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92|回复: 9

逆挽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1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闲游者 于 2018-3-1 21:58 编辑

     又叫逆转诗  抑扬诗  陡转诗  雅俗诗。
  逆挽诗的最大特点是作者在它的开头,故意以极其普通的语句下笔。给人造成一种平淡无奇、甚至是大失所望的感觉,可到诗后,尤其是结尾,却以出人意料的飞来之笔和逆转成奇蜂之势,把读者引入一个崭新的诗歌境界。所谓“将军欲以巧胜人,盘马弯弓故不发”、“化腐朽为神奇”、“化板滞为跳脱”、“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亦宜乎。这种别开生面,不落窠臼,让人耳目一新,体现其诗构思之巧妙。逆挽”是一种极其巧妙的构思。它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一种特殊的敏感与幽默,有时就像“脑筋急转弯”。 逆挽诗最大的魅力其实在于, 反败为胜,逆转成王。不过,“逆挽诗”虽也可涉足重大题材,然而庄重、严肃的场合却“不宜”;因为它的形式毕竟不能承载庄重、严肃的题材。
  “逆挽诗”与“打油诗”都很幽默,又都离不开土、俗。但“逆挽诗”只是前一部分土、俗,“打油诗”则浑身土、俗,没有前“铁”后“金”的反差。所以,“打油诗”可以令人发笑,不会使人惊异。
清代诗评家刘熙载说的:“语语微妙,便不微妙。须是—路坦易中,忽然触着,乃是令人神远。”(《艺概·诗概》)让“坦易”与“触着”形成反差,也的确有其惊人的效果。而此论更加合乎逆挽诗。这种诗很多,可分为六小类:铺垫式、巧补式、波浪式、解疑式、扬抑式、层递式。
                          

 楼主| 发表于 2018-3-1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闲游者 于 2018-3-1 22:13 编辑


                  一、铺垫式
       所谓铺垫式(拨叶寻花式),是指故意先用数字等作铺垫,使诗的前半部显得通俗易懂、平淡如水;最后却用警句作结,使全诗平中出奇,骤然生色,使读者在大失所望之时,眼前突然为之一亮,充分体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之妙。
      明代谭友夏在《题简远堂诗》中说的:“必一句之灵,能回一篇之运;一篇之朴,能养一句之神,乃为善作”;亦即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的:“使中固须得微妙语,然语语微妙,便不微妙。须是一路坦易中,忽然触着,乃是令人神远。”

      隋朝著名诗人、官员薛道衡出使南方陈朝,久不得归,遂于人日(正月初七)作诗曰:“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陈人嗤笑说:“这是什么话?谁说北方佬会作诗?”而当他写出了后两句:“人归雁落后,思发在花前”,陈人不由地惊叹道:“真是名不虚传!”全诗为: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雁落后,思发在花前。

       鸡叫    宋·赵匡胤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云与残月。
       有人对此诗作过评论,说前面两句淡而无味,让人看之昏昏欲睡,转之后两句忽然豁然开朗,蓬勃而出,大气毅然而至。

       鸡叫    明·朱元璋
一叫一勾勾,两叫两勾勾。  
三叫日出满天红,驱散残星月朦胧。
      
       沱雨献寿   明·朱元璋 (或说是清朝郑板桥)
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  
滂沱雨祝李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

      咏麻雀    清·李调元 (或说是徐文长)
一窝二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王千种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一上   佚名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低,五湖四海皆一望。

      或说是明代唐伯虎〈一上诗〉
一上一上又一上, 一上上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低, 万里江山都一望。


     据传是清代才子郑板桥作《咏雪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总不见。(或  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草丛皆不见。)
      徐珂《清稗类钞·巡幸类》有《高宗南巡赋诗》云:“沈文殷公尝扈从高宗游幸西湖,严冬大雪,高宗戏吟曰:‘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沈鞠跽而前曰:‘请皇上赏与臣续。’高宗许之。沈吟曰:‘飞入梅花都不见。’高宗击节称赏,且解貂裘赐之。”

      不留姓名    清·纪晓岚
一爬爬上最高楼,十二栏杆撞斗牛。  
纪昀不愿留名姓,恐压八闽十二州。   

      杨柳树    清·纪晓岚
东边一棵杨柳树,南边一棵杨柳树。  
西边一棵杨柳树,北边一棵杨柳树。  
任你柳丝千万条,怎么系得行人住?

