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6|回复: 23

[佳作转载] 论苏轼诗词中的哲学底蕴及精神突围

[复制链接]

5009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8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7-31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2-7-31 18:27 编辑

论苏轼诗词中的哲学底蕴及精神突围
    摘要:苏轼不仅是旷世绝才的文学家,也是一个拥有思辨力量的哲人,他深邃的哲学思想在其诗词中有较为全面的展示。其哲学底蕴昭示“士”阶层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询和精神围城的突围。
    关键词:苏轼;诗词;哲学底蕴;精神突围
    宋代以前,诗基本上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载体,宋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把宋代文人推向了一个理性主义的王国。他们建构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儒、道、佛相互渗透的宋代理学思想体系,主张“文以载道,经以致用”,并以此观照世间万物,诗词成为一种格物尽理的载体,而苏轼,正是这当中的积极实施者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写下的千古诗篇,不仅蕴含了他一生的理想、追求、情怀,也折射出哲学思想的光辉,达到了理趣和情趣的完美统一,达到了一种水乳交融的境界。从此以后,诗的内涵日益丰富,并呈现出一个深邃的理性精神空间。
   一、豪放词风的确立,昭示其儒家的阳刚之核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诗人墨客只是以写诗的余力和游戏态度来填词,写成之后“随亦自扫其迹,日谑浪游戏而已”(胡寅《酒边集序》,见向子諲《酒边集》卷首)。词在宋初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方之曲艺,犹不逮焉”(同上),不能与“载道”、“言志”的诗歌等量齐观。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这个任务只能由封建社会士大夫独特人格的典型代表苏轼来完成,苏轼的精神境界是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生存模式和心理模式,只有他能在精神境界和语境开拓方面“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1 提高词境,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1926年,胡适之在《词序自选》中写道:苏东坡以前,是教坊乐工与娼家妓女歌唱的词;东坡到稼轩、后村,是诗人的词;白石以后,直到宋末元初,是词匠的词。他将唐宋词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歌者的词,诗人的词,词匠的词。换句话说即是:伶工之词,士大夫之词,职业工艺化词。胡适先生这段话充分肯定了苏轼在整个词史上的重要地位:苏轼将伶工之词变为士大夫之词。王国维先生也在《静安文集续编·文学小言》中说:“宋以后之能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者,其唯东坡乎!”尽管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第十五则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但真正达到从哲学的维度俯仰宇宙人生的正是苏轼。李煜的词的确摆脱了长期在花间尊前曼声吟唱所形成的香软艳媚的传统风格,他以杜鹃啼血的长恨,把整个性灵,全部血液,甚至生命都融成了词,铸成了恨,唱到心血染红诗笺方住口。他使词摆脱了前期谴宾娱兴的工具命运,草创了更平易、更博大、更深沉、更具概括性的审美风范;遣词造句也随意境大开大阖,颇有包罗人生万象的趋势和气象。但真正在词体上、词意上突破“词为艳科”的是苏轼。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都有这样一个精神底蕴: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被王国维誉为具有赤子之心的李煜,身上并没有这种精神底蕴。这三种精神力量伴随着整个封建士大夫人生的沉沉浮浮而此起彼伏。“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人生处于顺境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积极人世忧国忧民思想占主导;当人生处于逆境或穷途末路时,佛老的消极出世退隐山林思想占主导。这大体成为封建士大夫后期的处世感物主要心态。苏东坡人生之路坎坷异常,宦海几度浮浮沉沉,儒释道三种力量在他的内心纠葛着、矛盾着、冲突着。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他的一生,是以崇尚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当挫折失意,则老庄思想上升,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在他的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儒家的积极人世思想和佛老的消极出世思想贯穿全词,“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即便是在豪气干云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里,这种心灵矛盾也无时无刻不隐藏在字里行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因此在深层次的审美风范上,是苏轼将词体改造为“士”阶层表达精神境界的载体,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2 以诗为词,启迪豪放词派诞生
