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春风秋月

浅说“好诗皆通俗”

[复制链接]

3326

主题

49万

回帖

148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8120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3-26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说“好诗皆通俗”
       好诗皆通俗。
       真正的好诗都是通俗易懂的。
       古今一些名句名诗,都是用语平易晓畅,口语白话,清水芙蓉,顺势而出,读来爽口,听来顺耳。
       五言诗,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
      七言诗,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纵观这些口耳相传,历久不衰的千古名诗名句,哪一句不是明白如话?哪一句不是语浅意深?诸如此类老妪能解,清浅平易但意境深远,脍炙人口的名句真是举不胜举,俯拾即是。
      人们都承认唐诗是古典诗中的高峰,然而,好些人似乎没意识到它相当浅白,通俗易懂。且以一些名诗名句作为例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正因为它语言浅白,通俗易懂,畅达明了,否则就难以传播。
      李白的《静夜思》是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代表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普通词语就在身边,浅近易懂,但意蕴厚重,深刻地表达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思乡之情,千百年来,一直是游子的精神寄托所。杜甫的名句也往往不加修饰,脱口而出。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句千古流传,确实得益于通俗易懂。被誉为“史诗”的三吏三别,更是通俗易懂的典范。语言通俗方面,白居易比杜甫更进一步。乐天诗风行天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与语言通俗密切相关。除了千古皆知的《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外,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看即明,均用白话,千古流传,人人会背。
        当代的诗词名篇也一样。毛泽东的水平高,想想有没有不通俗的?且看那些人所共知的名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川震荡风雷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以上有文言,但都是常用语,没有一句艰涩、生僻。让人读诗,若是还要边读边查字典,那可是太折腾人了。
       然而,在当前诗词创作中,有人故作艰深,不是作品的作者也许为了体现自己的功底深、水平高,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则用了大量的僻字僻典,其实诗意却非常一般。我看过一首七绝,为了说明诗意,作者竟用了五条注释,否则,读者根本看不懂。注释的一大段话远远超过了七绝本身28字,不禁要问,是看诗呢,还是要看小说散文?殊不知,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很难允许花很多时间精力查字典,靠看注释来识字知意。
        我写诗不喜欢用典。万不得已偶一为之。用典之作,为了研究,我可以埋头苦啃;但作为欣赏(尤其是当今作品),我多弃之而去。欣赏是审美感情的自由活动,靠一下被抓住,灵魂震动,机趣迸生。这中间来不得一点勉强,用典作注就是对这种兴感愉悦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这是“诗障”。特别是在当今生活节奏快,多种娱悦形势并存,年轻一代多数与古诗词有隔膜的情况下,如遇语言障碍,人们就闭目掉头,不上你的“道”。
       综上所述,真是“细数千古流传句,皆从平白通俗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26

主题

49万

回帖

148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8120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3-26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说“好诗皆通俗”
       好诗皆通俗。
       真正的好诗都是通俗易懂的。
       古今一些名句名诗,都是用语平易晓畅,口语白话,清水芙蓉,顺势而出,读来爽口,听来顺耳。
       五言诗,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
      七言诗,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纵观这些口耳相传,历久不衰的千古名诗名句,哪一句不是明白如话?哪一句不是语浅意深?诸如此类老妪能解,清浅平易但意境深远,脍炙人口的名句真是举不胜举,俯拾即是。
      人们都承认唐诗是古典诗中的高峰,然而,好些人似乎没意识到它相当浅白,通俗易懂。且以一些名诗名句作为例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正因为它语言浅白,通俗易懂,畅达明了,否则就难以传播。
      李白的《静夜思》是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代表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普通词语就在身边,浅近易懂,但意蕴厚重,深刻地表达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思乡之情,千百年来,一直是游子的精神寄托所。杜甫的名句也往往不加修饰,脱口而出。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句千古流传,确实得益于通俗易懂。被誉为“史诗”的三吏三别,更是通俗易懂的典范。语言通俗方面,白居易比杜甫更进一步。乐天诗风行天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与语言通俗密切相关。除了千古皆知的《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外,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看即明,均用白话,千古流传,人人会背。
        当代的诗词名篇也一样。毛泽东的水平高,想想有没有不通俗的?且看那些人所共知的名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川震荡风雷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以上有文言,但都是常用语,没有一句艰涩、生僻。让人读诗,若是还要边读边查字典,那可是太折腾人了。
       然而,在当前诗词创作中,有人故作艰深,不是作品的作者也许为了体现自己的功底深、水平高,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则用了大量的僻字僻典,其实诗意却非常一般。我看过一首七绝,为了说明诗意,作者竟用了五条注释,否则,读者根本看不懂。注释的一大段话远远超过了七绝本身28字,不禁要问,是看诗呢,还是要看小说散文?殊不知,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很难允许花很多时间精力查字典,靠看注释来识字知意。
        我写诗不喜欢用典。万不得已偶一为之。用典之作,为了研究,我可以埋头苦啃;但作为欣赏(尤其是当今作品),我多弃之而去。欣赏是审美感情的自由活动,靠一下被抓住,灵魂震动,机趣迸生。这中间来不得一点勉强,用典作注就是对这种兴感愉悦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这是“诗障”。特别是在当今生活节奏快,多种娱悦形势并存,年轻一代多数与古诗词有隔膜的情况下,如遇语言障碍,人们就闭目掉头,不上你的“道”。
       综上所述,真是“细数千古流传句,皆从平白通俗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26

主题

49万

回帖

148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8120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3-26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说“好诗皆通俗”
       好诗皆通俗。
       真正的好诗都是通俗易懂的。
       古今一些名句名诗,都是用语平易晓畅,口语白话,清水芙蓉,顺势而出,读来爽口,听来顺耳。
       五言诗,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
      七言诗,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纵观这些口耳相传,历久不衰的千古名诗名句,哪一句不是明白如话?哪一句不是语浅意深?诸如此类老妪能解,清浅平易但意境深远,脍炙人口的名句真是举不胜举,俯拾即是。
      人们都承认唐诗是古典诗中的高峰,然而,好些人似乎没意识到它相当浅白,通俗易懂。且以一些名诗名句作为例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正因为它语言浅白,通俗易懂,畅达明了,否则就难以传播。
      李白的《静夜思》是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代表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普通词语就在身边,浅近易懂,但意蕴厚重,深刻地表达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思乡之情,千百年来,一直是游子的精神寄托所。杜甫的名句也往往不加修饰,脱口而出。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句千古流传,确实得益于通俗易懂。被誉为“史诗”的三吏三别,更是通俗易懂的典范。语言通俗方面,白居易比杜甫更进一步。乐天诗风行天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与语言通俗密切相关。除了千古皆知的《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外,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看即明,均用白话,千古流传,人人会背。
        当代的诗词名篇也一样。毛泽东的水平高,想想有没有不通俗的?且看那些人所共知的名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川震荡风雷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以上有文言,但都是常用语,没有一句艰涩、生僻。让人读诗,若是还要边读边查字典,那可是太折腾人了。
       然而,在当前诗词创作中,有人故作艰深,不是作品的作者也许为了体现自己的功底深、水平高,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则用了大量的僻字僻典,其实诗意却非常一般。我看过一首七绝,为了说明诗意,作者竟用了五条注释,否则,读者根本看不懂。注释的一大段话远远超过了七绝本身28字,不禁要问,是看诗呢,还是要看小说散文?殊不知,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很难允许花很多时间精力查字典,靠看注释来识字知意。
        我写诗不喜欢用典。万不得已偶一为之。用典之作,为了研究,我可以埋头苦啃;但作为欣赏(尤其是当今作品),我多弃之而去。欣赏是审美感情的自由活动,靠一下被抓住,灵魂震动,机趣迸生。这中间来不得一点勉强,用典作注就是对这种兴感愉悦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这是“诗障”。特别是在当今生活节奏快,多种娱悦形势并存,年轻一代多数与古诗词有隔膜的情况下,如遇语言障碍,人们就闭目掉头,不上你的“道”。
       综上所述,真是“细数千古流传句,皆从平白通俗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26

