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2|回复: 26

[诗词理论] 近体诗的命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3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体诗的命运

   
产生于唐代的近体诗,又称为格律诗,至今已走过了一千三百年的历程。五四以后虽然它已退居为“旧体”,然而论其生命力,它还显得年青,它的前辈“诗经”、“楚词”、“骈赋”,都已老气横秋,唯独近体诗则是历代人的宠儿,一直意气风发。当今的五四新诗已经一百年,仍无法取代唐近体诗的地位!就其原因,它较之新诗的优势在于:
    一、每首的句子是整齐的,读起来因重复便于记忆;
    二、每首单位为四句或八句,是人的最佳记忆容量;
    三、八句中两联对仗,对仗是汉语的独有美感,对仗句与非对仗句结合,起伏回环,体现了汉语的最佳音韵美!
    四、句子声调讲平仄交替,句间声调讲粘对交换,既不单调重复又有变化规律,使之吟之有味,诵之有情。
    既然这种形式的诗体如此优美,读它写它的人就必然历代无穷。要满足这一形式历代不变,其条件就体现在它的句子声调固定不变。假如某个字你读平声我读仄声,即破坏了平仄交替,粘对交换形式的统一性。也就是说,声调必须是依某个标准进行固定,而不能由读者或作者以自己的口音标准去改变。这统一的标准在唐代就是以《切韵》这本书的反切字音为准的,有谁如果试图改变这个书面标准,他就被视为“出律”,不被公众承认。
    然而近体诗除了句子平仄,句间粘对,中两联对仗这些格律外,它还有一个自身的基本特征:押韵。我们知道,诗的押韵与它产生的时代语言有关;诗经有诗经时代的语音押韵,楚词有楚词地域的语音押韵。那么唐代的时代语音是什么韵呢?

