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6|回复: 23

[佳作转载] 禅诗解意

[复制链接]

5089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7-4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1-7-4 14:35 编辑

禅诗解意
题竹溪禅院
溪边山一色,水拥竹千竿。鸟触翠微湿,人居酷暑寒。
风摇瓶影碎,沙陷履痕端。爽极青崖树,平流绿峡滩。
闲来披衲数,涨后卷经看。三境通禅寂,嚣尘染著难。
    东来的印度人教给中国人的是通过禅定沉思去追求解脱,中国的后学却以自己的方式消化、理解、阐发外国师傅的法门,终于,走上了一条“菩萨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眼前”的以心证心的道路。这种简截明了的悟道方式和适意自然、富有美感的生活方式,极合士大夫们的口味,而随着对禅的深刻悟入,更增加了他们在人生哲学、思维方式、直观认知、生活情趣上近禅的一面。这首诗就极富禅意,较全面地反映了士大夫的文化心态以及禅宗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首联交待了宏观环境。“山一色”、“竹千竿”表现出山林丰茂,更创造了一个远离尘嚣、由溪声和翠微交织成的幽静世界,一起笔便将人们带进禅意所缘的大自然,也引导着心理的渐次禅入。接着,诗人转入具体而微的直感体验,将全部感官都调动起来,全身心地感受着大自然的幽美。随着直感体物的丰富细腻,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美感、禅意的图景。诗人在“鸟触翠微湿,人居酷暑寒”中,不用 “鸟飞”或“鸟栖”,确有独到之处,当直觉体感凝神观照时,“飞”和“栖”都过于粗线条而无情趣,“触”极富动感而细微传神,色彩艳丽、活泼伶俐的小鸟只是轻轻一碰,便使竹树青翠欲滴。“湿”的感觉应属触觉,由视觉而感到湿,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在凝神、细致地直觉体感通感,动的细微和静的凝绿对比补充了“山一色”的幽静。在这个环境中,山居幽静凉爽,酷暑早已却之山外,加上视觉上的翠微润凉,身心不禁凉爽已极,甚而觉得有些寒意了。接下两句看似客观,实曲尽微妙。上承“人居”,古人闲居多置瓶水于足下,以儆困怠,免煞风景,大自然中诗人的出现是为了反衬无人工雕琢痕迹和尘声喧嚣,诗人的动作也轻松闲静,他俯首凝视瓶水倒映的竹影、天色,不意微风徐来,吹皱瓶水,细波荡漾,影子支离破碎。诗人起而浸步溪边,细沙流动,几欲掩去脚印的边缘,这一系列细微的变化被审美直觉扩大了。随着诗人活动范围的扩大,站在溪边,视野也随之开阔,体验更具广泛性,感情的交流已遍化山溪间的一草一木,青山绿水无不爽心悦目,无不体现着禅静。以上具体而微的描写,展示了如此丰富细腻的直觉体验层次,从物我多方面表现了竹溪禅院的适意与禅意。
    末二联为作结,写诗人的想象愿望和议论。诗人祈望彻底摆脱烦恼、脱离尘世,与禅俗为伴,融化于自然。即使山溪暴涨,亦恬淡安逸,边听水声边看经书。种种景观都有助于禅悟,“三境”即心识所缘的性境、带质境和独影境,无论是客观实景还是直感中的幻象都通向禅寂之境,求得佛心,六祖慧能偈句:“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便是尾联的绝妙诠释。
    《唐才子传》 评李洞诗 “逼真似(贾) 岛,新奇或过之”,此诗的新奇全来自诗人的禅宗体悟功夫。全诗以直觉体验贯穿,许多意象纷至沓来,貌似杂乱,实则是随着体验的流程发展而来的,使人耳目一新。同时,诗人并非完全随意放任,字里行间深藏匠心,他有意不写听觉,而是通过视觉,触觉写出听觉,“风摇”、“平流” 以动写声,更显示了诗人的禅学功夫。
题灵隐寺师一上人十韵
八十空门子,深山土木骸。片衣闲自衲,单食老长斋。
道性终能遣,人情少不乖。樔枸居上院,薜荔俯层阶。
洗钵前临水,窥门外有柴。朗吟挥竹拂,高揖曳芒鞋。
迸笋钭穿坞,飞泉下喷崖。种花忻土润,拨石虑沙埋。
旧枉师招隐,初临我咏怀。何当缘兴玩,更为表新牌。
