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75|回复: 10

骈句

[复制链接]

2117

主题

3万

回帖

1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主助理兼辞赋鉴赏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6259

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2-10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骈句结构骈句结构
一、什么是骈句
我们学习诗时,要求有诗味,学习词时也要求要有词味,那么我们今天学习辞赋,是不是也要有赋味呢,“赋”的味是怎么来的?
其实赋味主要来源于“骈句”与“近体诗”句不同的阅读节奏。请注意这里说的是主要,当然还有其他因素。
因为朗读或者唱都要换气并有停顿, 听者不看文字便可听清楚,而辞赋是大声诵读的文学形式。而诗跟骈句的节奏是不同的,这是我们进入辞赋学习的第一大关, 必须学会骈句的节奏划分。
而这个节奏不是随心所欲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的,是要符合句中字意的。如何把握好骈句意境的节奏美、情感的美、形式的美就是我们所要掌握的要点。
【骈句】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个对偶句.就如一副对联的样式,只是其特点和要求与对联有所不同罢了. 两马并驾为骈,二人并处为偶,意谓两两相对。
骈句,是一种讲求对仗的艺术句式,它要求文字的对偶,重视声韵的和谐。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骈句是诗句的一种,与散句相对,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骈句是由对偶句所组成,意指两个句子的组合有如两马齐奔。由‘骈句’为主写成的文体,其中只用少量散句贯穿上下文,这种文体称为‘骈文’。
【*】‘骈文’全篇由四字单句或六字单句组成的骈句而成,所以也称为‘四六文’。
骈句在先秦文章中就有,但不是有意而为,汉代产生赋这一文体之后,才盛行起来,到六朝时更发展成为骈体文,而且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排比对偶,称为“骈四俪六”。
骈句是组成一切赋体的基本单元。换句话说辞赋文章是由骈句组成的。不管是骈文、骈赋、律赋、文赋、骚赋、散赋。所以学习辞赋首先要学好骈句,这是一切的根本。很难想象,一个连字句都写不好的人,是断然写不出美文的;同样一个连骈句都没有掌握好的人,如何写出合格的赋体?
二、骈句的节奏
所谓节奏,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辞赋中,则是指在吟诵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每个节奏的最后一个字我们称之为节奏点
节奏是意境的美、情感的美、形式的美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时 有了声音的高低起伏、气息的转换,才能形成抑扬顿挫的美感和通畅的气势。
现在我们来看看骈句的节奏是什么样的.咱们都知道近体诗的节奏,骈句的节奏,与近体诗是有明显区别的.
近体诗无论五言还是七言,基本是“尾三字连读”
【*】而骈句则多是“尾两字或四字连读”
这个我们举例来说明
以下例子中的“/”符号表示在阅读时需要暂时停顿的地方
五言近体诗的阅读节奏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样划分,是诗的阅读节奏
如果按骈句的节奏,则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或“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大家看看,这样来阅读,是不是就莫名其妙了?
这样就把句子的意思给硬生生割裂开了
2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这也是诗的阅读节奏
燃桂尽”、“ 逐年衰”是不可再分割的。
否则读来也会莫名其妙
这样的例子很多,大家自己体会一下
现在我们来看看五言骈句的阅读节奏
1挺连城/之价,居匹夫/之怀
2设象以//启圣,宣精以//昭德。
3偶圣则//呈祥,逢昏则//显咎。
4思//煦妪//之义,穷//造化//之精。
5产/鳞介虫沙,植/羽毛草木(或:产鳞介/虫沙,植羽毛/草木)
五言骈句许多是由四言句加一虚字而成
骈句的阅读特点:
  • 逢虚字后尚有两字的,在虚字后暂顿(如“设象以/启圣,宣精以/昭德”)
  • 若在虚字后只有一字的,则在虚字前暂顿(如“思煦妪/之义,穷造化/之精”)
  • 这是五言的情况
    再来看看七言句的情况
    七言近体诗的节奏,一般有“二二三”或“四三”两种
    而七言骈句的节奏就复杂的多
    但前面已说过,骈句多是“尾两字或四字连读”的节奏
    我们来看例子
    七言近体节奏:
    1、细草//留连//侵坐软,残花//怅望//近人开。
    2、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3、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再看七言骈句的节奏
    1轻摇而//晓露初滴,暗袅而//春鸠转鸣。
    2兽蹲而//龙鳞熠熠,鸟跂而//凤翼翩翩。
    3观之者//无小无大,谓之曰//若烟非烟。
    4薄雾//轻笼于//钟阜,和风//微扇于//台城。
    七言骈句也多为六言句加一虚词而成   
    总的来说,骈句是以4,6句为基础,一般以两字为一节奏
    但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
    骈句中的节奏并不是死搬硬套“两字为一节奏”
    在划分骈句节奏时,必须注意:
    一句中前面部分的节奏,要随其句意与虚字的使用不同而加以区分
    无论是几言的骈句,都不能武断地全部以两字为一节奏划分
    特别严格的是一句中的“尾部节奏”
    骈句的尾部节奏”一般为“两字或四字”
    事实上,骈句的句中节奏,有一个节奏两个字的,也有一节奏三个字的
    在具体写作中,我们只要把握好尾节奏就可以与近体诗的节奏区分开来
    至于两句之间平仄相对的问题
    由于骈句阅读节奏丰富多变,故在节奏点的平仄上,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有时需排除虚字看平仄,有时又要利用虚字的平仄来调和整句的平仄
    这关键要把握好节奏,然后才能很好地做到节奏点平仄相对
    明白了骈句的节奏后,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骈句的特点
    三、骈句的特点
    1、上下句成对偶形式。
      上下句结构相似、内容相关、字数相等。这些和对联的要求相同。
    2、上下句每个节奏点平仄要相对(也就是相反);
    3、骈句的最后一个节奏一般是二字或四字
    4、骈句可以有领字,领字单独作为一个节奏
    5、骈句含五字以上的句子要有虚词
    6、骈句中,虚词的后面是一个字的,虚词在节奏点的后面,也就是虚词和最后那个字为一个节奏.(如“思煦妪/之义,穷造化/之精”)
    虚词后面是两个字的,虚词在节奏点的前面。(如“设象以/启圣,宣精以/昭德”)
    二.壮、紧、长
    《赋谱》中说:凡赋句有壮、紧、长、隔、漫、发、送合织成,不可偏舍。其中的壮句,紧句,长句和隔句就都是属于骈句的范畴,是以骈对的形式出现的;漫句没有骈对要求,而发和送是发语词,是文言句首常见的语言现象。骈句中,壮句、紧句和长句又叫单句对,隔句又叫复句对,或者分句对。我们今天先介绍前面三种:壮句,紧句和长句。隔句,漫句和发语都会在接下来的讲义中做详细的介绍。
    A、壮句及其用法
    壮 三字句也
    若“水流湿,火就燥”;“悦礼乐,敦《诗》《书》”;“万国会,百工休”之类,缀发语之下为便,不要常用。
        壮句就是三字单句对。
    例:   
    (1)观夫/舒/明耀,丽/九华。
    (2)所以/迈/前古,流/后芳。
    (3)复若/九月/新,西风/满。  
        从以上三个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到,壮句的前一分句是五个字,后分句是三个字。因为五个字中,前两个字是提引词。撇开提引词,剩下就是三字单句对,这种骈句就是壮句。
        1壮句的作用及特点
    我们都学过填词,经常见到词中有三字句。赋文的三字句和词中的三字句所起的作用相同。我们知道在各种长短的语句中,字数越少,读起来越有气促之感。按照赋谱的说
    法:“壮句,气紧促,若赋,则落韵密,宜在关窍处,忌多。”(
      
