包含联数又包含句数。《白氏文集》记载:第十八卷,律诗,五言,七言,自两韵至三十韵,凡一百首。今人称呼近体诗,两韵的叫【律绝】,四韵的律诗,三韵的叫【小律】,多于四韵的叫【排律】。

点评

不同说法,总体上还是殊途同归的。古今说法之间应建立有机联系,未可割裂,不同之处可单独解说,将重心落到启迪、指导时人为诗上为宜。个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8 22: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

主题

2685

回帖

760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600
发表于 2016-10-8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10-8 21:20
意思差不多,还是有区别的。

古人的文体,分为文笔。有韵为【文】,无韵为【笔】。古人的【文】,即是今 ...

不同说法,总体上还是殊途同归的。古今说法之间应建立有机联系,未可割裂,不同之处可单独解说,将重心落到启迪、指导时人为诗上为宜。个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4-14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文笔隽秀,博识豪情、寄意深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4-14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情逸思飘、音韵自成、气畅志远,学习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4-14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采风流,文辞精炼!优美流畅!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5-30 20: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