      或说是相传古时候,一群考生在长安灞亭设宴饯别.一位童生高声吟道:
东边一带杨柳树,南边一带杨柳树,
西边一带杨柳树,北边一带杨柳树……
       众人一楞,这算什么诗 众人嘲笑之余,那童生却用缓慢声调吟道:
愿借碧丝千万条,绾住斯人心不走。

     疾风骤雨    薪火融冰
东一阵疾风骤雨,西一阵疾风骤雨。
南一阵疾风骤雨,北一阵疾风骤雨。
任尔风雨千万处,奈可吐尽凭栏苦?

    咏枇杷    佚名
路旁一株树,两个大丫杈。
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

     咏鹅    佚名
远看一群鹅,一棒打下河。
白毛分绿水,红掌踏清波。
[说明]以上两诗的后两句,传为宋欧阳修所续。

    集句逆挽诗    佚名   
一二三四五六七(罗  隐),昨夜今宵又明日(白居易)。
河低月落五更时(储光赣),吴歌楚舞欢未毕(李  白)。


   “逆挽诗”常以前面的“平铺直叙”,衬托后面诗意的“奇峰突起”。明代著名诗联家,“吴中四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所作的《树!树!树!树!》,尤为人所乐道。
   那年春暖花开,祝枝山偕唐伯虎遍游杭州风景名胜,竟把杭州太守也惊动了。太守久仰祝之大名,很想附庸风雅,便托人邀祝枝山为其珍藏的一幅古画题诗。祝枝山看那古画:萧索的古渡,参差的垂杨柳,待发的解缆商船,还有一位忧伤的送客少女……一幅离愁别绪相送图。祝枝山心知那画是太守巧取豪夺得来,决定“放他一把血”,遂说润笔费二百两白银。太守听了,心痛之极!不想出资,却极想得祝之墨宝以炫耀于同僚,便还价一百两白银。祝枝山笑笑不语,挥毫醋畅,泼墨淋漓,写了四句诗:
    东边一棵树,南边一棵树,
    西边一棵树,北边一棵树。
    然后抛下狼毫。太守很是生气,心想:这算什么狗屁诗?枉你个诗书名流!眼看太守要动怒了,与祝枝山交换过眼色的唐伯虎笑嘻嘻趋前:“太守息怒。祝兄的诗是只题了一半,可太守的润笔费不也只给了一半吗?”太守无奈,只得奉上两百两银子。他心知,糟蹋了名画,更得不偿失!祝枝山与唐伯虎相视一笑,又笔走龙蛇,把余下的诗句写完:
    树!树!树!树!系不得郎舟住。
    太守读了,连声称妙。 呵!这首题诗反复铺陈四次“一棵树”,兼之一连渲染四个“树”,诗中柳丝般的千丝离情已束满蕴盈,简直呼之欲出了。一句“系不得郎舟住”,更冲开了心绪的闸门,升华了诗意。少女难舍情郎,却又不得不分的愁绪,真个一抒无余!

     世传解缙学士题长亭四柳图送薛尚书致政云:
东边一株杨柳树,西边一株杨柳树,
南边一抹杨柳树,北边一株杨柳树,
纵有柳丝千万条,也绾不得征鞍住。
南山叫鹧鸪,北山叫杜宇;一个叫行不得哥哥,一个叫不如归去。