    “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西北武林山下,始建于东晋。据《淳祐临安志》记载,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印度僧人慧理游历至武林山曾惊叹道:“此天竺国 (古印度)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于是筹建灵隐寺。“师一上人”为寺内的高僧。这首五言古诗就是张祜应师一上人之邀,前往灵隐寺游览时写下的题咏之作。诗歌主要刻画了寺内外竹木葱翠、山水辉映的清幽环境和师一上人离尘脱俗、恬淡自适的生活意趣。
    诗歌前六句用极其简练的笔法勾画出了师一上人这位八旬老僧潇洒尘外的高人形象。所谓“深山土木骸”,实际上正是这位虔诚的佛门弟子断绝尘想的生动写照。正由于师一上人面对外境,眼、耳、鼻、舌、身、意 “六门”清静,贪、瞋、痴 “三毒” 尽除,从而做到了内外明彻,即依靠所成就的佛性遣除了世俗欲望,所以他才能够长年安于寺内那种自缀薄衣、自调素食的清苦生活,并从中体味到一种自在闲适的山野乐趣。应该指出的是,按照禅宗的观念,佛门弟子的断绝尘想并不意味着要逃遁人世,六祖慧能就曾经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坛经》惠昕本) 也就是说,人的“见性成佛” 都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脱离世间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师一上人一方面是“道性终能遣”,另一方面则是“人情少不乖”,不但可以高声吟诗,而且可以与世俗的文人骚客过往甚密,甚至主动将张祜这样一个行止浪漫、纵情声色的诗人召至寺内作客。
    自“樔枸居上院”以下十句,诗人集中笔墨反复描写了灵隐寺周围离绝尘世喧嚣的清幽环境及师一上人生活于其间的淡雅、闲适的禅趣。只见寺内 “薜荔”之类的香草香木丛生,寺外山坞上竹笋林立; 近有潺潺溪水,远有山泉飞瀑。居住在这里的师一上人洗钵前有水,开门可取柴; 平日无人拜访,则在寺内手挥竹拂吟咏诗篇,有人来访,则脚踏草鞋,高揖行礼……总之,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一种恬淡平和的山野之趣。生活在这样一种平和幽静的环境中,人们自然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全部身心与周围的万物融为一体。所谓“种花忻土润,拨石虑沙埋”二句,正传神地写出了师一上人与寺内外山水林木之间那种融洽依存的亲密关系。
    篇末四句是诗人交待有关写作的缘由。其中 “枉”属表敬副词,犹“枉驾”; “何当”,相当于“何时”; “牌”指诗牌,唐人将诗题写在木板上称诗牌。从“旧枉师招隐,初临我咏怀”二句中可以看出,此诗是张祜应师一上人之召,初至灵隐寺时的咏怀之作; 而“何当缘兴玩,更为表新牌”二句则表明,张祜希望在灵隐寺与师一上人交游期间能趁着游兴,再为这里的清幽秀景和高人雅趣谱写出新的诗章。
    全诗二十句叙述平平,从中似乎找不到任何警策之处。然而掩卷之余,无论是灵隐寺内的清幽之景,或是师一上人的闲适之趣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令人难以忘怀。由此足见,诗人杜牧盛赞张祜“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 《登九峰楼寄张祜》) 并非溢美之词。
题汤泉
禅庭谁作石龙头?龙口汤泉沸不休。
直待众生尘垢尽,我方清冷混常流。
    汤泉即温泉,此处所指汤泉乃庐山脚下的温泉,旧有寺。《庐山纪事》云:“僧常凿石为龙首以出泉,今废。”可遵当年云游至此, 寺尚存,故于石龙首旁题写本诗。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年)途经庐山时,赏拔本诗,并继题一首。《东坡诗话》云; “游汤泉,览留题百余首,独爱遵师一偈云 (诗略)。”《苏轼诗集》中录其继作一首,题为《余过温泉,壁上有诗云“直待众生总无垢,我方清冷混常流。”问人,云: “长老可遵作。”遵已退居圆通。亦作一绝》。圆通,即圆通寺,亦在庐山。可见在众多的题汤泉诗中,可遵之作确有特色。可遵刚题诗不久,便蒙苏轼赏拔,其幸何如!
