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08|回复: 47

《老子》赏析

[复制链接]

1768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030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1-26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子》赏析
1.《老子·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①;名可名,非常名②。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③。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āo④。此两者,同出而异名⑤,同谓之“玄”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⑦。

1768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030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 ①道可道,非常道:这句中的第二个“道”字是动词,指言说;第三个“道”字是名词,是老子哲学的专用名称。常:永恒。 ②名可名,非常名:这句中的第二个“名”字是动词,指命名;第三个“名”字是名词,是老子“道”之名。 ③无:无形体,指形而上之“道”。始:指开端、根源,有原始纯朴之义,如《说文》说:“始,女之初也。”有:有形体,指天地自然。母:开始。 ④此处“常”,读“尚”,现代于省吾《双剑誃老子新证》说:“常,清俞樾读‘尚’,是也。金文‘常’皆作‘尚’。”妙:奥妙。徼:边也(据唐陆德明《释文》),引申为“边际”。 ⑤此两者:指“有”与“无”。同出:同出于“道”。 ⑥玄:幽昧深远,其色黝然,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有深远看不透的意思。 ⑦之:犹而也。众妙之门:一切变化的门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8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030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鉴赏〕本章老子第一次提出具有哲学意义的“道”。这个形上学的“道”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也难以用名词概念来规定的。因为“道”无规定性,所以又称为“无”;也因为“道”无规定性,所以又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能生成一切事物(有),使之成为天地万物的本源。这样,“道”实际上又是“有”与“无”的统一;这些又可称之为“玄”,是一切微妙变化的总门户。高明者就要从“有”、“无”的统一(“道”)中去把握事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8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030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章老子首先立说,于五千文《道德经》之开端即提出他的思想核心——“道”。老子于此立说,按《史记》卷六十三《老庄申韩列传》的记载,是迫于函谷关令尹喜之请,不得已著书立说,因为老子原本是想钳口寝说而要做位隐者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8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030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后人却不这么看,认为“老子之学,盖有所激者。生于衰周,不得不然”(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诸子》);也有人揭示道:“老子虽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可是他依然要寄言出意,留下了五千言,而为道家学派所本,所以道家仍有不争之争,不鸣之鸣”(《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这样一来,老子形象大打折扣,老子之“隐”大概也与社会历史上的所有隐者一样不得已而为之,境界并非洁净虚远;五千之言的《老子》的精神内涵也似乎有了它的落脚点——《老子》之说不清、道不白的“道”,似乎与生于衰周乱世老子满肚子说不清、道不白的委曲隐晦事相联系。这也如近人徐梵澄所说的“老氏之道,用世道也”(《老子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8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030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证明,只要是乱政衰世,不管是春秋战国,还是三国魏晋,或是清末民初,栋折梁毁是必然的,总会出现类似《左传》所说的“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昭公三十二年)的社会变动不居的现象,这用老子自己的话来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也总会出现“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左传》宣公十四年)的隐曲事。社会背景对言语者的作用,使老子感到与其这样,不如钳口寝说,西出函谷关而遁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8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030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出函谷关偏遇关令尹喜之请,又不得不然,即一方面对社会现象中变动不居隐曲乖悖之事,难以言说或不便言说,另一方面又迫于尹喜之请与身处衰世有所刺激,所以是既想“道”(说)又“道”(说)不清。于是精通语言之道的老子在用动词“道”(说)这种难以言说(讲清)的东西时,机智地将“难以言说(讲清)的东西”置换成名词性质的“道”(道理),脱口说出一句令后人诠释琢磨一辈子、怎样都可规定“道”之词性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其基本意思是说:在社会领域内可以讲的,未必是真正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的、固有的“道”(道理);反过来说,社会领域中的许多事物的本来面貌、固有的“道”(道理)是难以言说、不便言说或出口即乖的。同样文字表达也有这种情况存在,所以老子接下说:“名可名,非常名。”这也正如三国王弼在《老子·一章注》中说的:“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8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030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难以言说规定的事物固有之“道”,又因老子是史官,必熟悉天文历数自然现象,而被老子扩大到自然领域,即自然界变化发展的现象中,如天地幽窈、风雨晦冥,老子同样有一种难以言说规定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8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030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按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即很多事物的道理、本来面貌与内在精华是难以言语,或无法用文字记述下来的,所以老子后学就认为凡“著于竹帛,镂于金石,可传于人者”的,都是粗糙简单不完整的,而晚世学者常自以为“博学多闻”,也是“不免于惑”而可笑的(西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8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030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因为这根本之“道”、本来之“道”无法言说与无法规定,所以老子在其他场合,将“道”勉强名曰为“大”,而在此处则名曰为“无”。