     又尝题画松云:
磨尽—锭两锭墨,画出一株大枯树;
夜深老鹤忽飞来,踏枝不着空归去。
     首二句起语平庸,后二句一出,便见不凡。用“逆挽法”。
      传说清代乾隆皇帝得到一幅《百鹅图》后,特邀翰苑近臣为此画题诗。翰苑大臣们惟恐所题诗句不合圣意,迟迟不敢动笔。可近臣纪晓岚却毫无顾忌,上前挥毫疾书道:
鹅鹅鹅鹅鹅鹅鹅,一鹅一鹅又一鹅。
       众大臣看到纪晓岚连书这么多的“鹅”字,不觉掩口窃笑,乾隆皇帝望着这么多“鹅”字也不得其解。而纪晓岚目不斜视,继续写道:
食尽皇家千钟禄,凤凰何少尔何多。
      乾隆皇帝看罢,拍手连声叫好,而刚才讥笑纪晓岚的众大臣位,个个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或相传明代有人请诗人伦文叙为其珍藏苏东坡所绘的《百乌归巢图》配诗,伦文叙在审视此图良久后,挥毫写道:
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
     人皆称其妙。
.
      明代冯梦龙《古今笑》中载:“钱塘有数衣冠士人游虎跑泉,饮间赋诗,以泉字为韵。中一人但哦‘泉、泉、泉’,久不能就。忽一叟曳杖而至,问其故,应声曰:‘泉、泉、泉,乱迸珍珠个个圆。玉斧砍开顽石髓,金钩搭出老龙涎。’众惊问曰:‘公非贯酸斋乎?’曰:‘然、然、然。’遂邀同饮,尽醉而去。”(此于江西《吉安县志》载为东坡事)。
.
       惡角索韵
      一人生子。眾賀之中。有能詩者。眾以惡角索字為韵求詩。皆非吉語也。其人賦曰:
昨夜天庭雷雨惡。蛟龍絣斷黃金索。
六丁六甲無處尋。卻在君家獻頭角。
     主人大喜。
.
      《还珠格格》“送别诗
      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有这样一个情节:乾隆皇帝带小燕子、紫微江南出巡,在江边见一群儒生摇头晃脑作诗赠别朋友“老铁”。乾隆见诗后便说:“我家丫头也会作这样的诗。”于是叫紫微露一手。  
      紫微便吟道:
你作诗来送老铁,我也作诗送老铁。
      众人一听,哈哈大笑:这能叫诗吗?谁知紫微笔锋一转,又续诗道:
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
      后两句通过比喻,把离别之情渲染得登峰造极,众人赞不绝口。其实这是抄袭下面的《太監吟詩》。
.
       太監吟詩    坚瓠集
      嘉隆間。內官薛某。採辦江南。喜言詩。因與士紳欵洽。臨行。諸公以詩酒餞別。薛連道:
你也做詩送老薛。我也做詩送老薛。
       眾揶揄之而止。將解維。眾促吟畢。乃云:
溪塘兩岸蓼花紅。盡是離人眼中血。
       眾乃歎服。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2 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归落雁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副首版

奇趣诗苑副首版、趣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064

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3-2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美丽的传说,精彩的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闲游者 于 2018-3-2 09:37 编辑

二、巧补式
      也叫千回百转式。犹如续字联。就是命题写诗或作联的条件、背景一变再变,使得写诗人或题联者穷于应付,这是要考考咏诗或题联之人的应景捷才。
        “妙补诗”,巧补式。逆挽诗之一。先写违背常理的事物现象,给人以逻辑错误的印象,如传为金冬心诗句的“柳絮飞来片片红”,或《阅微草堂笔记》小说黑鹅是“朱砂为顶雪为衣”,说红梅是“玉质亭亭清且幽”,说白鸡冠花是“鸡冠本是胭脂染”之类,都是有悖事理。然而以下的诗句又恰为这种悖谬说法补上合乎逻辑的环境或原因,将先前的不合理置于特设环境中变为合理,从而显示出诗人随机应变、善于圆说的巧妙思维。比如为“片片红的柳絮”设置“夕阳方照桃花坞”的环境,不仅合理,且意境甚美。为“朱砂为顶雪为衣”的黑鹅补上“误落羲之洗砚池”,为“鸡冠本是胭脂染”的白花补上“只为五更贪报晓,至今犹带一头霜”等原因即是。俗话说,说出去的话就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但逆挽诗不光可以让你嫁出去的女儿回来,还能让她老公反过来入赘。所谓山穷水尽本无路,柳暗花明胜仙宫。“上半句”不好没关系,只要你善救场,就可书写好“下半句”。

