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3|回复: 2

闲话写诗二:律诗创作与律诗欣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22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远山绿叶 于 2021-2-22 17:50 编辑

  2017年在诗词吾爱网说明:这是结合自己的实践和教学,于2009年贴出的一套归纳写诗实践系列,本着撇开理论纠缠,从便于学习的角度,由浅入深,先讲什么,后讲什么的原则,向初学者的一些写诗知识,技能和一定的视野,觉着有点用,搁于此。
  原址:http://www.niwota.com/submsg/7370518 2009-10-27 22:34(今诗词吾爱网huge,可查)

闲话写诗二:律诗创作与律诗欣赏

  一、律诗与顺口溜的区别
  上面实际上已经说到了律诗与顺口溜的区别,但还需进一步澄清一下。律诗是“每句字数相同、规则谨严的书面语韵文”这已不待说,那么顺口溜是什么呢?
  除了是“纯口头语的韵文”外,顺口溜必须是总结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而形成的口语,如果掺杂书面语也就不是顺口溜了。
  顺口溜的语言一般从事情的外延出发而很少有深刻的内涵,不像律诗那样具有深刻的涵义。顺口溜一般不讲究凝练,只是顺口概括一下而已,是否对仗、是否符合平仄依偶然而定,字数多少也没一定限制。
  顺口溜和律诗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曾几何时轰动一时的那段“顺口溜”:“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也当中国人”,你能说它是律诗或者绝句吗?
  二、律诗的意象与意境
  通常来说,任何文学作品缺少了意象与意境,就不会有它的感染力,律诗也不例外。律诗写得好坏不在乎你懂得律诗知识和技巧多少,懂得的知识少,顶多算你有可能不会写律诗罢了。
  可是,你写得了律诗,别人也认可你写的是律诗,就是觉得你写得没有感染力,这就不是写律诗本身的问题了,而是你诗里所使用的意象和创造的意境不够好。意象是你诗里运用到的空间事物,意境就是意象所在的空间场所和环境氛围,是你要要用这些事物所表现的心怀和寓意。人常说“托物言志”、“即景生情”就是这个道理。
  人们可以用律诗表现婉约的思绪、豪放的情怀、动情的愁缕、缜密的说理,但都离不开“托物言志”、“即景生情”这八个字。所以前面说“律诗的核心经验是用意”。
  所谓用意,其实就是缔造意境(也可称为诗人的思想境界)的过程,这个过程缔造的高下之分,除了依靠赏诗、写诗的经验外,还应加上写诗人的个人修养和生活磨练。不同的人生和社会经历,就会使不同的人对待同样的事物产生不同的感想和体会,反映在律诗里就形成了不同的意境。如: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长征)
  这首诗中运用了“水”、“山”、“岭”、“雪”、“云”、“浪”、“崖”、“铁索”等意象,营造了“难”、“寒”、“远”、“腾”、“逶迤”、“磅礴”等意境来反映了长征的艰难,可是全诗又通过“不怕”、“只等闲”、“走泥丸”、“云崖暖”、“尽开颜”等词汇抒发了作者的情怀,从而表现了大度乐观、无所畏惧的豪迈境界,最终,“豪迈境界”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心情和别人不可仿制的诗的意境。再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这首诗显然和毛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豪放难抑,一个忧思缕缕。来看这首诗是怎么把作者“忧思缕缕”的情怀示人的。
  作者通过“烛”、“烟”、“樽”、“筵”、“月”、“树”、“河”、“天”等事物并冠以诸多不可谓不大气的形容词来表现一种友情缠绵高远的情感寄托,可是“吐”、“对”、“绕”、“隐”、“没”等字又使这样的寄托变得迷离、充满矛盾,再加上“离堂”、“别路”、“思琴瑟”、“悠悠”、“何年”的运用使意境变得消极、混沌无望,可见诗人虽然表达了惜别友人的不舍之情,却也将其心里局限暴露无疑。如果从“春夜别友人”这几个字看,这首诗的意境显然也是不合适的。
  从这两首诗的对比可以知道,意境的营造是靠什么样的作者在什么意象上寄寓什么样的情怀来完成的,这个对情怀的寄寓其最终达成又是靠作者所选用词语的词义深度来传递的,也就是词语的寓意。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情怀必将钟情于什么样的词语,所用词语也必将代表作者的内心心境或说心理境界。
  三、律诗的情调
  情调即格调,是人们内在精神情绪和外在情感体验的一种集中取向,是对人的情感价值和情感所附着的精神层次的具体概括。人有情调,所写的诗必然要表现出相同的情调。如高雅、含蓄、婉约、豪放、雄浑、凄怆、妩媚、低俗等,都不是人通过伪装而能够成就的,是人的内在情感自里而外的自然流露。
