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6|回复: 11

[佳作转载] 佛教对苏轼诗文的影响

[复制链接]

5009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8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8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教对苏轼诗文的影响
       摘要: 本文试图分析苏轼对佛教思想观念的接受,讨论它在苏轼人生观和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并探寻苏轼接受佛教的主观趋向以及佛教对其丰富的内心精神世界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 苏轼 佛教 禅宗 诗文 生活哲学 人生如梦
  在中国古代文人中,苏轼的一生可谓经历磨难。然而,在他经历两次“在朝——外任——贬居”的过程中,却能进退自如、超然处世,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并在散文诗歌艺术等各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这与佛教对他的重大影响是分不开的。
  苏轼的家学渊源与个人修养和他习佛关系很大。他的故乡四川自唐代以来佛教就很发达,苏轼的父亲苏询,结交蜀地出身的名僧宝月大师惟简,其母程氏也笃信佛教,他的继室王闰之、爱妾朝云都曾认真学习佛教,朝云还拜在泗上比丘尼义冲门下,成为义冲的在家弟子。苏轼在杭州为官时期,吴越名僧与其“善者常十九”。苏辙后来回忆“昔日苏夫子,杖屡无不至。三百六十寺,处处题清诗。糜鹿尽相识,况乃比丘师。”(《偶游大愚,见余杭明雅照师,旧识子瞻,能言西湖旧游,将行赋诗送之》)
  佛教对苏轼的直接影响表现在他的诗文中,是他能将佛家的某些思维方法及表述手法,如比喻、话头、典故、术语、辩证法等巧妙自如地引用到各类文章中去。苏轼文章(包括诗歌)的一大特色是喜用比喻,善用比喻,而这也恰是佛教释典的一大特色,“佛家文章中所用的比喻和寓言不仅数量多,设想奇特,而且有些手法是中国散文中所少见的⋯⋯宋人洪迈说:‘韩、苏两公为文章,重复联贯,至有七、八转者。’”《法华经·序品》中说:“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唐代法严大师法藏曾有“法非喻不显,喻非法不生”的说法。虽不能因此说苏轼的这一特色全部来自禅宗,但受其影响则是明显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也充满了无数的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时,偶而驻足于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诗人以生动的比喻高度概括了人们在追怀前尘旧踪时所难免产生的无奈和怅惘,并隐隐悟出命运的某种偶然性和人生的空幻之感。苏轼的善用比喻,正如浦起龙在《古文眉诠》中评《决雍蔽》时所云:“苏公之喻,非深通物理者不能道,惟《楞严》有之。”
  值得注意的是,苏轼对于佛教的接受,更多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哲学上的接受。我们知道,生活对于士大夫是有着双重意味的。一方面,是责任与义务的完成,是“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可在冷酷的现实压力下,他们又不断的追求着一种彼岸的超越和解脱,以寻找到心灵的轻松,老庄的“自然无为”成为儒家阳极文化不可或缺的补充。而佛教与老庄玄学共同融合成一种高超的处世智慧,使文人能以外儒内道的形式在社会天平上找到生存的支点,并以一种超脱旷达、傲世超然的心态立足于世。在苏轼深层思想意识中,佛教的精神是对传统儒学精神倾斜的平衡,使他能在困苦不堪的贬谪人生中,以澄明宁静的心态观照事物,并在这种平静种体味着人生的意义。他的文章中,有不少是将禅理禅趣圆融无碍、不着痕迹地化入,深得其理。
  佛家有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人生这一“有为法”其实如梦、幻、泡、影、露、电一般虚无幻灭。既然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都是假有幻有的,那么对任何事物就不能执着于它的表面假象。苏轼大起大伏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对个体生命的虚幻和无常有了极为深刻的感悟,对人生有种彻底的空幻感,他以高邈却又澄撤的姿态观照着包括生命、追求、奋斗在内的一切价值,这形成了苏轼诗文中反复吟咏的“人生如梦”的主题:“人生悲乐,过眼如梦幻,不足追推”(《书王源庆三首》之二)“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十一日初食荔枝》)“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次韵王延老退居见寄》)。白居易《自咏》曾说:“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而苏轼则说:“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是梦。”不得不说,苏轼的“空”观在彻底虚无性上更得到了佛家哲思的精髓,否定包括前生来世的一切轮回,甚至放弃对彼岸的一切希冀和幻想,因为那不过是另一个轮回之地而已,只有彻底的解脱和彻底的超越,消除一切积业,泯灭自我才是进入涅磐的正道,正如他在名篇《赤壁怀古》中的悠然长叹一样,纵使曾有“雄姿英发”的慷慨豪迈,“谈笑间灰飞烟灭”的英雄伟业,却仍只能将这种种功绩消弭在“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无边无际的历史长河中。王者霸业尚如梦幻一场,更何况个人的些微得失?终于,在佛家智慧的贯通照耀下,命运和仕途的进退穷达、功名得失都退缩到了遥远的地平线,那些曾缠绕着他煎熬着他的沉厚阴影便消融在佛教哲理的丰腴土壤中,可见苏轼学佛的最终目的不过是为了求得一种不萦于外物的独立宁静的心境,希望修炼出沉静旷达、荣辱利弊得失无系于心的境界。