主题

49万

回帖

148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8120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3-26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说“好诗皆通俗”
       好诗皆通俗。
       真正的好诗都是通俗易懂的。
       古今一些名句名诗,都是用语平易晓畅,口语白话,清水芙蓉,顺势而出,读来爽口,听来顺耳。
       五言诗,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
      七言诗,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纵观这些口耳相传,历久不衰的千古名诗名句,哪一句不是明白如话?哪一句不是语浅意深?诸如此类老妪能解,清浅平易但意境深远,脍炙人口的名句真是举不胜举,俯拾即是。
      人们都承认唐诗是古典诗中的高峰,然而,好些人似乎没意识到它相当浅白,通俗易懂。且以一些名诗名句作为例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正因为它语言浅白,通俗易懂,畅达明了,否则就难以传播。
      李白的《静夜思》是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代表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普通词语就在身边,浅近易懂,但意蕴厚重,深刻地表达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思乡之情,千百年来,一直是游子的精神寄托所。杜甫的名句也往往不加修饰,脱口而出。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句千古流传,确实得益于通俗易懂。被誉为“史诗”的三吏三别,更是通俗易懂的典范。语言通俗方面,白居易比杜甫更进一步。乐天诗风行天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与语言通俗密切相关。除了千古皆知的《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外,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看即明,均用白话,千古流传,人人会背。
        当代的诗词名篇也一样。毛泽东的水平高,想想有没有不通俗的?且看那些人所共知的名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川震荡风雷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以上有文言,但都是常用语,没有一句艰涩、生僻。让人读诗,若是还要边读边查字典,那可是太折腾人了。
       然而,在当前诗词创作中,有人故作艰深,不是作品的作者也许为了体现自己的功底深、水平高,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则用了大量的僻字僻典,其实诗意却非常一般。我看过一首七绝,为了说明诗意,作者竟用了五条注释,否则,读者根本看不懂。注释的一大段话远远超过了七绝本身28字,不禁要问,是看诗呢,还是要看小说散文?殊不知,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很难允许花很多时间精力查字典,靠看注释来识字知意。
        我写诗不喜欢用典。万不得已偶一为之。用典之作,为了研究,我可以埋头苦啃;但作为欣赏(尤其是当今作品),我多弃之而去。欣赏是审美感情的自由活动,靠一下被抓住,灵魂震动,机趣迸生。这中间来不得一点勉强,用典作注就是对这种兴感愉悦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这是“诗障”。特别是在当今生活节奏快,多种娱悦形势并存,年轻一代多数与古诗词有隔膜的情况下,如遇语言障碍,人们就闭目掉头,不上你的“道”。
       综上所述,真是“细数千古流传句,皆从平白通俗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26

主题

49万

回帖

148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8120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3-26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说“好诗皆通俗”
       好诗皆通俗。
       真正的好诗都是通俗易懂的。
       古今一些名句名诗,都是用语平易晓畅,口语白话,清水芙蓉,顺势而出,读来爽口,听来顺耳。
       五言诗,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
      七言诗,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纵观这些口耳相传,历久不衰的千古名诗名句,哪一句不是明白如话?哪一句不是语浅意深?诸如此类老妪能解,清浅平易但意境深远,脍炙人口的名句真是举不胜举,俯拾即是。
      人们都承认唐诗是古典诗中的高峰,然而,好些人似乎没意识到它相当浅白,通俗易懂。且以一些名诗名句作为例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正因为它语言浅白,通俗易懂,畅达明了,否则就难以传播。
      李白的《静夜思》是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代表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普通词语就在身边,浅近易懂,但意蕴厚重,深刻地表达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思乡之情,千百年来,一直是游子的精神寄托所。杜甫的名句也往往不加修饰,脱口而出。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句千古流传,确实得益于通俗易懂。被誉为“史诗”的三吏三别,更是通俗易懂的典范。语言通俗方面,白居易比杜甫更进一步。乐天诗风行天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与语言通俗密切相关。除了千古皆知的《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外,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看即明,均用白话,千古流传,人人会背。
        当代的诗词名篇也一样。毛泽东的水平高,想想有没有不通俗的?且看那些人所共知的名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川震荡风雷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以上有文言,但都是常用语,没有一句艰涩、生僻。让人读诗,若是还要边读边查字典,那可是太折腾人了。
       然而,在当前诗词创作中,有人故作艰深,不是作品的作者也许为了体现自己的功底深、水平高,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则用了大量的僻字僻典,其实诗意却非常一般。我看过一首七绝,为了说明诗意,作者竟用了五条注释,否则,读者根本看不懂。注释的一大段话远远超过了七绝本身28字,不禁要问,是看诗呢,还是要看小说散文?殊不知,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很难允许花很多时间精力查字典,靠看注释来识字知意。
        我写诗不喜欢用典。万不得已偶一为之。用典之作,为了研究,我可以埋头苦啃;但作为欣赏(尤其是当今作品),我多弃之而去。欣赏是审美感情的自由活动,靠一下被抓住,灵魂震动,机趣迸生。这中间来不得一点勉强,用典作注就是对这种兴感愉悦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这是“诗障”。特别是在当今生活节奏快,多种娱悦形势并存,年轻一代多数与古诗词有隔膜的情况下,如遇语言障碍,人们就闭目掉头,不上你的“道”。
       综上所述,真是“细数千古流传句,皆从平白通俗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26

主题

49万

回帖

148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8120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3-26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说“好诗皆通俗”
       好诗皆通俗。
       真正的好诗都是通俗易懂的。
       古今一些名句名诗,都是用语平易晓畅,口语白话,清水芙蓉,顺势而出,读来爽口,听来顺耳。
       五言诗,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
      七言诗,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纵观这些口耳相传,历久不衰的千古名诗名句,哪一句不是明白如话?哪一句不是语浅意深?诸如此类老妪能解,清浅平易但意境深远,脍炙人口的名句真是举不胜举,俯拾即是。
      人们都承认唐诗是古典诗中的高峰,然而,好些人似乎没意识到它相当浅白,通俗易懂。且以一些名诗名句作为例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正因为它语言浅白,通俗易懂,畅达明了,否则就难以传播。
      李白的《静夜思》是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代表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普通词语就在身边,浅近易懂,但意蕴厚重,深刻地表达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思乡之情,千百年来,一直是游子的精神寄托所。杜甫的名句也往往不加修饰,脱口而出。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句千古流传,确实得益于通俗易懂。被誉为“史诗”的三吏三别,更是通俗易懂的典范。语言通俗方面,白居易比杜甫更进一步。乐天诗风行天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与语言通俗密切相关。除了千古皆知的《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外,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看即明,均用白话,千古流传,人人会背。
        当代的诗词名篇也一样。毛泽东的水平高,想想有没有不通俗的?且看那些人所共知的名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川震荡风雷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以上有文言,但都是常用语,没有一句艰涩、生僻。让人读诗,若是还要边读边查字典,那可是太折腾人了。
       然而,在当前诗词创作中,有人故作艰深,不是作品的作者也许为了体现自己的功底深、水平高,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则用了大量的僻字僻典,其实诗意却非常一般。我看过一首七绝,为了说明诗意,作者竟用了五条注释,否则,读者根本看不懂。注释的一大段话远远超过了七绝本身28字,不禁要问,是看诗呢,还是要看小说散文?殊不知,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很难允许花很多时间精力查字典,靠看注释来识字知意。
        我写诗不喜欢用典。万不得已偶一为之。用典之作,为了研究,我可以埋头苦啃;但作为欣赏(尤其是当今作品),我多弃之而去。欣赏是审美感情的自由活动,靠一下被抓住,灵魂震动,机趣迸生。这中间来不得一点勉强,用典作注就是对这种兴感愉悦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这是“诗障”。特别是在当今生活节奏快,多种娱悦形势并存,年轻一代多数与古诗词有隔膜的情况下,如遇语言障碍,人们就闭目掉头,不上你的“道”。
       综上所述,真是“细数千古流传句,皆从平白通俗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26