    我们知道,时代语音的形成和变化是相当漫长的,不能说唐代的语音是到了唐朝才发生的,唐朝的语音至少可上溯至汉朝。既然语音是从汉代延续下来的,那么这声调之间的押韵就是汉代唐代相同的。诗人写诗不可能另去发明一种什么押韵关系,我们说近体诗的押韵同六朝时候的永明体相同就是这个道理。
    唐代开国皇帝唐太宗,同时又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唐太宗诗现存清代编的《全唐诗》九十六首。其中五律式三十八首(合粘对七首),七律式一首。五绝式十三首。
    除了八句律诗和四句绝句,其余都是排律,还有一首是柏梁体,句子全是讲四声平仄的。那么唐太宗及同时代的诗人们押的是什么韵呢?可以说唐太宗的诗全是永明体,同六朝、隋朝诗是一脉相氶的。我们可查唐太宗的诗平仄声调全合《切韵》产调,押平声韵则全合永明体时代的用韵。不知唐太宗其时是不是有一部沈约等人的韵书,但不是依《切韵》这部韵书的韵部那是肯定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唐代是一个诗的朝代,这与唐太宗的所好应该是分不开的。
    既然唐太宗写诗有押韵可依,“下必甚焉”者也应该有押韵可依,许敬宗在唐高宗时代为什么又来个用韵“奏合而用之”呢?这应该只是为了科考取士有个标准,必竟写诗用韵不同于科考之硬性标准。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唐太宗到唐高宗三十年间,除唐太宗外,尚有众多的诗人写诗,他们写诗的用韵是与唐太宗一致的,可见在许敬宗奏请同用之前必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应该就是以永明体、隋代、初唐三十年中一致的用韵标准。许敬宗的奏请同用,只不过是在《切韵》中找出“同用”以对应这个历代用韵标准而已!估计当时沈约等人的江东语音韵书还在,只是声调的反切和《切韵》有所不同,不能在科考标准上声调依一本韵书,押韵另依一本韵书,于是许敬宗就以《切韵》声调为准,押韵则以同用为准罢了。这“同用”即等同于永明体的用韵。
    从理论上讲,汉语是由若干方言组成的,各个方言有各自不仅相同的声调,在古代各地相互交流不太发达的时代,语言的交流困难还不是太大的问题,然而当国家实行了大统一,朝廷须要各方有识之士去做官,这官的晋升测试则是通过语言文字完成的,这就提出了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读书音的问题。这读书音当然是以皇帝说什么方言,朝廷所处什么地方决定的,于是中国历代的读书音就是以长安、洛阳等地方音为主的。隋朝是中国经历了长期分裂之后的大一统,音韵学家们认识到须编一部适应全国“正音”的字典,以配合朝廷取士之须,陆法言的《切韵》就应运而生了。《切韵》的产生并不是专为作诗而用的,它的目的是让文字的发音相对有一个官定的标准,这标准的原则是“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不求“欲广文路”,“清浊相通”,只在“捃选精切,除削疏缓”。
    这一历史事实证明了唐近体诗的声调平仄和押韵关系是两个标准:《切韵》声调是一个标准,押韵声调是一个“同用”了的标准。《切韵》声调认为是不押韵的即不是同一个韵部的字,因人为的“同用”被拉来押韵了。只是这“同用”是有根据的,这根据就是六朝以来三百年间诗人的用韵标准。
    唐以后对《切韵》继续了增修,从193韵增至195韵、204韵、最后是206韵的《广韵》。
    北宋于1008年重修了《切韵》(名《广韵》)之后,又于1037年成书了一部《礼部韵略》。此书是根据《切韵》的“同用、独用”归并而成,其目的仍是便于取士标准,将《广韵》的206韵官定合并为107韵使用。并非专为写近体诗押韵而合并。但此书韵部已与唐宋四百年来的近体诗押韵基本一致了。此时因产生于六朝的各种韵书早已消失殆尽,只是这消失不等于它的历史传承也跟随消失,沈约他们的江东用韵却被近体诗传承了下来;这传承一直到600年之后的宋末,才有人以“平水韵”的形式正式以韵书名称把韵部固定下来。
    从《切韵》的193韵到唐韵的204韵再到《广韵》的206韵,“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 捃选精切”,汉语声调可细分至微小的差别。而“欲广文路”,韵部又可从206部合并至《礼部韵略》的107部,再合并至“平水韵”的106部,《洪武正韵》更合并为76部或80部。可见,近体诗的声调依的是“捃选精切”,押韵却是依“欲广文路”,两者各有所本,并非调韵同声。
     所以,从近体诗的产生和传承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它的声调平仄和用韵关系是分离的。也就是说,平仄声调依《切韵》书面不变的,变了就无法传承。而押韵关系却是可变的,从唐宋近体诗的实际看,押韵字关系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证明:声调不变是绝对的,押韵字可变则是允许的。
    历史上出现的所谓“飞雁出群格”、“飞雁入群格”之类;东冬互押、江阳互押、邻韵互押之类层出不穷,就是对押韵字关系的突破。到了明代,洪武正韵、各种方言韵用于近体诗的押韵都不影响近体诗的写读证明,近体诗的用韵与时音俱进是发展的必然。只是由于清朝统治者因为政治上反明的需要,强制推行平水韵,才使近体诗用韵与时俱进步伐发生了倒退。这倒行逆施到了民国才被打破。
    上世纪八十年代旧体诗特别是近体诗得到了空前的兴旺。当时的用韵也很开放,押韵放宽、词韵入诗、押普通话韵、押《江南新韵》(不分前后鼻音的庚侵文互押、元山覃互押),押方言,并没有太多的框框。只是后来《中华诗词学会》中人,发明了“新韵平仄”,在社会上逐步形成了“默认平水,新韵标明”两个原则,把近体诗限定在平水韵和新韵两者只选其一的强制之中。
     更为荒唐的是发明了这种新声调平仄之后的恶果:以这新声调平仄为标准,一切旧韵平仄都是错的。它的存在必然否定《切韵》声调平仄的传承性。当下写诗的人多数是无知的,他们认为新韵与平水韵只是一个押韵问题,不知道两者的根本不同是声调平仄的不同。
     现在的现实是:写新韵者和写平水韵者都严格地翻书押韵,“双轨”制人为制造了两具僵尸横存,不准越雷池一步!理论界也是两个极端,要么新韵一统天下,要么平水神圣不可侵犯!
    十多年来的“默认平水,新韵标明”的双轨结果,是把本来于五四一百年来的近体诗用韵发展拉回了僵死的平水韵韵部。其实,近体诗的原理很简单:只要是讲声调平仄的就是近体诗,不管这种诗押什么韵。而这声调不是汉语某个方言的一地声调,而是整个汉语的综合声调。新韵平仄则是一地方言声调,它只能写北曲,这是元代古人就证明了的。
    再推溯到宋唐、六朝,找不到古人有半个字论及“出韵”一说。什么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之类,都是说句子平仄的。只有清朝官方在考核以诗取士时才有过“出韵”标准一说。但这个标准也被当时人嘲笑奚落:“平生两四等,该死十三元”!而今天却必须两个极端:要么“默认平水”,要么“新韵标明”,不拜倒在平水韵部这具僵尸脚下,就得用普通话对平仄包装翻新,只此二家,别无分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近体诗定为:平仄依《切韵》不变,把它视为书面格律;押韵则依新声即普通话。因为一百年的国语普及,全国皆会说普通话者已近百分之百!人们都可以统一到普通话押韵上来。况且近体诗的实际历来也只重视押韵,平仄只求书面合律,在听觉上是难分辨的也不计较的。更为今古不同的是:古人凡识字者都知平仄,识字者不多,读诗的人也不多。现在大众都已识字,他们都能见诗可读;但能读诗者除了极少数知平仄外,绝大多数是只求押韵不管平仄的。也就是说,诗的押韵是非常必要的,平仄则是可以不问的。因此,近体诗依旧平仄押普通话韵既继承了传统,又实现了押韵的与时俱进,这应该是近体诗的发展方向!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3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文笔隽秀,博识豪情、寄意深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3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采风流,文辞精炼!优美流畅!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3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情逸思飘、音韵自成、气畅志远,学习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3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采风流,文辞精炼!优美流畅!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3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陶融古今、骨秀境清。构思精巧!蕴藉含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1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3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愚以为近体诗之所以能历代传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近体诗所用字数少并且作品包蕴的内容丰富。字数少则易于记诵,内涵丰富则耐人寻味,能做到这样效果的诗歌体式恐怕也只有近体诗了。拜读学习,问先生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1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3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19-5-3 23:05 编辑