    “禅庭谁作石龙头?龙口汤泉沸不休。”此联虽以问句出之,实际并非想发疑问,而是直抒感喟。大意是说,寺院中多亏有人凿石成龙头形状,方引来沸沸扬扬滚烫不已的汤泉之水。“禅庭”,即寺院。引来涌泉乃供人沐浴之用,故下文即从洗浴落笔。“直待众生尘垢尽,我方清冷混常流。”这两句赞美了汤泉的献身精神。其中第三句有异文,据苏轼诗,“尘垢尽”为 “总无垢”,但含义完全一致。二句诗大意是说,只要能帮助众人洗尽尘垢,“我” (汤泉)就是变凉混同寻常溪流也甘心情愿。这不仅是代汤泉表态,更是借汤泉自喻。其深层含义是说,“我” (禅师自比) 苦苦修持佛理,乃是帮世人解除心头的困惑,净化众生的心境。倘若众人尽洗去身上的尘垢,汤泉混入常流自无所憾; 倘若众人尽破除心头的困惑,方外客即使不再被目为得道高人又有什么要紧?汤泉与尘垢,在这里都另有寓意。汤泉指外界的助力,尘垢指内心的迷障; 以汤泉洗尽尘垢,也就是借佛理破除心头的困惑。
    以汤泉自喻,实大得禅机。高人悟道,实不在以此自炫; 我佛慈悲,实以尽度众生为念。若众人皆有尘垢,汤泉尽管不同于常流,其热量实毫无价值;若众人尽存疑惑,高僧尽管悟性超迈,其睿智实于世无补。只有参透此中真谛,才能算真正悟道。地藏王菩萨以大定力发大愿心: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才真正具有佛性。中唐以后禅宗兴盛发展,正在于勘破了 “修行”这道迷障,导众生从自身求解悟,教众僧以度人修正果。众生平等之义,实乃佛门至理; 汤泉甘愿混同常流,正出于我佛至性。以自身之长,济众生之短,以自身之能力,解众生之困扰,这正是悟性的体现,正是其大不平凡之处。
    也许正是这种济世度人的心愿,打动了苏轼的心,因而他才对本诗特加赏拔。苏轼的续作七绝,则对禅宗开了个小小的玩笑。禅宗中兴的关键人物六祖惠能,曾作一首名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本清净,何处惹尘埃。”大略是说人心本是清净无尘的,用不着擦拭打扫。苏轼继作则云:“石龙有口口无根,自在流泉谁吐吞?若信众生本无垢,此泉何处觅寒温?”大意是说,倘若人们生来不会有尘垢,那么泉水的凉热还有什么意义?换句话说,也就根本用不着洗浴了。这实际是对六祖偈语的质疑,是说既然人心不可能惹尘埃,当然也用不着参禅悟道了。对六祖一切皆空的说法,苏轼的确颇有微词; 但这恰恰是对可遵诗作所含立意的赞同肯定。推究起来,苏轼是认为众生不会无垢,汤泉的温度自有用武之地,愿为众生尽去尘垢的献身精神,当然值得肯定和赞许。难怪可遵得知苏轼续作之后,颇为自得,特意赶上旅途中的苏轼,申说了自己的感谢之情。陆游《志学庵笔记》云:“可遵诗本凡恶,偶以(无垢)句为坡所赏,大自矜持,追坡自前途。”
    苏轼与禅宗开的小小玩笑,切中禅宗自身存在的矛盾。钱钟书《谈艺录》分析禅宗学说时明确指出“乃知渠意见颇自相矛盾,盖神秘主义中每蕴此矛盾。”如果真的认为人心“无处惹尘埃”的话,何必还要谈空说悟以图恢复人心的本性呢? 比较起来,还是汤泉濯洗尘垢的比喻更合理一些,汤泉甘愿供人洗浴后混同常流的献身精神尤为可贵。即使在今天,多为 “众生”着想,甘愿降低自己身价的心性,也仍然值得肯定,尽管今人是从更高的层次来认识献身的问题。
题槐安阁并序
    东禅僧进文,结小阁于寝室东。养生之具,取诸左右而足。彼虽闻中天之台,百常之观,盖无慕嫪之心。予为题曰槐安阁而赋诗。夫据功名之会,以嫮姱一世,其与蚁丘亦有辨乎?虽然,陋蚁丘而仰泰山之崇崛,犹未离乎俗观也!