主题

49万

回帖

148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8120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3-26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说“好诗皆通俗”
       好诗皆通俗。
       真正的好诗都是通俗易懂的。
       古今一些名句名诗,都是用语平易晓畅,口语白话,清水芙蓉,顺势而出,读来爽口,听来顺耳。
       五言诗,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
      七言诗,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纵观这些口耳相传,历久不衰的千古名诗名句,哪一句不是明白如话?哪一句不是语浅意深?诸如此类老妪能解,清浅平易但意境深远,脍炙人口的名句真是举不胜举,俯拾即是。
      人们都承认唐诗是古典诗中的高峰,然而,好些人似乎没意识到它相当浅白,通俗易懂。且以一些名诗名句作为例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正因为它语言浅白,通俗易懂,畅达明了,否则就难以传播。
      李白的《静夜思》是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代表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普通词语就在身边,浅近易懂,但意蕴厚重,深刻地表达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思乡之情,千百年来,一直是游子的精神寄托所。杜甫的名句也往往不加修饰,脱口而出。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句千古流传,确实得益于通俗易懂。被誉为“史诗”的三吏三别,更是通俗易懂的典范。语言通俗方面,白居易比杜甫更进一步。乐天诗风行天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与语言通俗密切相关。除了千古皆知的《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外,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看即明,均用白话,千古流传,人人会背。
        当代的诗词名篇也一样。毛泽东的水平高,想想有没有不通俗的?且看那些人所共知的名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川震荡风雷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以上有文言,但都是常用语,没有一句艰涩、生僻。让人读诗,若是还要边读边查字典,那可是太折腾人了。
       然而,在当前诗词创作中,有人故作艰深,不是作品的作者也许为了体现自己的功底深、水平高,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则用了大量的僻字僻典,其实诗意却非常一般。我看过一首七绝,为了说明诗意,作者竟用了五条注释,否则,读者根本看不懂。注释的一大段话远远超过了七绝本身28字,不禁要问,是看诗呢,还是要看小说散文?殊不知,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很难允许花很多时间精力查字典,靠看注释来识字知意。
        我写诗不喜欢用典。万不得已偶一为之。用典之作,为了研究,我可以埋头苦啃;但作为欣赏(尤其是当今作品),我多弃之而去。欣赏是审美感情的自由活动,靠一下被抓住,灵魂震动,机趣迸生。这中间来不得一点勉强,用典作注就是对这种兴感愉悦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这是“诗障”。特别是在当今生活节奏快,多种娱悦形势并存,年轻一代多数与古诗词有隔膜的情况下,如遇语言障碍,人们就闭目掉头,不上你的“道”。
       综上所述,真是“细数千古流传句,皆从平白通俗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26

主题

49万

回帖

148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8120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3-26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说“好诗皆通俗”
       好诗皆通俗。
       真正的好诗都是通俗易懂的。
       古今一些名句名诗,都是用语平易晓畅,口语白话,清水芙蓉,顺势而出,读来爽口,听来顺耳。
       五言诗,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
      七言诗,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纵观这些口耳相传,历久不衰的千古名诗名句,哪一句不是明白如话?哪一句不是语浅意深?诸如此类老妪能解,清浅平易但意境深远,脍炙人口的名句真是举不胜举,俯拾即是。
      人们都承认唐诗是古典诗中的高峰,然而,好些人似乎没意识到它相当浅白,通俗易懂。且以一些名诗名句作为例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正因为它语言浅白,通俗易懂,畅达明了,否则就难以传播。
      李白的《静夜思》是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代表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普通词语就在身边,浅近易懂,但意蕴厚重,深刻地表达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思乡之情,千百年来,一直是游子的精神寄托所。杜甫的名句也往往不加修饰,脱口而出。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句千古流传,确实得益于通俗易懂。被誉为“史诗”的三吏三别,更是通俗易懂的典范。语言通俗方面,白居易比杜甫更进一步。乐天诗风行天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与语言通俗密切相关。除了千古皆知的《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外,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看即明,均用白话,千古流传,人人会背。
        当代的诗词名篇也一样。毛泽东的水平高,想想有没有不通俗的?且看那些人所共知的名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川震荡风雷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以上有文言,但都是常用语,没有一句艰涩、生僻。让人读诗,若是还要边读边查字典,那可是太折腾人了。
       然而,在当前诗词创作中,有人故作艰深,不是作品的作者也许为了体现自己的功底深、水平高,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则用了大量的僻字僻典,其实诗意却非常一般。我看过一首七绝,为了说明诗意,作者竟用了五条注释,否则,读者根本看不懂。注释的一大段话远远超过了七绝本身28字,不禁要问,是看诗呢,还是要看小说散文?殊不知,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很难允许花很多时间精力查字典,靠看注释来识字知意。
        我写诗不喜欢用典。万不得已偶一为之。用典之作,为了研究,我可以埋头苦啃;但作为欣赏(尤其是当今作品),我多弃之而去。欣赏是审美感情的自由活动,靠一下被抓住,灵魂震动,机趣迸生。这中间来不得一点勉强,用典作注就是对这种兴感愉悦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这是“诗障”。特别是在当今生活节奏快,多种娱悦形势并存,年轻一代多数与古诗词有隔膜的情况下,如遇语言障碍,人们就闭目掉头,不上你的“道”。
       综上所述,真是“细数千古流传句,皆从平白通俗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26

主题

49万

回帖

148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8120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3-26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说“好诗皆通俗”
       好诗皆通俗。
       真正的好诗都是通俗易懂的。
       古今一些名句名诗,都是用语平易晓畅,口语白话,清水芙蓉,顺势而出,读来爽口,听来顺耳。
       五言诗,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
      七言诗,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纵观这些口耳相传,历久不衰的千古名诗名句,哪一句不是明白如话?哪一句不是语浅意深?诸如此类老妪能解,清浅平易但意境深远,脍炙人口的名句真是举不胜举,俯拾即是。
      人们都承认唐诗是古典诗中的高峰,然而,好些人似乎没意识到它相当浅白,通俗易懂。且以一些名诗名句作为例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正因为它语言浅白,通俗易懂,畅达明了,否则就难以传播。
      李白的《静夜思》是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代表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普通词语就在身边,浅近易懂,但意蕴厚重,深刻地表达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思乡之情,千百年来,一直是游子的精神寄托所。杜甫的名句也往往不加修饰,脱口而出。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句千古流传,确实得益于通俗易懂。被誉为“史诗”的三吏三别,更是通俗易懂的典范。语言通俗方面,白居易比杜甫更进一步。乐天诗风行天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与语言通俗密切相关。除了千古皆知的《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外,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看即明,均用白话,千古流传,人人会背。
        当代的诗词名篇也一样。毛泽东的水平高,想想有没有不通俗的?且看那些人所共知的名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川震荡风雷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以上有文言,但都是常用语,没有一句艰涩、生僻。让人读诗,若是还要边读边查字典,那可是太折腾人了。
       然而,在当前诗词创作中,有人故作艰深,不是作品的作者也许为了体现自己的功底深、水平高,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则用了大量的僻字僻典,其实诗意却非常一般。我看过一首七绝,为了说明诗意,作者竟用了五条注释,否则,读者根本看不懂。注释的一大段话远远超过了七绝本身28字,不禁要问,是看诗呢,还是要看小说散文?殊不知,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很难允许花很多时间精力查字典,靠看注释来识字知意。
        我写诗不喜欢用典。万不得已偶一为之。用典之作,为了研究,我可以埋头苦啃;但作为欣赏(尤其是当今作品),我多弃之而去。欣赏是审美感情的自由活动,靠一下被抓住,灵魂震动,机趣迸生。这中间来不得一点勉强,用典作注就是对这种兴感愉悦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这是“诗障”。特别是在当今生活节奏快,多种娱悦形势并存,年轻一代多数与古诗词有隔膜的情况下,如遇语言障碍,人们就闭目掉头,不上你的“道”。
       综上所述,真是“细数千古流传句,皆从平白通俗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26