    2)壮句在使用中应该注意的几点
       (1)不可有三连平或者三连仄。   
       (2)壮句按照常规,尽量不要有虚词。
       (3)在一篇赋文中一般用一至三次,不能连用,一段中最好少于或等于一次,若连用过多,则壮之有余而宽疏不足。因为赋是一种需要高声朗诵的文体,对朗诵气氛而言,需要句式上的配合才能尽得其妙。
       (4)一般壮句前通常需要辅以引发、承接及过渡词语,如以上例句中的“观夫”“所以”“复若”等就是提引词。
       (5)壮句一般不宜开篇或在段头使用,适于需要表现紧张壮阔处。
    B、紧句及其用法
    紧 四字句也。
    若“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四海会同,六府孔修”,“银车隆代,金鼎作国”之类,亦缀发语之下为便,至今所用也。
        紧句就是四字单句对,紧句是四六常式之一。
    例:
    (1)九天/敛雾,万籁/韬音。
    (2)雁惊/前渚,鸟散/芳枝。
    (3)触物/穷奢,含情/愈惑。   
         1)紧句的作用
         紧句只有一个结构,既22句式。它的结构样式虽然少,可是在赋文中应用非常广泛,是四六常式之一。从诗经到骈文,大多是以四字句构成。在赋文中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既可以用在开篇发端,亦可以使用于任何段落的中间,常常用在每段的起句,紧句在赋文中没有固定的位置。
         2)紧句在使用中应该注意的几点
        (1)在开篇用紧句时,可加可不加提引词。
        (2)在换段、换内容、换韵时,如果用紧句,紧句前要加提引词,这样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让读者可以清晰的看到段中的文意。
        (3)在一段中不宜连续使用。最多连用两句,不能三句连用,连续使用会显得句型配合呆板。因为连用的太多,也会显得文章空泛平淡,会减弱朗诵的声调,和减弱抑扬顿挫的语感。
    C、长句及其用法
    D、长句为一对五至十几字的单句对。
    若“石以表其贞,变以彰其异”之类,是五也。“感上仁于孝道,合中瑞于祥经”,是六也。“因依而上下相遇,修分而贞刚失全”,是七也。“当白日而长空四朗,披青天而平云中断”,是八也。“笑我者谓量力而徒尔,见机者料成功之远而”,是九也。六、七者堪常用,八次之,九次之。其者时有之得。但有似紧,体势不堪成紧,则不得已而施之。必也不须缀紧,承发下可也。
      
    例:
    五字长句:
       (1)东门而浸稻,北谷而沤麻。
       (2)飞枪垒之间,拂车宫之处。
    六字长句:
       (1)送芳景于琼轩,让嘉名于玉笛。
       (2)几践群游之鹿,宁销怒触之涛。
       (3)将援毫而悦目,岂摇橹而赏心。
    七字长句:
    (1)兽臣献伎于广廷,乐正举麾于层殿。
    (2)天子率躬耕之礼,有司谨亲操其事。
    (3)携倒海翻江之势,被浮光耀日之斓。
    八字长句:
    (1)见京坻之流衍可期,睹稼穑之艰难有以。
    (2)泛草原而瑞露相鲜,动川上而荣光乱出。
    九字长句:
    顺时设教而靡不获所,同律和声则尤至其何。
    以上上面的两篇赋文为例,我们看看紧句有几个。
        长句常用于关键部分的前奏与铺垫,一般不在开篇时使用。
    从以上的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到,长句通常在5-9字之间,这是唐宋文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而得来的经验。要强调的是,我们不提倡9个字以上的长句,其中的原因是句子太长失去灵动;韵字相隔太远,读起来韵味不足;一句之中,若长过于九字,也很难通读。这是符合汉语发音的特点以及大多数汉人的蕴气多寡来确定的。若需要表达更深的意思而必须增加句子长度时,通常就会把句子变为隔句(即分句对或复句对,下一讲将做详细介绍)来写,在古人的赋文(文赋除外)中,八字长句用的也不多。当然,事无绝对,唐宋赋亦有“长句”超过9字而到10字或11字的,如元稹“苟顺夫人理之父子君臣,安知夫云物之赤黄苍黑”这样的长骈句,但这样的句子通常需要更多的虚词来调和“蕴气”,如这句的“夫”与“之”。终究,这样长的骈句不是主流。到九字即止,是大多数赋家在使用“长句”时遵守的一个底线。所以此处不以“特殊”为准。我们做一个规定吧,我们这个班遵守长句的底线,长句最多是9个字。但是看到别人有超过的,不要说人家是错的。
    壮、紧、长以上三种句子的用法以字少者居上,多者居下。常例为壮、紧、长以次相随。但长句有五、六、七字的,八、九字的,不要相连使用,应与其他句式交替使用。至于句式如何在赋文中搭配,我们在今后的课程中会详加解析。
    课后作业:
    一、请划分下列句子节奏
    1抱素者绝陷已之患,履道者为终身之防。
    2废六月之遄征 ,兴三时之盛务。
    3恢至治之风,扬淳古之式。
    4如天听卑兮惟大,若水善下兮孰当?
    5无欲者观妙道于域中,虚受者感人和于天下。
    6俯视则孤光溢目,横窥而一带澄虚。
    7愿争雄于爪趾之下,冀得隽于笔砚之间。
    8沙洲连一亩之地,山翠接如拳之石。
    9垂一枝于万叶,托沃土以延年。
    10栽培只倚于贤邻,搴(qiān拔取)撷长忧乎稚戏。
    二、下面是一篇赋文,请结合讲义完成下列作业:
    1、什么叫壮句,试找2例说明之。
    2、什么叫紧句,试找2例说明之。
    3、什么叫长句,试找2例说明之。
    4、壮、紧、长三种句式使用时要注意哪些?


