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7|回复: 14

[佳作转载] 清代绝句赏析

[复制链接]

5011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97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9-16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0-9-16 15:16 编辑

清代绝句赏析
          一.山水篇
瀑布二首①(其二)
清.阎尔梅
环穿松竹走银浆②,跌落悬崖万丈长。
  声到山根光四射③,漂红满涧出鄱阳④。
    [简注]  ①自注:记云:“庐山瀑布数十里,惟出自香庐峰者独长,乃真瀑布。”②环:周匝,围绕。③山根:山脚涧底。④漂红:漂浮的落花。鄱阳:指鄱阳湖。在江西省北境。庐山在鄱阳湖西北,天晴时从庐山含鄱口即可眺望该湖。
    [赏析]  咏庐山瀑布的诗,最著名的当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了,这首诗虽不及白诗那么空灵,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却也有自己的特色。首句写瀑布跌落前的状态。瀑布源于巍峨的香庐峰,山上人迹罕至,林木葱茏茂密,清冽透明的山泉汇成溪流,环绕穿行于青松
翠竹之间,仿佛熔化了的白银奔流跌宕,熠熠闪光。“银浆”一喻,突现了瀑布源流清澄明亮,洁白如银的特色。次句写瀑布的落势:奔腾的溪流从陡峭如壁的悬崖上跌落,宛若垂下一条万丈白练。比起“飞流直下三千尺”来,“万丈长”夸张更甚,但后者却不及前
者有光彩。原因何在呢?主要在于“跌落悬崖”四字太实,不如“飞流直下”的动感和气势强。但后面的两句诗弥补了这一不足。第三句写瀑布落底的声势甚为生动。“声到山根”是虚写,“光四射”是实写,凌空倾泻的巨流跌落山根,与涧底猛烈碰撞,迸珠溅玉,辉映丽日,光华四射,该是何等壮观!以实补虚,反过来也不难想象到它同时发出的震撼山谷的巨响和“雷吼何喷薄”的磅礴声势了。末句写瀑布的流向。瀑布沿山涧而下,挟一路落花,流进鄱阳,汇入长江,漂流的花瓣,给人留下优美的遐想。这首诗,着眼于香庐峰瀑布的全流程,对瀑布及沿流环境作了多角度、多侧面的具体描绘。青松翠竹,银浆落红,飞珠溅沫,色彩斑斓,既反映出瀑布的质色声光,又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美好,在富于现实主义的描写中,也流露出诗人的赞美喜悦之情。就色调的丰富而言,这首诗比起前代
的咏瀑布诗来也毫不逊色。
香山花径三首(其三)①
清. 阎尔梅
无边松竹两行分,日色穿成锦绣文。
  此景非关人布得②,映山红染一溪云③。
    [简注]   ①香山花径:此诗自注。“自佛手岩东抵大林寺数里皆是。”按花径在江西庐山牯岑西谷,今辟为花径公园。香山:唐白居易号香山居士。相传白居易登山游览,漫步花径,适值山下桃花已谢,大林寺桃花盛开,即兴作了《大林寺桃花》一诗。②关:牵连,涉及。③映山红:杜鹃花之别名。春季开花。
    [赏析]  香山花径为庐山风景名胜之一。这首诗就鲜明描绘了花径一带清幽恬静、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色,也表现出诗人漫步其间闲适自得的情趣。首句“无边”二字,可见花径一带松竹的茂密无际;“两行分”则暗示出这条被松枝竹叶夹拱的山中石径的幽深静谧。次
句写花径一带光与影变幻之奇:和煦的阳光穿过茂密的枝叶,从缝隙中筛下无数道或粗或细的光柱,在林间草地和石径上投下大大小小、闪烁跳动的光斑,把这一带景色织成了美如锦绣的图案。这句诗,宛如印象派大师的传神之笔,给整个画面造成了强烈的光线效果,给这一带如画风光抹上了一层斑斓迷离的色彩,同时又化静为动,更加映衬出花径环境的清静幽寂。接着,诗人指明这一带优美的景致与人工布置毫无关涉,实乃天造地设,自然浑成。这句抒情性议论,隐含着诗人对造化神奇伟力的赞美之情。同时,在前后三句写景诗句中插入议论,也使全诗避免了板滞,更显得跳脱。末句诗则以景结情,给这幽美如画的景色添了一笔更为明艳动人的色彩。瞧!在青松翠竹构成的大片绿色背景中,在金色阳光的映照下,一条春水盈盈的溪流在花径附近潺潺流淌,小溪两岸开满了烂漫的山花,那红艳艳的杜鹃花倒映在清澄明澈的溪水中,将满溪都染上一层胭红,那汩汩流淌的小溪
带走的仿佛不是溪水,而是一溪绯红的云霞。这是多么鲜丽的色彩,多么迷人的境界啊!
    诗人犹如一位丹青妙手,以秀润清丽的笔触,描绘出一幅明暗交织、绚丽多彩的风景画,渲染出幽谧秀美的意境。虽然诗中无一字直接抒情,但透过诗中景语,诗人漫步花径时悠闲愉悦的心情不都洋溢于字里行间吗?
太华绝句①
清.孙  蕙
   绝顶青冥露掌开②,仙人凤迹隐楼台③。
云间忽敞中原色, 俯看黄河一线来。
    [简注]  ①太华:即华山,以其西南有少华,故称太华,在陕西省华阴县南,世以为五岳中之西岳。②青冥:青色的天空。《楚辞.九章.悲回风》:“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倏忽而扪天”。③仙人凤迹:仙人乘鸾跨风的遗迹。典出汉刘向《列山传》卷上:“萧史者,秦
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白孔雀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hao)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风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
    [赏析]  太华山为西岳华山之主峰,雄峙于陕西省东部,北临渭河平原,东眺中原大地。
    有壁立千仞之势,山顶有莲花、落雁、朝阳、玉女、五云等峰,为游览胜地。这首诗是诗人登临览胜之作。首句状太华山顶自然形势。“绝顶青冥”形容太华峰巅险峻陡峭,上摩青天,突出了山峰之高。“露掌开”是写在太华极顶环顾四周,太华山的五座峰峦就相张开的五根手指,既自成一脉又连成一体,显出了山势之奇。次句写太华山周围的历史传说和人文景观。古人早已传说太华山上有仙女出没。张衡《思玄赋》曰:“载太华之玉女兮,召洛浦之虑妃。”刘良注曰:“玉女,太华神女”。太华主峰即名玉女峰。如今,诗人在太华峰巅纵览云飞,只见山腰座座亭台楼阁在云中时隐时现,不禁发思古之幽情,联想起当年秦穆公为女儿弄玉及女婿箫史修筑秦楼箫馆及其后这一对恩爱夫妻乘鸾跨凤成仙飞升的传说,并揣测道,这一对仙人当年乘凤登仙的遗址很可能就隐没在山腰这些楼台之中哩!这句诗将历史传说与人文景观相交融,给太华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缥缈的色彩。第三句文气突转,又将目光从虚无缥缈的天界转向人间大地:茫茫云海间,忽然吹过一阵山风,卷走大片云气,敞开大块晴空,露出了山南面广阔中原大地的一派秀色。“忽敞”二字,使全诗顿生波澜,同时也精确地反映出山间云气聚散无常、变幻迅疾的特色。末句诗写诗人俯瞰山下,只觉得九曲黄河就像一根弯曲的长线从北面黄土高原的沟谷间蜿蜒而来,又向东流去。“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句。“俯看黄河一线来”一句,显然脱胎于前者。但尽管两句都是夸张,仍有所不同:李白的诗,起句突兀,是从仰观的视角写的,偏重于想象,气势雄浑豪迈;孙蕙的诗,结句蕴涵,是从俯瞰的视角写的,偏重于写实,意境开阔悠远,而且,还起到反衬华山高峻的作用。
瓜   洲①
清.丁耀亢
水外苍烟一鹭明②,长天雨歇半江晴。
双舟对过如梭急,爱听船娘转舵声。
     [简注]   ①瓜洲:镇名。在江苏扬州南,大运河入长江处。② 苍烟:灰白色的雾气。
    [赏析]   这是一个乍雨还晴的日子,诗人乘船经过瓜洲。瓜洲一带,江流浩漫,尤其天雨时,天空灰蒙蒙的,迷迷茫茫,此时泛舟江上,见到的就只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了。然而,在这烟波黯淡的背景上,诗人还是发现了一点引人注目的色彩:一只雪白的鸥鹭,正冒着烟雨翩然飞翔于水面苍烟之上,色彩格外鲜明。一个“明”字,流露出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的赞美之情。过了一阵,云开雨霁,大自然的色彩又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一抹阳光从高空透过云层,刚好照射到江中心,把半川江水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于是,江面上出现了半江晦暗“半江晴”的奇丽景观。一个“晴”字,进一步暗示出诗人的喜悦心情。这两句诗着重写景,后两句诗则着重写人,直接抒情。瓜洲一带江面,正是大运河汇入长江处,涡流回漩,水势湍急,来往船只经过此处,都得留神把舵,使劲摇橹,方能冲出漩流,到达彼岸,因此,当双舟对面驶过时,船速更显得比穿梭还要迅疾了。诗人这只船上掌舵的是位船家妇女,在漩流中,她把准航向,镇定自若,那一声紧似一声的转舵声更显示出她坚毅顽强的拼搏精神,于是诗人情不自禁,直抒胸臆:“爱听船娘转舵声”,表达了对人的生命力和意志力的由衷赞美!这首诗对大自然光影色彩的变幻感觉敏锐,刻画细腻,抒写情怀隐显结合,充满乐观的生活情趣,语言清淡自然,风格逸宕有致。
历下亭①
清-田霡
阶下芰荷香正浓②,竹边小榭水云封③。
钩帘差怪岚光远④,欲向华山借一峰。
    【简注】①历下亭:在今山东济南大明湖西,面山背湖,为湖区名胜之一。②芰荷:出水的荷。指荷叶或荷花。《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③榭(xiè):建在高土台上的敞屋。如水榭、舞榭。④差:尚,略。岚光:山光,山色。岚(lán):山林中的雾气。
    【赏析】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著称于世的济南,是我国的历史和风景名城,而大明湖更是镶嵌在这块土地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首诗就生动描述了诗人在大明湖历下亭见到的湖光山色及其独特感受。首句写芰荷,次句写小榭,即历下亭所处的位置环境,故意到装,意在突出最能体现大明湖夏季风光的“芰荷香”。两句诗描绘出一幅诱人的“夏日清趣图”:在一片青翠竹林边,有座小小的水榭,这就是历下亭。它的其它几面都被清澄的湖水和夏日氤氲的水气包围着,清风徐来,水光潋滟。离亭子台阶下不远,是大片的荷叶和盛开的荷花。宋人杨万里曾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赞美过西湖的“十里荷花”,其实,大明湖莲荷之盛并不亚于西湖。荷花本来香远益清,诗人所在的历下亭距大片荷塘仅几步之遥,香气自然更浓郁了。“芰荷香正浓”虽然突出的只是香气,但由于常识和通感的作用,人们也不难想见荷叶的碧绿水灵及荷花的红艳娇美。历下亭面山背湖,观赏了湖光之后,诗人又把目光转向山色,他卷起亭中面山那方的帘子,却略微感到有点怨怪了:济南虽有千佛山、卧牛山、凤凰山等名胜,但这些山并不是很高,距历下亭又相当远,从亭中眺望,虽然可见远山含黛,但毕竟只有一抹青色的轮廓,山色并不鲜明,无怪乎诗人会“差怪岚光远”了,“差怪”二字,表达了美中不足的缺憾心理。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下,诗人突然想落天外——“欲向华山借一峰”,也就很自然了。试想,如果能从嵯峨峭拔的华山诸峰中借得一峰,使之飞峙大明湖边,那时,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岂不是更加美不胜收了吗?人,总是想追求完美的。这首诗以淡雅清隽的语言描绘了大明湖的明丽风光,表达了诗人悠闲恬适的情趣,结句更是大胆想象,别出奇思,以虚补实,借想象中华山的阳刚之美来充实大明湖的阴柔之美,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春江
清-何绍基
几处渔村欸乃歌①,轻烟染就万峰螺②。
乌篷摇入潇湘路③,才信春江是绿波。
    【简注】①欸乃:摇橹声。欸乃歌,形容橹声好听或渔人唱歌配合橹声。②螺:古代妇女的一种发髻,形似螺壳,称为螺髻。古诗词中常用以比喻峰峦的形状。③乌篷:一种黑篷小船。潇湘:湘江的别称。也指湘江中游与潇水会合后的一段江流。