主题

49万

回帖

148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8120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3-26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说“好诗皆通俗”
       好诗皆通俗。
       真正的好诗都是通俗易懂的。
       古今一些名句名诗,都是用语平易晓畅,口语白话,清水芙蓉,顺势而出,读来爽口,听来顺耳。
       五言诗,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
      七言诗,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纵观这些口耳相传,历久不衰的千古名诗名句,哪一句不是明白如话?哪一句不是语浅意深?诸如此类老妪能解,清浅平易但意境深远,脍炙人口的名句真是举不胜举,俯拾即是。
      人们都承认唐诗是古典诗中的高峰,然而,好些人似乎没意识到它相当浅白,通俗易懂。且以一些名诗名句作为例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正因为它语言浅白,通俗易懂,畅达明了,否则就难以传播。
      李白的《静夜思》是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代表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普通词语就在身边,浅近易懂,但意蕴厚重,深刻地表达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思乡之情,千百年来,一直是游子的精神寄托所。杜甫的名句也往往不加修饰,脱口而出。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句千古流传,确实得益于通俗易懂。被誉为“史诗”的三吏三别,更是通俗易懂的典范。语言通俗方面,白居易比杜甫更进一步。乐天诗风行天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与语言通俗密切相关。除了千古皆知的《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外,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看即明,均用白话,千古流传,人人会背。
        当代的诗词名篇也一样。毛泽东的水平高,想想有没有不通俗的?且看那些人所共知的名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川震荡风雷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以上有文言,但都是常用语,没有一句艰涩、生僻。让人读诗,若是还要边读边查字典,那可是太折腾人了。
       然而,在当前诗词创作中,有人故作艰深,不是作品的作者也许为了体现自己的功底深、水平高,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则用了大量的僻字僻典,其实诗意却非常一般。我看过一首七绝,为了说明诗意,作者竟用了五条注释,否则,读者根本看不懂。注释的一大段话远远超过了七绝本身28字,不禁要问,是看诗呢,还是要看小说散文?殊不知,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很难允许花很多时间精力查字典,靠看注释来识字知意。
        我写诗不喜欢用典。万不得已偶一为之。用典之作,为了研究,我可以埋头苦啃;但作为欣赏(尤其是当今作品),我多弃之而去。欣赏是审美感情的自由活动,靠一下被抓住,灵魂震动,机趣迸生。这中间来不得一点勉强,用典作注就是对这种兴感愉悦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这是“诗障”。特别是在当今生活节奏快,多种娱悦形势并存,年轻一代多数与古诗词有隔膜的情况下,如遇语言障碍,人们就闭目掉头,不上你的“道”。
       综上所述,真是“细数千古流传句,皆从平白通俗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26

主题

49万

回帖

148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8120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3-26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说“好诗皆通俗”
       好诗皆通俗。
       真正的好诗都是通俗易懂的。
       古今一些名句名诗,都是用语平易晓畅,口语白话,清水芙蓉,顺势而出,读来爽口,听来顺耳。
       五言诗,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
      七言诗,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纵观这些口耳相传,历久不衰的千古名诗名句,哪一句不是明白如话?哪一句不是语浅意深?诸如此类老妪能解,清浅平易但意境深远,脍炙人口的名句真是举不胜举,俯拾即是。
      人们都承认唐诗是古典诗中的高峰,然而,好些人似乎没意识到它相当浅白,通俗易懂。且以一些名诗名句作为例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正因为它语言浅白,通俗易懂,畅达明了,否则就难以传播。
      李白的《静夜思》是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代表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普通词语就在身边,浅近易懂,但意蕴厚重,深刻地表达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思乡之情,千百年来,一直是游子的精神寄托所。杜甫的名句也往往不加修饰,脱口而出。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句千古流传,确实得益于通俗易懂。被誉为“史诗”的三吏三别,更是通俗易懂的典范。语言通俗方面,白居易比杜甫更进一步。乐天诗风行天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与语言通俗密切相关。除了千古皆知的《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外,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看即明,均用白话,千古流传,人人会背。
        当代的诗词名篇也一样。毛泽东的水平高,想想有没有不通俗的?且看那些人所共知的名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川震荡风雷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以上有文言,但都是常用语,没有一句艰涩、生僻。让人读诗,若是还要边读边查字典,那可是太折腾人了。
       然而,在当前诗词创作中,有人故作艰深,不是作品的作者也许为了体现自己的功底深、水平高,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则用了大量的僻字僻典,其实诗意却非常一般。我看过一首七绝,为了说明诗意,作者竟用了五条注释,否则,读者根本看不懂。注释的一大段话远远超过了七绝本身28字,不禁要问,是看诗呢,还是要看小说散文?殊不知,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很难允许花很多时间精力查字典,靠看注释来识字知意。
        我写诗不喜欢用典。万不得已偶一为之。用典之作,为了研究,我可以埋头苦啃;但作为欣赏(尤其是当今作品),我多弃之而去。欣赏是审美感情的自由活动,靠一下被抓住,灵魂震动,机趣迸生。这中间来不得一点勉强,用典作注就是对这种兴感愉悦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这是“诗障”。特别是在当今生活节奏快,多种娱悦形势并存,年轻一代多数与古诗词有隔膜的情况下,如遇语言障碍,人们就闭目掉头,不上你的“道”。
       综上所述,真是“细数千古流传句,皆从平白通俗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26

主题

49万

回帖

148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8120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3-26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说“好诗皆通俗”
       好诗皆通俗。
       真正的好诗都是通俗易懂的。
       古今一些名句名诗,都是用语平易晓畅,口语白话,清水芙蓉,顺势而出,读来爽口,听来顺耳。
       五言诗,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
      七言诗,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纵观这些口耳相传,历久不衰的千古名诗名句,哪一句不是明白如话?哪一句不是语浅意深?诸如此类老妪能解,清浅平易但意境深远,脍炙人口的名句真是举不胜举,俯拾即是。
      人们都承认唐诗是古典诗中的高峰,然而,好些人似乎没意识到它相当浅白,通俗易懂。且以一些名诗名句作为例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正因为它语言浅白,通俗易懂,畅达明了,否则就难以传播。
      李白的《静夜思》是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代表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普通词语就在身边,浅近易懂,但意蕴厚重,深刻地表达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思乡之情,千百年来,一直是游子的精神寄托所。杜甫的名句也往往不加修饰,脱口而出。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句千古流传,确实得益于通俗易懂。被誉为“史诗”的三吏三别,更是通俗易懂的典范。语言通俗方面,白居易比杜甫更进一步。乐天诗风行天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与语言通俗密切相关。除了千古皆知的《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外,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看即明,均用白话,千古流传,人人会背。
        当代的诗词名篇也一样。毛泽东的水平高,想想有没有不通俗的?且看那些人所共知的名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川震荡风雷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以上有文言,但都是常用语,没有一句艰涩、生僻。让人读诗,若是还要边读边查字典,那可是太折腾人了。
       然而,在当前诗词创作中,有人故作艰深,不是作品的作者也许为了体现自己的功底深、水平高,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则用了大量的僻字僻典,其实诗意却非常一般。我看过一首七绝,为了说明诗意,作者竟用了五条注释,否则,读者根本看不懂。注释的一大段话远远超过了七绝本身28字,不禁要问,是看诗呢,还是要看小说散文?殊不知,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很难允许花很多时间精力查字典,靠看注释来识字知意。
        我写诗不喜欢用典。万不得已偶一为之。用典之作,为了研究,我可以埋头苦啃;但作为欣赏(尤其是当今作品),我多弃之而去。欣赏是审美感情的自由活动,靠一下被抓住,灵魂震动,机趣迸生。这中间来不得一点勉强,用典作注就是对这种兴感愉悦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这是“诗障”。特别是在当今生活节奏快,多种娱悦形势并存,年轻一代多数与古诗词有隔膜的情况下,如遇语言障碍,人们就闭目掉头,不上你的“道”。
       综上所述,真是“细数千古流传句,皆从平白通俗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26

主题

49万

回帖

148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8120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3-26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说“好诗皆通俗”
       好诗皆通俗。
       真正的好诗都是通俗易懂的。
       古今一些名句名诗,都是用语平易晓畅,口语白话,清水芙蓉,顺势而出,读来爽口,听来顺耳。
       五言诗,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
      七言诗,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纵观这些口耳相传,历久不衰的千古名诗名句,哪一句不是明白如话?哪一句不是语浅意深?诸如此类老妪能解,清浅平易但意境深远,脍炙人口的名句真是举不胜举,俯拾即是。
      人们都承认唐诗是古典诗中的高峰,然而,好些人似乎没意识到它相当浅白,通俗易懂。且以一些名诗名句作为例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正因为它语言浅白,通俗易懂,畅达明了,否则就难以传播。
      李白的《静夜思》是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代表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普通词语就在身边,浅近易懂,但意蕴厚重,深刻地表达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思乡之情,千百年来,一直是游子的精神寄托所。杜甫的名句也往往不加修饰,脱口而出。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句千古流传,确实得益于通俗易懂。被誉为“史诗”的三吏三别,更是通俗易懂的典范。语言通俗方面,白居易比杜甫更进一步。乐天诗风行天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与语言通俗密切相关。除了千古皆知的《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外,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看即明,均用白话,千古流传,人人会背。
        当代的诗词名篇也一样。毛泽东的水平高,想想有没有不通俗的?且看那些人所共知的名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川震荡风雷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以上有文言,但都是常用语,没有一句艰涩、生僻。让人读诗,若是还要边读边查字典,那可是太折腾人了。
       然而,在当前诗词创作中,有人故作艰深,不是作品的作者也许为了体现自己的功底深、水平高,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则用了大量的僻字僻典,其实诗意却非常一般。我看过一首七绝,为了说明诗意,作者竟用了五条注释,否则,读者根本看不懂。注释的一大段话远远超过了七绝本身28字,不禁要问,是看诗呢,还是要看小说散文?殊不知,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很难允许花很多时间精力查字典,靠看注释来识字知意。
        我写诗不喜欢用典。万不得已偶一为之。用典之作,为了研究,我可以埋头苦啃;但作为欣赏(尤其是当今作品),我多弃之而去。欣赏是审美感情的自由活动,靠一下被抓住,灵魂震动,机趣迸生。这中间来不得一点勉强,用典作注就是对这种兴感愉悦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这是“诗障”。特别是在当今生活节奏快,多种娱悦形势并存,年轻一代多数与古诗词有隔膜的情况下,如遇语言障碍,人们就闭目掉头,不上你的“道”。
       综上所述,真是“细数千古流传句,皆从平白通俗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26