                             吟黑鹤
       乾隆皇帝下江南,黄昏时分,见天际飞来一只白鹤,当即要随行的文人赋诗。一个叫冯诚修的吟道:
                      远望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颈雪为衣。
      乾隆皇帝听后摇摇头:“我要吟的是黑鹤,不是白鹤。”众人一听瞠目结舌,只见冯诚修不慌不忙,顺势吟出:
                      只因觅食归来晚,误落羲之洗墨池。
       将吟白鹤的诗变成了吟黑鹤的诗,补得天衣无逢,不留痕迹。

                               吟鸡冠花
       明代才子解缙,思维敏捷,聪颖过人。一天,曹尚书邀解缙过府吟诗,要他当场作鸡冠花诗一首。解缙不假思索随口吟道:
                      鸡冠本是胭脂染,
      首句刚出,曹尚书忽然从衣袖里取出白鸡冠花道:“不是红的,是白的。”解缙不慌不忙吟出:
                       鸡冠本是胭脂染,今日为何浅淡妆?
                       只因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得满头霜。
       曹尚书听罢,不禁连连点头称好。

       此事本见明代郎瑛《七修类稿》:
       又一人召乩。題雞冠花。乩即書云。雞冠本是臙脂染。人曰。要白者。乩又書云。
                       雞冠本是臙脂染,洗却臙脂似雪籹。
                       只為五更貪報曉,至今猶帶一頭霜。

       又见《堅瓠集》:
                              乩詩改紅白
       有人召乩仙。請作梅花詩。仙遂書:
                       玉質亭亭清且幽。
       人云。要紅梅。仙又書云:
                       玉質亭亭清且幽,著些顏色在枝頭。
                       牧童睡起朦朧眼。錯認桃林欲放牛。
      

       此事又见明代郎瑛《七修类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闲游者 于 2018-3-2 10:37 编辑

三、波浪式
      据说明代名士解缙给一位老太太祝寿,吟诗以贺,劈头一句是“这个婆娘不是人”,把老太太差点气死,众宾客个个大惊失色。就在气氛紧张的时候,解缙接上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老太太转怒为喜,满堂笑逐颜开。可是不等大家笑完,解缙的第三句又出“儿孙个个都是贼”,把刚缓和过来的气氛又弄紧张了。这时,解缙不紧不慢地来了第四句:“偷得蟠桃奉至亲。”
              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
              生的儿子都是贼,偷来蟠桃献至亲。
       清初褚人获《坚瓠集》十集卷四《无边风月》条有云:“又伯虎对门一富翁之母七十寿诞,求诗于伯虎。伯虎授笔书曰:对门老妇不是人。富翁见书而惊。        
      又书曰:好是南山观世音。意稍释。第三句曰:两个儿子都作贼。见之又不觉失色。续更书曰:偷得蟠桃献母亲。富翁怏怏,持之而去。”
              对门老妇不是人,好是南山观世音。
              两个儿子都作贼,偷得蟠桃献母亲。

      《清朝野史大观》卷九《纪文达谐诗》条云:“纪文达才调宏敏,尤善诙谐。一日为某词林太夫人寿,纪往贺。词林以祝诗请,纪即席应之曰:这个婆娘不是人。
       一座大骇,纪乃从容续曰:九天神女下凡尘。众始莞然。及其转句,又曰:生下儿子去做贼。众复愕然。纪曰:此子却好,偷得蟠桃寿母亲。一时传为佳话。”   

      某次帝宴群臣,命解缙以“天子”为题即席吟诗助兴。解缙不假思索,随口吟道:
                 当今天子不是人,
       帝欲动怒,缙续道:
                 乃是上天紫微星。
       皇帝化怒为喜。谁知第三句竟出入意科地吟出
                 唯愿小臣万万岁,
       皇帝勃然大怒,汝竟敢自称万岁,置朕于何地?命推出斩之。缙申辩曰:“万岁息怒,臣诗未完,还有下文:
                 忠心辅主掌太平。
       群臣乞情,暂时虽然告免,后来终以“无人臣礼罪”下狱!
       被杀时,年仅四十六岁。