    【赏析】这首诗描绘出一幅绝妙的《南国春江行舟图》。首句写沿江渔村的情景。诗人泛舟江上,但见沿岸渔村处处,江面渔舟点点,渔民们一边趁着春江水暖驾船捕鱼,一边随着橹声的节奏唱着欢快浏亮的渔歌。这句诗仿佛一幅有声的画,起始就给全诗带来盎然春意和蓬勃生气。“欸乃歌”三字,还使人联想到春汛来临时江面春水盈盈的景象。句中“几处”与下句中的“万峰”一样,皆是泛指之词。下句写沿岸山色之美。春江两岸,连绵不断的山峦形如青螺,从江面腾起的漠漠轻烟在无数峰峦间缭绕,更使山色显得青翠欲滴,仿佛这动人的青绿是被轻烟点染而成的一般。“染就”二字,移情入景,化静为动,更加显露出诗人眼见沿江万山叠翠时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诗,写出春江两岸环境的清幽,春色的宜人,对末两句诗直接描写春江起着陪衬作用。末尾两句紧扣诗题,赞美了春江水色的碧绿可爱。诗人乘着一只乌篷小船,徐徐驶入潇湘一带江面,这一带江水格外清澈澄净,平静如画,乌篷船在绿盈盈的春水上滑行,仿佛贴在一面绿色透明的玻璃镜上一样。此时此刻,诗人身临这“翠色随人欲上船”的境界,不由得联想起南朝文人江淹《别赋》中赞美江南春色的名句:“春草碧色,春水绿波”,方才相信前人果然所言不虚。“才信”二字,表达出诗人亲身感受到春江水色之美以后陶然欲醉、赞赏不已的心情。这首诗以清新自然、音韵和谐的语言描绘出春天的南国妩媚动人的山水,宛如一幅以青绿为底色的秀色可餐的风景画,渔村、青山、乌篷、绿波,层次清晰而又浑然一体,互相映衬,诗人对南国锦绣河山的热爱之情,更是充溢于画面之中,构成了优美动人的意境。
雨中望上饶诸山云气
清-张謇
将雨山云忽际天①,有时山忽上云颠②。
晚来更被横风扰③,万点青苍尽化烟。
    【简注】①际:到,接近。王守仁《瘗旅文》:“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②云颠:云层的顶端。③横风:即从空中横扫而过的大风。
    【赏析】这是一首笔调清新明快、意境空灵开阔的风景诗。上饶在江西省东北部,境内多山。张謇本是江苏南通人,在一个山雨欲来的日子里,诗人正在上饶。远望上饶诸山,不禁被大自然奇幻美妙的变化深深吸引住了:将要下雨之前,山中云气倏忽之间缭绕升腾,上接苍天,将逶迤的群山都遮没了,可是有时猛地吹过一阵风,青苍的山峦又露出云端之上。诗人敏锐地捕捉住将雨之前山中云气变幻迅疾无常的特点,并连用两个“忽”字,以凝练的语言将自己的新鲜感受浓缩在头两句诗里。末两句诗写雨中的景致。傍晚时分,山中云气被一阵从空中横扫而过的狂风所侵扰,凝聚成浓重的积雨云,终于,绵密的雨丝从空中落下,露出云端的万千青苍的山峦都隐没不见了,仿佛都融化在迷迷蒙蒙的烟雨中。
    这首诗连用了“际”、“上”、“扰”、“化”四个动词,使全诗充满了运动感和形象性。四句诗就像用蒙太奇手法组接的四个镜头,各有侧重又连为一体,生动映现出大自然的万千气象。末尾一句用“青苍”借代山峦,更丰富了画面的色彩感。这句诗与“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样,纯然是诗人的想象之辞,事实上无论天气晴雨都不可能看尽“万点青苍”的。诗人乃是凭借想象的翅膀和激情的动力从高空俯瞰下界,才摄下这一全息全景镜头,开拓出空阔奇妙的意境。尽管全诗藏情于景,但透过诗中景语,诗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为气象万千的大自然所陶醉怡悦的情感不都充溢于字里行间吗?别林斯基说得好:“诗人从心灵深处复制大自然的景象,或是把他所看到的东西加以再创造,无论哪一种情况,美都是由灵魂深处发出的…….”。(《别林斯基选集》)
登山
清—周实
长江浩浩日夜东,豪杰落落古今同①。
四顾寂寥万籁绝②,众山皆小天地空③。
    【简注】①落落:豁达开朗,气度不凡。②籁: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泛指外界一般的声响。③众山皆小:语出杜甫《望岳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这首诗作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诗的首句写景。诗人登上长江沿岸的一座高山,纵目远眺,只见长江波涛起伏,水势浩荡,昼夜不息地向东涌流。“浩浩”二字,描状出长江波澜壮阔的气势,而“日夜东”三字,则使人联想起 孔夫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浩叹,油然激起一缕悠长的历史感。次句缘境生情,引发出抒情性的议论。长江,这条哺育了中华民族的世界第三长河,古往今来,它钟灵毓秀,哺乳过多少英雄豪杰,在它的两岸,演出过多少威武雄壮的活剧!“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此刻,诗人面对滔滔江水,缅怀起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不免感慨系之。诗人意识到历史上的英雄豪杰们尽管个性各异,但有一点却是古今相同的:他们都胸怀磊落,豁达大度,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或以刀剑、或以笔墨投入战斗,从而在历史的沙滩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想起他们,诗人怎能不油然而生高山仰止之情、激起奋发有为之志哩!末两句诗中,诗人的思绪又从悠远的历史中转入到现实,借景抒情,表达了自负有为的情怀。诗人在高山极顶,举目四顾,山川寂寥,万籁无声,更觉天地空阔,心胸开朗,就像孔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一样,意气昂扬的诗人也觉得相形之下周围的群山都显得那么渺小了。“众山皆小天地空”一句,充分抒发了这位新时代的青年俊杰宏伟的抱负和博大的胸襟。                                                         
     二.情爱篇
灯下看内人插花瓶戏题四绝句(其一)①
清.钱谦益
水仙秋菊并幽姿,插向磁瓶两三枝。
低亚小窗灯影畔②,玉人病起薄寒时③。
    [简注] ①内人:钱谦益妾柳如是,号蘼芜君,世亦称柳河东。工词翰,能书画,格调高绝,与谦益同居绛云楼,酬唱甚欢。谦益故明遗臣,明亡,如是劝其殉国,不从。后谦益死,如是殉之。②低亚(ya ):低垂貌,亚通“压”,杜甫《上巳日徐司录林园宴集》:“鬓毛垂领白,花蕊亚枝红。”③玉人:容貌美丽的人,多指女子。
    [赏析] 这是清初诗坛领袖钱谦益赠给其爱妾柳如是的诗。诗人借柳如是的风姿神韵,与爱人开了个风趣的玩笑,故曰“戏题”。前两句叙事写景。柳如是特意剪来两三枝水仙秋菊,一并插在一只精致磁瓶中观赏。这两种花卉并连一处,更显出了幽雅的风姿。其实,水仙本为冬季室内观赏植物,冬天才抽花茎,与秋菊开花季节不同,诗中却写两种花卉“并幽姿”,这该如何理解呢?有两种可能:一是她只剪了尚未开花的水仙的青茎绿叶作秋菊的陪衬;另一种则正如王士祯所云,“大抵古人诗画,只取兴会神到,若刻舟缘木求之,失其旨矣。”诗人这样写,也是“只取兴会神到”,因水仙秋菊两花,品质高洁秀雅,与柳如是气质颇类似,故一并取来,比拟柳的为人。对这种虚不可执的句子,读者也只需领会其精神,不必过于执着。而且,人的爱好也往往反映出其自身的品质情操。柳如是对此二花的喜爱,也正暗示出其气质的高雅纯洁。末两句诗即事缘情,以花喻人,更显出全诗的主旨:清冷的秋夜,昏黄的灯光映着放置于小窗旁的瓶花,枝影欹斜,花朵低垂,这与清秋微寒时节,诗人美丽的情侣患病初愈,柔弱无力地低头站起的姿态是何其相似啊!
    由这两句诗,读者仿佛看见诗人正指着低垂的瓶花对柳如是打趣道:“亲爱的,你瞧这花与你病愈初起时的神态多么相似呀!”这充满爱意与机智的谐谑既表达了诗人的怜香惜玉之情,赞美了柳如是的清神秀骨与娇柔体态,又好比生活中的味精,起着调侃逗乐的作用,使这对爱意缠绵的情侣的生活中充溢着温馨的人情味。由这首诗,不难体味诗人与柳如是之间亲密深笃的爱情,也可以想见诗人风流儒雅的气质。这首诗起兴自然,比喻生动,语言诙谐,风格清雅,是一首高格调的文人爱情诗。
手巾有赠
清.冯 班
裁纨作手巾①,寄与独眠人。
若有相思泪,莫教沾路尘。
    [简注]①纨:细绢;细致洁白的薄绸。班婕妤《怨歌行》:“新裁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赏析]这是一首为思妇代言,抒写一对恩爱夫妻离别相思之情的诗。前两句叙事。女主人公的丈夫离家未归,她含情脉脉地裁剪了一块洁白如雪的薄绸,密密缝,细细绣,制作成一方精致的手巾,寄给了身在异乡的丈夫。从女主人公的这一举动,不难想见这对夫妻平日相处时感情的深笃。如今,夫妻分别了,丈夫还忠实于这种感情吗?他会不会在外面另觅新欢,眠花宿柳呢?不。独处空闺的妻子深信自己朝思暮想的夫君用情专一,他在异乡尽管“寂寞恨更长”,但心里眷念的只有可爱的妻子。所以,女主人公才称丈夫为“独眠人”。这两句诗,即事缘情,也为后面更为动人的抒情作了铺垫。女主人公给夫君寄这条手巾,用意何在呢?末两句诗作了交代。原来,多情的妻子揣想夫君对自己也思念心切,以致流下“相思泪”。若有二字,表明了这是她的猜测。然而,她为什么会有这种猜测呢?显然,如果女主人公没有“别后涕流连,相思情悲满”(《子夜歌》)的体验,她是不会推己及人,对夫君作这样的猜测的。而且,也正因为女主人公体味到这相思泪弥足珍贵,才特意寄去洁白的手巾,劝慰夫君“莫教沾路尘”——不要玷污了这纯洁的泪珠,要珍惜纯真的爱情!这首诗,虚实相济,构思新巧。写妻子是实,写丈夫是虚。丈夫的“独眠”“相思”正映衬出妻子对丈夫的忠贞不二和绵绵思念,妻子对丈夫的劝慰正反映出她对纯洁爱情的追求与珍惜。这样,就把女主人公的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曲有致,入人心扉,即与“打起黄莺儿”一首相比也不逊色。                           
卖珠易书
清.王崇简
闻有奇书落上方①,归谋诸妇解明珰②。
购来且向清宵坐,字字翻开明月光。
    [简注]①上方:佛寺的方丈、住持僧所居。温庭筠《月夜宿云居寺上方》诗:“众星中夜少,圆月上方明。”②归谋诸妇:苏轼《后赤壁赋》:“归而谋诸妇。”诸:之于。明璫:珠玉制成的耳饰。曹植《洛神赋》:“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璫。”
    [赏析]一个不爱书籍的人还算个读书人吗?不配的。看书求知是生活的莫大乐趣和崇高价值。这首诗就动人地表现了一位爱书如命的古代知识分子的高洁情趣。头两句叙事。读书人听说有部珍奇的书籍落到佛寺方丈那里,就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将这部书购置到手。“奇书”二字,说明这部书不仅文化价值高,且市场价格也决不低。然而,他家境清寒,阮囊羞涩,到哪儿去筹得这笔数额不小的款项呢?在告贷无门的情况下,他只有回到家里与贤惠的妻子商量了。“解明璫”三字,既点了题,又表明深明大义的妻子理解自己的丈夫,又一次作出了奉献和牺牲。以往,为满足丈夫的爱书癖,支持丈夫做学问,她已将陪嫁物品变卖几尽,现在解下的这对珠玉耳环很可能是最后一件首饰了。后两句写买到书后的情况。这位读书人如愿以偿后,就回家手不释卷地翻阅起来;“清宵坐”三字,表明他看书一直看到清朗寂静的深夜。结句“字字翻开明月光”,更是含义隽永,咀之而味愈长。
    它既显示出这部书确实是一部字字珠玑的奇书,其价值决不在“明璫”之下,另一方面,与上句“清宵坐”三字相联系,又暗示出这位穷书生很可能连一盏青灯也点不起,是坐在露天下借月偷光,同时,它还表现出这位读书人虽身处困境却光明坦荡、自得其乐的心境,实为诗中最为优美动人的点睛之笔。
           竹枝词十首(其二)
清.方文
        侬家住在大江东①,妾似船桅郎似篷②。
        船桅一心在篷里,篷无定向只随风。
    [简注]①侬:我。吴地方言。②篷:帆。