曲阁深房古屋头,病僧枯几过春秋。
垣衣蛛网蒙窗牖,万象纵横不系留。
白蚁战酣千里血,黄梁炊熟百年休。
功成事遂人间事,欲梦槐安向此游。
    唐代李公佐作了一篇《南柯太守传》,写淳于棼因酒醉卧,梦入槐安国,当了驸马,又做了南柯太守,因政绩卓著,受到人民爱戴,屡升高官,极为显贵。后威望日高,引起国王疑忌,终于被打发回家。醒来,原来是在屋旁蚂蚁窝中所作的一番梦游,槐安国不过是他家槐树南枝下的蚂蚁穴!这就是本诗“槐安”二字的来由。
    这首诗是元丰四年 (1081年)黄山谷在江西太和县 (今江西泰和)作官路过虔州 (今江西赣州) 时所作。序言说,东禅僧人进文在寝室东边造了一个小阁,在那里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维持生活的东西,就在近旁取足。他虽然听说过帝王辉煌的住所、相当大的繁华场面,但并没有求取的欲望。黄山谷把他的小阁题名为 “槐安阁”并写了这首诗。他还议论道: 猎取功名以夸美于世与身处蚁穴又有什么差别呢?但是,尽管这样,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还存有鄙视蚁穴而崇仰泰山高峻的想法,仍然没有脱俗。这大概是对进文的勉励之辞,希望他进一步去除杂念。
    诗的头四句写禅僧进文在小阁中的生活和心态。这个隐秘的小阁位于古老幽深的房屋尽头,病蔫蔫的僧人倚着已经枯朽的茶几度着岁月。苔藓和蛛网布满了门窗,但小阁主人却能自甘淡泊,在天地万象中纵横遨游而无所羁系、滞留。
    五、六句写世态。“白蚁战酣千里血”,用槐安国淳于棼与檀罗国打仗的故事来比喻世人在名利场中的争斗; “黄粱炊熟百年休”,用唐代沈既济《枕中记》卢生作梦的故事来比喻世上一切荣华富贵不过是一场百年之梦。  《枕中记》说卢生在邯郸道旅舍中遇到了道士吕翁,自叹贫困。吕翁便拿出一个枕头让他睡觉,他睡熟之后,梦见自己历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醒来后才发现原来是倏忽一梦,连蒸熟一顿黄粱饭的功夫还不到。
    七、八句向人们提出告戒:你如果想在人世间功成事遂,还不如到这个阁里来做一个槐安之梦。言下之意是: 在人世间争名夺利与在槐安阁作梦并无差别; 来这里作一个梦,你也就知道荣华富贵究竟有什么价值了。
    这首诗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层,表彰禅僧在“逍遥游”中自甘淡泊的精神; 第二层,鞭笞世人荣华富贵的幻想、争名夺利的行为,认为它们不过是南柯一梦。因而“槐安阁”一名对不同的人来说也具有不同的意义:对于禅僧进文来说,它是修身养性、作超越的“逍遥游”的宝地; 对于俗人来说,它则是可供他们作“南柯一梦”以自警和翻然悔悟的地方。它既是一个修道所,又是一块警告牌、一间忏悔堂。
    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有二:一、庄、佛“人生如梦”的思想;二、庄子“齐同万物”以“逍遥”和佛家去除“差别想”而“成佛”的思想。因而,这是一首与道与佛都有联系的诗歌。
题梵隐院方丈梅
亚槛倾檐一古梅,几番有意唤春回。
吹香自许仙人下,照影还容高士来。
月射寒光侵涧户,风摇翠色锁阶苔。
游蜂野蝶休相顾,本性由来不染埃。
    梅花,以其凌寒绽放的傲骨,清馨素洁的芳姿,高雅拔俗的神韵,古往今来,不知令多少文人墨客、翩翩君子神系魂牵,为之倾倒。人们爱梅而咏梅,或描倩影、道清香,或颂高格、赞精神,或表爱意、寄深情,极尽笔墨之能事,留下了无数妙句佳篇。晏敦复的这首题梅诗,尽管难翻新意,但着意刻划了梅花“本性由来不染埃”的高洁品质,并寄托以超凡脱俗的情志,倒有着十分鲜明的禅诗特色。
    范成大在《梅谱后序》中说: “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奇怪者为贵。”诗的首联: “亚槛倾檐一古梅,几番有意唤春回。”正是着眼于那横压廊栏、斜掩屋檐的一株古梅,于那虬奇苍崛、横斜疏瘦的古干老枝上,品悟出梅之神韵与高标。唯其“一古梅”,才更能触发幽独孤高的情怀,而“几番”唤春的执着,才更能体现洁傲不屈的秉性。由此,自然引发了全篇所要突出表现的对梅之高洁不染的品质的由衷激赏与深沉的感怀。
    古人咏梅,多以 “仙”相喻,或瑶台姑射仙女,或湘浦神灵皇英,或玉妃、玉女、素娥、婵娟……总之,无非是赞其“仙姿潇洒净无尘”(朱熹《次韵刘秀野前村梅》) 的高洁品质。梅花如此仙态芳姿,又岂能与凡俗之辈为伍?陆游有句:“清癯难遣俗人看。” ( 《梅花》) 高洁如仙的梅花只能与人中 “高士”相处相赏。颔联“吹香自许仙人下,照影还容高士来。”就是如此取意。这里,作者直接将梅与 “人”相联系,其实却是将自己纳入 “高士”之列,旨在表现自我如梅一样的精神面貌。这一内蕴是很鲜明的。