                     赋赋(以“赋者古诗之流”为韵)
                                  
                   
    作者(唐)白居易(一为刘禹锡)

        赋者古诗之流也。始草创於荀、宋,渐恢张於贾、马。冰生乎水,初变本於典坟;青出於蓝,复增华於风雅。而後谐四声,祛八病,信斯文之美者。我国家恐文道浸衰,颂声陵迟。乃举多士,命有司。酌遗风於三代,明变雅於一时。全取其名,则号之为赋;杂用其体,亦不出乎诗。四始尽在,六义无遗。是谓艺文之敬策,述作之元龟。观夫义类错综,词采舒布。文谐宫律,言中章句。华而不艳,美而有度。雅音浏亮,必先体物以成章;逸思飘颻,不独登高而能赋。其工者,究笔精,穷旨趣,何惭《两京》於班固;其妙者,抽秘思骋妍词,岂谢《三都》於左思。掩黄绢之丽藻,吐白凤之奇姿。振金声於寰海,增纸价於京师。则《长杨》《羽猎》之徒,胡为比也;《景福》《灵光》之作,未足多之。所谓立意为先,能文为主。炳如绘素,铿若钟鼓。郁郁哉溢目之黼黻(fǔfú  ),洋洋乎盈耳之《韶》《武》。信可以凌轹《风》《骚》,超轶今古者也。今吾君网罗六艺,淘汰九流。微才无忽,片善是求。况赋者雅之列,颂之俦。可以润色鸿业,可以发挥皇猷,客有自谓握灵蛇之珠者,岂可弃之而不收。
    …………………………………………………………………………………..
    骈句的类型(2)隔句
    大家知道骈句的句式有壮、紧、长、隔、漫、提引 六种句式。
    上一讲我们讲了这几个内容:
    一、骈句的类型
    二、壮句及其用法
    三、紧句及其用法
    四、长句及其用法   
    所以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句式
    一、马蹄律
         马行走时,其特点是“斜对角迈蹄”。即如果左前蹄向前时,其右后蹄亦随之向前,然后,右前蹄向前,随之左后蹄向前,如此循环往复。出蹄的先后顺序是左前蹄,右后蹄,右前蹄,左后蹄。简单点说,就是“左前右后右前左后”这样的一个规律,如果我们将左边比作“平”声,右边比作“仄”声,即成“平仄仄平”。同理,如先以右蹄迈出,即成“仄平平仄”,这就是马蹄律的声律规则。关于马蹄律的运用,以后的课程中,我们还会继续探讨,今天只做简单介绍。请大家牢记住,隔句的4个句脚是:平仄仄平或者仄平平仄。
             二、隔句
             《赋谱》中说:凡赋句有壮、紧、长、隔、漫、发、送合织成,不可偏舍。
         上一讲前面我们讲过,长句通常在5-9字之间,这是唐宋文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而得来的经验。原因是句子太长失去灵动;韵字相隔太远,读起来韵味不足;一句之中,若长过于九字,也很难通读。这是符合汉语发音的特点以及大多数汉人的蕴气多寡来确定的。若需要表达更深的意思而必须增加句子长度时,通常就会把句子变为隔句来写。
    那么,什么叫隔句呢?
    隔句对者,其辞云。隔体有六:轻、重、疏、密、平、杂。
        隔句,隔句就是相隔一句对仗,因此又叫“隔句对”。这是赋句的基本句式之一。它和对联中两分句的联相似,也有人称为“分句对”或“复句对”。隔句分为六类,分别是:轻、重、疏、密、平、杂。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一介绍。  
    隔:即分句相对偶者。
    可简称为“隔句对”(亦有人称为“分句对”或“复句对”)。
    “隔”句细分为“轻隔、重隔、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六种
    1、轻隔:
    隔者,如上有四字,下六字。若“器将道志,五色发以成文。化尽欢心,百兽舞而叶曲”之类也。
    上4字,下6字(按现在的说法是前一分句4字,后一分句6字。因古时为“竖排”版式,故称为上下)
    如:
    (1)“阿房初制,穷八荒之巧艺;甘泉始成,极三秦之壮丽”-----太宗《临层台赋》
    (2)“有模有范,俾从教之克精;中矩中规,贵任材而必当”——欧阳修《大匠诲人以规矩赋》
    (3)“不贵其丰,乃或荐之以水。不可以黩,斯用致之于天”——韩愈《明水赋》
    2重隔:上6字,下4字与轻隔颠倒。
    隔,上六下四。如“化轻裾于五色,犹认罗衣。变纤手于一拳,以迷纨质”之类是也。
    (1)皇甫谧之心事,陇亩终焉;仲长统之规模,园林幸足。-----王绩《游北山赋》
    (2)或策蹇以长愁,临川自叹;或扬鞭而半醉,绕岸闲行。——王棨《曲江池赋》
    (3)霏微墀庑之间,瑶台月晓;仿佛草茅之上,玉树花攒。——林滋《小雪赋》
    3、疏隔:上三,下不限多少。若“酒之先,必资于麹蘖。室之用,终在乎户牗”。“条而来,异绿虵之宛转。忽而往,同飞燕之轻盈”,“俯而察,焕乎呈科斗之文。静而观,炯尔见雕虫之艺”等是也。
    (1)耸其身,形蜿蜿而莫犯;举其首,势矫矫而靡亢——白居易《汉高祖斩白蛇赋》(2)舒明耀,符君道之克明;丽九华,当帝业之嗣九。----李程《日五色赋》
    这些是3---6字疏隔
    (3)降矣哉,终身夷狄;战矣哉,暴骨沙砾。-----李华《吊古战场文》
    这个是上三下四疏隔
    4、密隔上五已上,下六已上字。若“徵老聃之说,柔弱胜于刚强。验夫子之文,积善由乎驯致”,“咏《团扇》之见托,班姬恨起于长门。履坚冰以是阶,袁安叹惊于陋巷”等是也。
    (1)“若用之交战,则摧敌而先鸣;若用之草圣,则擅场而独步”——白居易《鸡距笔赋》
    (2)“徵老聃之说,柔弱胜于刚强。验夫子之文,积善由乎驯致”——赵蕃《溜穿石赋》
    我们再看一个最长的:

    (3)作气者直转乎九天之上,犹檀乐而旁击;受敌者横坠乎九地之下,甘弃置而归仁-----张廷珪《弹棋赋》
    5、平隔:上下字数不限,但要字数相同
    隔者,上下或四或五字等。若“小山桂树,权奇可比。丘林桃花,颜色相似”,“进寸而退尺,常一以贯之。日往而月来,则就其深矣”等是也。
    (1)辞玉辇而割爱,固班姬之所耻;脱穳珥而思愆,亦宣姜之为美----李白药《赞道赋》
    (2)“进紫光而旁射,期游刃以剸犀;烘赤气而上冲,愿成形於斩马”——白行简《金跃求为镆铘赋》
    (3)坟陇寓居,倏焉五叶;桑榆成荫,俄将百年。----王绩《游北山赋》
    6、杂隔:上4字,下5、7、8字不限;或下4字,上亦5、7、8字不限
    杂隔者,或上四,下五、七、八;或下四,上亦五、七、八字。若“悔不可追,空劳于驷马。行而无迹,岂系于九衢”,“孤烟不散,若袭香炉峰之前。圆月斜临,似对镜卢山之上”,“得用而行,将陈力于休明之世。自强不息,必苦节于少壮之年”,“及素秋之节,信谓逢时。当明德之年,何忧淹望”,“采大汉强干之宜,裂地以爵。法有周维城之制,分土而王”,“虚矫者怀不材之疑,安能自持。贾勇者有攻坚之惧,岂敢争先”等是也。