  律诗的情调在于人在挑选词语和营造意境时,所寄寓的心理或情感托付。具体说来,诗中的各种物、像都是作者的代言人,作者再通过对这些物、像的“包装”即氛围营造,如通过想象、联想、夸张、比喻、借代等方法,来赋予诗中的物、像以各式各样的作者所需要的外形和内涵,这样诗的情调就产生了。
  同时,诗的情调还反映在作者给予读者的想象空间和读者对诗的意境判断上,这一点还是决定把一首诗的个性情调上升为作者写诗风格的重要指标。一首诗写出来有时连作者都不知道在表达什么,可是读者却明白无误地做出了判断,这完全是因为诗的情调在起作用。如: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传七步诗)
  诗中通过“豆”、“豆萁”、“釜”这三个意象形象,鲜明的表达了三者的关系,再通过“煮”、“燃”、“泣”三个词语的营造表现了当时局面紧张的氛围,痛快淋漓的发出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感慨,因此诗中激愤的情调油然而生。再如: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晌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李煜,菩萨蛮)
  全篇本是一首词,可单就后半阙来看,俨然一首实实在在的五绝。诗中只用一个“画堂”为意象,便通过一个时间“一晌”、一个动作“偎”、一个状态“颤”,就把画堂幽静的本貌演化得情感交织、激情四溢。这本是写男欢女爱的偷情情节,可谁会认为这首诗是低俗的呢?因为它后面紧接着用一“难”字,道出了女人在传统限制下忍受的煎熬,因而“恣意”一下又有何妨?
  “怜”字用得最是缠绵悱恻:这对痴情男女到底会“怜”到何样“恣意”程度,你去想象好了。不难看出本诗当为激情之作,然而作者并没有刻意写画激情,而是把这留给了读者去想象,由此便让诗的含蓄情调不言而喻。
  四、律诗的章法
  章法,也叫结构规律或叫布局谋篇的方法。写律诗的过程是艺术创作的过程,应当符合跟所有艺术形式一样的形成规律,即除了艺术形式本身的个性特征外,还应具备所有艺术形式共性的特点,也就是必须讲究结构。
  律诗的结构由首联、额连、颈联和尾联构成,每一联的结构样式有其固定的法则,单就律诗的章法而言,一般指律诗整体的结构规律,即统领全诗的谋篇章法。如果细分的话,当然还有结句章法、结偶章法、结片章法,如果从类别分,还有平仄章法、用韵章法、对仗章法等。
  律诗的整体结构规律主要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通常所说的“起”、“承”、“转、“合”。
  1、起。兴起,写起,是全篇的开头。律诗的首联或绝句的首句,要保证一定具有这个作用。“起”的方法有这样几个途径:
  ①通过引入某个意象来达到“起”的目的。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陈子昂)
  ②通过引入某个事件或环境来达到“起”的目的。如: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毛泽东)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毛泽东)
  ③通过引入某个现象来达到“起”的目的。如: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曹植)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杜甫)
  ④通过直接表达一种态度来达到“起”的目的。如: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
  2、承。接续,连续,对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要避免平淡和重复。“承”一般由律诗的额联或绝句的第二句来完成。
  3、转。改变,变化,跳跃,是全诗的最有起伏的地方,一般由颈联或绝句的第三句来担当。注意这个地方是作者最可藏料的地方,就像天平的支点。
  4、合。收尾,结尾,总结,是全诗的终点,一般由尾联或绝句的尾句担当。“合”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价值和诗的格调,不可草率,否则前面写的再精彩,结尾不好,也会导致全诗失败。
  关于“承”、“转、“合”这几方面,仍以前面的例诗为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第二句承第一句,进一步表现天高水阔的壮观气势,第三句忽然跳荡起来,由写自然事物变为抒发个人感受,第四句总结全诗,一举升华出作者的高远志向和远大胸怀,格调清新俊朗、张扬豁达。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
  第二句承第一句,一个“泣”字使第一句的紧张效果砰然而出,第三句转为沉抑,由自然事件引发思考,追根求本,第四句进入全诗高潮,发人深省,令人顿悟,格调落落无畏,如醒木、如沉石。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陈子昂)