     以 “仙人”喻梅,仅仅是一种概括,因此,颈联则作具体描绘。朗月辉照之下,素白的梅朵寒光明耀,照涧映窗; 微风轻拂翠枝,逸动的疏影遮掩了阶上杂生的藓苔。“月射寒光侵涧户,风摇翠色锁阶苔。”这两句实质上就是写梅影:月照下的水中影、窗间影及风摇时的地上影,这是对上联“照影”的写真。“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杜牧《梅》) 水中梅影最显仙仪; “写真妙绝横窗影”,(陆游《涟漪亭赏梅》)窗间梅影更见精神;地上之影呢?也是具有脱俗的神韵。诗句意思是说遮盖了那不能同格并论的阶苔,与翁卷诗句:“数枝寒照水,一点净沾苔” ( 《道上人房老梅》)有相似内涵。诗的颈联是以写实的手法,进一步细腻而深入地描绘梅之幽冷绝俗的内在品质。
    “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 (朱庆余《早梅》) 凌寒开放的梅花是很难与其它花卉及蜂蝶等同时的,这一自然规律也常常被人们用来称道梅花的卓然独处与不流媚俗。如梅圣俞有句:“粉寒曾不逐蜂须”。( 《梅花》) 张泽民有句: “天上玉妃新谪堕,游蜂不敢近花傍”。( 《梅花》) 林逋有句: “粉蝶如知合断魂”。( 《山园小梅》)“惭愧黄鹂与蝴蝶,只知春色在桃蹊”(《梅花》)等。晏句“游蜂野蝶休相顾”,也是从自然特性着眼,但更鲜明地赋予了人的精神品格。这还是颔联的用意。这种设意的重复乃是诗旨的深化。
    围绕梅花高洁脱俗的品质,从虚写到实写,从概括到具体,可谓该写的都写了,该说的都说了。于是诗的最后一句进行总结,明确全篇旨意: “本性由来不染埃。”此句自然是从神秀与慧能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化出,因此,全诗便蒙上了一层禅悟色彩,令人鲜明地感受到作者于这首题梅诗中流露出的佛禅意绪。作者写梅乃是写自我,表现的是自我与梅超尘拔俗的精神上的契合。
    诗题梵隐院在浙江定海,可知此诗是作者出知衢州 (属今浙江) 时所作。从 《宋史·晏敦复传》 可了解,晏素忠正刚直,且“姜桂之性,老而弥辣”,主张抗金而不与秦桧等奸佞党徒同流合污,更不满于秦桧之流的祸国乱政。秦桧官至相位,晏不但抗金主张成为泡影,更感清明政治之不可期待,加之自己已属异己之列,逐促成外出。不难想象,出知衢州时的晏敦复,会带着强烈的幻灭、失意与空落的寂寥情怀,也不难理解他为什么会对那寺院古梅独发“本性由来不染埃”的脱俗冥思。不能不说,作者于这首题梅诗中所表现的高洁而致脱俗的精神追求,恐已不仅仅局限于独善其身的人格修养,而更表现为一种寻求解脱的处世态度了。这是符合作者的当时心境的。也许,正是因为深受政治挫折打击的作者于那古寺清幽的环境中和高洁拔俗的古梅上,获得了佛禅空明心境的快适体验与解脱般的慰藉,才欣然命笔咏梅题诗的吧!
题昭州山寺常寂上人水阁
常寂常居常寂里,年年月月是空空。
阶前未放岩根断,屋下长教海眼通。
本为入来寻佛窟,不期行处踏龙宫。
他时忆着堪图画,一朵云山二水中。
    曹松久困科场,长年流寓江西、福建、岭南。“昭州”即今广西恭城一带。此诗当作于昭州旅次。
    诗人“野性方直,罕接俗事,构身林泽,寓情虚无”(《唐才子传》),在漫长的颠沛流离的生涯中,多借宿于寺院、道观,结交了许多方外之士,对释者山林幽谷、茅庐布衣的生活极为熟悉,因此,诗人一下笔便是妙语惊人,充分利用汉语音近词汇的叠用勾勒了一个鲜明突出、深于禅道的高僧形象,悟禅生活的空寂不仅在于身处深山野谷,更在于调息静坐、冥思入定、数年如一日的苦苦修行。佛教早期经典之一《经集》曾说修行的人要“抑制自己的意志,向内反省思维,守住内心,不让它外骛”,“要学会独自静坐……圣者的道路,是孤独的起居生活,只有孤独,才能领略生活的乐趣”。尽管此时禅宗并不强调静坐入定,但必要的功课仍是要做的,在这么一个远离嚣尘、山林幽美之所参禅,时光流逝而不觉,看来上人确乎以此为乐了。
    然而,诗人笔锋一转,展现了一幅出人意表的图景: 山寺坐落于山脚平地,却不像通常寺庙格局那样谨严,紧挨着庙堂在水池上建了一座水阁,活水徐徐注入,悠悠流过,轻波涟漪,不发出一些儿轻响——这是一个怎样的去处啊?!庄严的宝寺内竟有一座闲雅的水阁,寂静的禅院也因有水的流逝而更具禅的意味,陡然之间,整个山寺充满了士大夫们梦寐以求的闲雅、适意之趣,不再是长长的单调的寂寞了。昭州靠近桂林阳朔,山水之美可想而知,常寂上人利用山水之利,不拘常制,建构水阁,说明了禅僧向士大夫们生活情趣的主动合流,他们以一种极其士大夫化的生活方式参禅,“天下名山僧占多”,陶醉在优美幽静的山林水边,过着清静适意、澹泊的生活,为了避免禅事的单调,都尽量追求稚事。而饱经世事忧患的士大夫们在世俗之网中挣扎得累了,也不时避入寺庙来,追求心灵的平衡与彻悟,这里有山水、有风月、有茶饮、有琴棋书画、有与禅僧妙语机锋的交流,惬意而宁静,既可享受生活的乐趣,更可以寺院中浓郁的禅的气氛应和着他们的夙慧,作更深的解脱。