    (1)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
    上4,下7
    (2)

    腾辉於鸳鹭之行,若离若合;
    委照於熊罴之旅,或友或群。——王起《庭燎赋》
    上7,下4
    (3)

    名翚矫翼,如威凤兮鸣朝阳;
    时藿倾心,状灵芝兮耀中圃。--------李程《日五色赋》
    上4,下7
    此六隔,皆为文之要,堪常用,但务晕澹耳。就中轻、重为最。杂次之,疏、密次之,平为下。
    三、隔句的特点:
        1、单边都有两个分句,共4个句子:隔句由两联四句组成,之所以把它归类到骈句之中,第一,是古人这样划分流传下来。第二是因为它虽然是四句,却是两两相对,也就是说由两组骈句组成、这里的两两相对,并不是我们前面学过的骈句一样,随便凑两句就可以了。
        2、四个分句句脚符合马蹄律:平仄仄平,仄平平仄,非此即彼;
        以上例句,非常清楚明白。
        3、隔句的四个分句中,(1)跟(3),(2)跟(4)相对,并且四句的意思相近或相对。它们并不是两两相对的分开体,而是四句意义相互连在一起的交互对偶。四句的基本规则是以(1)(3)句为主,(2)(4)句为辅。
        4、隔句必须有分号:隔句是在前两个分句和后两个分句之间要用“;”。在这里补充一点说明,辞赋是以一个骈句为单位组成的,骈句的标点一定要标的正确,因为它是骈句句式的标志。
    这六种隔句,是写赋必备和经常要用到的,但使用时务必间开,就使用频率来讲,轻、重为最,杂次之,疏、密次之,平为下。
    除以上六大类之外,另外还有两分句以上的隔句,属于“非常式”的范畴,我们就把这类隔句统称为“非常式隔句”。
    例:
        (1)其隐也,则杂昏昏、沦浩浩,晦英姿兮自保,和光同尘兮合于至道;
         其遇也,则散奕奕、动融融,焕美质兮其中,明道若昧兮契彼玄同。
                                     ——《披沙拣金赋》柳宗元(唐)
        (2)圭,锐也,睿作思而百志灵;
         镇,安也,安于道而万物宁。
                                         ——《镇圭赋》元稹(唐)
        (3)且夫利器久翳,铦xiān锋不全。参差冰缺,掩冉苔联。价减千金之直,文灭七星之躔chán。非夫坚石之锻乃砺乃,巧匠之藏焉修焉,又安得而昭宣?
         若乃君上初临,德声未溥。令不尽一,名不咸五。筮微子牙之兆,衮阙仲山之补。非夫忠臣之扶危持颠,英俊之左弼右辅,又安得而稽古?   
                                               ——《金受砺赋》李程(唐)
        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我们特别把上下句分段排列,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单边从三分句到九分句甚至更多分句的都有。不过,这一类的隔句使用较少,目前读过的赋中,尚只有白居易《动静交相养赋(并序)》。文章不过592字,却5处使用了非常式隔句,最长的单边就有7个分句之多,全文主体几乎都是由非常式隔句组成。其他文中都是偶见一两句。关于非常式隔句,这里提出来与大家交流,目的是让大家了解,大家在以后的阅读中看到这样的句子也就不感到陌生或者奇怪之类。
    非常式隔句,由于这类隔句用得不多,不属于主流,我们在自己创作的时候,尽量不要使用这种非常式隔句。
    四、漫句及其用法
    漫句。又称散句。不对合,少则三四字,多则二三句。若“昔汉武”,“贤哉南容”,“我圣上之有国”,“甚哉言之出口也,电激风趋,过乎驰驱”,“守静胜之深诫,冀一鸣而在此”,“历历游游,宜乎凉秋”,“诚哉性习之说,我将为教之先”等是也。漫之为体,或奇或俗。当时好句,施之尾可也,施之头亦得也。项、腹不必用焉。
    发语有三种:原始、提引、起寓。若“原夫”、“若夫”、“观夫”、“稽夫”、“伊昔”、“其始也”之类,是原始也。若“洎夫”、“且夫”、“然后”、“然则”、“岂徒”、“借如”、“则曰”、“佥曰”、“矧夫”、“于是”、“已而”、“故是”、“是故”、“故得”、“是以”、“尔乃”、“乃知”、“是从”、“观夫”之类,是提引也。“观其”、“稽其”等也,或通用之。如“士有”、“客有”、“儒有”、“我皇”、“国家”、“嗟乎”、“至矣哉”、“大矢哉”之类,是起寓也。原始发项,起寓发头、尾,提引在中。
    送语,“者也”、“而已”、“哉”之类也
    凡句字少者居上,多者居下。紧、长、隔以次相随。但长句有六、七字者,八、九字者,相连不要。以八、九字者似隔故也。自余不须。且长、隔虽遥相望,要异体为佳。其用字“之”、“于”、“而”等,晕澹为绮矣。
        1、漫句的定义:漫句,即散句,不需要对偶的句子,少则三四字,多则二三句。
        如:
        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风赋》(宋玉)
        直端门而未出,天锡予以灵瑞。是何祥而何吉?——元稹《郊天日五色祥云赋》
        若事因感甄而名托洛神,间有之耳,岂待明帝始改?---- 曹植《洛神赋》
        这些就是漫句,也叫散句
        2、漫句的用法
    1)漫句的使用,既可发感慨,亦可执笔点睛;
    2)骈文或骈律赋中,一般用于文章开头和结尾,中间部分不必用;
    3)唐宋人用“漫”,尚用“古偶”之法,更见苍劲;
    古偶句的概念,我们在第一讲的时候就介绍过了,指的是相同序位上有相同的字。
    如:
    因五行以修五事,由五常以厚五德,
    正五刑以去五虐,繁五稼以除五贼。
    这样的“古偶”手法,杂之一些工整的骈句,读来是不是确实气象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古偶句,因为不符合后来骈句的严格要求,辞赋界把它划为散句!
    再强调一下:我们要求漫句不要使用在文章中间,放在每段的首句和尾句最好。
    凡赋以隔为身体,紧为耳目,长为手足,发为唇舌,壮为粉黛,漫为冠履。苟手足护其身,唇舌叶其度;身体在中而肥健,耳目在上而清明;粉黛待其时而必施,冠履得其美而即用,则赋之神妙也。
    凡赋体分段,各有所归。但古赋段或多或少。若《登楼》三段,《天台》四段之类是也。至今新体,分为四段:初三、四对,约卅字为头;次三对,约卌字为项;次二百余字为腹;最末约卌字为尾。就腹中更分为五:初约卌字为胸;次约卌字为上腹,次约卌字为中腹;次约卌字为下腹;次约卌字为腰。都八段,段段转韵发语为常体。
    其头初紧、次长、次隔,即项原始、紧。若《大道不器》云:“道自心得,器因物成。将守死以为善,岂随时而易名。率性而行,举莫知其小大。以学而致,受无见于满盈。稽夫广狭异宜,施张殊类”之类是也。次长、次隔。即胸,发、紧、长、隔至腰。如此,或有一两个以壮代紧。若居紧上及两长连续者,仇也。
    夫体相变互,相晕澹,是为清才。即尾起寓,若长、次隔、终漫一两句。若《苏武不拜》云:“使乎使乎,信安危之所重”之类是也。得全经为佳。
    约略一赋内用六、七紧,八、九长,八隔,一壮,一漫,六、七发;或四、五、六紧,十二、三长,五、六、七隔,三、四、五发,二、三漫、壮;或八、九紧,八、九长,七、八隔,四、五发,二、三漫、壮、长;或八、九隔,三漫、壮,或无壮;皆通。计首尾三百六十左右字。但官字有限,用意折衷耳
    作业:
    1:造句
    (a)以花为题 分别写出隔句(轻隔、重隔、疏隔、密隔、平隔、杂隔)
    (b)以月为题 分别写出隔句(轻隔、重隔、疏隔、密隔、平隔、杂隔)
    2:用而、乎分别写五个骈句
    ………………………………………………………………………………….
    赋第4讲 :虚词和提引词
       虚字是“实字”的对称。虚字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字,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在辞赋骈句中,虚词主要用于连词。连接句中两个以上的时间、意向、意理。
    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用作介词,有好几种情况。
    一、八个虚词 讲解
    之,而、乎、乃、且、以、于、则
    一、之: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总之:
    1.的;例:缓兵之计、莫逆之交;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平;
    2.代词:代指某人、物。例:置之度外。
    3.这、那:
    举例: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
    眼之于人,乃心灵之窗
    之:代指眼,于:对于
    二、而: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1.并列:例如
    2.承接:然后
    3.递进:而且 例:
    4.转折:但是  肯定与否定之间,例:似是而非、侃侃而谈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黑质并且白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承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之:代青;而:而且
    吾恂恂而起----承接
    君踏节而歌---承接
    徐徐而行---承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而:以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而:难道,表示反问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而:好象(不常用)
    烁景气而澄氤氲  而:而且
    无心而生,应德而出  而:以,而就是一个连词
    因病而死