    “以诗为词”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在本体论层面上的以诗心为词;一是在创作论层面上的以诗法为词。自幼受到齐家治国、兼济天下的儒家进取精神的濡染的苏轼,理所当然把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看做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当然不满于“花间”和“婉约”一味的儿女情长、风花雪月、浅斟低唱。他立志要为词作注入一股阳刚之气,在词所要表达的内容和题材方面,他进一步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恨的旧框子,使词从“尊前”、“花下”,走向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他把诗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举凡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地步。
   “以诗为词”使苏轼成为豪放派的第一位作家。他的词作境界开阔,清旷雄奇,“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陆游《跋东坡七夕词后》)。他以“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功,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以“揽辔澄清”之志,写慷慨豪雄之词,提高了词的品位,扩大了词境,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范围,把词从花间柳下、浅斟低唱的靡靡之音中解救出来。词至东坡,其体始尊,从此,词获得了与诗并驾齐驱的地步。在美学意义上他拓展了词的审美意境,使词的“杏花春雨江南”的阴柔美,渗入了“骏马秋风冀北”的阳刚美。在格调上,宋胡寅在《酒边集序》中称道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而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即揭示出苏轼这类词作所创造的一种新的美学风范。元好问也在《新轩乐府引》中说:“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
    儒家的自强不息传统造就了苏轼执着的人世精神,这种人世精神和文学创作上的结合使他的词作清雄奔放、浩气长存。
    二、儒染佛老,为其诗词涂抹浓郁的哲理色彩
    苏轼的诗词所展示的精神境界,除了儒家所代表的生命意志的向上的张势以外,另一种即老庄所代表的痛苦心灵得以解放的精神张势。他观照万物不仅仅是儒家的“仁者爱及万物”的观物方式,同时蕴含有庄
    子的“物化”哲思。“乌台诗案”以后,苏轼对儒家的仕宦思想产生深深的怀疑,在仕途失意之时,自然倾向于佛家和道家的思想。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蕴涵,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他不再执著于“西北望,射天狼”,而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种仕途的不得意和现实的坎坷,使他走出市井朝廷,将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多的寄托于佛法禅意、青山秀水之中,故而也就在更大意义上成就了东坡式的“自在洒脱、空灵超然”。
    唐代以来,禅宗风靡一时,这种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也深深地渗入了世俗世界,尤其是士大夫头脑中。很多诗人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它,并用于诗歌创作构思、炼字造句中,因此,像王维、柳宗元的诗都有一种淡淡的理趣。不过,唐代文化的特点决定了唐人不大容易具有那种敏感恬淡、细腻缜密、理多于情的心理,而往往是恢弘阔大、开朗豪迈、情重于理的。因此,有理趣的诗并不占多大比重。然而,宋代则不同,佛教及受佛教影响的新儒学——理学更加渗透人的心理,国势的衰弱使士大夫心理变得狭小而敏感,人们既习惯于从宏观、整体上观察外部世界,又极容易由各种自然景物及其微妙变化引起内心的感触,所以理趣作为诗歌一种重要特色便在宋人笔下出现了。严酷的社会现实,使得宋人感情内敛,趋于细腻;理学的盛行,使穷理探幽的思辩风尚盛行。反映到诗歌创作中来,就是尚理趣,重知性。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这个说法是宋人先提出来的。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一文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包恢认为凡“状理”好的诗,必能做到“理趣浑然”。