    诗人目睹战乱频仍、国是全非的惨状,又屡试不第、流落在外、有家难回,诸多不幸一齐压下来,心理几乎承受不住,本想避入佛寺求得一刻清静,没想到一走进山寺,却见到了佛寺与“龙宫”融为一体的园林般的方外世界,就止不住地惊叹,诗人到过许多名寺,如甘露寺、岳麓寺、慈恩寺、东西林寺,但像这儿这样的,确乎仅有,“不期”二字活脱脱地刻画出了诗人惊叹不已的神情与心情。尘世的困扰霎时抛却了,只有难以言传的陶醉和无穷的回味,诗人的性格已近于禅,能享受这片刻的宁静是多么珍贵、美好!这美景被诗人典型化为高山流水间的方外世界,留在以后的漫漫旅途中细细品味。
    全诗流畅晓达,没有枯淡之病,细细道来,有条不紊而又曲尽波折,以议论代描写,其意无穷,别有一种风味。首联用字极富特色,运用了音近原则贯通下来而没有人工痕迹,前一 “常寂”为上人法号,后一 “常寂”为 “寂寞”义,而 “常居”又与“常寂”音近,用来贴切,“年年月月是空空”,平淡自然,更见诗人炼字功夫。
题开元寺
西入山门十里程,粉墙书字甚分明。
萧帝坏陵深虎迹,广师遗院闭松声。
长廊画剥僧形影,石壁晨昏客姓名。
何必更将空色遣,眼前人事是浮生。
    本诗是诗人朱庆余游历开元寺时,于其所见所闻中参禅悟性,有感而发。“开元寺”位于福建泉州西街,初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名莲花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名为开元寺,曾遭多次兴废。由于唐代皇帝信佛,大力扶植佛教,致使佛教势力越来越大,寺院越修越多,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下达《灭佛诏书》,没收寺院土地财产,毁坏寺院及佛像。据记载,当时被毁的寺院多达44600处。开元寺自然也难逃此劫。诗人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登上开元寺的。
    诗歌先从视觉入手,起笔即拉上一个远镜头,在离寺门10里的地方就看见“粉墙”与寺名。接着又连续推出几个近镜头:“萧帝坏陵深虎迹,广师遗院闭松声。”“萧帝”是指梁武帝萧衍,一生信佛,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位时大造佛像、广建佛寺。“广师”是指广德,佛教大师,历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被礼称为“三朝国师”。萧帝与广师都曾经显赫一时,如今皆隐没在“坏陵”、“遗院”之中,诗人在此用 “深” 与 “闭”两字极妙地表达了那种衰败景象: 杂草丛生的坏陵深深地掩埋了猛虎的踪迹,孤独静寂的遗院消融了往昔热闹的“松声”。在这里“萧帝坏陵”与“广师遗院”均已意象化,用以寓指佛学的兴衰。接着诗人用了两个特写镜头。更加细腻地再现了古寺沧桑浮沉的画面——“长廊画剥僧形影,石壁晨昏客姓名。”这两句诗采用了互文见义的手法,“长廊画剥”,“石壁”也 “画剥”,往日华丽壮观的佛家壁画如今已剥落委地,上面画的那些僧人形象斑驳不堪,与刻在石壁上的游客姓名影形相吊。
    面对寂寞的坏陵、颓败的遗院与长廊,诗人心中不禁催生出缕缕幽微的禅意: “何必更将空色遣,眼前人事是浮生。”这里的“空色”、“浮生” 皆是佛家语,“色” 即是物质世界,代表世俗的欲望,人有了贪欲就会有痛苦,佛教认为,人生是苦海无边。同时,佛教还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什么永恒的东西,一切都是变幻无常的,没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也就是一切皆空。“色”与“空”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般若心经》说: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所谓空并不是离色之外另有一个空,修佛并不是灭断色界而修空。所以佛教号召人们对现实苦难本身进行超脱,通过修行,把人生的一切现象都看作变幻无常的东西,真实地感到人生不可留恋,不去追求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东西,达到 “一切皆空”的无痛苦的精神境界。“浮生”,即无常变化、不可依凭的现实世界。这两句诗表达的意思是,不必再刻意去修佛,眼前的人事浮沉本身就可使自己明白一切无常,立即进入佛教的最高境界。此处诗人明显是受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禅宗的影响,禅宗反对刻意修行坐禅,认为心性本觉、佛性本有,主张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强调不立文字、顿悟成佛,所以有所谓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之说。