    [赏析]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夔州一带)民歌中的一种,其中有些情歌多表达怨苦之情。这是诗人学习民歌,依调填词创作的一首怨情诗。首句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吻点明她家住在长江下游一带,次句以“妾”自称,表明她是已婚女子。由于居住在大江边,常见舟船来往,所以次句以船桅与船帆来比喻她与丈夫的关系就十分自然了。按说,在人生旅程中,夫妻之间本该心心相印,同舟共济才是。可是在封建社会里,女性往往处于依附无权的地位,因而往往成为爱情婚姻中受害的一方。女主人公也不幸遭遇了这样的爱情悲剧。末两句诗就以鲜明的对比发出了她的不平之鸣:她对丈夫情有独钟,忠贞不二,好比船桅一心一意向着船帆,可是丈夫却是一个用情不专的负心郎,就象没有固定方向的船帆一样,随风转向,朝秦暮楚,此刻,说不定他的心又被哪个女人勾走了哩!女主人公的怨尤,积淀了深沉的历史内涵。这首诗采撷朴素生动的民间口语,运用俚歌俗调的形式,巧比妙喻,形象鲜明,音节和谐,语语可歌,强烈的抒发了女主人公的一腔怨愤,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唐代诗人刘禹锡也曾写过一首《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比较起来,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诗歌所体现出的清新爽朗、自然流转的风格,脱尽文人习气,令人耳目一新,充分体现出民间艺术对提高艺术表现力、推进艺术创新的有益借鉴作用。
新嫁娘诗①
清-黄遵宪
屈指三春是嫁期②,几多欢喜更猜疑。
闲情闲绪索心曲③,尽在停针倦绣时④。
    【简注】①新嫁娘诗是一组爱情诗,共五十一首。②屈指:扳指头计算。三春:春季的第三个月,即阴历三月。③索:围绕。心曲:心的深处。④尽:都。
    【赏析】德国大诗人歌德说得好:“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少女谁个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的至善至纯。”即使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青年男女这种纯真自然的天性受到封建礼教的沉重压抑和森严禁锢,他们也依然热烈地向往着纯洁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这首诗就细腻真切地刻画了一位年轻姑娘在即将出嫁前夕喜忧交集的复杂心理。春天本是一个多情的季节,诗中的女主人公又是一位春情萌动、行将出嫁的女子。暮春三月,她即将成就终身大事,成为新娘子了。那是任何一位少女从情窦初开起就朝思暮想的日子,女主人公怎能不为之激动不已哩!她每天都扳着指头计算距婚期还有多少日子,对未来怀着甜美的希冀。一想到婚礼时热闹喜庆的场面,洞房花烛夜的男欢女爱,婚后夫妻间的心心相印、琴瑟和谐,未来的新娘子心里禁不住涌起几分羞涩,几多欢喜。然而,喜悦过后,她的心里更多涌起的还是忧虑和猜疑。因为在封建社会里,青年男女的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尤其是年轻女子,婚前足不出户,与男方从未谋面,更谈不上相互了解恋爱了。在这种情况下,美满的婚姻是较为罕见的。女主人公又怎能不猜疑呢?父母和媒人包办的这件婚事能给她带来幸福吗?她能否侥幸遇到一位如意郎君,一双两好,白头偕老?她能否与公婆姑嫂和睦相处,受到欢迎?倘使遇到一位不中意的丈夫和刻薄的亲戚,她又将如何呢?为了排遣这一类忧虑,女主人公只有找些缝缀刺绣的针线活做,可是,每当她停下针线倦于刺绣时,上述各种各样喜乐和忧愁的“闲情闲绪”,又都在她内心深处萦绕盘旋,她却羞于启齿,看来,对于未来的吉凶祸福,她也只有听天由命了。这首诗,语言明白晓畅,诗意含蓄蕴藉,作者将新嫁娘婚前的复杂心态表达得婉曲有致,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浓郁的人情味,令人油然而生同情之心。                  
闺怨
清.董以宁
流苏空系合欢床①,夫婿长征客断肠。
留得当时临别泪,经年不忍浣衣裳②。
     [简注]①流苏:古以五彩羽为垂饰,谓之流苏。此指床帐之饰。②经年:年复一年。浣:洗濯。
[赏析]这是一首以思妇为题材,抒写一位闺中少妇幽怨之情的诗。首句以写景为主,而又寓情于景。女主人公进入卧室,只见五彩鲜艳的流苏在合欢床的帐幔下系垂着,本来,房间中会因此而凭添一种喜庆的气氛,可是,诗人却用一个“空”字,点明了这位少妇的孤独处境,同时暗寓其哀怨思夫之情。曾几何时,女主人公与丈夫新婚燕尔,两情欢洽,这张合欢床,正是夫妻恩爱的见证。可是,如今女主人公见到这张床,睹物思人,反倒更激起孤寂哀伤之情了。次句以叙事为主,交代了这位少妇独守空房的原因,而又即事缘情。“客”是指的女主人公。原来,是封建徭役制度拆散了这一对恩爱夫妻。若干年前,这位少妇的丈夫被征召服役奔赴遥远的边塞,妻子留在家中,形只单影,独对空床,抚今追昔,怎能不苦苦思念,肝肠寸断,悲痛至于极点哩!末两句诗,更以一个典型细节体现出女主人公对丈夫痴恋的深情。想当年,年轻的妻子与丈夫离别时,二人难舍难分,泪眼相对,落下的泪珠儿将衣裳都沾湿了。此后,年复一年,妻子都在家中苦苦期盼着丈夫归来。她深情地按原样保存着这件沾满泪痕的衣裳,以为永恒的纪念,以致连将衣裳拿出来浣洗也于心不忍,因为那上面的点点泪痕,正是她们夫妻间深笃情意的结晶啊!由此可见,女主人公对丈夫的爱一直忠贞不渝,她怨恨的显然不是朝夕思念的夫君,而是封建专制的朝廷。这首诗,以明白晓畅的语言将一位闺中少妇的思夫之情表达得格外真挚动人。首句以乐景写哀,而倍增其哀;结句深沉含蓄,更是耐人寻味,故沈德潜评此诗曰:“诗人写泪者多,无写到此者。”(《清诗别裁集》)  
赋得对镜,赠汪琨随新婚二首①(其二)
清.吴嘉纪
洞房深处绝尘埃,一朵芙蓉冉冉开②。
顾盼忽惊成并蒂,郎君背后觑侬来③。
    [简注]①赋得:原是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冠以“赋得”二字。科举之试题诗,题前也均冠以“赋得”二字。但后来即景赋诗者,亦常于题前冠以“赋得”。②芙蓉:荷花的别名。冉冉:慢慢地。③觑:偷看。侬:我。
    [赏析]这首诗描摹了一对新婚燕尔的夫妇爱意缠绵的一个生活片断。首句写新婚夫妇的卧室纤尘不染,清净整洁,以新房的美好环境为下面的人物作陪衬。次句写洞房深处的新娘子。五代李珣有两句词“强整娇姿临宝镜,小池一朵芙蓉”,运用隐喻,以“小池”喻“宝镜”、“芙蓉”喻“娇姿”,写出美人临镜如“荷花娇欲语”的神态。这首绝句则运用借喻,显得更为凝练含蓄。经历了新婚之夜的男欢女爱,万般风情,,新娘子晨起梳妆时,面对明镜,不由得含羞窃笑,犹如一朵出水芙蓉慢慢地绽开了。用荷花的鲜嫩粉红比喻镜中新娘的姿容,显得栩栩鲜活。“冉冉”二字,表现出新娘子初婚后内心的娇羞痴迷,故而姿态动作比平时显得慢些。末两句诗选取了一个生动传神的细节,更是别开生面,情趣悠然。当新娘子怀着娇羞喜悦的心情对镜左顾右盼、仔细端详时,忽然,镜子里的荷花花开两朵,变成了并蒂莲——原来新娘子从镜中发现丈夫正在背后偷看自己哪!一个“觑”字,表现出丈夫对妻子花容月貌的欣赏和爱恋,而当痴情的新娘子由此看出丈夫对自己一往情深后,也不由得乍惊还喜,以致产生幻觉,觉得镜中两人的面容恍如两朵并蒂的荷花。诗人运用美妙的想象和比喻,将新娘子刻画得神情毕肖,并巧用并蒂莲这一传统文化中夫妻恩爱的象征物,风趣地向友人表达了真诚的祝福。
茉莉
清.吴 绮
香清粉淡海南来,夏晚争持傍镜台。
摘得含苞郎最爱,向侬头上看花开。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寄兴、清新动人的闺情诗。首句咏物,描述茉莉花的香、色和出处。茉莉花香气清爽,沁人心脾,色泽粉白淡雅,赏心悦目,是从南洋一带引种到此地来的。次句写女子们对此花的喜爱。通常女子梳妆是在清晨,但因夏季炎热多汗,女子们傍晚浴身之后又得梳妆一番,而茉莉花夏季开花最盛,清香宜人,故而女子们争相手执此花插在梳妆台旁的花瓶中,对着镜子梳理装扮了。“争持”二字,烘托出此花的招人喜爱,而诗中的女主人公显然也是争持者之一。这位妙龄如花的少女知道自己的情郎也喜欢茉莉花,尤其是含苞欲放的花,所以特意摘了几朵含苞欲放的茉莉插在发髻上。第三句“郎最爱”三个字,一方面可见少女对意中人了解之深,另一方面也可见双方情趣相投。末句诗则毫不掩饰地表露了少女头上插花的更深层动机:原来,她这样打扮不只是出于对此花的喜爱,更是为了博得意中人对自己的深情凝视。试想,当她梳妆已毕与心上人幽会时,那含苞微绽的茉莉与她笑靥如花的容颜交相映衬,定能更增魅力,赢得情郎含情脉脉的注目和赞美,而那正是最令她心醉的时刻啊!“向侬头上看花开”一句,既揭示了“女为悦己者容”的共同心理,又暗示出这位少女的花容月貌及双方相会时眉目传情的情景,惟妙惟肖,情韵悠长,给读者留下丰富而美妙的想象余地,是全诗传神点睛之笔。这首诗汲取了民间歌谣的长处,以朴素自然的语言状物叙事,以纵笔直抒的方式坦露情怀,巧用比兴而流转自如,不加雕饰却风韵自然,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扬州红桥三首(其一)
清.陈维菘
轻红桥上立逡巡①,绿水微波渐作鳞。
手把柳丝无一语,十年春恨细如尘。
    [简注]①红桥:在江苏扬州北门外。吴绮《扬州鼓吹词序》:“红桥在城西北二里。崇祯间,形象设以锁水口者。朱栏数丈,远通两岸,虽彩虹卧波,丹蛟截水,不足以喻。而荷香柳色,雕楹曲槛,鳞次环绕,绵亘十余里,春夏之交繁弦急管,金勒画船,掩映出没其间,诚一郡之丽观也”。逡巡: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赏析]扬州远在隋唐时就是一个繁华的都市,红桥一带,更是达官贵人、风流才子寻欢作乐之处。杜牧《遣怀》诗曰:“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可见这一带青楼女子颇多,而更多的则是寻花问柳、朝秦暮楚的薄情男子,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酿成一些爱情悲剧。直到清代,情况依然如此。这首诗的女主人公看来就是一位被负心郎遗弃的青楼女子。游春时节,它立在红桥之上,欲行还止,迟疑不决。“逡巡”二字,暗示出这位女子怀着满腹心事。那么,是什么勾起了它的心事呢?诗人没有明说,而是宕开一笔,把笔触转向红桥周围的风物。俯看桥下,春风拂过盈盈绿水,渐渐化作鱼鳞似的微波,桥边的春柳柔条如丝,也在随风摇曳,这浓重的春色怎不撩起人怀春之情!女主人公顺手握执着一条随风飘来的柳丝,默然无语,然而,它的内心却思绪翻涌,心潮起伏。结句“十年春恨”一语,终于透露出它内心的难言之隐。看来,十年以前,女主人公青春年少时曾与一位青年男子有过一段恋情。红桥一带,曾是它俩冶游之地。那时,两人卿卿我我,谈笑风生,度过了多少欢娱时光!但后来,那位男子却另觅新欢,将这位女子抛弃了。十年来,女主人公对那位负心郎怀着满腔怨情,如今旧地重游,更是触景生情,新潮难平!然而,在封建制度下,像她这样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女子注定了被人玩弄、损害的命运,她又有什么办法呢?只有将怨恨深埋心底,而且随着年长色衰,青春消逝,这种怨恨也渐渐变得像尘土一般细微了。这首诗,着重通过行动刻画和景物烘托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含蓄蕴藉,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而诗人对女主人公的满腔同情,也游荡于字里行间,增添了全诗动人的魅力。
夏夜示外①
清-席佩兰
夜深衣薄露华②凝,屡欲催眠恐未应。
恰有天风解人意,窗前吹灭读书灯。
    【简注】①外:外子,古代妻子对丈夫称“外”。此处指作者之夫孙原湘。②露华:露水。
    【赏析】席佩兰是清代颇有才华的女诗人,她的丈夫孙原湘也工诗,为一时佳偶。这首诗题为“示外”,显而易见,是一首写给丈夫的爱情诗。首句写夜景。夏天的夜晚,孙原湘坐在窗户旁看书入迷,多情的妻子也坐在一旁,红袖添香,伴陪着夫君。夜渐深沉,氤氲的露气凝结成了一粒粒小露珠,屋里的寒意也越来越重了,可是,好学不倦的夫君穿着单薄的衣衫却浑然不觉,依旧对着一灯如豆,伏案攻读。温柔贤淑的妻子见此情景,怎能不为夫君担心呢?次句诗就写了女主人公的心情。陪伴左右的妻子担心丈夫会着凉,更担心丈夫熬夜太久劳累伤身,她屡次想催促夫君入睡,可是,又恐怕丈夫未必肯答应,甚至会因此而受丈夫责怪,于是,只得一次又一次地默然作罢了。一个“屡”字,不仅暗示出夜越来越深,同时也表现出女诗人心中始终萦念着夫君,对丈夫一往情深。而一个“恐”字,则把女诗人既关心夫君又怕受其责怪的矛盾心情,坦诚地表露了出来。“屡”、“恐”二字联系起来,似乎还暗示出这一对恩爱情侣以往也不止一次地发生过这种“爱的矛盾”:妻子因爱惜丈夫的身体经常劝丈夫不要熬夜太晚,丈夫却因爱看书而显得执拗不听规劝。今天晚上的矛盾,看来不过是以往同类矛盾的再现和继续罢了。这两句诗给读者造成了一个悬念:这一矛盾到底会如何解决呢?末两句诗中,一个偶然发生的戏剧性变化终于使这一矛盾得到出人意外又令人满意的解决:女主人公正担心犹豫时,恰好一阵深夜的凉风刮进窗户,把窗前那盏读书灯给吹灭,这样一来,酷爱读书的夫君将不得不上床休息了。一个“恰”字,跌宕生波,使第三句转折自然,也流露出妻子得遂心愿的欣喜之情;而“解人意”一语,则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表白了自己对丈夫体贴入微而又极为敬重的心情。看来,女主人公心里早就想吹灭那盏油灯,让夫君休息,只是出于对夫君的敬重,才没有那样做罢了。这首诗,语言清新雅洁,感情真挚深婉,以精巧的构思表达出温馨的人情味,深深沁入读者的心扉。