    苏轼的据于儒、依于老、逃于佛的人生哲学使他“寓身物中,超然物外”。儒家的人世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和日常生活中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形成了他执著于人生而不执著于得失,热爱事业又不热衷于进退的思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达观,世事洞明皆学问的睿智使苏轼能俯仰宇宙人生,对世间万物能够进行独特的思考,并用诗词这个载体显现出来。
    苏轼诗词所表现出的哲理,有别于一般的抽象、空泛的理,是通过格物体情,从形象中反映理和表现理,以情表理、寓理于情,使理趣与情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他的诗词给人以审美感受,引起人的理性思考。这样的诗词在苏轼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表现自然法则,揭示人生哲理的,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关于这首诗陈邦炎说:“苏轼的这首题画诗却还写了要凭触角才能感到的水之‘暖’、要用思维才能想出的鸭之‘知’,要靠经验和判断才能预言的河豚之‘欲’上。这些,无论在自然界或画面上,都不是目所能见,是通过诗人的想象得之于视觉之外,得之于画面之外的。”(《宋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正是作者调动诸般直觉感受与理性思维才共同构成诗的理趣。诗人不是直接表达对春天的喜悦,而是放弃了自我本位,化入自然,像自然一样生活,一样生存,把他的感觉,转换成大自然中生物的感觉,通过大自然本身的生命律动来体现。这正是庄子所代表的道家观物心态,以自然的方式去看待自然。他将自然与人化而为一:“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其间大有庄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
    另一类诗是揭示日常生活感受,观察事物妙理的哲理诗。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七绝从横侧、远近、高低的不同视角去描绘庐山峰峦重叠、变化多姿的景色。作者用庐山面目随人的现象,启发人们观察事物要“出乎其外”,保持一定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乃至发现出美来。否则,就会被事物的一个局部、一个细节所阻碍,无法客观、整体的把握事物特点。诗人在抒发自己游山感受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揭示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一古老哲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语言浅近,哲理深刻,含有禅言偈语的机锋,至今仍被人引用不疲。如果说“形”是一首诗的躯体,那么“理”便是这首诗的灵魂,“趣”便是这首诗的性格。
    在苏轼表现个人内心世界的诗歌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禅学主题,即人生如梦,虚幻不实。早在二十六岁时,苏轼就写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样充满人生空漠感的诗句。在同一年他写下的另一首诗里,还出现了“乃知至人外生死,此身变化浮云随”的句子(《凤翔八观·维摩像唐杨惠之塑在天柱寺》),上句出自《庄子》,下旬显然是《维摩诘经》中“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的观点。在杭州通判任上,苏轼借为吉祥寺僧题阁名表达了万事皆空的观点:“过眼荣枯电与风,久长那得似花红。上人宴坐观空阁,观色观空色即空。”(《吉祥寺僧求阁名》)此后,随着苏轼在政治及仕途上的连遭波折,不断徙移于东南各州,他开始对人生的虚幻有更深的体会。
    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说明苏轼的理趣诗受到普遍喜爱。苏轼极具灵心慧眼,儒家的济世致用,禅宗的彻悟,道家的旷达,使他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三、人生终极意义的探询,独特的人生空漠感——苏轼的精神突围
    贯穿东坡一生的思想是儒染佛老,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苏轼的一生正如其词作所写照“一蓑烟雨任平生”。其诗文具有豪放、旷达、静定的独特气质,给后人留下的是豪放达观、积极进取的处世态度。他在顺境中能感恩戴德,扶摇直上;在逆境中,亦能逆来顺受,豁达从容。当代作家宗璞曾这样评价苏轼,儒家的阳刚内核被赋予道家的阴柔外形,使他血性依然,精光却开始内敛,形成了一团保护自己的和气,从而使他度过了宦海沉浮中的一次次危机。他的随遇而安、随缘自足的佛老思想,使他在每一次的宦海危机中,都能够从容地欣赏身边的风景,彻底洗去喧闹,渐渐回归于清纯与空灵。
    其实,东坡之所以成为东坡,关键在于,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从“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