    综观全诗,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通过对寺院残败景象的诗意描绘,寄寓了诗人对世事变幻、人生虚无的禅意感受。
题崇福寺禅院
僧家竟何事,扫地与焚香。清磬度山翠,闲云来竹房。
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长。向晚禅堂掩,无人空夕阳。
    本篇在对僧人日常起居、心理状态以及僧院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流露了深长的禅意。
    “僧家竟何事,扫地与焚香。”首联写僧人的日常起居。“僧家”,僧人们。“竟”,到底。上句自问,下句便是答词。僧院清寂,人迹罕至,本身非常洁净,为什么 “扫地”偏偏成了僧人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原来,佛教通常以扫地喻清扫人心所蒙受的环境的污染。释迦的弟子槃特曾以愚钝被逐出教团,释迦 “使诵‘扫帚’。得帚忘扫,得扫忘帚。六年之中,专心诵此,意遂解悟,而自唯曰: ‘帚者篲,扫者除。帚者即喻八正道,粪者三毒垢也。以八正道篲扫三毒垢,所谓扫帚意者,正谓此耶!’ 深思此理,心即开悟,得阿罗汉道” ( 《分别功德论》五、《增一阿含经》十一)。有一首道歌说: “树叶扫光了,又积集成堆。人的心也像院中的落叶一般。”环境不断地污染人心,但这永久的污染,除了持续不断地清扫外,别无他法。这也就是神秀偈语所说的 “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可见,在僧家扫地这个形式中,积淀着何其丰富的内容!焚香亦自有其深意。因香能去浊气,故焚香乃是以佛法祛除世俗欲念的一种象征。此其一。佛境多香气缭绕,《维摩经·香积品》即有 “众香国” 的载述。焚香目的在于提醒自己时时刻刻生活在佛境之中,受佛法的熏染。此其二。焚香示诚,可表示自己虔诚的信仰以及对佛的皈依。此其三。所以佛寺之中,常焚香不断。
    “清磬度山翠,闲云来竹房。” 颔联刻画景物,点染有致。“磬”,寺院中钵形铜制打击乐器,礼佛时则击之。古代描写僧院的诗,多涉及到磬声,因为它能助长道心,给人一种神秘的体验,所谓“更闻东林磬,可听不可说” (钱起《登玉山诸峰偶至悟真寺》)。清幽的磬声度过翠绿的秋山,向外传散,亦自有一种缥缈灵奇之致。悠闲的云来到了修竹掩映的僧房,说明云品僧格俱高俱闲。“来”字写出云的多情,日日相伴,可谓“片云闲似我,日日在禅扉”(皎然《寄昱上人上方居》)。禅心恰似白云,变化自如,随风舒卷,而不凝滞于一时一地。惟其无心才能心理安宁祥和,才能潇洒率性,所谓“禅云自卷舒”(孙逖《和崔司马登称心山寺》)、“来去云无意”(刘长卿《送勤照和尚往睢阳赴太守请》)、“身与浮云处处闲”(前人《赠微上人》)、“身与浮云无是非”(岑参《太白胡僧歌》),悠闲的白云正是禅心的外化。并且,以闲云来点缀竹房,僧房环境之幽、地势之高、氛围之缥缈也尽于言外传出。
    “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长。”颈联写僧人坐禅时的心理感受。既然身在佛寺,又常常扫地焚香,心如浮云,无意挂物,那么,此“身心”自然远远地超出了尘世之外了。坐禅时的僧人已超越了世俗的时间观念,每一瞬间都是永恒。尘世的时间如电光石火、白驹过隙,有了禅悟的僧人却不受它的困扰,因为他们并没有尘世的物欲的追求,他们的生活方式、状态本身已是最终的圆满的形式,所以没有时间匆遽、恓恓惶惶之感,坐禅时便觉得岁月十分的悠长,而他们也正可以这悠闲的心来享受这份悠长岁月的分分秒秒的好时光。
    “向晚禅堂掩,无人空夕阳。”尾联写僧人入定后的僧院景致。傍晚时分,禅堂的大门掩上了,本来就寂静的禅院这时更是连个人影也不见,只有夕阳给它涂抹上一层橙黄。有道是 “晚晴宜野寺,秋景属闲人”(白居易《题报恩寺》),但对于入定的僧人来说,连这人间所重的晚晴、这野寺晚晴的恬美的景致,自己也丝毫不萦于心,他早已是心如浮云了啊。所以末句用了一个“空”字: 白白地有那样的夕阳、那样的美景。这是以世俗的立场来评价的。而对于禅僧来说,外面的太阳落下去了,心中的太阳却正在升起。
题岳州禅舍
喜到重湖北,孤舟横晚烟。鹭衔鱼入寺,鸦接饭随船。
松桧君山迥,菰蒲梦泽连。与师吟论处,秋水浸遥天。
    裴说是在唐王朝覆灭前一年状元及第的,“初年窘迫乱离,奔走道路”(《唐才子传》),即使高中以后,仍身处乱离之中。他曾有“避乱一身多”的悲叹,催人泪下。在写作此诗的同时,他也有着“此际情无赖,何门寄所思”(《过洞庭湖》)的痛苦、彷徨。诗人的好友苏瞻曾以出家回答了这个时代问题,见裴说《送进士苏瞻乱后出家》:
因乱事空王,孤心亦不伤。梵僧为骨肉,柏寺作家乡。
眼闭千行泪,头梳一把霜。诗书不得力,谁与问苍苍?