    三.感怀篇
偶成
清.函可
不因贫病不思乡,愁绪弥天恨夕阳①
自顾一身如此小,千峰犹恨莫能藏②
    [简注]①弥天:满天,极言其大。②千峰:指千山,为作者流放地,在今辽宁鞍山市东二十公里,辽阳三十公里处。山中奇峰迭起,塔寺棋布,共有峰峦九百九十九座,以其近千,故名千山。
    [赏析]这首诗是释函可流放期间所作。首句“不因贫病不思乡”,不可拘泥于字面去理解,并非说诗人富裕健康时从未生过思乡之情。人在异乡,总难免思念故乡的,不过在富裕健康时这种乡愁较易排遣罢了。诗人乃明代高官之子,青少年时代,锦衣玉食,风华正茂,自然与贫病无缘。而当中年之后,国破家亡,长期遭受清王朝政治迫害,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举目无亲,思乡之情就必然倍加强烈而无法排遣了。诗人明白,自己苦难的根源在于满清的入侵,而明王朝的衰亡,其自身的腐败也是重要原因。所以,此刻,当诗人在流放地见到夕阳西下,暮霭渐沉,不禁移情于景,感到“愁绪弥天恨夕阳”了。“弥天”二字,可见其忧思深广;“夕阳”一语,则是势如日薄西山的晚明王朝的象征。“恨夕阳”含有“恨铁不成钢”之意,是怨恨晚明王朝的统治者不争气,才导致了国破家亡。末两句诗中,诗人又进一步寓情于景,抒发了对满清统治者的愤恨。诗人环顾自己的流放地,这儿千峰耸峙,万壑幽深,他是多么想隐迹山中,摆脱清王朝加在他身上的桎梏啊!然而,尽管与这一带的峰峦相比,自己的身躯显得如此渺小,诗人还是痛恨无法找到藏身之处,因为清王朝统治森严,无孔不入,特别是对他这样的名门后裔,更会严密监视辖制,他怎能脱得了身呢?“千峰犹恨莫能藏”这一结尾,力透纸背,是诗中点睛之笔,它与上一句形成了强烈反衬,深刻揭露了清王朝封建专制主义的实质,也进一层表达了诗人仇恨愤懑的心情。这首诗,诗眼乃一个“恨”字。诗人明明对满清统治者怀着深仇大恨,却以“恨夕阳”、“恨千峰”的移情句式委婉地表达出来,遂使全诗含滋蓄味,更耐咀嚼,“如含橄榄,真味久愈在”(欧阳修《六一诗话》)  
一舸①
清.吴伟业
霸越亡吴计已行,论功何物赏倾城②?
西施亦有弓藏惧③,不独鸱夷变姓名④。
    [简注]①此诗顺治十年癸巳(1653)作,为《戏题仕女图》十一首中第一首。诗题取自杜牧诗句“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咏西施随范蠡乘船隐居事。舸(ge):船。②倾城:始见于《诗经.大雅.瞻印》:“哲夫成城,哲妇倾城。”言女色之害足以倾城覆邦国。后多用“倾城”二字称誉美人。此称西施。③弓藏:比喻功臣受害。《史记.勾践世家》载越王胜利后,诸侯毕贺,号称大王。范蠡遂去(离开),自齐遗大夫(文)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 ,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不听劝,终为越王害死。④鸱(chi)夷:原意为皮制的袋。此处指范蠡的别号。《史记.货殖列传》:“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
    [赏析]历代咏西施的诗,或将她视为以色媚主,使吴王招致亡国杀身之祸的“尤物”,或将她视为灭吴的第一功臣。这首诗却别出新意,揭露了统治者擅权负义的丑恶行径,称颂了西施的远见卓识。据《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被俘后,范蠡用美人计,献西施于吴王,让吴王放越王回国,并使吴王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得以灭吴,重建霸业。首句“计已行”三字,肯定了这一策略已获成功。毫无疑问,西施在实现“霸越亡吴”的谋略方面功不可没,越国对她本该论功行赏。第二句诗也肯定了西施的功绩,同时又故意设问启人深思:她究竟该得到何种奖赏呢?这一问,使诗显出了曲折,也在读者脑海中掀起了波澜。第三、四两句回答了这一问题,同时也点了题。“西施为越苎萝村西鬻薪之女”,传说勾践携西施归越后,越王夫人暗中派人将她沉尸江底,一说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诗人更相信后说。为什么呢?“西施亦有弓藏惧”一句,可谓独具慧眼,一语破的。“亦有”与下句的“不独”互文对照,更说明在诗人看来,西施是一位聪慧过人的女子,当她牺牲自身拯救了沦亡的祖国后,必然会像范蠡一样具有先见之明,洞察越王的奸恶,也必然会怀着与范蠡一样的“弓藏惧”作出变名易姓、浪迹江湖的抉择,以免功高震主,成为统治者权力私欲的受害者。这首诗突破了封建统治阶级女人误国的“祸水”观,史识深刻,感慨深婉,行文曲折,体现出“指事类情,又宛转如意”(赵翼)的艺术特色。
舟中见猎犬有感二首(其一)
清.宋 琬
秋水芦花一片明,难与鹰隼共功名①。
樯边饱饭垂头睡②,也似英雄髀肉生③。
    [简注]①隼(sun):鹰类之最小者。猎者多蓄之,以逐禽兔。②樯:桅杆。③髀肉生:语本《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九州春秋》曰:“备往荆州数年,尝于(刘)表坐起入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后因用“髀肉复生”为自叹久处安逸,思图有所作为之辞。髀(bi):股部,大腿。
    [赏析]这首诗触物感怀,借偶然见到的舟中猎犬形象,抒发了怀才不遇,英雄生不逢时的感慨。首句点明舟中猎犬所处节候和环境,并对下句起了乐景写衰的反衬作用。金风送爽的时节,秋水经霜白,芦花浑如雪,“一片明”三字,显现出“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澄澈空明的境界。这只载着猎犬的帆船就停在“枝枝摇浪花”的芦苇荡里。秋天,正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季节,“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刘禹锡),飞禽走兽膘肥体胖,正适合狩猎了。猎人们豢养的鹰隼纷纷展翅凌空,下攫狐兔,为主人立下功劳。这只猎犬倘在山林原野,本来也可追捕猎物,大显身手,效犬马之劳的。不幸的是,它却被困舟中,英雄无用武之地,难与鹰隼同建功名了。第三句正面描写猎犬,并对末句抒情起了铺垫作用:它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只得怏怏地蜷在桅杆边垂头昏睡,显得那么孤寂失意。饱食昏睡的结果,必然会日渐虚胖,失去瘦劲矫健的体型。诗人遂借此作譬,巧用当年刘备寄人篱下,“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的典故,进一步抒发了才能消磨,郁郁不得志的苦闷。这首诗一、三句写景物,二、四句抒情志,情景相生,虚实结合,笔墨貌似风趣,实则寄慨遥深,以凄清激宕之音将英豪被抑之气抒发得淋漓尽致。邓之诚曰:“琬才名早著,顾一官累踬,顺治七年康熙元年两为人诬告,系狱困顿。十年再起蜀臬,三番变遂以入觐卒于京师。一生遭遇,丰少屯多,故其诗多悲苦之音。”王文澜在此诗末批曰:“借题发挥,固知此老胸中大有块垒。”皆是颇有见地的。
连遇大风,舟行甚迟,戏为二绝(其二)
清.汪琬
怊怅篙师色似灰,数重雪浪竞欢豗。
老夫别有伤心处,新自风波宦海回。
     [简注]①怊(chao):悲伤、紧张的样子。篙师:船工。②欢豗(hui):喧腾作响。③老夫:老年男子,作者自称。④宦海:喻官场。
     [赏析]这是一首触景生情、感时伤怀之作。诗人在旅途中接连遇到狂风恶浪,船速大减,不禁喟然生慨,借题发挥,对封建时代的官场进行了犀利冷隽的讽刺,也流露出自己仕途失意之情。按理,船工们在江河行船,当是久经风浪,遇险不惊了。可是这位船工却显出异常悲伤、紧张的神情,强烈的内心恐惧竟使他平日黝红的面庞变得色如死灰了。可见这次所遇风浪确实迥异于寻常,惊心动魄。次句诗就具体描写了大风大浪的景象:狂风呼啸,白浪滔天,一重重如山雪浪汹涌澎湃,竞相喧腾咆哮,如猛兽般向这只船扑来,在狂暴无情的自然力面前,这一叶轻舟显得如此渺小脆弱,随时有船毁人亡、葬身鱼腹的危险,无怪乎连久经风浪的船工也大惊失色了!这两句诗,本来风浪逞威于前,船工变色于后,诗人却有意用逆挽法,意在突出所遇险境的异乎寻常,同时也便于后两句诗类比起兴,对后者起到更好的垫衬作用。第三句语气由急转缓,使全篇摇曳生姿,读者也不免心生疑窦:诗人究竟另外有何伤心之处呢?原来诗人“新自风波宦海回”。一个“回”字,分明是过来人口吻。封建时代的官场尔虞我诈,互相倾轧成风,官场中人随时可能遭受无妄之灾:轻则革职谪迁,重则坐牢杀头,甚至株连九族,满门抄斩。前清时期,封建王朝为加强对汉族民众的思想禁锢,大兴文字狱,更牵连到不少官场中人枉丢了性命。诗人深味世态炎凉,仕途险恶,联系上句“伤心”二字来看,他很可能仕途失意,吃过不少苦头,故而发出了婉而多讽的喟叹。虽然他并未具体渲染宦海风波险恶之状,但结合前两句的铺垫及当时的现实,读者也不难想象封建专制时代官场中钩心斗角、波诡浪谲的险恶情势,反而更觉结句有余不尽之意。刘熙载曰“绝句取径多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艺概.诗概》)这首诗正是一首寄寓深曲、从旁铺垫、使读者睹影知竿的优秀政治讽刺诗。
书壁绝句
清.黄宗羲
倦钩帘幕昼沉沉①,难向庸医话病深。
不信诗人容易瘦,一春花鸟总关心。
    [简注]①沉沉:犹深沉。令狐楚《宫中乐》诗:“银台门已闭,仙漏夜沉沉。”
    [赏析]这首书写在墙壁上的绝句抒发了诗人的故国之悲。首句就渲染出一种沉闷的气氛,以烘托诗人的苦恼。一个具有强烈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诗人,处于异族的黑暗统治之下,该是何等压抑痛苦啊!在忧思积郁的心境中,诗人神情疲倦地钩起窗帘,本想见一线光明,然而,“倦钩帘幕”的结果,见到的却是“昼沉沉”的境况,这怎不令人更加苦闷哩!“沉沉”一词,通常是形容夜色深沉的,诗人却用以描状白昼,这就暗示清初社会的暗无天日,也反过来可见诗人的“倦”乃是由于长期以来忧国忧民所致,是对清朝统治者愤恨不满的情绪流露。显然,诗人患的是心病,心病还得心药医。那些只关心区区小我的平庸之辈,诗人是不屑与之作推心置腹的交谈的,他们的明哲保身的规劝,岂能治好诗人深切长久的心病!换言之,只有反清复明的大业成功,诗人的心病才能消除。所以,诗人才感到“难向庸医话病深”了。一个“难”字,也表现了抗清复国的大势已去、难遂人愿的遗憾。但尽管情势如此,诗人却决不甘心消沉屈服。“不信诗人容易瘦”一句,又宕开一笔,从反面立意。表面上说不相信自己容易消瘦,实则意味着自己为国事忧愤已消瘦了许多,而尽管肉体消瘦,诗人仍铁骨铮铮,对祖国忠心不减,壮志未磨。结句借物抒怀,进一步显示出诗人的襟抱。古人诗中,“花开花落,便是兴亡景象。”(《李义山诗笺注》)黄宗羲的诗,也是“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情不可分”的(《景州诗集序》)。“一春花鸟总关心”,正表明了诗人永不沉沦屈服、时刻将国家兴亡萦怀于心的坚强意志和高尚情怀。这首诗,语浅意蕴,情思宛转,把诗人的爱国情怀表现得十分深挚动人。
上巳将过金陵①
清.龚鼎孳
倚槛春风玉树飘②,空江铁锁野烟消③。
兴怀无限兰亭感④,流水青山送六朝⑤。