  在苏轼看来,人生梦幻泡影的虚幻性并没有妨碍他去打量和审视,更没有使得他颓唐消极避世,反而在这“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的破灭感中找到了豁然开朗的旷达观念。这涉及到文化选择和文化接受的态度,“文化转播总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一种思想与文化的发出者与接受者都是有思想与文化传统的人,接受者在接受一种思想与文化的时候,原有的传统就是一种对新思想文化进行筛选与分解的基础。”苏轼之好佛,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找静心,寻找对现实的解脱,但这并不会威胁到作为基础的儒家文化的主体建构。“般若性空”的观点能在诗人对人世产生厌倦与退避思想的时候给予了精神上的慰藉,现实带给他的无数痛苦与烦恼可以在佛学中获得解脱,他可以在内在意识中跳出矛盾纠缠之中,从而达到心泰神宁。他对朋友谈及自己的学佛心得曰:“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与毕仲举书》)般若空观的态度使得苏轼站在一个更高的哲理层面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从而达到了任性、自适、旷达、通脱的人生境地。既然明白了人生罪福苦乐都是从念生也从念灭,也就明白了只要求的安心则外物不扰于心。他在贬谪黄州初期写的《定风波》很能表现这种“安心”的状态,这时的苏轼正遭受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打击,宦海浮沉,命运多舛,他以“诽谤新政”的罪名被御史台逮捕入狱。经过近 5 个月的审讯,受尽屈辱的苏轼才被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使为宋代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诗中写道:“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词前有小序云:“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苏轼诗文中表达这种“安心”境界的可谓比比皆是: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病中游祖塔院》)“我心空无物,斯文定何间。君看古井水,万象自往还”(《书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画著色二首》)“未知仰山禅,已就季主卜。安心会自得,助长毋相督。”(《次韵子由浴罢》)对身外俗事名利的否定,反而是他更加肯定自身精神的存在,虽然在人生的道路上时刻有着“穿林打叶声”,但精神上的超然和人生态度上的旷达无疑能让他“吟啸且徐行”,消解了执着业念的人生,自能“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苏轼在佛教各宗派中,尤其喜欢禅宗,他曾说自己“久参白足知禅味”(《书普慈长老壁》)“故因文字不离禅”(《次韵参寥寄少游》)。禅宗认为:“人性本净,为妄念故,盖覆真如”(《坛经》第十八),要达到涅槃,就必须去除明净无垢的佛性上的妄念俗想,所谓成佛解脱的过程,就是明心见性,去迷破执的过程。禅宗从自力自度的原则出发,提出“无执”的要求,目的在于破除一切外在权威和束缚。苏轼思想中的佛老精神,铸成了他在创作中不泥于固有的表现形式,袁枚说:“苏长公通禅理,故其文荡”(《与友人论文书》),阐明了苏轼为文的态度,他认为诗文是其自由抒发性情的一种方式,所以毫无拘束滞碍,畅快淋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行,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禅宗常说“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只要荡荡无碍任意纵横,就能达到佛陀境界,苏轼这种“如万斛泉源”“滔滔汩汩”的文风,无疑与此有关。
  葛兆光在《中国禅思想史》中说:“中国文人士大夫的情感中,那种只存在于心灵体验中,不可触不可摸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自然,总是成为他们企盼到达而永不能到达的终极;在他们的思维等级中,这是一种最玄远的哲理;在他们的生活实践中,这是一种最潇洒的状态。尽管这种哲理是理所应有的,但它却是不可思议的,尽管这种生活是实所未有的,但它却是梦寐以求的,正是这种境界常常缠绕着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总在诗歌中轻吟浅唱。”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佛教影响了苏轼的思想和生活,给予他文学创作以强有力的滋养,而随遇而安、进退自如的处世哲学更使他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个更加纯粹的文人,从而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5009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8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8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对苏轼的直接影响表现在他的诗文中,是他能将佛家的某些思维方法及表述手法,如比喻、话头、典故、术语、辩证法等巧妙自如地引用到各类文章中去。苏轼文章(包括诗歌)的一大特色是喜用比喻,善用比喻,而这也恰是佛教释典的一大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09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8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8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对于佛教的接受,更多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哲学上的接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09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8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8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方面,是责任与义务的完成,是“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可在冷酷的现实压力下,他们又不断的追求着一种彼岸的超越和解脱,以寻找到心灵的轻松,老庄的“自然无为”成为儒家阳极文化不可或缺的补充。