”平仄依《切韵》不变,把它视为书面格律;押韵则依新声即普通话“。这样的话,实际作品就会出现两种声韵系统。这确实是非一般的看法,值得深入探讨。不过愚认为,格律、押韵仍按《切韵》或《平水韵》,只是在诵读上如果能按《切韵》音系来读最好,不能的话可以按普通话来读。也就是说创作近体诗书面上仍依照《切韵》或《平水韵》,口头上可以按普通话来表现,只是在诵读时会出现押韵上的不和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4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扬之水 发表于 2019-5-3 22:59
”平仄依《切韵》不变,把它视为书面格律;押韵则依新声即普通话“。这样的话,实际作品就会出现两种声韵系 ...

任何时代任何人读诗,他都是用自己的口音实现的。任何一种方言都不可能与切韵这个综合字面读书音相同。因此,读诗的感觉是不论平仄的,但对押韵与否则是很敏感的!因此今人读诗多用普通话,写诗在押韵上合乎普通话韵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121

回帖

5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76
发表于 2019-5-4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贊同金筑子先生的議論,近体诗依旧平仄押普通话韵既继承了传统,又实现了押韵的与时俱进,这应该是近体诗的发展方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1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4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19-5-4 11:11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9-5-4 08:05
任何时代任何人读诗,他都是用自己的口音实现的。任何一种方言都不可能与切韵这个综合字面读书音相同。因 ...

感谢先生回复。首先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近体诗的发展如果根据现代普通话的音系来创作的话就会在诗语使用上出现近似于散文化的趋向,使得作品在表意上出现太过通俗或表意的明显化。这一点可以从现在很多用新韵来创作的作品中明显看出,实际上已经失去或部分失去原滋原味的唐诗宋词的审美意趣。同时,古代以来流传下来的诗歌美学理论都很难在作品中体现,因为思想情感的明白浅显则失去审美的蕴藉,如这首作品“无情岁月百年飞/难忘前贤振臂挥/骤雨相加霹雳滚/狂飙怒卷鬼魔摧/江南义举鲲鹏展/塞北长驱龙马回/荡尽阴霾消外侮/威名世界闪霞辉”。像这样的作品在标明新韵的作品中到处都是,实际已经离真正意义上的古诗词很远了。先生观点说得非常明白,创作时仍需安切韵音系,只是韵脚上可以用新韵。前一点愚很赞同。其实在押韵上无非是为了诵读时的整齐和谐,愚倒认为一首作品在押韵上按现代读音来读偶有不和谐又有什么关系,有时反而显得更有一些变化之美,如“松苔溪涧水无声/珠玉飞花瀑有情/百丈喧喧迷客眼/何人识得小源名”中的“声”、“情”、“名”,首句韵“声”与后两韵现在读音有所不同,但是整体上读来反而有些变化之感,在如“倚望芸窗碧玉枝/相怜瘦弱任风吹/凄凉雨后潇潇叶/俯向低头欲语谁”中“枝”与“吹”、“谁”也是这样的情况。所以总归来说,愚还是赞同就用切韵音系来创作,诵读上可以按普通话来读,反对用新韵来创作。愚是后学,在先生面前胡言了,只是看到本论坛上之前诸位前辈为了音韵问题大起纷争,有时又彼此攻讦,愚感觉颇为诧异,不太明白。万望先生不要怪罪后学的鼠目寸光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4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扬之水 发表于 2019-5-4 11:02
感谢先生回复。首先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近体诗的发展如果根据现代普通话的音系来创作的话就会在诗语使 ...

先生好像没读懂我的文章。我并不主张新韵平仄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1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4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9-5-4 16:06
先生好像没读懂我的文章。我并不主张新韵平仄诗!