                      为道士画像题词    明•解缙
                贼贼贼,有影无形拿不得,
                只因偷去老君丹,而今反作蓬莱客。
       明代浮白主人《雅谑》载“贼盗”云:“寿春道士,以小像乞解学士(解缙)题咏,解书‘贼贼贼’,道士愕然。续云:“有影无形拿不得。只因偷却吕仙丹,而今反作蓬莱客。”

                          图写禽兽    《快园道古》
       解学士七岁时,友人持其父影至,解横写“图写禽兽”四字于上,友人大恚怒。解取笔续之云:
                 图公之象,写公之形,
                 禽中之凤,兽中之麟。
       友人笑而奇之。

                       诞日优语     坚瓠集
       苏郡侯诞日。所属一州六县牧尹。皆称贺在座矣。惟崇明尹后至。值闭门不得入。彷徨无计。乃密召一优谓之曰。汝能使郡公延我入。必重赏。优诺之。乃于筵前发科。高吟曰。黄堂太守不是人。座宾闻其所吟。俱失色。又一优问曰。是甚么。答曰。却是天上老寿星。座宾皆解顺。优续吟曰。今日八仙来庆会。眼前只少吕洞宾。一优答之曰。洞宾因在东海中。采度索桃来献。故此来迟。如今已在门外了。郡公闻而悟其意。亟启门延崇令入席。恰成八仙。郡公喜甚而厚赏之。盖崇明县治在海中。故优及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闲游者 于 2018-3-2 10:33 编辑

四、解疑式。
      先自己有意设疑后再释疑,形成新奇的意境。与巧补式相似,巧补式是别人故意设障碍,解疑式是自己故意设障碍。比如“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在一次酒宴上曾吟出“柳絮飞来片片红”的诗句。这使得主宾愕然,因为本句诗有悖常理,显得很荒唐。但是就在众人惊疑之际,金农不动声色地续出下句:“夕阳返照桃花坞。”众人听了不由齐声叫好——映着夕阳的柳絮不是带着红色的霞光么?
                柳絮飞来片片红    清•金农
           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
           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

       汪曾祺写过一篇小说《金冬心》:
       金冬心就是金农,“扬州八怪”之一。他被请去赴宴,是扬州第一大盐商程雪门给新任两淮盐务道铁保珊摆的接风宴。席上,铁保珊提议玩“飞红令”——跟飞花令差不多,各人说一句或两句古人诗词,要有“飞、红”二字,或明嵌、或暗藏,都可以。
       场面很热闹:
       他自己先说了两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有人不识出处。旁边的人提醒他:“《红楼梦》!”这时正是《红楼梦》大行的时候,“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不知出处的怕露怯,连忙说:“哦,《红楼梦》!《红楼梦》!”下面也有说“一片花飞减却春”的,也有说“桃花乱落如红雨”的。有的说不上来,甘愿罚酒。也有的明明说得出,为了谦抑,故意说:“我诗词上有限,认罚认罚!”借以凑趣的。
       轮到主人程雪门,盐商真的是“诗词上有限”,说了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满堂哗然,一是没有出处,二是柳絮怎么可能是红的?
      正在众声喧哗,程雪门紫涨面皮,无地自容之际,金冬心出场了:
       “诸位莫吵。雪翁此诗有出处。这是元人咏平山堂的诗。”然后念出全诗:
               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
               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
      大家,一听,全都击掌:“好诗!”
        “好一个‘柳絮飞来片片红’!妙!妙极了!”
        “如此尖新,却又合情合理,这定是元人之诗,非唐非宋!”
        “到底是冬心先生!元朝人的诗,我们知道得太少,惭愧惭愧!”
        “想不到程雪翁如此博学!佩服!佩服!”
       第二天,程雪门让人给金冬心送去一千两银子。
       同一首诗,两种说法,第二种是巧补式,第一种便是解疑式了。