而佛教与老庄玄学共同融合成一种高超的处世智慧,使文人能以外儒内道的形式在社会天平上找到生存的支点,并以一种超脱旷达、傲世超然的心态立足于世。在苏轼深层思想意识中,佛教的精神是对传统儒学精神倾斜的平衡,使他能在困苦不堪的贬谪人生中,以澄明宁静的心态观照事物,并在这种平静种体味着人生的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09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8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8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大起大伏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对个体生命的虚幻和无常有了极为深刻的感悟,对人生有种彻底的空幻感,他以高邈却又澄撤的姿态观照着包括生命、追求、奋斗在内的一切价值,这形成了苏轼诗文中反复吟咏的“人生如梦”的主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09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8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8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的“空”观在彻底虚无性上更得到了佛家哲思的精髓,否定包括前生来世的一切轮回,甚至放弃对彼岸的一切希冀和幻想,因为那不过是另一个轮回之地而已,只有彻底的解脱和彻底的超越,消除一切积业,泯灭自我才是进入涅磐的正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09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8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8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学佛的最终目的不过是为了求得一种不萦于外物的独立宁静的心境,希望修炼出沉静旷达、荣辱利弊得失无系于心的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09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8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8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转播总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一种思想与文化的发出者与接受者都是有思想与文化传统的人,接受者在接受一种思想与文化的时候,原有的传统就是一种对新思想文化进行筛选与分解的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09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8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8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般若性空”的观点能在诗人对人世产生厌倦与退避思想的时候给予了精神上的慰藉,现实带给他的无数痛苦与烦恼可以在佛学中获得解脱,他可以在内在意识中跳出矛盾纠缠之中,从而达到心泰神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09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8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8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般若空观的态度使得苏轼站在一个更高的哲理层面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从而达到了任性、自适、旷达、通脱的人生境地。既然明白了人生罪福苦乐都是从念生也从念灭,也就明白了只要求的安心则外物不扰于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09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8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8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要达到涅槃,就必须去除明净无垢的佛性上的妄念俗想,所谓成佛解脱的过程,就是明心见性,去迷破执的过程。禅宗从自力自度的原则出发,提出“无执”的要求,目的在于破除一切外在权威和束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09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8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8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文人士大夫的情感中,那种只存在于心灵体验中,不可触不可摸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自然,总是成为他们企盼到达而永不能到达的终极;在他们的思维等级中,这是一种最玄远的哲理;在他们的生活实践中,这是一种最潇洒的状态。尽管这种哲理是理所应有的,但它却是不可思议的,尽管这种生活是实所未有的,但它却是梦寐以求的,正是这种境界常常缠绕着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总在诗歌中轻吟浅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3-28 19: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