    三、则:
    “则”字的用法
    表示1.因果关系,就,便:闻过~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冕
     2. 表示转折,却:今~不然。有则改之,无则加冕
     3. 表示肯定判断,乃,是:此~余之罪也。
    4. 用在一、二、三……等数字后,列举原因或理由:一~房子太小,二~参加的人数多。
    人皆好名,我则不然—转折:却
    水至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则:因果,转折都有,因果成分浓一些
    良宵则明月斜挂  则---递进,补充说明前面的意思,也有承连的关系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  则—转折,然后,那就
    就会---那就是
    客则鼾睡  则---呢;却 ;
    四、于:
    1. 介词(a.在,如“生~北京”;b.到,如“荣誉归~老师”;c.对,如“勤~学习”—指向;d.向,如“出~自愿”;e.给,如“问道~盲”—指向;f.自,从,如“取之~民”;g.表比较,如“重~泰山”;h.表被动,如“限~水平”)。
    1.指向:观沧海于泰山,垂钓于河畔,前面的动作指向后面
    2.表示比较:
    失之、于野
    失之于朝,求诸野---诸:之于,此处不是众多的意思
    射于家圃---指向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指向
    告之于帝---指向
    语于富者—指向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于:都是是指向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善于表达
    以免于难。
    叹人世  天涯
    五、且:
    1. 尚,还,表示进一层:既高~大。尚~。况~。
     2. 表示暂时:苟~偷安。姑~。
     3. 表示将要、将近:城~拔矣。年~九十。
     4. 一面这样,一面那样:~走~说。
    5.递进:并且,柔且亮
    6.并列:而且
    君子有酒,旨且多。——《诗•小雅》
    行牧且荛。——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连拜且泣。——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香且甘者。——清• 周容《春酒堂遗书•芋老人传》
    贼能且众。——清• 魏禧《大铁椎传》

    贫且贱且战且退---一边,一边
    绿且直---递进
    青松挺且直---递进
    某善舞,且善画---递进
    窃针为罪,且窃国者---且:况且、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且:尚且、况且
    六、以
    1. 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
     2. 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
     3. 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
     4. 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 目的在于:~待时机。~儆效尤。
     6.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
     7.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内。
    不~物喜,不~己悲---因为
    何以为继----用什么
    以彰其慢—用
    以夷攻夷—用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用
    以众暴寡—用
    以刀劈狼—用
    以德服人—用
    酬宾客以管弦—用
    情何以堪---用
    以膺大统---用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于
    长江以东---表方向  的
    以下之人---表方向
    以繁调简—用
    吾以捕蛇独存---用
    成以其慧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以:于,在?
    成以其慧—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因为
    以私害公—因为
    3. 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
    智叟无以应---用
    可以---以:用,
    1. 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
    七:乎
    1.吗:不美乎?
    2.叹词、语气连词:啊,常在句子中间,也有用在句尾的
    3.于:文言介词,相当“于”(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在~。无须~。异~寻常。
    巍巍~泰山---叹词,常用于中间
    汝识之乎---—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
    学有难易乎—吗
    巍巍~泰山:啊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吗,有假设之意
    今虽死乎此—于
    于、在
    素富贵,行乎富贵—于
    八、乃
    1. 才:今~得之。“断其喉,尽其肉,~去”。(不常用)
     2. 是,为:~大丈夫也。(最常用)
     3. 竟:~至如此。
     4. 于是,就:“因山势高峻,~在山腰休息片时”。表示因果
     5. 你,你的:~父。~兄。“家祭无忘告~翁”。
    廼、迺 nǎi
    父亡,乃泣
    今~得之
    乃至
    因山势高峻,~在山腰休息片时---于是、就
    才至于
    竟然至于
    家祭无忘告~翁—你的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就是
    就是
    唯虚心乃能进步
    方、才
    方、才
    第一,是,就是
    第二,因果,递进
    最常用的
    报阿斗者,乃赵子龙也!