”近体诗依旧平仄押普通话韵既继承了传统,又实现了押韵的与时俱进,这应该是近体诗的发展方向!“先生此句话的前一句意思应该是说近体诗平仄依旧(也就是依切韵音系的声调),押韵押普通话韵。这样理解可以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4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扬之水 发表于 2019-5-4 17:10
”近体诗依旧平仄押普通话韵既继承了传统,又实现了押韵的与时俱进,这应该是近体诗的发展方向!“先生此 ...

是的,通篇就是想证明:唐近体诗一千三百年以来,句中平仄声调依切韵不变。而押什么韵则是可以与时俱进变化的。好比后来东冬、江阳可以互押。当今更可以押今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1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4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9-5-4 18:35
是的,通篇就是想证明:唐近体诗一千三百年以来,句中平仄声调依切韵不变。而押什么韵则是可以与时俱进变 ...

先生晚上好!感谢您的赐教,愚明白了!也就是说在押韵上可以不必依切韵,只要读起来相谐和即可,因此完全可以按现代的普通话声韵来押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121

回帖

5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76
发表于 2019-5-5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唐詩宋詞元曲,冠上朝代名字;
明清襲前人,了無新異;
民國仿西洋,創出白話詩;
當今中華盛世,豈可無之、無知!
國風、楚辭、樂府、唐詩、宋詞、元曲、民白,……
复興強盛的共和國,什麼都沒有?太不像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5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拜读,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5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扬之水 发表于 2019-5-4 19:57
先生晚上好!感谢您的赐教,愚明白了!也就是说在押韵上可以不必依切韵,只要读起来相谐和即可,因此完全 ...

我就是这个意思,先生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839

回帖

45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530
发表于 2019-5-5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金先生一下:如果按照您的意思,某些字在普通话中读平声,在切韵中读仄声,例如“白”“达”等等,是否可以在句中仍作为仄声字使用,在句尾则用作平声字押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1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5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19-5-5 23:13 编辑

先生好!愚思索良久,有一疑问,如按先生此文观点,假如出现这样的诗句”浮生但爱梦罗浮“,(若安平水韵来看”浮“读fou,此句是挤韵)是不是前一个读fou,后一个读fu呢?是不是就不存在挤韵现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839

回帖

45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530
发表于 2019-5-6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扬之水 发表于 2019-5-5 23:11
先生好!愚思索良久,有一疑问,如按先生此文观点,假如出现这样的诗句”浮生但爱梦罗浮“,(若安平水韵来 ...

与扬之水首版同问。具体地说就是:如果有一个字在切韵和普通话中的读音不同,平仄不同(这样的字多数为入声字),那么当此字用于诗中和用于韵脚时是否应该采取不同的读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旧时月色 发表于 2019-5-5 19:17
请教金先生一下:如果按照您的意思,某些字在普通话中读平声,在切韵中读仄声,例如“白”“达”等等,是否 ...

先生提的这是一个问题。我也考虑过,但不一定能说服于人:白、达这些字在句中仍按仄声使用。句尾押平声尽量不要使用这些已入变平的字。这是权宜之计。如有人一定要用入变平的字押平声韵,只有把这个字视为两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扬之水 发表于 2019-5-5 23:11
先生好!愚思索良久,有一疑问,如按先生此文观点,假如出现这样的诗句”浮生但爱梦罗浮“,(若安平水韵来 ...

这两个字浮在同一首诗中应该是同音吧?我是不考虑挤韵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1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6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9-5-6 15:27
这两个字浮在同一首诗中应该是同音吧?我是不考虑挤韵的。

谢谢先生回复,扬之水向您致敬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839

回帖

45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530
发表于 2019-5-6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9-5-6 15:24
先生提的这是一个问题。我也考虑过,但不一定能说服于人:白、达这些字在句中仍按仄声使用。句尾押平声尽 ...

感谢先生坦诚的回答。入变平(也包括若干上去变平的字,例如“妈”)的字怎样处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期待看到先生的不断深入研究。
另外有一类问题:有一些字在平水和普通话中都是平声字,但是读音有变化,因而作为韵脚使用时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斜”“车”“他”等等。这些字我在使用时一般采取的处理方法就是注明“依今音”,不知先生是怎样处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7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9-5-7 19:32 编辑
旧时月色 发表于 2019-5-6 17:46
感谢先生坦诚的回答。入变平(也包括若干上去变平的字,例如“妈”)的字怎样处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

在押韵的读音问题上,我是坚持今声的,例如门园、开回这些押韵我自己是从来不用的。但我承认别人用这些韵。我只是不承认今声平仄用于旧体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839

回帖

45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530
发表于 2019-5-7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9-5-7 07:59
在押韵的读音问题上,我是坚持今声的,例如门园、开回这些押韵我自己是从来不用的。但我承认别人用这兴韵 ...

再次感谢先生释疑!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5-15 21: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