    胜寒”中“出世”思想与“人世”思想的激烈斗争,以及由不适到求适的心灵扭结,以致到最终“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俯仰人间一切”的超脱、旷达和最终的释然,都隐含了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矛盾心态,最终无可奈何地从自然界和佛老思想或从醉酒中寻求自我安慰,自我排解,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以求获得精神的突围和解脱。这离佛禅境地已经不远了。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写道:“苏的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是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这种“出世”思想与“人世”思想的矛盾贯穿于苏轼的整个诗词中,这种对人生的空漠之感,尽管以苏轼特有的旷达语气来阐释,却给人一种强颜欢笑的意味,一种哀莫大于心死的彻骨悲凉,是一种很重的内伤,一种无出路的境界,是一种类似于“悲凉之雾,遍布华林”的《红楼梦》式的悲剧。尽管苏轼出生得太早,还没有意识到这种封建社会后期“士”阶层深层次的心理模式和心态,但他的诗词中已具有深入骨髓的人生空漠感。在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中,他更是对整个宇宙、社会、人生持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态度。无论是“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发问,或是“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解答,或是直到“惟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自我“排遣”,都透露了苏轼的强作慰藉,力求超脱却注定冲不出人生绝境的无奈。
    在词作上,苏轼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上的遭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词中用一只飞来飞去没有着落的“孤鸿”,表露出天地之大却无处落脚的深层孤独感和对人生的空漠感。苏轼的这种精神遭遇代表了整个封建社会正直士大夫精神根柢的“围城”境界。他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来表达超然物外的旷达与淡定:“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但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的精神感伤与迷惘仍在词中凸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充斥着一种无喜无悲、近乎麻木的空漠。综观苏轼的全部诗歌,视人生如梦幻、泡影、露电、空花、浮云的诗句,几乎近百处。这种般若空观与老庄虚无思想相结合,构成苏轼处理人生存在意义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老庄哲学思想使苏轼暂时化悲苦为消遣,安顿了心灵和精神。但是,现实毕竟是悲观的,乐观的毕竟只是梦想,智慧的苏轼把社会人生看得更加深刻和透彻,所以仔细体会其诗意,自宽之中的确饱含着一种无法排遣的痛苦。
    罗丹曾分析说:“古代艺术的含义是:人生的幸福、安宁、优美、平衡和理性。”近代艺术的含义则是:“表现人类痛苦的反省,不安的毅力,绝望的斗争意志,为不能实现的理想所困而受到苦难。”苏轼笔下的无出路境界,实际就是这种悲剧境界,他的思想昭示中国封建社会朝气蓬勃的昂扬时代已经渐行渐远。李泽厚在《美的历程》写道:“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绝不喜欢苏轼。”苏轼这种悲剧心态,对当时的封建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因为他以诗人的敏锐,从封建地主阶级平凡安逸的生活形态中,识察到宇宙、社会、人生的不和谐和矛盾冲突,并且将这种地主阶级的幻灭感准确地用诗文表达出来。盛唐时期封建士大夫的昂扬进取精神已经一去不复返,有理想有抱负的苏轼只有为走下坡路的封建社会,一边唱幻灭的哀歌,一边在虚空毁灭中徒然地寻求生命的意义。旷世绝才的苏轼高于别人之处,就在于他能以一种超然一切的旷达态度俯仰宇宙人生,以一种拈花微笑的大度同情一切,以一种洞察一切的从容来自我解嘲。这种旷达,是超越一切的解悟,是含泪的解悟,是苦难之后的惘然,是洞察一切的无可奈何,也正是这份旷达与超越,使灰色黯淡的人生罩上了一层柔和的金光。旷达、从容是苏轼的特质,使其少了像王安石那样热血封建士大夫知其不可为偏要有所为的执著精神,然而却多了一份冷峻和变通。当然,冷峻的背后仍有“热”度,变通的背后仍是无奈的妥协。中国的士大夫在自觉地承担起维护儒家伦理的使命,并期望用儒家伦理“为万世开太平”的时候,不知有多少儒者将自己沉浸到道家的人格理想之中,以此洗尽此生的无奈和悲凉。
    朱光潜先生在《悲剧与人生的距离》一文中说:“悲剧把生活的苦闷和死的幻灭通过放大镜,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苦闷的呼号变成庄严灿烂的意象,霎时间使人脱开现实的重压而游魂幻境。”苏轼正是把苦闷的呼号变成庄严灿烂的诗文意象,这也是苏轼诗词留给后人的深层次审美意味和哲理意蕴。