    因家累,乃无忠于心---于是,表因果关系
    于是
    对,递进和因果
    说,乃不可乱用
    咱们只管常用的这2个方法
    请大家复制到日志或说说,以便查阅:
    打开网址,自己学会如何使用。
    二、 提引词:
    一、连接词类型:
    1、连接词有四种:原始、提引、起寓、送语。
    原始:
    如:“原夫”、“若夫”、“观夫”、“稽夫”、“伊昔”、“其始也”之类。
    提引如:“洎夫”、“且夫”、“然后”、“然则”、“岂徒”、“借如”、“则曰”、“佥曰”、“矧夫”、“于是”、“已而”、“故是”、“是故”、“故得”、“是以”、“尔乃”、“乃知”、“是从”、“观夫”之类。
    起寓如:“观其”、“稽其”等,或通用之。如“士有”、“客有”、“儒有”、“我皇”、“嗟乎”、“呜呼”、“悲夫”、“噫嘻”“至矣哉”、“大矢哉”之类
    送语如:“也”、“者也”、“而已”、“哉”“者欤”、“耳”之类。
        注:我们从以上所举的语例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原始、提引、起寓三个词语基本是一个意思,都是用在开篇,或者每段的开头,或者段中换韵。既然它们的意思相近,为了学习方便,我们今后就把这三个词语都叫做提引词。
        送语主要用在文章末尾,起感叹作用,主要使用在文赋中。一般律赋、骈赋、骈文使用的较少。
    2、常用提引词用法:
        所谓提引词,主要用在开篇,篇中换段、换层次和换韵,壮句前一半要加提引词。
    (1)观夫,“观”既是看、观察,审察的意思。“夫”文言助词,无意义。
    “原夫”:“原先这个,当初那个”:最初的,开始的;夫字无意义(当那字解),以下同。
    “若夫”:“若说这个”如果,假如。
    “稽夫”: “查看那个”追溯;就停留;考核;计较;至。
    “伊昔”:从前。
    “其始也”:刚开始。
    句首单用“夫”字,则有提示作用。
    例句:观夫峰巅无路,泉侧有亭。
    夫趁机而沏迭直下,就势则澎濞长喧。
    另:观其、若其、惟其、原其、闻其等等,和观夫的用法基本相同。
    (2)而乃,表示转折或另起话题。
    例句:而乃云横积霈,雨落润畴。
    另:尔乃、此乃、斯乃、俄而等的用法基本相同。
    (3)方当,将要,即将。
    例句:方当洲渚早晴,滩溪先暖。
    (4)岂非,岂不是。反诘用词。
    例句:
    岂非断乎鳌足之时,剖彼鸡黄之日。
    (5)自昔,往昔;从前。
    例句:
    自昔公主降婚,梧桐半死。
    (6)至乃,连词。提出突出事例,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犹言甚至,竟至。
    例句:至乃北望群山,南临五岳 。
    (7)时复,犹时常。
    例句:
    时复託怀玄胜,远咏老庄 。
    (8)已而,不久,后来。
    已而东来之暴雨倾盆,旷野之狂风大作。
    (9)岂徒,难道只是;何止。
    例句:岂徒卷冥冥之净绿,觌昭昭于上玄。
    (10)矧夫,况且,亦。
    例句:矧夫集二源于南北,飘一带于东西。
        总之,提引词太多,不一一举例,给出以下提引词作参考,在实际写作中酌情而用。
    1)原句注释:
    “原夫”:“原先这个,当初那个”:最初的,开始的;夫字无意义(当那字解),以下同。
    “若夫”:“若说这个”如果,假如。
    “观夫”:“看看这个”:看,察看;看到的景象或样子;对事物的看法、认识。
    “稽夫”:(jī) “查看那个”追溯;就停留;考核;计较;至。
    “伊昔”:从前。
    “其始也”:刚开始。
    “洎夫”:(jì) “说到那个” 到,及,添,浸润。
    “且夫”:句首发语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再说那个”况且,再说,尚,还;表示暂时:苟~偷安;表示将要、将近;表示一面这样,一面那样;表示经久。
    “然后”: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然则”:表示连贯关系。
    “岂徒”:难道只是;何止。
    “借如”:假设连词。假如,如果;即如,例如。
    “则曰”:(则):表示因果关系;表示转折,却;表示肯定判断,乃,是。(曰)说;为;叫做;语助词,无实义。
    “佥曰”:(佥qiān)众人,大家。全,都。
    “矧夫”:(shěn)  况且;亦。
    “于是”: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在此;当时,其时;如此;因此;语气词。犹焉。
    “已而”:(1)不久,后来,旋即;(2)时而(常排比)。(3)罢了,算了(常叠用)。
    “故是”:(故)意外的事情;原因;有心,存心;老,旧,过去的,原来的;朋友,友情;死亡(指人);所以,因此;古同“顾”,反而。(是)表示解释或分类;表示存在;表示承认所说的,再转入正意,含有“虽然”的意思;表示适合;表示任何;用于问句;加重语气,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对,合理,与“非”相对;认为对;表示应承或同意;这,此;助词,把行为对象提前表示只这样做。
    “是以”:所以;因此。
    “尔乃”:更端发语词,无义。若非发语,则两义:(1)这才,于是;(2)你是。
    “乃知”:才知。
    “是从”:所从。
    “稽夫”: “查看那个”追溯;就停留;考核;计较;至。
    “伊昔”:从前。
    “其始也”:刚开始。
    “士有”:拟具有一定身份阶层者的发语。士:一定级别的官吏或贵胄、或具有某种知识或技能者。
    “客有”:主客互相问答时的发语。
    “儒有”:拟读书人的发语。
    “国家”:拟从国家层面上说事的发语。
    “嗟乎”:表示感叹。
    “至矣哉”:表示感叹。很完善了, 或者已经很好了的意思。
    “大矢哉”:表示感叹。拟发誓时的发语词。
    2)意思相近的提引词举例:
    至如,至乃,至其,于是,是则,斯则,此乃,诚乃。
         右并承上事势,申明其理也。谓上已叙事状,以复申重论之,以明其理。
    (于是深林巨木,崭岩参差。)
    洎于,逮于,至于,既而,亦既,俄而,洎、逮,及,自,属。
         右并因事变易多,限之异也。谓若述世道革易,人事推移,用之而为异也。
    (既而宫室光明,阙庭神丽)
        乃知,方知,方验,将知,固知,斯乃,斯诚,此固,此实,诚知,是知,何知,所知,是故,遂使,遂令,故能,故使,所谓,可谓。
         右并取下言,证成于上也。谓上所叙义,必待此后语,始得证成也。或多析名理,或比况物类,不可委说。
    (诚知滚滚长江,悠悠碧水。)
    况乃,矧夫,矧唯,何况,岂若,未若,岂有,岂至。
         右并追叙上义,不及于下也。谓若已叙功业事状于上,以其轻小,后更云"况乃""岂云"其事其状云。
    (况乃浟湙潋滟,泻玉回澜。)
    岂独,岂唯,岂止,宁独,宁止,何独,何止,岂直。
         右并引取彼物,为此类也。谓若已叙此事,又引彼与此相类者,云"岂唯"彼如然也。
    (岂独予鄱阳于湠漫,积云梦之渟泓。)
    假令,假使,假复,假有,纵令,纵使,纵有,就令,就使,就如,虽令,虽使,虽复,设令,设使,设有,设复,向使。               
         右并大言彼事,不越比也。谓若已叙前事,"假令"深远高大则如此,此终不越。
    (纵有雷鸣而凿壁,风唱则奔峦。)
      虽然,然而,但以,正以,直以,只为。
         右并将取后义,反于前也。谓若叙前事讫,云"虽然"仍有如此理也。
    (直以横截之七岳,断溃之巫岩。)
         岂令,岂使,何容,岂至,岂其,何有,岂可,宁可,未容,未应,不容,讵令,讵可,讵使,而乃,而使,岂在,安在。                  
         右并叙事状所求不宜然也。谓若揆其事状所不令然,云"岂令其至于是"。
    (而使时光黯渡,岁序勾连。)                 
         岂类,讵以,岂如,未如。
         右并论此物胜于彼也。谓叙此物微也,讫,陈"岂若"彼物微小之状。
    (岂如横流逆折而寻道,转腾潎洌则奔前)
                   