  第二联承第一联,在第一联烘托出的场面作用下,加剧了人对离别的忧思和深入联想,第三联虽然起伏不大,却有暗转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离去的惜别之意和与朋友离别后的茫然,第四联交待出全诗主题,一发心中之问,格调抑郁哀婉,痛楚悲切。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
  第二联承第一联,在第一联宏大气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抒发对国家命运形势大好局面的感慨,同时又与第一联形成自然的因果关系,第三联转而表达对当时战事的思考和冷静的态度,并巧妙运用典故警人不要重复古之教训,第四联以李贺诗句引首,反其意而用之,从而发出沧海桑田的变化正是人间追求的正当事业的伟大判断和坚强信念,以此提携全篇,格调雄浑豪放、乐观昂扬,势不可挡。
  当然,这只是一般规律,“起”、“承”、“转、“合”在律诗里的位置并非绝对不变,有时为了更好地展开诗里的意境,有所改变也是可以的。如: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
  这首诗里的首联兼有“起”、“承”,第一句抒发态度,提出主题,第二句承以对事实例证的概括,同时又以此句领出红军长征的豪迈历程即以下五句。这样,额联和颈联以及尾联的第一句都应看做“承”。虽然尾联第一句里“更喜”两字有转的意味,但事实上作者是在通过“更喜”与“千里雪”的对比来表达和额联及颈联一样的英雄气概,所以此句在形式上可以看作“转”,但意义上并没有多少“转”的意味。这首诗的“转”与“合”实际上都让整首诗的最后一句来担当了。
  五、律诗的语言
  写律诗该选用什么样的语言?这个问题一定不会有标准答案。从前面律诗与顺口溜的比较来看,律诗显然不可以用纯口头似的语言。纯口头似的语言缺少概括性,也不怎么有内涵,若是用于写律诗,那会把律诗固有的底蕴糟蹋掉。
相反,有些人在写律诗时,为了避免律诗的口语味道,而把律诗写得古里古气,生僻词藻、老旧词汇一大堆,这又意味把律诗推向了另一个极端。殊不知,你所用的生僻词藻和老旧词汇也是从古人那里来的,虽然有依据,却不知道那些词汇对古人而言仍是属于常用词语的,只是今天有的过时了、有的废弃了,可见律诗的语言是有时代特点的。
  律诗的语言还是应该用符合当时当代特点的常用词汇,不必泥古,也不必担心口语味道。因为“口语”与“纯口头似的语言”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现代书面语与现代口语差别不大,大凡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大部分时间里,他的口语和现代书面语是很接近的,用这样人的口语来写律诗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另一方面,纯口头似的语言很少有修饰,所以土俗的味道浓一些,雅的味道就更欠缺,而书面语多修饰性语言,表达力丰富,这恰巧吻合了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的口语风格。
  既然大多数人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因此律诗以“每句字数相同、规则谨严的书面语韵文”的形式,作为人们的案头小宠和信手拈来之事,还是有充分的语言基础的。这样看来,那种习惯于用生僻词藻和老旧词汇来写律诗的做法,是应尽量避免的。下面再列举毛主席诗一例: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凭栏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毛泽东,有所思)
  这首诗通篇运用口语,连借用经典(岳飞词句:凭栏处,潇潇雨歇)也口语味十足,但又不是纯口头似的语言,因为代称、别称及修饰语都用得恰到好处,如“神都”、“南国”、“故国”、“芳枝”、“怒向”、“纷随”、“旌旗”、“静听”等词语,都不是纯口头似的语言里能够随意用到的。

413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首席版主

长白山诗苑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47587

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2-23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利于诗词普及,欣赏并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7

主题

2万

回帖

7万

积分

副首版

长白山诗苑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2396
发表于 2021-2-25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3-29 18: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