主题

49万

回帖

148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8120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3-26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说“好诗皆通俗”
       好诗皆通俗。
       真正的好诗都是通俗易懂的。
       古今一些名句名诗,都是用语平易晓畅,口语白话,清水芙蓉,顺势而出,读来爽口,听来顺耳。
       五言诗,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
      七言诗,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纵观这些口耳相传,历久不衰的千古名诗名句,哪一句不是明白如话?哪一句不是语浅意深?诸如此类老妪能解,清浅平易但意境深远,脍炙人口的名句真是举不胜举,俯拾即是。
      人们都承认唐诗是古典诗中的高峰,然而,好些人似乎没意识到它相当浅白,通俗易懂。且以一些名诗名句作为例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正因为它语言浅白,通俗易懂,畅达明了,否则就难以传播。
      李白的《静夜思》是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代表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普通词语就在身边,浅近易懂,但意蕴厚重,深刻地表达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思乡之情,千百年来,一直是游子的精神寄托所。杜甫的名句也往往不加修饰,脱口而出。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句千古流传,确实得益于通俗易懂。被誉为“史诗”的三吏三别,更是通俗易懂的典范。语言通俗方面,白居易比杜甫更进一步。乐天诗风行天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与语言通俗密切相关。除了千古皆知的《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外,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看即明,均用白话,千古流传,人人会背。
        当代的诗词名篇也一样。毛泽东的水平高,想想有没有不通俗的?且看那些人所共知的名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川震荡风雷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以上有文言,但都是常用语,没有一句艰涩、生僻。让人读诗,若是还要边读边查字典,那可是太折腾人了。
       然而,在当前诗词创作中,有人故作艰深,不是作品的作者也许为了体现自己的功底深、水平高,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则用了大量的僻字僻典,其实诗意却非常一般。我看过一首七绝,为了说明诗意,作者竟用了五条注释,否则,读者根本看不懂。注释的一大段话远远超过了七绝本身28字,不禁要问,是看诗呢,还是要看小说散文?殊不知,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很难允许花很多时间精力查字典,靠看注释来识字知意。
        我写诗不喜欢用典。万不得已偶一为之。用典之作,为了研究,我可以埋头苦啃;但作为欣赏(尤其是当今作品),我多弃之而去。欣赏是审美感情的自由活动,靠一下被抓住,灵魂震动,机趣迸生。这中间来不得一点勉强,用典作注就是对这种兴感愉悦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这是“诗障”。特别是在当今生活节奏快,多种娱悦形势并存,年轻一代多数与古诗词有隔膜的情况下,如遇语言障碍,人们就闭目掉头,不上你的“道”。
       综上所述,真是“细数千古流传句,皆从平白通俗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26

主题

49万

回帖

148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8120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3-26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说“好诗皆通俗”
       好诗皆通俗。
       真正的好诗都是通俗易懂的。
       古今一些名句名诗,都是用语平易晓畅,口语白话,清水芙蓉,顺势而出,读来爽口,听来顺耳。
       五言诗,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
      七言诗,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纵观这些口耳相传,历久不衰的千古名诗名句,哪一句不是明白如话?哪一句不是语浅意深?诸如此类老妪能解,清浅平易但意境深远,脍炙人口的名句真是举不胜举,俯拾即是。
      人们都承认唐诗是古典诗中的高峰,然而,好些人似乎没意识到它相当浅白,通俗易懂。且以一些名诗名句作为例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正因为它语言浅白,通俗易懂,畅达明了,否则就难以传播。
      李白的《静夜思》是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代表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普通词语就在身边,浅近易懂,但意蕴厚重,深刻地表达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思乡之情,千百年来,一直是游子的精神寄托所。杜甫的名句也往往不加修饰,脱口而出。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句千古流传,确实得益于通俗易懂。被誉为“史诗”的三吏三别,更是通俗易懂的典范。语言通俗方面,白居易比杜甫更进一步。乐天诗风行天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与语言通俗密切相关。除了千古皆知的《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外,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看即明,均用白话,千古流传,人人会背。
        当代的诗词名篇也一样。毛泽东的水平高,想想有没有不通俗的?且看那些人所共知的名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川震荡风雷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以上有文言,但都是常用语,没有一句艰涩、生僻。让人读诗,若是还要边读边查字典,那可是太折腾人了。
       然而,在当前诗词创作中,有人故作艰深,不是作品的作者也许为了体现自己的功底深、水平高,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则用了大量的僻字僻典,其实诗意却非常一般。我看过一首七绝,为了说明诗意,作者竟用了五条注释,否则,读者根本看不懂。注释的一大段话远远超过了七绝本身28字,不禁要问,是看诗呢,还是要看小说散文?殊不知,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很难允许花很多时间精力查字典,靠看注释来识字知意。
        我写诗不喜欢用典。万不得已偶一为之。用典之作,为了研究,我可以埋头苦啃;但作为欣赏(尤其是当今作品),我多弃之而去。欣赏是审美感情的自由活动,靠一下被抓住,灵魂震动,机趣迸生。这中间来不得一点勉强,用典作注就是对这种兴感愉悦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这是“诗障”。特别是在当今生活节奏快,多种娱悦形势并存,年轻一代多数与古诗词有隔膜的情况下,如遇语言障碍,人们就闭目掉头,不上你的“道”。
       综上所述,真是“细数千古流传句,皆从平白通俗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26

主题

49万

回帖

148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8120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3-26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说“好诗皆通俗”
       好诗皆通俗。
       真正的好诗都是通俗易懂的。
       古今一些名句名诗,都是用语平易晓畅,口语白话,清水芙蓉,顺势而出,读来爽口,听来顺耳。
       五言诗,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
      七言诗,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纵观这些口耳相传,历久不衰的千古名诗名句,哪一句不是明白如话?哪一句不是语浅意深?诸如此类老妪能解,清浅平易但意境深远,脍炙人口的名句真是举不胜举,俯拾即是。
      人们都承认唐诗是古典诗中的高峰,然而,好些人似乎没意识到它相当浅白,通俗易懂。且以一些名诗名句作为例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正因为它语言浅白,通俗易懂,畅达明了,否则就难以传播。
      李白的《静夜思》是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代表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普通词语就在身边,浅近易懂,但意蕴厚重,深刻地表达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思乡之情,千百年来,一直是游子的精神寄托所。杜甫的名句也往往不加修饰,脱口而出。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句千古流传,确实得益于通俗易懂。被誉为“史诗”的三吏三别,更是通俗易懂的典范。语言通俗方面,白居易比杜甫更进一步。乐天诗风行天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与语言通俗密切相关。除了千古皆知的《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外,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看即明,均用白话,千古流传,人人会背。
        当代的诗词名篇也一样。毛泽东的水平高,想想有没有不通俗的?且看那些人所共知的名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川震荡风雷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以上有文言,但都是常用语,没有一句艰涩、生僻。让人读诗,若是还要边读边查字典,那可是太折腾人了。
       然而,在当前诗词创作中,有人故作艰深,不是作品的作者也许为了体现自己的功底深、水平高,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则用了大量的僻字僻典,其实诗意却非常一般。我看过一首七绝,为了说明诗意,作者竟用了五条注释,否则,读者根本看不懂。注释的一大段话远远超过了七绝本身28字,不禁要问,是看诗呢,还是要看小说散文?殊不知,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很难允许花很多时间精力查字典,靠看注释来识字知意。
        我写诗不喜欢用典。万不得已偶一为之。用典之作,为了研究,我可以埋头苦啃;但作为欣赏(尤其是当今作品),我多弃之而去。欣赏是审美感情的自由活动,靠一下被抓住,灵魂震动,机趣迸生。这中间来不得一点勉强,用典作注就是对这种兴感愉悦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这是“诗障”。特别是在当今生活节奏快,多种娱悦形势并存,年轻一代多数与古诗词有隔膜的情况下,如遇语言障碍,人们就闭目掉头,不上你的“道”。
       综上所述,真是“细数千古流传句,皆从平白通俗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26