       若乃,尔乃,尔某,尔则,夫其,若其,然其。
       右并覆叙前事,体其状也。若前已叙事,次便云"若乃"等,体写其状理。
    (尔乃惠一方之黎庶,酬两岸之森檀。)               
    倘若,倘使,如其,如使,若其,若也,若使,脱若,脱使,脱复,必其,必若,或若,或可,或当。
        右并逾分测量,或当尔也。譬如论其事使异理,云如此。
    (或若雷鸣而凿壁,风唱则奔峦。)
    唯应,唯当,唯可,只应,只可,亦当,乍可,必能,必应,必当,必使,会当。
        右并看世斟酌,终归然也。若云看上形势,"唯应"如此。
    (必使千古英雄而却步,四方骚客以慨叹。)
    方当,方使,方冀,方令,庶使,庶当,庶以,冀当,冀使,将使,夫使,令夫,所冀,所望,方欲,更欲,便当,行欲,
    足令,足便。
        右并势有可然,期于终也。谓若叙其事形势,方终当如此。
    (方令喷激万岭,回合千滩。)
    岂谓,岂知,岂其,谁知,谁言,何期,何谓,安知,宁谓,宁知,不谓,不悟,不期,岂悟,岂虑。
        右并事有变常,异于始也。谓若其事,应令如彼,忽令如此。
    (安知增华台室,扬采轩宫。)                
    加以,加复,况复,兼以,兼复,又以,又复,重以,且复,仍复,尚且,犹复,犹欲,而尚,尚或,尚能,尚欲,犹仍,且尚。
        右并更论后事,以足前理也。谓若叙前事已讫,云"加以"又如此。
    (加复骄横而无礼,跋扈而少恩。)
    莫不,罔不,罔弗,无不,咸欲,咸将,并欲,皆欲,尽欲,皆并咸。
        右并总论物状也。
    (无不嵌玉播金,含华彰律。)
    自非,若非,若不,如不,苟非。
        右并引其大状,令至甚也。若叙其事至甚者,云"自非"如此云。
    (若非水淹下邳,兵围小沛。)
    何以,何能,何可,岂能,讵能,讵使,讵可,畴能,奚可,奚能。
        右并因缘前状,论可致也。若云"自非"行彼,何以如此。
    (讵使长堤送绿,曲水浮萍。)
    方虑,方恐,所恐,将恐,或恐,或虑,只恐,唯虑。
        右并豫思来事,异于今也。若云今事已然,"方虑"于后或如此。
    (只恐云横积霈,雨落润畴。)
    敢欲,辄欲,轻欲,轻用,轻以,敢以,辄以,每欲,常欲,恒愿,恒望。
        右并论志所欲行也。
    (恒愿九陌芳菲,八方葱郁。)
    每至,每有,每见,每曾,时复,数复,每时,或。
        右并事非常然,有时而见也。谓若"每至"其时节、"每见"其事理。
    (每见民康安泰,国富昌繁。)
    则必,则皆,则当,何尝不,未有,不则。
        右并有所逢见便然也。若逢见其事,"则必"如此。
    (则当天地霜尽,乾坤气和。)
    可谓,所谓,诚是,信是,允所谓,乃云,此犹,何异,奚异,亦犹,犹夫,则犹,则是。
        右并要会所归,总上义也。谓设其事,"可谓""如此",可比"如比"。
    (此犹舞袖轻扬,开怀畅饮。)                 
    诚愿,诚当可,唯愿,若令,若当,若使,必使。
        右并劝励前事,所当行也。谓若其事,云"诚愿"如此。
    (若令易牙烹饪,彭翦献甄。)
    自可,自然,自应,自当,此则,斯则,女则,然则。
        右并豫论后事,必应尔也。谓若行如彼。"可"如此。
    (然则初绿丛林,新滋滩渚。)
       