    [简注]①上巳:古代以阴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魏晋后为三月初三)为“上巳”。旧俗此日在水边洗涤污垢,祭祀祖先,称“修禊”。②玉树:六朝时陈后主建都金陵,沉迷声色,不理政事,曾作《玉树后庭花》这首舞曲,时人以为亡国之音。③空江铁锁:晋武帝命王浚伐吴,吴以铁链锁江截之。王浚作大筏,用火炬烧毁铁锁,战船直抵石头城下,吴主孙皓降,吴亡。④兰亭:在今浙江绍兴。东晋永和九年(353)王羲之、谢安等41人于三日在此集会“修禊”。⑤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赏析]这首诗抒写了诗人由广东北返于上巳日将要经过金陵时的感怀。前两句写金陵史迹。阳春三月赏春的日子,靠着栏杆,沐浴着骀荡东风,观赏明媚春色,本该何等欢快!可是,诗人却依稀听到《玉树后庭花》的曲调余音袅袅。“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台城》)于是不禁联想起陈后主迷于声色,终至亡国的故事。诗人凝望空阔浩渺的长江,又不禁想起当年晋武帝命王浚伐吴,“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的史实。于今,当年的拦江铁锁却如郊野荒烟般消散了。这两句诗正面对仗,写景与用典水乳交融,首句暗示南明福王朱由崧荒淫误国,次句指清兵渡江、福王被俘、南明覆亡的结局则更明显,同时还将诗人的故国之思和伤感情绪融汇其中。第三句宕开一笔,写的不是金陵旧事,但与前两句也有内在气脉相通。东晋永和九年(353)上巳日,王羲之在与友人聚会时乘兴挥笔,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此刻,诗人想起序文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为之兴怀”的慨叹,更是感慨无限,倍添兴亡之感了。在这句诗垫衬蓄势的基础上,末句又回到金陵旧事上,并将全诗推向了高潮。“江山依旧,人事全非。”金陵一带亘古长存的流水青山,送走了孙吴往后的六个朝代,不也同样送走了曾建都金陵的朱明王朝么?往事如今成追忆,但毕竟一去不复返了。被迫屈节仕清的诗人通过这首诗婉曲地表达了对故国无可奈何的痛惜怀念之情,也显示出他的诗歌典雅婉丽的风格。
至南旺①
清.施闰章
客倦南来路,河分向北流。
明朝望乡泪,流不到江头。
    [简注]①南旺:湖名。在山东省汶上县西途三十里运河东岸。汶水西南流注于此,分为南北二流,为运河的分水口。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由江西赴北京上任途经南旺时所作。首句写自己的行踪是由南向北,客是诗人自称。一个“倦”字,不光指自己因旅途劳顿而感觉疲倦,还流露出作者因离开南方的家乡愈来愈远而变得愈来愈浓的愁绪。次句写至南旺后河水的流向。由于汶水在南旺分为南北二流,而诗人为赴京又不得不继续沿着向北的支流航行,所以说“河分向北流”。这两句诗表明河流的流向与诗人望乡的方向恰恰相反,为后两句即景生情作了铺垫。人在思乡难归时,每每移情外物,企望鸿雁传书,清风送情。诗人也是如此,在思归不得时,则期盼自己思乡的热泪能随河水流向故乡的土地。然而,明早起航后,河水又偏偏分流向北,自己的望乡泪竟也流不到故乡的方向,欲求这一点点安慰亦不可得,这是怎样加倍地令人痛苦啊!唐人诗中也有借趋向相反的事物来反衬羁旅之愁,乡国之思的。如杜审言曾被贬到南方偏远的峰州,当他渡湘江南下时,曾写下“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的诗句,表达了对京城的留恋。“明朝望乡泪,流不到江头”两句,显然是反其义而用之,更深切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故沈德潜评此诗曰:“此言过南旺分水,水俱向北,泪滴水中,不复到江也。宛似唐人声口”。然而,比起前人来,这两句更显得设意新巧,因为前人纯是写水,而此处望乡泪滴落水中,则更见形象生动,使水更加情感化了,故而此诗更显得深挚沉痛,动人心弦。
晒旧衣
清-周寿昌
卅载绨袍检尚存①,领襟虽破却余温。
重逢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
    [简注]①卅:三十。绨袍:粗绨所制造的袍子。绨(tì):丝织物类名。
    [赏析]这首诗逐层深入,真挚动人地表达了人类至善至纯的天伦情感——母子之情。诗人翻检旧物时,发现母亲三十年前为他缝制的一件粗绨面料的长袍还保存在箱柜里。一件旧衣居然保存了这么多年,可见主人对它的爱惜。由于年深月久,又曾穿著过,绨袍的领子和襟袖已经破旧,虽然如此,诗人并无将它抛弃之意,如今睹物思人,诗人还依稀感觉绨袍上残留着母亲的余温。“余温”二字,乍看起来不符合生活的真实,然而,母亲逝世后,诗人一直思深念切,如今,母亲缝制的这件绨袍自然更强烈地激起他对母亲的回忆,母亲生前的慈颜与厚爱,霎时间又浮现于脑海,诗人情热中肠,以至移情于物,产生“却余温”的错觉,却又是十分自然,合乎常情的。诗人有意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传达了情感的真实。末两句诗,紧承上面而来,更将这种感情转进了一层。由于领襟已破,诗人将绨袍晾晒之后,自然想缝补一下,可是转念一想,又不忍轻易拆开旧衣,移换旧布料的位置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游子吟》)当年,母亲曾将对儿子的爱倾注于针针线线之中,缝进了这件绨袍里。如今,这件旧衣上一针一线对儿子而言,都包含着母亲的爱心,为人子者怎能忍心拆断这爱的丝线呢?诗人的不忍拆移,正表明了对母亲的无比珍重和深情怀念。这首诗,以小见大,托物抒情,一波三折,婉转深挚地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因而感人肺腑,能令读者掩卷长思。
金陵旧院①
清.蒋超
锦绣歌残翠黛尘②,楼台已尽曲池湮③。
荒园一种瓢儿菜④,独占秦淮旧日春⑤。
    [简注]①旧院:明末金陵(南京)妓院所在地。《板桥杂记》:“旧院,人称曲中,前门对武定桥,后门对沙库街。妓家鳞次比屋而居,屋宇清洁,花木萧疏,迥非尘境”。②翠黛:翠色的画眉,指代美人。尘:用如动词,谓化为灰尘。③曲池:园林中曲折围绕的水池。湮(yan):填塞填没。④瓢儿菜:旧时南京春初的著名蔬菜,菜叶如瓢。⑤秦淮:即秦淮河,源出江苏溧水县,西北流贯南京城,又西北入大江。秦时所凿,故名。
    [赏析]金陵本是六朝古都,明朝初年和南明福王也曾建都于此。秦淮河畔的金陵旧院,当年曾是歌舞繁华之地,温柔旖旎之乡。多少达官贵人车马喧阗,曾到这里寻欢作乐,纵情声色:白日里沉溺于歌妓舞女的欢歌醉舞中,晚上则倚翠偎红,眠花宿柳。可是当诗人如今来到此地,见到的却是另一番境况:当年衣锦著绣的青楼美女,如今已化为尘土,那通宵达旦的喧闹歌吹,如今已杳无声息,园林中雕梁画栋的楼台,如今已成为废墟,曲折围绕的水池,也已被填塞埋没了。头两句诗以“残”、“尘”、“尽”、“湮”四字,突现出一幅人去楼毁、荒凉败落的景象。按说怀古诗写到此处,下面该抒发两句感慨了。诗人却出人意料地继续写景,他把笔触转向南京特产的一种蔬菜——瓢儿菜,借此深寓了历史沧桑之慨。当年满园春色、姹紫嫣红的秦淮河畔,如今竟让一种普普通通的青菜“独占秦淮旧日春”,可见往昔的一切都风流云散,这一带只剩下种菜人家了。抚今追昔,怎不发人深思?秦淮的衰败乃是南明王朝覆灭所致,而南明王朝的覆灭不正是由于当年统治阶级在秦淮一带荒淫奢靡、醉生梦死所致么?诗人将深沉的感慨藏而不露,让历史的教训化作引人遐想的艺术形象,以小见大,富有情韵,从而使全诗更显出蕴藉含蓄之美。本诗实写现状,虚写往昔,但读者透过字里行间还是不难想象当年秦淮河一带清歌阵阵、舞影翩翩的繁华热闹情景,并与荒残冷落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故沈德潜评此诗曰:“极浓丽地偏写得荒凉如许,感慨系之”。
杨柳枝词①
清.虞黄昊
杨花如雪扑征衣,马上征夫苦忆归。
曾向曲中回首望,而今真在路旁飞。
    [简注]①《杨柳枝》:汉乐府横吹曲。原名《折杨柳》,歌辞多借柳树为题,托物抒情。唐代这种曲调在民间广泛流行。
    [赏析]这首诗藉物兴怀,抒写了一位出征士卒深长苦闷的乡思。首句写景状物。轻柔纤细的杨花犹如洁白的雪花一样,纷纷扬扬地漫天飞舞,浩荡春风吹着它直扑到出征士卒的军服上。一个“扑”字,点出了杨花的浓密,春风的强劲。次句触景生情,抒写了征夫的苦闷。杨花飞舞时节,正是杨柳青青,柔条垂地之时。 因“柳”与“留”谐音,故古代亲友送别征人时,多折一条柳枝相赠,以寓挽留不舍之意。这位骑在马上的出征士卒当年离别故乡时,亲友们必也依此习俗表达过依恋不舍的情意。所以,眼下杨花柳絮直扑征衣,这作为乡情的象征物必然令他心潮激荡,唤起他苦闷的思归之情了。第三句进而回顾了从前他在边塞浓重的乡愁。在那遥远荒寂的边疆,同伴们深夜吹起《折杨柳》的笛曲,该撩起过多少出征士卒的乡思!“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这位马上征夫当年在边塞也曾多次在《折杨柳》的歌曲声中向着故乡频频回首,眺望故乡的杨柳,更思念折柳相赠的亲友们。可是,在那离家万里、春风难度的边塞,哪里能见到杨柳的影子?末句则以景结情,并与第三句形成鲜明对比:如今,自己终于回到内地,多年来回首企望的杨柳果真就在路旁飞花吐絮,这怎不令他归心似箭哩!然而,他毕竟是一个服役期未满的“马上征夫”,尽管梦绕情牵的故乡越来近,他仍不知何时能重返故乡,这就更令他“苦忆归”了。一个“苦”字,乃是全诗诗眼所在。这首诗,对比生动,化典自如,文思宛转,情景交融,意境深婉动人。
闻鹧鸪①
清.尤侗
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②。
遍地关山行不得③,为谁辛苦尽情啼。
    [简注]①鹧鸪:鸟名,其鸣声凄切,如言“行不得也哥哥”,古代诗文中因常用它作为劝阻出行的象征。②陌:田间道路。征人:出门旅行的人。③关山:泛指关隘山川。古乐府《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赏析]这首诗题为《闻鹧鸪》,借旅人听到鹧鸪啼鸣声起兴,托意深远。前两句写景。夕阳西下,暮霭渐沉,已是傍晚时分,路旁树丛中传来鹧鸪一声声凄楚的啼鸣,那声音似乎在呼喊着:“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这时候,在田间道路上,辛劳跋涉了一天的旅行者已经感觉疲乏,步履艰难了,偏偏耳中又传来鹧鸪的声声呼唤,心里怎能不更加感觉难受哩!“首尽低”三字,状写了出门人共有的旅途悲苦之情和无可奈何的乡思。这两句诗,景中含情,渲染出一种愁闷怅惘的氛围,也为后两句直接抒情议论起了陪衬作用。借鹧鸪声表惜别劝阻之意的诗,前人已写过不少。如果这首诗仍沿此思路立意,那就未脱前人窠臼,没有多高的审美价值。可贵的是,诗人却独辟蹊径,运用异向思维选择了新的角度,表达了新颖深刻的意旨。末两句以反问的语气将意思更翻进一层:如今世途险恶,好比遍地皆是关隘险境,如果说“行不得”的话,那么无论往何处都行不得,可是人们为了生计,又不得不在外奔波,在这种情况下,鹧鸪整日不辞辛苦地叫唤“行不得也哥哥”是为了谁,而且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样,就由感叹旅途的艰难愁苦更深一层地推进到感叹世途的险恶崎岖,使这首诗立意更加深刻,故沈德潜评曰:“‘行不得’意,人所共知;此更翻进了一层,便觉百感交集。”“遍地关山行不得”一句,是诗中片言居要的关键句,它含蓄地反映了清王朝封建统治下政治专横、文网森严、庶民百姓处世艰危的黑暗现实,在诗中又起了转折生波的作用。
煎盐绝句
清.吴嘉纪
白头灶户低草房①,六月煎盐烈火傍。
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简注]①灶户:旧时称熬盐为业的人家为灶户。每户熬得的盐须向官府缴纳,折合充赋税。低草房:灶户居处。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盐民苦难生活的诗。诗人家住东淘,地处海滨,因家境贫苦,青少年时曾在盐场劳动,以后同下层人民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这首反映盐民疾苦的诗尤为真实动人。前两句诗直接描述了灶户生活的艰辛。农历六月,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大地在火辣辣的太阳的曝晒下,本已闷热得令人窒息,但灶户们此时却不得不守在低矮简陋的破草房里,忍受着熊熊烈火的炙烤,在熬盐的锅灶旁加柴、添水、搅拌、取盐……劳累不息,大汗淋漓。这种非人的生活条件连年轻力壮者都难以忍受,更何况这位盐民还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哩!末句诗中,诗人又透过一层去写,更加典型地概括了灶户劳动生活的苦难辛酸。盛夏之时,常人都到阴凉处避暑,而这位年迈的盐民却被困在炙人的灶火旁,备受熬煎,好不容易在繁忙中偷得一点空闲走出草房站在烈日下喘口气,对于他来说,居然算是“乘凉”了!可见赤日炎炎下,竟然比草房内盐灶前的高温还要凉快得多!这就更加衬托出灶户们处境的极端困苦悲惨,令人感到怵目惊心。实质上,不正是罪恶的封建制度,剥夺了灶户们的劳动果实和生活福利吗?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由于其内容的惊人的真实性,加之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进层和反衬的手法,故而显得格外沉痛感人。