                    一树梨花万朵红    唐•裴说
             师生别离终相逢,酒楼对酌诉苦衷。
             人逢知己千杯少,不觉微醉眼朦胧。
             夕阳映出晚霞景,一树梨花万朵红。
       裴状元返乡省亲,众亲友欢聚。第二天,宴老师薛延圭于酒楼叙师生之谊。老师兴高发诗兴,望窗外景致脱口吟道“一树梨花万朵红”。红字刚出,引得周遭客人哄堂。有得甚至说,“这老头糊涂了。”弄的薛延圭诗思卡壳,窘在当时。裴说敏捷机变,即席吟出前诗,入理和情,众人纷纷点头。
       此诗或作:
                一出酒家路向东,两眼醉意上朦胧,
                夕阳反照深山内,一树梨花万朵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闲游者 于 2018-3-2 10:29 编辑

                         五、扬抑式
      以上都是先抑后扬,打油诗中还有一种先扬后抑的,前面写得很文雅,富有诗意,后面忽然粗俗,造成一种幽默的效果。
       明代李开先《一笑散》另外记载了张打油的两首诗,一首是咏雪,诗云:“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另一首诗咏安禄山兵困南阳郡一事:“百万贼兵困南阳,也无援救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这两首诗的特点是“一半打油”。以第一首诗为例,你看,头两句还煞有介事,一板一眼的,“六出”呀,“九霄”,“琼瑶”呀,何其典雅,富有诗意啊,三四句却突然来了180度的急转弯,由雅入“俗”,正是这种“急转弯”,创造了一种“打油味”,令人解颐。这类打油诗,后世称之为“逆转诗”。

       大雪天,县衙大厅上士绅们喝酒赏雪,秀才诗兴来了,吟道:“大雪纷纷如舞起,”县官接道:“尽呈皇上吉祥气,”绅士接道:“再下三年也不妨,”一仆人正端菜进来,不由接了一句:“放他奶奶的驴屁。”


                               渔人尿江
              独卧夜半又惊醒,遥闻滔滔江水声。
              推窗趁月向江望,原是渔人尿江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闲游者 于 2018-3-2 09:58 编辑

六、层递式

                            救诗
     《解学士诗》言解缙面对明太祖偏要在解诗中寻出破绽的种种刁难,句句妙补,更显出极尽随机应变的巧思。即解诗本贺生男:“吾王昨夜降金龙”,太祖刁难云:“是公主”。解补云:“化作嫦娥下九重”,遂改男为女。太祖又刁难云:“天折了”、解补云“料是人间留不住”。太祖又出难题:“丢在金水河”,解又补云“翻身跃入水晶宫”。

       相传,现代演唱家马如飞才思敏捷,善于应变。一日,他在弹唱《珍珠塔》时,一不留神,把“丫环移步出了房”误唱成“丫环移步出了窗”。听众大哗。马如飞发觉念错了唱词,接着补上一句:“到阳台上凉衣裳。”于是“起死回生”,听众马上报以掌声。唱着唱着,又不慎将“六扇长窗开四扇”误唱成“六扇长窗开八扇”,这更糟,一般说来是“不可救药”了。可是马先生并不惊慌,他灵机一转,接唱道:“还有两扇未曾装。”听众大加喝彩,台下一片掌声。

             題西湖    坚瓠集
      正德間。日本使者經西湖。題詩云:
                昔年曾見此湖圖。不信人間有此湖。
                今日打從湖上過。畫工還欠着功夫。

                    端木蕻良情诗谢客
  新中国成立前,著名作家端木蕻良住在桂林,他在门口贴一诗:
           女儿心上想情郎,日写花笺十万行。
           月上枝头方得息,梦魂又教到西厢。
  此诗表面上似乎仅在倾诉儿女私情,实则有“谢绝来访”之意。它暗含的意思是:主人潜心于写作,登门打搅者请于门外止步。这种谢客方式,委婉含蓄,高明得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自在《杂体大全》发出后,网络、百度都用之。今做了些补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3-29 00: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