主题

49万

回帖

148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8120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3-26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说“好诗皆通俗”
       好诗皆通俗。
       真正的好诗都是通俗易懂的。
       古今一些名句名诗,都是用语平易晓畅,口语白话,清水芙蓉,顺势而出,读来爽口,听来顺耳。
       五言诗,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
      七言诗,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纵观这些口耳相传,历久不衰的千古名诗名句,哪一句不是明白如话?哪一句不是语浅意深?诸如此类老妪能解,清浅平易但意境深远,脍炙人口的名句真是举不胜举,俯拾即是。
      人们都承认唐诗是古典诗中的高峰,然而,好些人似乎没意识到它相当浅白,通俗易懂。且以一些名诗名句作为例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正因为它语言浅白,通俗易懂,畅达明了,否则就难以传播。
      李白的《静夜思》是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代表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普通词语就在身边,浅近易懂,但意蕴厚重,深刻地表达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思乡之情,千百年来,一直是游子的精神寄托所。杜甫的名句也往往不加修饰,脱口而出。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句千古流传,确实得益于通俗易懂。被誉为“史诗”的三吏三别,更是通俗易懂的典范。语言通俗方面,白居易比杜甫更进一步。乐天诗风行天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与语言通俗密切相关。除了千古皆知的《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外,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看即明,均用白话,千古流传,人人会背。
        当代的诗词名篇也一样。毛泽东的水平高,想想有没有不通俗的?且看那些人所共知的名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川震荡风雷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以上有文言,但都是常用语,没有一句艰涩、生僻。让人读诗,若是还要边读边查字典,那可是太折腾人了。
       然而,在当前诗词创作中,有人故作艰深,不是作品的作者也许为了体现自己的功底深、水平高,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则用了大量的僻字僻典,其实诗意却非常一般。我看过一首七绝,为了说明诗意,作者竟用了五条注释,否则,读者根本看不懂。注释的一大段话远远超过了七绝本身28字,不禁要问,是看诗呢,还是要看小说散文?殊不知,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很难允许花很多时间精力查字典,靠看注释来识字知意。
        我写诗不喜欢用典。万不得已偶一为之。用典之作,为了研究,我可以埋头苦啃;但作为欣赏(尤其是当今作品),我多弃之而去。欣赏是审美感情的自由活动,靠一下被抓住,灵魂震动,机趣迸生。这中间来不得一点勉强,用典作注就是对这种兴感愉悦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这是“诗障”。特别是在当今生活节奏快,多种娱悦形势并存,年轻一代多数与古诗词有隔膜的情况下,如遇语言障碍,人们就闭目掉头,不上你的“道”。
       综上所述,真是“细数千古流传句,皆从平白通俗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26

主题

49万

回帖

148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8120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3-26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说“好诗皆通俗”
       好诗皆通俗。
       真正的好诗都是通俗易懂的。
       古今一些名句名诗,都是用语平易晓畅,口语白话,清水芙蓉,顺势而出,读来爽口,听来顺耳。
       五言诗,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
      七言诗,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纵观这些口耳相传,历久不衰的千古名诗名句,哪一句不是明白如话?哪一句不是语浅意深?诸如此类老妪能解,清浅平易但意境深远,脍炙人口的名句真是举不胜举,俯拾即是。
      人们都承认唐诗是古典诗中的高峰,然而,好些人似乎没意识到它相当浅白,通俗易懂。且以一些名诗名句作为例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正因为它语言浅白,通俗易懂,畅达明了,否则就难以传播。
      李白的《静夜思》是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代表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普通词语就在身边,浅近易懂,但意蕴厚重,深刻地表达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思乡之情,千百年来,一直是游子的精神寄托所。杜甫的名句也往往不加修饰,脱口而出。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句千古流传,确实得益于通俗易懂。被誉为“史诗”的三吏三别,更是通俗易懂的典范。语言通俗方面,白居易比杜甫更进一步。乐天诗风行天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与语言通俗密切相关。除了千古皆知的《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外,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看即明,均用白话,千古流传,人人会背。
        当代的诗词名篇也一样。毛泽东的水平高,想想有没有不通俗的?且看那些人所共知的名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川震荡风雷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以上有文言,但都是常用语,没有一句艰涩、生僻。让人读诗,若是还要边读边查字典,那可是太折腾人了。
       然而,在当前诗词创作中,有人故作艰深,不是作品的作者也许为了体现自己的功底深、水平高,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则用了大量的僻字僻典,其实诗意却非常一般。我看过一首七绝,为了说明诗意,作者竟用了五条注释,否则,读者根本看不懂。注释的一大段话远远超过了七绝本身28字,不禁要问,是看诗呢,还是要看小说散文?殊不知,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很难允许花很多时间精力查字典,靠看注释来识字知意。
        我写诗不喜欢用典。万不得已偶一为之。用典之作,为了研究,我可以埋头苦啃;但作为欣赏(尤其是当今作品),我多弃之而去。欣赏是审美感情的自由活动,靠一下被抓住,灵魂震动,机趣迸生。这中间来不得一点勉强,用典作注就是对这种兴感愉悦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这是“诗障”。特别是在当今生活节奏快,多种娱悦形势并存,年轻一代多数与古诗词有隔膜的情况下,如遇语言障碍,人们就闭目掉头,不上你的“道”。
       综上所述,真是“细数千古流传句,皆从平白通俗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26

主题

49万

回帖

148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8120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3-26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说“好诗皆通俗”
       好诗皆通俗。
       真正的好诗都是通俗易懂的。
       古今一些名句名诗,都是用语平易晓畅,口语白话,清水芙蓉,顺势而出,读来爽口,听来顺耳。
       五言诗,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
      七言诗,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纵观这些口耳相传,历久不衰的千古名诗名句,哪一句不是明白如话?哪一句不是语浅意深?诸如此类老妪能解,清浅平易但意境深远,脍炙人口的名句真是举不胜举,俯拾即是。
      人们都承认唐诗是古典诗中的高峰,然而,好些人似乎没意识到它相当浅白,通俗易懂。且以一些名诗名句作为例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正因为它语言浅白,通俗易懂,畅达明了,否则就难以传播。
      李白的《静夜思》是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代表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普通词语就在身边,浅近易懂,但意蕴厚重,深刻地表达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思乡之情,千百年来,一直是游子的精神寄托所。杜甫的名句也往往不加修饰,脱口而出。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句千古流传,确实得益于通俗易懂。被誉为“史诗”的三吏三别,更是通俗易懂的典范。语言通俗方面,白居易比杜甫更进一步。乐天诗风行天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与语言通俗密切相关。除了千古皆知的《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外,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看即明,均用白话,千古流传,人人会背。
        当代的诗词名篇也一样。毛泽东的水平高,想想有没有不通俗的?且看那些人所共知的名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川震荡风雷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以上有文言,但都是常用语,没有一句艰涩、生僻。让人读诗,若是还要边读边查字典,那可是太折腾人了。
       然而,在当前诗词创作中,有人故作艰深,不是作品的作者也许为了体现自己的功底深、水平高,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则用了大量的僻字僻典,其实诗意却非常一般。我看过一首七绝,为了说明诗意,作者竟用了五条注释,否则,读者根本看不懂。注释的一大段话远远超过了七绝本身28字,不禁要问,是看诗呢,还是要看小说散文?殊不知,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很难允许花很多时间精力查字典,靠看注释来识字知意。
        我写诗不喜欢用典。万不得已偶一为之。用典之作,为了研究,我可以埋头苦啃;但作为欣赏(尤其是当今作品),我多弃之而去。欣赏是审美感情的自由活动,靠一下被抓住,灵魂震动,机趣迸生。这中间来不得一点勉强,用典作注就是对这种兴感愉悦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这是“诗障”。特别是在当今生活节奏快,多种娱悦形势并存,年轻一代多数与古诗词有隔膜的情况下,如遇语言障碍,人们就闭目掉头,不上你的“道”。
       综上所述,真是“细数千古流传句,皆从平白通俗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26