但“无”又不是绝对之“无”,老子认为它(“无”)“其中有物,其中有精”,“绵绵若存”,所以这“无”又是“有”的表现。这样一来,这“道”经过老子在以后各章中的进一步言说被置换成“无”与“有”的统一、“一”与“多”的综合,成为了天地万物之本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8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030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因为这“道”难以言说、无法规定,所以老子认为它(“道”)给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分别是“希”、“夷”、“微”,是一种“恍惚”、“窈冥”的综合感觉。于是这万事万物之根源的“道”,又经过老子在以后各章中的进一步言说和规定变得更加无法言说、难以规定了,被置换成一种超越时空、无始无终、无声无形、无穷无尽、弥漫四方、浑然一体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8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030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正因为“道”具有超越时空、涵盖一切的特点,所以在这“道”下,什么都可发生,又什么都可得到解释,还什么都可……这“道”既可使人无限地说下去,又可使人无法进一步说下去,正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于是“道”也就成了老子的秘密武器,同时也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道风景线,令所有对文化思想感兴趣的人——中国人、外国人都在它之前驻足凝视琢磨,并伤透脑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8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030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2.《老子·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②,恒也③。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④,行不言之教⑤;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⑥。夫唯弗居,是以不去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8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030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①美:好、善。恶:坏、不善。美(善)、恶(不善)也可理解为好事与坏事。斯:则、就。以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可作同解。 ②此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六者都是相对相依的,故三国王弼注曰:“不可偏举”(《老子·二章注》)。同时此处的“生”、“成”、“形”等均押韵,是老子哲学诗的体现。 ③恒也:帛书甲乙本均有“恒也”两字,此处据帛书甲乙本补上。 ④圣人: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此处指符合道家政治原则的统治者。处:处居、执行。无为:顺其自然、不妄为。事:政事。 ⑤行:做、办。不言:不待语言;此处指为政治理者少发号令和政令。 ⑥弗始:任其自然而不干涉创导。弗有:不占(据)有。弗恃:不恃望其报(据西汉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弗居:于事不居其功。这里的“弗”字,通行本有作“不”字的,现据帛书甲乙本改定,以利于读者诵阅。 ⑦不去:不会失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8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030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鉴赏〕本章前半部分为老子的相对辩证观。老子举出六个相对的现象,即“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说明它们彼此各以对方为其存在的条件,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本章后半部分为老子的政治观,认为治政应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只有无为方能无不为,无教才能无不教。只有做到这点,才能算作“圣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8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030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章老子一开始就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确实如此,世上很多事情,当天下人皆知此是好事一桩时,这“好事”也就不是好事了。设想当秦国的商鞅为了推行变法政令,“募民徙xǐ木赏金五十”这样的好事,为百姓皆知并且都来“徙木”之时,这“木”能有这么多可搬好移?这“金”能有这么多可挣好赚?于是“好事”也就不是好事,反而是坏了事。由此可见,好坏(美恶、善不善)是相对的,变化的;推而广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均是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8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030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因为这样,重视世道的老子告诫人们:治政为人不可有意倡导某事某物;有意倡导某事某物,而使天下皆知的结果只能是“楚王好细腰,臣妾多饿死”的这种不好(恶、不善)的现象。所以后人刘子在《刘子·从化》一节中说解道:“齐桓公好衣紫,阖境尽被异彩;晋文公不好服美,群臣皆衣䍧羊;鲁哀公好儒服,举国皆着儒衣;赵武灵王好鵕  ,国人咸冠鵕冠”;而这“紫非正色,䍧非美毳,儒非俗服,鵕非冠饰”,但人却竞相从之,原因何在?君主有意倡导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8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030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旦倡导,造成这种现象,事物的好坏、善恶、美丑也就得到了转化。《刘子·从化》进一步说:“楚灵王好细腰,臣妾为之约食,饿死者多;越王勾践好勇,而揖闘蛙,国人为之轻命,兵死者众。命者,人之所重;死者,人之所恶”,今却“轻其所重,重其所恶”,这不应验了老子所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话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8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030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道理相当简单,按物相的相对性来说,一旦倡导(规定)某事某物,也就意味着否定某事某物;倡导规定某事某物为富、为高、为长、为难、为有,也必有为贫、为下、为短、为易、为无相随。所以生于衰周的老子敏锐地指出,圣人治国为政就必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必有意倡导某事某物,于人于物应一视同仁,齐物等量,如同日月天地于物周普无偏一样,不定优劣,不分好坏,使之各有其所,各自融洽,竹头木屑皆为家什,大树小草各得其所;无倾轧欺压,有生意盎然,这样社会就能安定,治政才算成功,圣人的作用才能体现,所以老子最后概括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8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030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了这些结果后,圣人却不可居功自恃,要像土壤养育植物、母牛哺育小牛一样,任凭种子、小牛自然吸取养料而不匆忙促其成长,慷慨赐予一切而不企图得到回报;照老子看来,能做到这点,才算是“圣人”,其名不去,名副其实。所以老子接着说:“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基于上述这些评述,可以看到,本章实为老子以物相之相对来说明“道”(自然无为)之绝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8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030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3.《老子·三章》