寤后
清-沈谨学
梦中得句十分欢,寤后沉思记不完①。
灯穗小于红豆子②,一窗风雨半床寒。
    【简注】①寤:睡醒。②灯穗:灯心余烬结成的灯花。
    【赏析】文学史上流传着许多古代诗人为推敲词语,觅得佳句而绞尽脑汁的佳话,而灵感有时竟然在万籁俱寂的夜晚,悄悄潜入诗人梦中,以至产生“梦中得诗”的现象。清代诗人沈谨学的这首诗就生动描述了自己的这种经历。首句奇句突起,记述了梦中情境。诗人在睡梦中突然灵感来袭,茅塞顿开,想出了若干佳句,平日里冥思苦索无收获,如今却得来全不费工夫。所以,诗人用“十分欢”三字,鲜明表达了自己文思泉涌时喜出望外的心情。次句则记述了醒来后的情况。由于喜不自胜,诗人从梦中惊醒了。他努力回忆沉思,想把梦中得到的佳句全部记录下来。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的天性的意识部分既不能预示灵感的来临,也不能预示灵感的离开。”(雪莱)灵感像一位来去匆匆的不速之客,“神理凑合时,自然拾得”,“才著手便煞,一放手又飘忽去。”(王夫之)因此,诗人沉思良久,方才梦中所得的那些佳句还是记不完全了。无怪乎苏轼会发出“作诗火急追忘逋,清景一失后难摩”的感叹。前两句诗,既鲜明表现了诗人梦中得句时由狂喜而沉思而惋惜的感情起伏,又真实反映了灵感所具有的偶然性、突发性及短暂性的特征。末两句诗,移情于景,以景结情,更是耐人寻味。诗人正为“记不完”而惋惜时,灯油却快熬干了,那残灯的灯花比一粒红豆子还显得微小,寒风冷雨由窗外扑入室内,以至屋里除了诗人刚睡过的半边床铺尚留余温外,到处冷气飕飕,连另外半边床也是寒冷的。由此可见诗人生活的清苦孤寂,也可想见诗人做梦之前,必是伴着一盏青灯,寒窗苦吟,直到夜深倦极,这才打了一个盹。而方才梦中得句的灵感,不正是诗神缪斯对于夜以继日地苦心追求者的酬报吗?诗人以哀景写乐的手法,真实表现了旧时代读书人的酸甜苦辣。
十一月十四夜发南昌月江舟行
清-陈三立
露气如微虫,波势如卧牛①。
明月如茧素②,裹我江上舟。
    【简注】①波势:波浪的形状态势。②茧素:白色蚕茧抽出的细丝。
    【赏析】古人写诗,十分重视意境的创造。清代诗人陈三立的这首诗意境就非常新颖动人。诗的前三句连用了三个新奇的比喻,描写出长江月夜的景色。“露气”二字,点出时令正值白露横江的秋季。在这“露冷流萤湿不飞”(汤显祖)的秋夜里,诗人的皮肤接触到漂浮在江面的露气,只觉得微微有点凉意,仿佛有些凉津津的小虫子附著于皮肤上一样;秋天的江面上,本可见到“江间波浪兼天涌”(杜甫)的景象,可是,此刻月夜泛江,又适逢下露,江面只有微风而无大风,所以,诗人觉得江面起伏的波浪其形状态势就像一排排横卧江面的水牛一样;此刻,一轮明亮皎洁的秋月正悬挂中天,向江面洒下清冷的银色的光辉,恍如一大团雪白的蚕丝,把诗人乘坐的一叶轻舟包裹着。如此境界,真是清朗静谧极了!这首诗,仅寥寥二十字,却给人以浓郁的美感,主要得力于诗人接连运用这三个新颖奇妙而又和谐一致的比喻。“如微虫”细腻地表达了皮肤的触觉,“如卧牛”、“如茧素”则生动描摹出特定环境中的视觉。前者化动为静,后者形色毕现。如果把比喻视作思维的珍珠的话,这一连串比喻则编织成了一串闪光的珍珠项链,使江面的露气、波浪、月光交织成了一幅冷色调的画面。末句诗著一“裹”字将诗人也带进画面里,更形成了物我交融的境界。诗人虽未用一字直接抒情,但透过全诗的形象画面,读者还是不难体会出诗人那“月明如素愁不眠”(李白)的心绪。这种淡淡的哀愁与诗中清冷幽寂的画面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全诗富有艺术魅力的意境。梁启超曾称赞陈三立“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醲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饮冰室诗话》第十则)这首“有境界自成高格”的诗正是如`此。                        
     四.咏物篇
河间城外柳二首(其一)①
清.钱谦益
日炙尘霾辄迹深②,马嘶羊触有谁禁?
剧怜春雨江潭后③,一曲④清波半亩阴。
    [简注] ①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②炙:烤、晒。霾(mai):本义是风夹着尘土(动)。《诗经.邺风.终风》:终风且霾——即刮风又夹着尘土(动)。现代汉语只有“阴霾”(名)一词。③剧:极。④一曲:河流转弯处。刘禹锡《送李尚书镇滑州》诗:“黄河一曲当城下。”
    [赏析] 历代咏柳诗多矣,立意则各别:“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巧比妙喻,赞美了柳树的婀娜多姿和春天的蓬勃生机;“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李商隐)移情于物,借折柳送别的习俗以申惜别之情。“乱条犹未复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能把飞花蒙日月,不知人间有清霜。”(曾巩)借物拟人,嘲讽那般依靠封建特权飞扬跋扈、仗势欺人的权贵子弟。这首诗的立意和表现手法却别具一格。头两句写城外柳所处的恶劣环境:有辣辣的太阳在天上烤炙着它,飞扬浓密的尘土整日里包围着它,这是大自然对柳的摧残。“辄迹深”,点明它长在城外车来人往的大路边。次句写人事对柳的作贱。过路人拴在柳树上的马在奋蹄嘶鸣,放牧在周围的山羊用触角抵着树身,可是有谁爱护它,禁止动物伤害它呢?这一问句,流露出诗人对柳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后两句从反面立意,赞美了城外柳风姿秀出的美质:当一场春雨漫涨江潭后,柳树亭亭玉立于河湾清澄的水波边,青枝绿叶,浓荫如盖,投下半亩大小的荫凉。那时节,城外柳又显得那样婀娜多姿,赏心悦目,实在可爱极了。由此可见,人们糟践冷落它是多么不公平啊!屈节降清、剃发改服的诗人在咏柳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家国身世之感。这首诗语言亲切、底蕴深厚,前两句对后两句起了鲜明的反衬作用,尽管正面描写柳树的只有末一句,依然突现出柳树的清姿雅态,足证“咏物诗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便见妙处”。(《吕氏童蒙训》)
月画
清.傅山
月画槐枝作老梅,离奇一笔拂窗开①。
解衣画史三更醒②,梦自罗浮香里来③。
    [简注]①离奇:木根盘曲貌。《汉书.邹阳转》:“蟠木根柢,轮囷离奇。”轮囷,弯曲。离奇,今多用为奇特,不同寻常的意思。②解衣画史:典出庄子《田子方》篇:“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纸和墨,在外者半。有史后至澶澶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罗浮:山名,在广东增城县东,山口有梅花村,村人多以艺梅为生。
    [赏析]梅花,冲寒怒放,清香四溢。中国古代咏梅诗多从梅花本身着墨,赞颂梅花冰清玉洁的品格,借以表达对坚贞高洁的人格的赞美和追求。本诗作者却别出机杼,从独特的角度,表达了爱梅之情。前两句写幻觉,并点了题。清朗的月光斜照着窗外的槐树枝桠,在窗纸上映出苍老瘦劲的影子,乍看上去,恍若天才大画师的一笔大写意,画出一枝枝桠盘虬、拂窗盛开的梅花,出神入化,妙得天趣。“画”、“作”二字,是有意将月拟人。后两句写梦境。“解衣画师”是夫子自道,也是巧用典故,表现了诗人超脱于世俗利害观念的审美的心胸。诗人刚刚做了一个梦,梦见身处罗浮山麓。“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苏轼《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再用前韵》)诗人在梦乡中徜徉在繁花万点的梅林里,呼吸着沁人心脾的芬芳,三更梦醒,夜阑人静,恍惚还感觉阵阵幽香袭来,值此时辰和心境,诗人神与物游,将槐枝的影子视作老梅的枝桠,就更显得合乎情理、自然可信了。这首诗,构思新颖别致,意境清奇幽美。本来做梦在先,产生月画的幻觉在后,诗人却先写幻觉后写梦境,运用“逆挽”手法,使诗歌更显得活泼跳脱而耐人寻味。诗人爱的是梅花,却将这爱借槐枝的影子表现出来,而读者明知这是错觉,反而更体味出诗人的真情并为之感动。《屈原传》曰:“其志洁,故其称物芳。”那梦的是梅花,醒来误将槐枝影也视作梅花的人,该具有何等高洁芬芳的情操啊!这种托物言情、心境物化的修辞手法是颇为高超的。
漆树叹
清.施闰章
斫取凝脂似泪珠①,青柯才好叶先枯②。
一生膏血供人尽, 涓涓还留自润无。
    [简注]①斫(zhuo):砍,斩。②柯:树枝。陶潜《读山海经》:“洪柯百万寻,森散覆旸谷”。
    [赏析]这首诗藉物兴怀,表达了诗人对横征暴敛、搜刮无度的统治阶级的谴责及对劳而不获、生计断绝的劳苦农民的同情。全诗明写漆树,实则句句写人。首句写漆树的主人及其帮手用砍刀在树身上砍出一道道裂口,从裂痕中流出白若凝脂的漆汁以作制漆原料,这本是正常的工序,但诗人为什么又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淌出的漆汁比作“泪珠”呢?原来,漆树刚长出青绿的树枝,还未到成熟收获的季节就横遭砍斫,以致树叶得不到营养液汁而提前枯萎,难怪它会落泪了。这漆树不正是封建时代贫苦农民的化身吗?他们终年在大地上辛勤耕耘,为人们提供衣食之源,却遭到封建国家、豪绅恶霸敲骨吸髓的剥削,竟至出现“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的怪现象,有多少横遭残害、生计断绝的农民啼饥号寒,挣扎在死亡线上啊!末两句诗中,诗人又代漆树,实则是代广大农民发出了不平之鸣:漆树将它一生的膏血——即作为它生命的精华的漆汁全都贡献给了人类,人们是否也应该让它留一道涓涓细流滋润自身,维持其生命呢?正像那些农民一样,他们劳碌终身,流尽血汗养育了人们,那些大人先生们是否也应该让他们获得一份劳动果实以维持生计,而不应将民脂民膏搜刮尽净呢?张炎认为,咏物诗“体稍认真,则格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这首诗取譬明切,语多双关,将漆树与农民的形象融合为一,融情于物,寄慨遥深,因而咏物而不粘,寄情而不滞,不即不离,不格不晦,是一首寓意显豁、撼人心魄的佳作。
咏秋柳①
清-纪映淮
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
不与行人绾离别②,赋成谢女雪飞香③。
    【简注】①这首诗题一作《秦淮竹枝词 》。②绾(wǎn):系,盘结。③谢女:晋谢安侄女名道韫,乃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左将军王凝之妻。