主题

49万

回帖

148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8120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3-26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说“好诗皆通俗”
       好诗皆通俗。
       真正的好诗都是通俗易懂的。
       古今一些名句名诗,都是用语平易晓畅,口语白话,清水芙蓉,顺势而出,读来爽口,听来顺耳。
       五言诗,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
      七言诗,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纵观这些口耳相传,历久不衰的千古名诗名句,哪一句不是明白如话?哪一句不是语浅意深?诸如此类老妪能解,清浅平易但意境深远,脍炙人口的名句真是举不胜举,俯拾即是。
      人们都承认唐诗是古典诗中的高峰,然而,好些人似乎没意识到它相当浅白,通俗易懂。且以一些名诗名句作为例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正因为它语言浅白,通俗易懂,畅达明了,否则就难以传播。
      李白的《静夜思》是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代表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普通词语就在身边,浅近易懂,但意蕴厚重,深刻地表达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思乡之情,千百年来,一直是游子的精神寄托所。杜甫的名句也往往不加修饰,脱口而出。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句千古流传,确实得益于通俗易懂。被誉为“史诗”的三吏三别,更是通俗易懂的典范。语言通俗方面,白居易比杜甫更进一步。乐天诗风行天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与语言通俗密切相关。除了千古皆知的《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外,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看即明,均用白话,千古流传,人人会背。
        当代的诗词名篇也一样。毛泽东的水平高,想想有没有不通俗的?且看那些人所共知的名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川震荡风雷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以上有文言,但都是常用语,没有一句艰涩、生僻。让人读诗,若是还要边读边查字典,那可是太折腾人了。
       然而,在当前诗词创作中,有人故作艰深,不是作品的作者也许为了体现自己的功底深、水平高,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则用了大量的僻字僻典,其实诗意却非常一般。我看过一首七绝,为了说明诗意,作者竟用了五条注释,否则,读者根本看不懂。注释的一大段话远远超过了七绝本身28字,不禁要问,是看诗呢,还是要看小说散文?殊不知,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很难允许花很多时间精力查字典,靠看注释来识字知意。
        我写诗不喜欢用典。万不得已偶一为之。用典之作,为了研究,我可以埋头苦啃;但作为欣赏(尤其是当今作品),我多弃之而去。欣赏是审美感情的自由活动,靠一下被抓住,灵魂震动,机趣迸生。这中间来不得一点勉强,用典作注就是对这种兴感愉悦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这是“诗障”。特别是在当今生活节奏快,多种娱悦形势并存,年轻一代多数与古诗词有隔膜的情况下,如遇语言障碍,人们就闭目掉头,不上你的“道”。
       综上所述,真是“细数千古流传句,皆从平白通俗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26

主题

49万

回帖

148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8120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3-26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说“好诗皆通俗”
       好诗皆通俗。
       真正的好诗都是通俗易懂的。
       古今一些名句名诗,都是用语平易晓畅,口语白话,清水芙蓉,顺势而出,读来爽口,听来顺耳。
       五言诗,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
      七言诗,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纵观这些口耳相传,历久不衰的千古名诗名句,哪一句不是明白如话?哪一句不是语浅意深?诸如此类老妪能解,清浅平易但意境深远,脍炙人口的名句真是举不胜举,俯拾即是。
      人们都承认唐诗是古典诗中的高峰,然而,好些人似乎没意识到它相当浅白,通俗易懂。且以一些名诗名句作为例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正因为它语言浅白,通俗易懂,畅达明了,否则就难以传播。
      李白的《静夜思》是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代表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普通词语就在身边,浅近易懂,但意蕴厚重,深刻地表达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思乡之情,千百年来,一直是游子的精神寄托所。杜甫的名句也往往不加修饰,脱口而出。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句千古流传,确实得益于通俗易懂。被誉为“史诗”的三吏三别,更是通俗易懂的典范。语言通俗方面,白居易比杜甫更进一步。乐天诗风行天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与语言通俗密切相关。除了千古皆知的《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外,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看即明,均用白话,千古流传,人人会背。
        当代的诗词名篇也一样。毛泽东的水平高,想想有没有不通俗的?且看那些人所共知的名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川震荡风雷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以上有文言,但都是常用语,没有一句艰涩、生僻。让人读诗,若是还要边读边查字典,那可是太折腾人了。
       然而,在当前诗词创作中,有人故作艰深,不是作品的作者也许为了体现自己的功底深、水平高,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则用了大量的僻字僻典,其实诗意却非常一般。我看过一首七绝,为了说明诗意,作者竟用了五条注释,否则,读者根本看不懂。注释的一大段话远远超过了七绝本身28字,不禁要问,是看诗呢,还是要看小说散文?殊不知,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很难允许花很多时间精力查字典,靠看注释来识字知意。
        我写诗不喜欢用典。万不得已偶一为之。用典之作,为了研究,我可以埋头苦啃;但作为欣赏(尤其是当今作品),我多弃之而去。欣赏是审美感情的自由活动,靠一下被抓住,灵魂震动,机趣迸生。这中间来不得一点勉强,用典作注就是对这种兴感愉悦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这是“诗障”。特别是在当今生活节奏快,多种娱悦形势并存,年轻一代多数与古诗词有隔膜的情况下,如遇语言障碍,人们就闭目掉头,不上你的“道”。
       综上所述,真是“细数千古流传句,皆从平白通俗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26

主题

49万

回帖

148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8120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3-26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说“好诗皆通俗”
       好诗皆通俗。
       真正的好诗都是通俗易懂的。
       古今一些名句名诗,都是用语平易晓畅,口语白话,清水芙蓉,顺势而出,读来爽口,听来顺耳。
       五言诗,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
      七言诗,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纵观这些口耳相传,历久不衰的千古名诗名句,哪一句不是明白如话?哪一句不是语浅意深?诸如此类老妪能解,清浅平易但意境深远,脍炙人口的名句真是举不胜举,俯拾即是。
      人们都承认唐诗是古典诗中的高峰,然而,好些人似乎没意识到它相当浅白,通俗易懂。且以一些名诗名句作为例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正因为它语言浅白,通俗易懂,畅达明了,否则就难以传播。
      李白的《静夜思》是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代表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普通词语就在身边,浅近易懂,但意蕴厚重,深刻地表达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思乡之情,千百年来,一直是游子的精神寄托所。杜甫的名句也往往不加修饰,脱口而出。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句千古流传,确实得益于通俗易懂。被誉为“史诗”的三吏三别,更是通俗易懂的典范。语言通俗方面,白居易比杜甫更进一步。乐天诗风行天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与语言通俗密切相关。除了千古皆知的《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外,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看即明,均用白话,千古流传,人人会背。
        当代的诗词名篇也一样。毛泽东的水平高,想想有没有不通俗的?且看那些人所共知的名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川震荡风雷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以上有文言,但都是常用语,没有一句艰涩、生僻。让人读诗,若是还要边读边查字典,那可是太折腾人了。
       然而,在当前诗词创作中,有人故作艰深,不是作品的作者也许为了体现自己的功底深、水平高,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则用了大量的僻字僻典,其实诗意却非常一般。我看过一首七绝,为了说明诗意,作者竟用了五条注释,否则,读者根本看不懂。注释的一大段话远远超过了七绝本身28字,不禁要问,是看诗呢,还是要看小说散文?殊不知,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很难允许花很多时间精力查字典,靠看注释来识字知意。
        我写诗不喜欢用典。万不得已偶一为之。用典之作,为了研究,我可以埋头苦啃;但作为欣赏(尤其是当今作品),我多弃之而去。欣赏是审美感情的自由活动,靠一下被抓住,灵魂震动,机趣迸生。这中间来不得一点勉强,用典作注就是对这种兴感愉悦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这是“诗障”。特别是在当今生活节奏快,多种娱悦形势并存,年轻一代多数与古诗词有隔膜的情况下,如遇语言障碍,人们就闭目掉头,不上你的“道”。
       综上所述,真是“细数千古流传句,皆从平白通俗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26