〔原文〕不尚贤①,使民不争②;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8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030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3.《老子·三章》
〔原文〕不尚贤①,使民不争②;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④。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⑤。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也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8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030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①尚:崇尚、推崇。贤:才、能;清魏源称“贤(者)”为“瑰财畸形”(《老子本义》)。尚贤:好名(据明代释德清《道德经解》)。 ②不争:不争功名,返自然也(西汉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 ③不贵:贱。不贵难得之货:贱珍;河上公注曰:“言人君不御珍宝,黄金弃于山,珠玉捐于渊也。”(《老子道德经章句》)盗:偷、窃。 ④可欲:可以惹引人之欲望的(事或物),如美色、美味、美物等。 ⑤四“其”字均指人。虚:虚寂、净化。实:哺饱。弱:减(削)弱。强:强壮、强化。 ⑥知:通“智”。无知无欲:无欺诈争盗的心智和欲念,返朴守淳(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8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030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鉴赏〕本章为《二章》之继续,是老子治世之道——政治观的进一步发挥。老子从常见的人们争逐名位、贪图财货这一现象出发,提出了矫世之弊的方法。一方面治政需要满足人们适当的生理要求:安饱,即“实其腹”、“强其骨”,另一方面治政要净化社会环境,即不尚贤,不贵货,这样人们就能“虚其心”、“弱其志”,就不会有争名夺利的现象发生了,社会也就会太平下来,故此章也被河上公题为“安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8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030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章被河上公题为“安民”,其方法是“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但实际上老子提倡“不尚贤”的方法,在世上是难以行得通的。相反的是,有史以来,“尚贤”倒是跟随着其始终,从先秦“尚贤”(举贤),到汉代“举孝廉”乃至后来的举贤、招贤,都是“尚贤”的不同表现形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8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030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历史又证明,社会一旦需要“尚贤”、“举孝廉”,这社会也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同生于衰世的庄子在《庄子·大宗师》中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对此唐成玄英疏解道:“此起譬也。江湖浩瀚,游泳自在,各足深水,无复往还,彼此相忘,恩情断绝。洎乎泉源旱涸,鳣鲔困苦,共处陆地,頳尾曝腮。于是吐沫相濡,呴气相湿,恩爱往来,更相亲附,比之江湖,去之远矣。亦犹大道之世,物各逍遥,鸡犬声闻,不相来往。淳风既散,浇浪渐兴,从理生教,圣迹斯起;矜蹩躠以为仁,踶跂以为义,父子兄弟,怀情相欺。圣人羞之,良有以也。故知鱼失水所以呴濡,人丧道所以亲爱之者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8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030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对社会问题而提出的“尚贤”、“举孝廉”,效果如何呢?老子认为非但好不了,而且更坏:“尚贤则民争”(现代朱谦之《老子校释》说:“盖老子之意”)。对此,近人徐梵澄疏解说:“盖贤与不贤,标准难定。人或贤于此而不贤于彼,或贤于始而不贤于终。甚或至不肖者沽名钓誉而伪为贤善,用之亦往往乱天下。”(《老子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8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030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情况确实如此,请看汉代以来所谓的“举孝廉”。照唐颜师古说来:“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汉书·武帝纪》注引),所以汉武帝两次下诏“郡国举孝廉”,目的当然是“广教化美风俗”,“本仁祖义,褒德禄贤,劝善刑暴”(《汉书·武帝纪》),使天下之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汉书·武帝纪》注引)。并硬性规定“二千石(郡国长官)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汉书·武帝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8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030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时为了拔高这些榜样的作用,汉朝还将被树为榜样的人委以官职,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贤良方正茂材直言多举现任官”中讲道:“举孝者少而察廉者多(按:这说明当时作为清廉反面的贪污现象盛行)。如平陵令薛恭乃本县孝者,不能繁剧。其他如赵广汉以察廉为阳翟令尹;翁归举廉为缑氏尉,又举廉为宏农尉;张敞察廉为泉仓长;萧望之察廉为大行治礼丞……”然而就是这样尚贤、树榜样、委官职,天下之人究竟怎样“择其善者而从之”,则不得而知,“天下之善皆归也”也不得而知,相反倒是因举孝廉而能进仕做官使“不肖者沽名钓誉、伪为善贤”却被白纸黑字地记录下来。如《后汉书·许荆传》就讲到许武被举为孝廉,而他的两个弟弟还未出名,于是许武就故意搞分家,自取肥田广宅奴婢而让两个弟弟少得财产,从而使弟弟们获得“克让”的声誉后被举为孝廉,然后许武又将他多得的财产让给弟弟们,为自己博得更高的声誉,并因此官至长乐少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8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030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今度古(孔融语),老子时代也必是如此,所以看得多了的老子就认为“尚贤”只能使人争斗,败坏风气,如《庄子·庚桑楚》中所言“举贤则民相轧”,为使民不争,唯有“不尚贤”。然而这毕竟行不通,剩下的也只是希望“尚贤”真能“尚”出“贤者”、“能者”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4-16 13: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