    【赏析】这是女诗人纪映淮的一首咏物诗。首句写柳树所处的环境。清秋时节,几点寒鸦栖息在秦淮河边的柳树上,清凉澄澈的秋水在河中缓缓流淌,微泛波光,这些风物,点染出一派清冷萧瑟的气氛,对下句诗中秋柳的萧疏神态起了适切的陪衬作用。次句写女诗人此时的心情。秋季的柳树已不像春天那样生机蓬勃、婀娜多姿了。随着树叶黄落,秋柳已显得有些萧条稀疏,特别是眼前的秦淮柳只有稀稀落落的几行,就更令人增添萧疏之感了。“萧疏”二字,突现出秋柳的风神资质;而女诗人偏偏爱看秋柳这萧疏的神态,这不仅因为秋柳本身显示出一种与春柳迥异的清朗的美,而且也因为女诗人本身具有清高的气质和孤寂的心境,正是这种主客观的交融才使诗人产生了独特的美感。在前两句诗曲尽秋柳妙处的基础上,诗人在末两句又进一步抒写了内心的情思。春天时节,柳色青青,柔条依依,人们常折柳以表惜别之情,如今秋柳这般萧疏,它那衰黄的枝条显然已不可能系住离亲别友的游子行人了,可是,曾几何时,当柳树扬花吐絮,它曾撩起多少诗人才女的诗意啊!《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谢道韫以飞絮比雪,应声成佳句,后世遂用“咏絮才、咏雪才、柳絮才、谢女才”等称扬工于吟诗的女子,或指其才华。此处女诗人反用此典,以雪比飞絮,“飞香”二字,又点化了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之句,显得更为凝练优美,使读者仿佛嗅到杨柳吐絮飞花时节的清香。显然,诗人是以谢女自况而又并不逊色的。无怪乎王士祯闻此诗,因作《秦淮杂诗》云:“十里秦淮水蔚蓝,板桥斜日柳毵毵。栖鸦流水空萧瑟,不见题诗纪阿男。”盖赏其风神也。
咏瀑布
清-冯云山
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
    【赏析】此诗由唐宣宗李忱与香严闲禅师的联句点化而来。李忱即帝位之前,因武宗嫉之,曾遁迹为僧。一日与禅师在庐山观瀑,禅师有意试探李忱心志,提出共作连句而先咏二句曰:“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应声续作二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无意之间披露出自己不甘寂寞、思有作为的心怀,后来果践位做了皇帝。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借这组联句,仅改数字,而境界大不相同。首句“穿天透地”象征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意志,气魄宏大,远胜原句。次句改“到底”二字,表明坚持不懈的决心。这两句还显示出瀑布的动势和高度:瀑布从高高的悬崖上凌空倾泻而下,穿透了天空和地面,化作了一泓深潭,一道溪涧,它作出这一壮举该要冒多大风险,要付出多少辛劳啊!然而,为了奔赴目的地,它却勇往直前,奋不顾身,不辞辛劳。瀑布跌落潭底后,从底处抬头仰望,只见一道宽大的银练垂落而下,迸珠溅玉,这时,方才更加觉察到它的落差是那样惊人,他的出处是那样高峻。末两句诗,则进一层表现出瀑布非凡的气魄和志向。瀑布的水漫出深潭,注入潭边的溪涧,化作了淙淙流淌的溪水,然而,这山中溪涧哪里能长期挽留住它哩,纵经千回百折,它也要流进大江长河,汇入浩瀚的大海。“归”字改作“须”字,隐喻太平军须农民群众的“大海”成就伟业,“归”字更有深意。作为一位站在历史潮头、代表着当时中国农民阶级先进思想的革命家,他深信历史终将肯定自己的行动是“出处高”的,是正义的。平庸安逸的生活岂能束缚他前进的脚步,他终要率领父老弟兄们揭竿而起,冲出山乡僻壤,汇合成农民起义的大军,像汹涌的大海的怒涛,翻天覆地,摧毁腐朽的满清封建王朝!这首诗,文辞流畅,语意双关,明则句句写瀑布,实则处处写自己,充分显示出这位农民领袖高尚的情操、坚定的信念和雄伟的抱负,气势豪放,格调高昂,在历代咏瀑布诗中,实属立意高、新、深的上乘之作,即与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两首托物咏志的诗《题菊花》、《菊花》相比,也毫不逊色。
风洞
清-萧雄
深谷崖边一窍开,汹汹橐龠走奔雷①。
呼号乱卷长川石②,算是乾坤鼓荡才③。
    【简注】①汹汹:风声喧嚣貌。橐龠(tuóyuè):古代冶炼时鼓风吹火之具。此处喻风洞。②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川:平野,平地。③乾坤:天地。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前三句咏物。首句写风洞所处的位置:在深不可测的峡谷之上,高不可攀的悬崖旁边,有一敞开的孔穴,即风洞的洞口。次句写风洞的声音。迅猛的飙风从风洞中刮出,就像巨大无朋的风箱发出的喧嚣,又像急驰狂奔的雷霆发出的轰鸣。第三句写风暴的威力。狂风像发疯的野兽,一边呼号咆哮,一边把漫漫平川上的石头吹得满地乱滚。这句诗,浓缩了岑参的诗意而又显得化用无痕。以上三句诗,多侧面地反映出风洞的种种特点。诗人以奇诡雄壮的语言极力渲染出风洞的险异威猛,既对所咏之物曲尽其妙,又对末句诗起了铺垫作用。末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既不离于物,又不粘于物,而是有所寄托,集中地体现了诗人的情思。这句诗用拟人手法,称赞风洞可以算作能在天地间起鼓动激荡作用的人才。“算是”二字,表明诗人别有深意在。鲁迅说过,诗是民族的声音。对于时代精神,诗应该是最敏感的水银柱。要理解这首诗的寓意,也不能不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晚清末期,中华民族外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内受封建专制制度箝制,社会生机窒息,国势日益衰危。当此之时,有识之士莫不渴望一场风雷激荡的社会变革。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就发出了“九州生气恃风雷”、“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唤。这首诗同样如此。诗人敏锐地感受到当时的时代精神,借末句诗希望出现踔厉风发的、具有扭转乾坤伟力的英才志士,打破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由此可见,“诗人比任何人都更应该是自己时代的产儿。”(别林斯基)诗人心灵的回音壁只有汇聚时代的风雨雷电,才能轰响出时代精神的雷鸣。
    五.爱国篇
中秋夜无月
清-樊增祥
亘古清光彻九州①,只因烟雾锁琼楼②。
莫愁遮断山河影,照出山河影更愁。
    【简注】①亘古:终古。即从远古到现在。亘(gèn),从此端到彼端之意。②琼楼:玉楼。这里借指月宫。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赏析】这首诗写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中秋。前两句叙事写景。自古以来,每逢中秋之夜,月光总是分外明朗,皎洁的圆月悬挂中天,将它清朗的光辉照遍中国大地。我国人民素有中秋赏月的习俗,一家人团聚一处,边吃月饼边赏月,其乐融融。可是这年中秋夜天空却不见月亮,层层烟云迷雾笼罩月宫,大地一片黯淡,这是多么令人遗憾!一个“锁”字,更加重了令人压抑愁闷的气氛。按说,如此令人扫兴的中秋夜景,很难激起人们的诗意了。可是,诗人却偏偏独辟蹊径,从这里翻出了一层新意。末两句诗就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诗人告诉人们,不要为天上的月光被遮蔽,致使人们看不到地面的景象而惆怅忧愁,即使天公作美,今夜明月朗朗,人们看到祖国残破的山河和民不聊生的境况,将会更加悲愁。字鸦片战争以来的六十多年间,中国外患频仍,我们可爱的国土不断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侵占,中国人民也逐渐沦为半殖民地人民。面对祖国积贫积弱、岌岌可危的情势,任何一个具有民族自尊心的爱国者怎能不深为扼腕、忧心如焚?诗人对祖国的危局早已怀着深沉的隐忧,如今又逢中秋夜天阴无月,更是缘境生情,遂从反面立意,抒发了山河破碎、不堪入目的愁思和感慨。这首诗立意别开生面,语言清新自然,前两句以对比手法突出了中秋无月的惨淡愁闷气氛,为后文作陪衬,末两句以进层写法,透过一层去写,更见诗人对国势的沉痛忧思之情。“照出山河影更愁”的尾句,含蓄蕴藉,沉如九鼎而诗味醇厚,尤其发人深思。
沪渎感事诗
清-狄葆贤
江干何处立斜晖①,碧草清阴与梦违。
燕子不知巡警例②,随风犹得自由飞。
    【简注】①江干:江边。②巡警例:时上海外国租界的巡警规定不准中国人出入租界,居民很不自由。
    【赏析】这首诗抒写了一位炎黄子孙在帝国主义租界中无限压抑愤懑的心情。头两句诗,乐景写哀,表现出诗人心中的压抑和苦闷。夕阳西斜,诗人独立黄浦江边,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中,江面浮光跃金,江畔绿草如茵,林荫道旁的树木投下一片阴凉,黄昏的景色显得如此幽美清静,然而,诗人的心情并不宁静。“何处”二字,暗示出诗人的不得自由,以至想在黄浦江边找一块立足之处也得费一番踌躇,而“与梦违”三字,则进一步显露出诗人屈心抑志的苦闷。虽然诗人并未明言他的梦是什么,但联系中国曾几度雄屹于世的辉煌历史,联系当时中国落后挨打的屈辱现状,读者不难明白,诗人之梦乃是渴望中国复兴的“强国梦”。然而,眼前的现实与诗人的理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击碎了诗人的梦想:上海,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冒险家的乐园,尤其在黄浦江畔,租界林立,俨然成了国中之国,帝国主义巡警们制订了繁琐苛严的各种条例,剥夺了中国人民的一切自由,有的租界门口居然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肆意凌辱中国人民。而腐朽无能的清政府为了封建王朝的私利,却不惜丧权辱国。面对屈辱的现实,诗人怎能不感到一切均与梦违呢?末两句诗中,诗人又运用反衬手法,进一步抒发了胸中的愤懑。在黄浦江畔租界区,中国人民不能自由出入,而那些不谙人事的燕子反倒自由得多,它们不受诸多巡警条例的约束,正随着傍晚的微风自由自在地在租界内外出入飞舞。在中国的国土上,中国人竟然连天空的飞禽也不如,这是何等的奇耻大辱!诗人怀着愤愤不平的民族自尊心,记载了近代史上这惨痛的一页,激励国人发愤图强,也告诫后人慎之勿忘!                        
春愁
清-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①。
四百万人同一哭②,去年今日割台湾③。
    【简注】①潸:流泪的样子。②四百万人:指台湾当时总人口。③去年今日:指1895年4月17日,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赏析】这首诗作于1896年春,即《马关条约》签订一年后。诗人痛定思痛,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深情。春天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草绿林青,百花争艳,连春山也显得格外妩媚。但诗人为什么觉得春愁难以排遣,以致勉强地观看春山也毫无兴致呢?这是因为诗人始终未能忘记去年春天发生的那件令人痛心疾首的往事。台湾本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诗人生于斯、长于斯,想不到满清卖国政府竟将它割让给了日本。这是对台湾人民的无耻出卖,也是台湾人民的奇耻大辱。回想起这一惊心动魄的惨剧,诗人怎能不愁情满怀、怆然泪下呢?“情能移景,景亦能移情”(吴乔《围炉诗话》)此时诗人被迫离开故乡,看见大陆的春山,联想起故乡台湾的青山绿水——那片被日寇侵占的土地,自然触景伤怀了。春愁难遣,看山落泪,正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和故乡山水的热爱。末两句诗中,诗人又用逆挽句式描述了去年今日台湾被割让时,四百万台湾人民同声痛哭,俯地悲泣的情景。这一催人泪下的情景生动地表明了全体台湾人民是热爱祖国的,台湾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这一角度讲,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又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这主要是由于诗人与自己的人民同呼吸,共爱憎,泪洒在一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首诗的动人,主要是因为它真实而强烈地表达了人民的情感和心声。
有感一章
清-谭嗣同
世间无物抵春愁①,合向苍冥一哭休②。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③?