5009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8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31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高词境,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09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8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31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伶工之词,士大夫之词,职业工艺化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09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8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31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都有这样一个精神底蕴: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09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8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31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诗为词,启迪豪放词派诞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09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8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31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诗为词”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在本体论层面上的以诗心为词;一是在创作论层面上的以诗法为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09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8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31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的诗词所展示的精神境界,除了儒家所代表的生命意志的向上的张势以外,另一种即老庄所代表的痛苦心灵得以解放的精神张势。他观照万物不仅仅是儒家的“仁者爱及万物”的观物方式,同时蕴含有庄子的“物化”哲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09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8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31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严酷的社会现实,使得宋人感情内敛,趋于细腻;理学的盛行,使穷理探幽的思辩风尚盛行。反映到诗歌创作中来,就是尚理趣,重知性。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09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8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31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文化的特点决定了唐人不大容易具有那种敏感恬淡、细腻缜密、理多于情的心理,而往往是恢弘阔大、开朗豪迈、情重于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09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8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31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家的人世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和日常生活中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形成了他执著于人生而不执著于得失,热爱事业又不热衷于进退的思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09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8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31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诗词所表现出的哲理,有别于一般的抽象、空泛的理,是通过格物体情,从形象中反映理和表现理,以情表理、寓理于情,使理趣与情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他的诗词给人以审美感受,引起人的理性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09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8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31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苏轼表现个人内心世界的诗歌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禅学主题,即人生如梦,虚幻不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09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8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31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过眼荣枯电与风,久长那得似花红。
上人宴坐观空阁,观色观空色即空。
         ——《吉祥寺僧求阁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09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8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31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极具灵心慧眼,儒家的济世致用,禅宗的彻悟,道家的旷达,使他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09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8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31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贯穿东坡一生的思想是儒染佛老,奉儒家而出入佛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09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8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31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家的阳刚内核被赋予道家的阴柔外形,使他血性依然,精光却开始内敛,形成了一团保护自己的和气,从而使他度过了宦海沉浮中的一次次危机。他的随遇而安、随缘自足的佛老思想,使他在每一次的宦海危机中,都能够从容地欣赏身边的风景,彻底洗去喧闹,渐渐回归于清纯与空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09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8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31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坡之所以成为东坡,关键在于,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09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8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31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09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8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31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尽管以苏轼特有的旷达语气来阐释,却给人一种强颜欢笑的意味,一种哀莫大于心死的彻骨悲凉,是一种很重的内伤,一种无出路的境界,是一种类似于“悲凉之雾,遍布华林”的《红楼梦》式的悲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09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8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31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智慧的苏轼把社会人生看得更加深刻和透彻,所以仔细体会其诗意,自宽之中的确饱含着一种无法排遣的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09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8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31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笔下的无出路境界,实际就是这种悲剧境界,他的思想昭示中国封建社会朝气蓬勃的昂扬时代已经渐行渐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09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8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31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旷世绝才的苏轼高于别人之处,就在于他能以一种超然一切的旷达态度俯仰宇宙人生,以一种拈花微笑的大度同情一切,以一种洞察一切的从容来自我解嘲。这种旷达,是超越一切的解悟,是含泪的解悟,是苦难之后的惘然,是洞察一切的无可奈何,也正是这份旷达与超越,使灰色黯淡的人生罩上了一层柔和的金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24

主题

23万

回帖

60万

积分

管理员

论坛副站长兼四海论诗区总版主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08798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8-1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学习受益。感谢分享,祝老师创作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万

主题

97万

回帖

351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大别山峰和《中华诗人》杂志社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514121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8-1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精彩,交流精彩,携手论坛,共同出彩。屏祝老师伏天吉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3-28 17: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