主题

49万

回帖

148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8120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3-26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说“好诗皆通俗”
       好诗皆通俗。
       真正的好诗都是通俗易懂的。
       古今一些名句名诗,都是用语平易晓畅,口语白话,清水芙蓉,顺势而出,读来爽口,听来顺耳。
       五言诗,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
      七言诗,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纵观这些口耳相传,历久不衰的千古名诗名句,哪一句不是明白如话?哪一句不是语浅意深?诸如此类老妪能解,清浅平易但意境深远,脍炙人口的名句真是举不胜举,俯拾即是。
      人们都承认唐诗是古典诗中的高峰,然而,好些人似乎没意识到它相当浅白,通俗易懂。且以一些名诗名句作为例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正因为它语言浅白,通俗易懂,畅达明了,否则就难以传播。
      李白的《静夜思》是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代表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普通词语就在身边,浅近易懂,但意蕴厚重,深刻地表达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思乡之情,千百年来,一直是游子的精神寄托所。杜甫的名句也往往不加修饰,脱口而出。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句千古流传,确实得益于通俗易懂。被誉为“史诗”的三吏三别,更是通俗易懂的典范。语言通俗方面,白居易比杜甫更进一步。乐天诗风行天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与语言通俗密切相关。除了千古皆知的《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外,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看即明,均用白话,千古流传,人人会背。
        当代的诗词名篇也一样。毛泽东的水平高,想想有没有不通俗的?且看那些人所共知的名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川震荡风雷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以上有文言,但都是常用语,没有一句艰涩、生僻。让人读诗,若是还要边读边查字典,那可是太折腾人了。
       然而,在当前诗词创作中,有人故作艰深,不是作品的作者也许为了体现自己的功底深、水平高,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则用了大量的僻字僻典,其实诗意却非常一般。我看过一首七绝,为了说明诗意,作者竟用了五条注释,否则,读者根本看不懂。注释的一大段话远远超过了七绝本身28字,不禁要问,是看诗呢,还是要看小说散文?殊不知,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很难允许花很多时间精力查字典,靠看注释来识字知意。
        我写诗不喜欢用典。万不得已偶一为之。用典之作,为了研究,我可以埋头苦啃;但作为欣赏(尤其是当今作品),我多弃之而去。欣赏是审美感情的自由活动,靠一下被抓住,灵魂震动,机趣迸生。这中间来不得一点勉强,用典作注就是对这种兴感愉悦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这是“诗障”。特别是在当今生活节奏快,多种娱悦形势并存,年轻一代多数与古诗词有隔膜的情况下,如遇语言障碍,人们就闭目掉头,不上你的“道”。
       综上所述,真是“细数千古流传句,皆从平白通俗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26

主题

49万

回帖

148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8120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3-26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说“好诗皆通俗”
       好诗皆通俗。
       真正的好诗都是通俗易懂的。
       古今一些名句名诗,都是用语平易晓畅,口语白话,清水芙蓉,顺势而出,读来爽口,听来顺耳。
       五言诗,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
      七言诗,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纵观这些口耳相传,历久不衰的千古名诗名句,哪一句不是明白如话?哪一句不是语浅意深?诸如此类老妪能解,清浅平易但意境深远,脍炙人口的名句真是举不胜举,俯拾即是。
      人们都承认唐诗是古典诗中的高峰,然而,好些人似乎没意识到它相当浅白,通俗易懂。且以一些名诗名句作为例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正因为它语言浅白,通俗易懂,畅达明了,否则就难以传播。
      李白的《静夜思》是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代表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普通词语就在身边,浅近易懂,但意蕴厚重,深刻地表达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思乡之情,千百年来,一直是游子的精神寄托所。杜甫的名句也往往不加修饰,脱口而出。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句千古流传,确实得益于通俗易懂。被誉为“史诗”的三吏三别,更是通俗易懂的典范。语言通俗方面,白居易比杜甫更进一步。乐天诗风行天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与语言通俗密切相关。除了千古皆知的《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外,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看即明,均用白话,千古流传,人人会背。
        当代的诗词名篇也一样。毛泽东的水平高,想想有没有不通俗的?且看那些人所共知的名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川震荡风雷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以上有文言,但都是常用语,没有一句艰涩、生僻。让人读诗,若是还要边读边查字典,那可是太折腾人了。
       然而,在当前诗词创作中,有人故作艰深,不是作品的作者也许为了体现自己的功底深、水平高,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则用了大量的僻字僻典,其实诗意却非常一般。我看过一首七绝,为了说明诗意,作者竟用了五条注释,否则,读者根本看不懂。注释的一大段话远远超过了七绝本身28字,不禁要问,是看诗呢,还是要看小说散文?殊不知,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很难允许花很多时间精力查字典,靠看注释来识字知意。
        我写诗不喜欢用典。万不得已偶一为之。用典之作,为了研究,我可以埋头苦啃;但作为欣赏(尤其是当今作品),我多弃之而去。欣赏是审美感情的自由活动,靠一下被抓住,灵魂震动,机趣迸生。这中间来不得一点勉强,用典作注就是对这种兴感愉悦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这是“诗障”。特别是在当今生活节奏快,多种娱悦形势并存,年轻一代多数与古诗词有隔膜的情况下,如遇语言障碍,人们就闭目掉头,不上你的“道”。
       综上所述,真是“细数千古流传句,皆从平白通俗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26

主题

49万

回帖

148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8120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3-26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说“好诗皆通俗”
       好诗皆通俗。
       真正的好诗都是通俗易懂的。
       古今一些名句名诗,都是用语平易晓畅,口语白话,清水芙蓉,顺势而出,读来爽口,听来顺耳。
       五言诗,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
      七言诗,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纵观这些口耳相传,历久不衰的千古名诗名句,哪一句不是明白如话?哪一句不是语浅意深?诸如此类老妪能解,清浅平易但意境深远,脍炙人口的名句真是举不胜举,俯拾即是。
      人们都承认唐诗是古典诗中的高峰,然而,好些人似乎没意识到它相当浅白,通俗易懂。且以一些名诗名句作为例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正因为它语言浅白,通俗易懂,畅达明了,否则就难以传播。
      李白的《静夜思》是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代表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普通词语就在身边,浅近易懂,但意蕴厚重,深刻地表达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思乡之情,千百年来,一直是游子的精神寄托所。杜甫的名句也往往不加修饰,脱口而出。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句千古流传,确实得益于通俗易懂。被誉为“史诗”的三吏三别,更是通俗易懂的典范。语言通俗方面,白居易比杜甫更进一步。乐天诗风行天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与语言通俗密切相关。除了千古皆知的《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外,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看即明,均用白话,千古流传,人人会背。
        当代的诗词名篇也一样。毛泽东的水平高,想想有没有不通俗的?且看那些人所共知的名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川震荡风雷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以上有文言,但都是常用语,没有一句艰涩、生僻。让人读诗,若是还要边读边查字典,那可是太折腾人了。
       然而,在当前诗词创作中,有人故作艰深,不是作品的作者也许为了体现自己的功底深、水平高,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则用了大量的僻字僻典,其实诗意却非常一般。我看过一首七绝,为了说明诗意,作者竟用了五条注释,否则,读者根本看不懂。注释的一大段话远远超过了七绝本身28字,不禁要问,是看诗呢,还是要看小说散文?殊不知,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很难允许花很多时间精力查字典,靠看注释来识字知意。
        我写诗不喜欢用典。万不得已偶一为之。用典之作,为了研究,我可以埋头苦啃;但作为欣赏(尤其是当今作品),我多弃之而去。欣赏是审美感情的自由活动,靠一下被抓住,灵魂震动,机趣迸生。这中间来不得一点勉强,用典作注就是对这种兴感愉悦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这是“诗障”。特别是在当今生活节奏快,多种娱悦形势并存,年轻一代多数与古诗词有隔膜的情况下,如遇语言障碍,人们就闭目掉头,不上你的“道”。
       综上所述,真是“细数千古流传句,皆从平白通俗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26

主题

49万

回帖

148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8120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6-11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诗皆通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05万

回帖

298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2981711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8-20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美好相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05万

回帖

298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2981711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8-20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3-29 10: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