    3、提引詞大全:
    观夫,惟夫,原夫,若夫,窃惟,窃闻,闻夫,惟昔,昔者,盖夫,自昔,惟 至如,至乃,至其,于是,是则,斯则,此乃,诚乃 洎于,逮于,至于,既而,亦既,俄而,洎、逮,及,自,属 乃知,方知,方验,将知,固知,斯乃,斯诚,此固,此实,诚知,是知,何知,所知,是故,遂使,遂令,故能,故使,所谓 况乃,矧夫,矧唯,何况,岂若,未若,岂有,岂至 岂独,岂唯,岂止,宁独,宁止,何独,何止,岂直
    假令,假使,假复,假有,纵令,纵使,纵有,就令,就使,就如,虽令,虽使,虽复,设令,设使,设有,设复,向使。 虽然,然而,但以,正以,直以,只为 岂令,岂使,何容,岂至,岂其,何有,岂可,宁可,未容,未应,不容,讵令,讵可,讵使,而乃,而使,岂在,安在 岂类,讵以,岂如,未如 若乃,尔乃,尔某,尔则,夫其,若其,然其
    倘若,倘使,如其,如使,若其,若也,若使,脱若,脱使,脱复,必其,必若,或若,或可,或当 唯应,唯当,唯可,只应,只可,亦当,乍可,必能,必应,必当,必使,会当 方当,方使,方冀,方令,庶使,庶当,庶以,冀当,冀使,将使,夫使,令夫,所冀,所望,方欲,更欲,便当,行欲,足令,足便岂谓,岂知,岂其,谁知,谁言,何期,何谓,安知,宁谓,宁知,不谓,不悟,不期,岂悟,岂虑
    加以,加复,况复,兼以,兼复,又以,又复,重以,且复,仍复,尚且,犹复,犹欲,而尚,尚或,尚能,尚欲,犹仍,且尚 莫不,罔不,罔弗,无不,咸欲,咸将,并欲,皆欲,尽欲,皆并咸
    自非,若非,若不,如不,苟非 何以,何能,何可,岂能,讵能,讵使,讵可,畴能,奚可,奚能 方虑,方恐,所恐,将恐,或恐,或虑,只恐,唯虑
    敢欲,辄欲,轻欲,轻用,轻以,敢以,辄以,每欲,常欲,恒愿,恒望 每至,每有,每见,每曾,时复,数复,每时,或 则必,则皆,则当,何尝不,未有,不则 可谓,所谓,诚是,信是,允所谓,乃云,此犹,何异,奚异,亦犹,犹夫,则犹,则是 诚愿,诚当可,唯愿,若令,若当,若使,必使 自可,自然,自应,自当,此则,斯则,女则,然则
    观夫,惟夫,原夫,若夫,窃惟,窃闻,闻夫,惟昔,昔者,盖夫,自昔,惟。 至如,至乃,至其,于是,是则,斯则,此乃,诚乃。
        在实际写作中,提引词在赋文中用的很平凡,但是,用的准确不容易,所以,给出以上诸多提引词,以备选用。 如何正确恰当的运用提引词,使得赋文文意通畅,转接自然,这是提引词最基本的作用。
    4、常用虚词对:
    但觉——何曾 只为——岂因 已是——况值
    只知——谁道 何似——未忍 有愿——无缘
    漫道——岂缘 似闻——恐是 莫道——只缘
    几度——也曾 尚想——徒怜 岂闻——始信
    忽逢——顿觉 但见——焉知 自是——何须
    誓欲——休将 犹自——何曾 慢嗟——且喜
    未必——难为 但得——何须 几处——谁家
    几日——一番 幸有——不须 任是——也应
    尚有——应怜 莫向——何妨
    常用虚 实 对:
    A:先虚后实:
    一自——终教 一去——独留 一从——几度
    徒令——终见 但得——即是 可知——足资
    谁将——铺就 似听——几度 幸有——伴有
    谁知——又到 莫道——自有 但期——愧然
    但见——不知 肯于——不堪 昔曾——自可
    每羡——定看 莫为——合将 若非——会向
    自顾——空知 试问——别意 安能——愿借
    但恨——喜看 但留——换得 纵然——依旧
    谁将——知侬
    B:先实后虚:
    暗随——一任 周览——犹存 我亦——曾效
    亿昔——谁复 寄语——莫因 自谓——安知
    不惧——何辞 他年——莫望 刚被——却教
    任是——不随 既定——笃信 不因——那得
    安得——招来 纵是——从知 似闻——恐是
    欲试——惊看 料得——莫是 借问——总为
    还似——何如
    作业:
    1、下载《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在《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查出“乃至、乃者、乃遂、乃始、乃若”五个提引词的意思,并各自做一个壮句。
    2.在下文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虚词。
    环 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 )两峰( )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 )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 )僧曰智仙也。名( )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 )此,饮少辄(zhé)醉,()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意不在酒,在()山水( )间也。山水()乐,得()心而寓( )酒也。
      若夫(fú)日出()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 )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 )四时也。朝( )往,暮( )归,四时( )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 )负者歌( )途,行者休( )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 )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 )乐,而不知人( )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 )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文学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不论绘画、音乐、舞蹈都以文学为基础内涵。有文学在里边,可能就是家,否则,可能就是匠。有文学底蕴,才能成家。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831

    主题

    8万

    回帖

    26万

    积分

    分区版主

    中国辞赋区总版主兼诗台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6318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2-10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前祝春节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36万

    回帖

    94万

    积分

    分区版主

    中国辞赋区总督导兼辞赋鉴赏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49422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QQ
    发表于 2021-2-11 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骈句 我们学习诗时,要求有诗味,学习词时也要求要有词味,那么我们今天学习辞赋,是不是也要有赋味呢,“赋”的味是怎么来的? 其实赋味主要来源于“骈句”与“近体诗”句不同的阅读节奏。请注意这里说的是主要,当然还有其他因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36万

    回帖

    94万

    积分

    分区版主

    中国辞赋区总督导兼辞赋鉴赏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49422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QQ
    发表于 2021-2-11 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骈句
    我们学习诗时,要求有诗味,学习词时也要求要有词味,那么我们今天学习辞赋,是不是也要有赋味呢,“赋”的味是怎么来的?
    其实赋味主要来源于“骈句”与“近体诗”句不同的阅读节奏。请注意这里说的是主要,当然还有其他因素。
    秉性惊飞茅屋,点击超然赋堂。文含洞庭灵韵,辞曜麓山霞光。闻弦歌而知雅意,醉赋章以和心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36万

    回帖

    94万

    积分

    分区版主

    中国辞赋区总督导兼辞赋鉴赏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49422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QQ
    发表于 2021-2-11 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赋味主要来源于“骈句”与“近体诗”句不同的阅读节奏。请注意这里说的是主要,当然还有其他因素。
    因为朗读或者唱都要换气并有停顿, 听者不看文字便可听清楚,而辞赋是大声诵读的文学形式。而诗跟骈句的节奏是不同的,这是我们进入辞赋学习的第一大关, 必须学会骈句的节奏划分。
    秉性惊飞茅屋,点击超然赋堂。文含洞庭灵韵,辞曜麓山霞光。闻弦歌而知雅意,醉赋章以和心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7

    主题

    3万

    回帖

    1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主助理兼辞赋鉴赏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6259

    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除夕快乐!
    文学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不论绘画、音乐、舞蹈都以文学为基础内涵。有文学在里边,可能就是家,否则,可能就是匠。有文学底蕴,才能成家。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7

    主题

    3万

    回帖

    1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主助理兼辞赋鉴赏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6259

    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楚剑赋夫 发表于 2021-2-11 01:06
    其实赋味主要来源于“骈句”与“近体诗”句不同的阅读节奏。请注意这里说的是主要,当然还有其他因素。
    因 ...

    除夕快乐!
    文学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不论绘画、音乐、舞蹈都以文学为基础内涵。有文学在里边,可能就是家,否则,可能就是匠。有文学底蕴,才能成家。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7

    主题

    3万

    回帖

    1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主助理兼辞赋鉴赏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6259

    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楚剑赋夫 发表于 2021-2-11 01:05
    、什么是骈句
    我们学习诗时,要求有诗味,学习词时也要求要有词味,那么我们今天学习辞赋,是不是也要有赋 ...

    除夕快乐!
    文学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不论绘画、音乐、舞蹈都以文学为基础内涵。有文学在里边,可能就是家,否则,可能就是匠。有文学底蕴,才能成家。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7

    主题

    3万

    回帖

    1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主助理兼辞赋鉴赏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6259

    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楚剑赋夫 发表于 2021-2-11 01:05
    、什么是骈句 我们学习诗时,要求有诗味,学习词时也要求要有词味,那么我们今天学习辞赋,是不是也要有赋 ...

    除夕快乐!
    文学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不论绘画、音乐、舞蹈都以文学为基础内涵。有文学在里边,可能就是家,否则,可能就是匠。有文学底蕴,才能成家。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7

    主题

    3万

    回帖

    1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主助理兼辞赋鉴赏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6259

    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楚剑赋夫 发表于 2021-2-11 01:05
    、什么是骈句 我们学习诗时,要求有诗味,学习词时也要求要有词味,那么我们今天学习辞赋,是不是也要有赋 ...

    除夕快乐!
    文学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不论绘画、音乐、舞蹈都以文学为基础内涵。有文学在里边,可能就是家,否则,可能就是匠。有文学底蕴,才能成家。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4-19 16: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