    【简注】①抵:抵消。②合:应当。苍冥:苍天。③天涯:边远的地方,此处指沿海边疆。神州:指中国。
    【赏析】此诗作于1896年。1895年春天,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给日本。对于一位爱国者来讲,再也没有比眼看祖国遭受外敌欺侮宰割更令人伤心和忧愤的事了。诗人写作此诗时,又情不自禁地想起祖国头年春天蒙受的耻辱。因此,诗的首句写道,世间没有什么事物能抵消得了这种春愁。诗中的“春愁”已不是一般封建时代文人感时伤春的情绪,而是包孕着强烈的忧国之情。正因为忧愤如此深广,而又受到腐朽的清政府的高压,所以,诗人只能向苍天“一哭休”了。这两句诗,直抒胸臆,真挚表现了诗人忧思郁结、悲愤难抑的爱国之情,也把读者带进了这种感情氛围中。接着,诗人视通万里,又进一步渲染扩大了这一感情氛围,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的悲愤心情。《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对华侵略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长此以往,国不将国。面对衰弱的国势、残缺的国土和沦亡的危险,四亿多中华儿女怎么能不为神州悲泣!“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就生动反映了这种举世恸伤、普天垂泪的情景及全国人民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忧虑。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生长自社会和历史的深处,因为他是社会、时代和人类的器官和代表。”(《别林斯基选集》)这首风格直率的诗之所以至今仍感人至深,正是因为诗人在当时代表着民族的良心,充当了人民的代言人。
有感
清-蒋智由
落落何人报大仇①,沉沉往事泪长流②。
凄凉读尽支那史③,几个男儿非马牛。
    【简注】①落落:豁达,开朗,气度不凡。②沉沉:深沉久远。这里指历史的久远。③支那: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地人对中国的称呼,近代日本也用来称中国。
    【赏析】这首诗以悲愤沉痛的心情,哀痛国家的衰败,表达了强烈的救国愿望和不甘奴役的思想。首句发端突兀,以悬问开头:哪个胸襟开阔、气宇轩昂的人能报这大恨深仇呢?此处的“大仇”决非个人恩怨,而是指的民族恨,家国仇。因而,这一开头起笔抓人,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劈头就把读者引入悲愤难抑的感情氛围之中。次句承接开头转入叙事。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可是近百年来,由于封建专制制度日趋腐朽,帝国主义列强乘机入侵,中国已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沦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国了。抚今追昔,诗人在对深沉久远的往事反思之余,怎么能不为国势日衰而忧心忡忡、涕泪涟涟呢?“泪长流”三字,进一步渲染了悲伤气氛,也使语气由急转缓,形成了起伏和波澜。末两句诗转入抒情性议论,更把全诗推向了高潮。诗人读尽中国历史,心情不禁更加凄凉,因为他有了一个沉痛而独特的发现:在长期的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下,在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都失去了自由,堂堂男子汉们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给统治者当牛作马,忍受奴役和屈辱。若干年后,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借狂人之口也道破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诗人的标志和凭证,在于他说出人们所没有说过的话。”(爱默生)一首诗,总要在思想内容上给人以新的启示,在艺术手法上给人以新的感受,“若意新语工,得前人之所未道者,斯为善也”(梅圣俞)这首诗正是如此。诗人不仅有了重大而独特的发现,而且避免用直露的语言显示其新颖的立意,却故意在首句和尾句用反问句式,使全诗波澜迭起,同时更能启发读者深思,觉醒起来,拯救衰落中的中国,改变自己被奴役的处境。            
乙巳游日本绝句①
清-吴保初
万顷云涛立海滩,天风浩荡白鸥闲②。
舟人哪识伤心地,为指前程是马关③。
    【简注】①乙巳:1905年。②天风:大风,海风。③马关:在日本本洲岛西南端。
    【赏析】这首诗是1905年诗人游历日本期间途径马关感怀往事而作。前两句写景。茫茫大海浩瀚无边,大海上空白云漫卷,远望似与大海相连。浩荡强劲的海风掀起万顷波涛,涌向日本本洲岛西南的海滩。一个“立”字,显出了白浪如山的气势。在这水天一色,苍茫空阔的云海之间,只有羽毛洁白的海鸥最为悠闲了。它不顾浪涌云飞,舒展着双翼在海天之间自由自在地飞翔。这是一幅多么壮阔安谧的海边风景!看到这一派和平安宁的景象,谁能想象到十年前人类社会两个国家间在此地演出的一场弱肉强食的丑剧呢?“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这两句诗描绘壮美景物,正是为了反衬下文的“伤心事”。末两句诗,即事缘情,抒发了诗人对倍受欺凌的祖国无限伤痛的情怀。诗人正凝神观赏海景时,同行的船夫为他指着前方说,再往前行一程就到马关了。船夫看来并不知道马关这地方在历史上有何令人伤心的含义。可是,诗人岂能不知道哩!“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袁枚《随园诗话》)“舟人哪识伤心地”的言外之意,正见出诗人对此地的刻骨铭心: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以全权大臣的身份赴日本马关议和,日方首先提出已拟好的苛刻条件,态度强横,只许李鸿章说“允,不允”两句话,一日本刺客还弹伤李的面部,李鸿章却逆来顺受,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一条约给中国人民套上了新的枷锁,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此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如今途经此地,诗人怎能不感到椎心之痛哩!顺便指出,1899年康有为自美洲东归途径日本赴香港时,也曾写过一首绝句:“碧海沉沉岛屿环,万家灯火夹青山。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古伤心是马关。”委婉抒写了对李鸿章卖国的深痛之情。两首诗构思可谓偶合,但比较而言,吴诗通篇运用反衬对比,更显得“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沈祥龙)因而更显出深沉蕴藉的力量。
纪事篇
清-梁启超
猛忆中原事可哀,苍黄天地入蒿莱①。
何必更作喁喁语②,起趁荒鸡舞一回③。
    【简注】①苍黄:本指青色和黄色。《墨子•所染》:“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后因以苍黄比喻变化不定,反复无常。蒿莱:野草;杂草。②喁喁:低声细语。③《晋书-祖逖传》:逖与司空刘琨俱为主事,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赏析】这首诗是戊戌变法失败后诗人流亡日本期间所作。首句写诗人流亡期间,猛然忆起中国国事,不禁感到无限哀伤。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因此,句中的“中原”二字,也泛指整个中国。“起手贵突兀……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觉。”(沈得潜《说诗晬语》)这句诗正是如此。“猛忆”二字,使读者不免吃惊:究竟是什么事使诗人蓦地回忆起来就感到哀伤呢?次句则以形象的语言回答了读者的疑问。甲午战败后,在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机面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于1898年发起了戊戌变法,然而,由于反动势力强大,风云突变,“百日维新”如昙花一现。此后,统治阶级依旧文恬武嬉,醉生梦死,对人民的压榨变本加厉,帝国主义更乘势大肆劫掠中国领土主权,广大农民被迫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以致盲目排外的义和团兴起时,也喊出了“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的口号。所以,诗人以“苍黄天地入蒿莱”一句,艺术地概括了戊戌变法前后中国变化不定的政局及经济凋敝、“千村万落成野草”的境况。由此,读者也理解诗人猛忆中原感到哀伤的缘由了。然而,作为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诗人尽管流亡异国,却并不气馁绝望,而是以祖逖的事迹自励。永嘉南渡后,东晋统治集团偏安江南,花天酒地,沉湎声色,不以国事为重,不过,当时也有祖逖这样的杰出人物,他念念不忘收复中原和北方的半壁河山,每每中夜闻鸡起舞 ,苦练杀敌本领。所以,诗人在末两句诗中以这位北伐名将自比,表示自己在民族危亡之秋,不会像小儿女一样喁喁私语,而要像祖逖那样胸怀大志,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不屈不挠,夙夜匪懈,继续磨砺才能和斗志!
出塞
清-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①,誓灭胡奴出玉关②。
只解沙场为国死③,何须马革裹尸还④。
    【简注】①大刀环:环与还音近,古人用作还乡的隐语。这句是说:军队应唱凯旋战歌。②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③解:知道,懂得。④马革裹尸: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后汉书-马援传》)
    【赏析】徐锡麟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因枪杀安徽巡抚恩铭英勇就义。他诗作不多,但《出塞》一首却是一篇意气豪雄之作。据记载,徐锡麟1905年前后“曾出山海关至奉天、吉林,再经西北诸省边疆而归。”这首诗是1906年春这次壮游时所作。作品在艺术上继承了唐代边塞诗的风格,具有豪迈雄浑的特色。前两句诗开门见山,以诗言志,显示出克敌制胜、横扫千军的英雄气概,表示革命者立誓要推翻满清封建王朝,乘胜追击,直出塞外,把反动统治者消灭干净,革命军队应当高唱凯歌,胜利归来。作者用倒装句式和“应唱”、“誓灭”等字眼,充分突现出革命者推翻封建王朝、建立共和体制的决心及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末两句诗,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勇于为国献身,义无返顾的豪情壮志。东汉名将马援认为,男子汉应该为国家战死在疆场上,以马革裹尸归葬。作者将前人的意思翻进了一层,认为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就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须考虑。“青山到处埋忠骨”,如果为祖国为革命光荣牺牲,即使长眠于异乡的土地上,不也同样是躺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吗?显然,此处立意比马援更深了一层,加上“只解”、“何须”的强调语气,因而更显得慷慨激昂,动人心魄。这首诗,通篇直抒胸臆,以诗言志,而又化典自如,真挚坦率地表达了作者的革命豪情,实乃文如其人。诚如梁启超所言:“这类文学,真是和那作者的生命分劈不开——至少也是当他作出这几句话那一秒钟的时候,语句和生命是迸合为一。这种生命,是要亲历其境的人自己创造。所以这一类我认为是情感文中之圣。”(《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狱中作七绝
清-宁调元
世乱时衰事已非,狂澜待挽付阿谁①?
祝身化作千百亿,日日东西南北之②。
    【简注】①阿谁:犹言谁,何人。古乐府《十五从军征》:“家中有阿谁?”②之:前往、去到。《告子下》:“先生将何之?”
    【赏析】宁调元曾因积极参加反清反袁斗争多次被捕。这首诗是诗人在狱中自勉的抒怀之作。首句概述当时的形势。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横行霸道,反动的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国势日趋衰败,中华民族处于前所未有的乱世之中,面临着深重的危机。“世乱时衰”四字,正是对时局的准确写照。“事已非”三字,则包含着对祖国失去了往昔的赫赫声威、革命事业迭遭挫折,自己又身陷囹圄的深沉喟叹。为了挽救危亡中的祖国,挽狂澜于将倒,诗人曾奋不顾身地进行斗争。于今,诗人身在牢房,仍心忧天下,但毕竟失去行动自由了,于是很自然地挂念着:今后,这力挽狂澜的历史重任将托付给何人呢?次句的设问,沉重有力。它既表达了诗人盼望监狱外面的同志们前仆后继,完成救亡存国的未竟之业的强烈愿望,又表达了诗人身遭缧绁、壮志难酬的无限焦虑。诗人决不甘心在牢房中消极观望,反动派纵能禁锢其肉体,也无法禁锢其精神。所以,末两句诗中,诗人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展开了神奇的想象:诗人祝祷自己分身有术,变成千百亿个宁调元,分散到祖国的四面八方从事革命活动,日复一日,奋斗不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梅花绝句》中曾幻想过“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深情向往与热爱。宁调元在此处点化了前人的诗句,但比前人说得更深刻,创造出比前人更新奇更壮阔的意境,因而更加激动人心。这是由于诗人是一位新时代的民主革命者,具有更为强烈的革命激情和斗争性格。由此可见,“诗歌是幻想和感情的白热化。”而激情则是想象的动力。“激情的火焰在与想象沟通之后,就如一道闪电一样,显示思想的深处,震撼我们的整个身心。”(赫-兹利特《泛论诗歌》)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9-16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笔流畅,笔墨饱满,构思巧妙,韵味宽厚,创作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9-16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雅意欣,畅情由衷,行文自如,蕴情饱满,赏读,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9-16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自然流畅,词工韵意象婉约饱满,行稳,余味无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9-16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似轻描淡写,却含热情满腔!风过不着痕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9-16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感受诗人情怀,思路清晰,主题鲜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9-16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凝练!新颖!味长!胸有诗书气!下笔如有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9-16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笔甚佳,字字珠玑,诗境清逸,诗骨劲古。拜读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9-16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腹中有诗!恒心无歇!文笔鲜活且刻画生动!意蕴深远兼回味无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9-16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文笔隽秀,博识豪情、寄意深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9-16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漱玉清丽!着笔轻盈!通达晓畅!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9-16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辞精炼!文采风流,优美流畅!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9-16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情逸思飘、音韵自成、气畅志远,学习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9-16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融古今、骨秀境清。构思精巧!蕴藉含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24

主题

23万

回帖

60万

积分

管理员

论坛副站长兼四海论诗区总版主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08798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9-17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增长知识,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3-29 20: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