     似乎这样一走,并未解决问题,青灯古佛前的 “眼闭千行泪”该有几多辛酸与忧患?
    《题岳州禅舍》一诗作于诗人自陕西至南岳的长途跋涉中。首联一起笔就定下了全诗的基调。“喜”字的底蕴非常值得推敲、品味,国、家、个人的多重压力已使诗人疲惫不堪,甫一见到秀丽的山色湖光,不禁陡然轻松下来,但 “喜”并非形于色的 “狂喜”、“惊喜”或“欣喜”,而在于心灵的轻松澹远,表现在“孤舟横晚烟”的意象中。“重湖”言洞庭的阔大,“晚烟”更加重了浩渺的意境,但不妨孤舟横浮所显示的适意,是否蕴含着 “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幽玄与寄托,不得而知,值得深味。
    颔联顺承上句,进一步抒写大自然的适意和幽玄。湖面上,三两只鹭鸶啄取小鱼,闲步走进禅寺,乞食鸦飞行在行船的前前后后,乞盼着人们的施舍。中、晚唐禅诗更近冲和了,其意象多为闲雅的风月、山林、松竹、诗书、茶饮、闲云、野鹤,不曾见过“鹭衔鱼”、“鸦乞食”等如此新奇古怪、触目惊心的意象,给闲适的气氛横添一串不和谐的音符。然而,正因如此,才显示了诗人的机锋与深意: 诗人的夙慧已完全契合了禅院的禅氛,一切都已上升到超凡世界,生与死不过是事情的两面,自然界的生死循环像“舍身喂鹰”一样具有殉道意味,远远超越了道德境界,这些动物的“无心”是契合自然、契合禅理的,因此,意象仍是适意、平凡的。诗人适意的目光又投向了松桧绵延的君山和菰蒲与秋水长天一色的洞庭湖。“梦泽”即云梦泽,洞庭湖由古云梦泽的一部分演变而来。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诗云: “苹萍泛沈深,菰蒲冒清浅。”平凡而幽寂的生命之绿覆盖山山水水,迤逦绵延,没有盛唐诗意象的艳丽、响亮、潇洒、华贵,然而,平凡蕴含着禅趣,翠绿更具幽玄,远山近水、一草一木无比贴近心灵。“吟论”两字轻轻一点,绾联起前面的诸多意象,上升到禅境,吟诗、论禅是在这无与伦比的环境里进行的,诗僧栖蟾曾言:“诗为儒者禅”,诗、禅、大自然已浑然无间,犹如“秋水浸遥天”那样。此句作结,既写晚景以照应前篇,又使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本诗由一系列平凡的意象、平凡的语句组成,诗人在极力淡化一切,包括自己。人世与自然一分为二,大自然中平凡的草木、鸟船、山水、烟波,在超越了价值与理性的目光观照下,无比亲切地拥抱了疲惫的诗人,慰藉着受伤的心灵,诗人解脱了,瞬间成为永恒,适意的心态将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哲理对象化为意象,平凡意象的组合使诗产生了丰富的内蕴与余味。
    全诗平淡自然,结构严谨,表达长时间动作过程的动词的运用使全诗显得从容不迫、闲雅蕴藉。

5089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后学却以自己的方式消化、理解、阐发外国师傅的法门,终于,走上了一条“菩萨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眼前”的以心证心的道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9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境”即心识所缘的性境、带质境和独影境,无论是客观实景还是直感中的幻象都通向禅寂之境,求得佛心,六祖慧能偈句:“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便是尾联的绝妙诠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9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全诗以直觉体验贯穿,许多意象纷至沓来,貌似杂乱,实则是随着体验的流程发展而来的,使人耳目一新。同时,诗人并非完全随意放任,字里行间深藏匠心,他有意不写听觉,而是通过视觉,触觉写出听觉,“风摇”、“平流” 以动写声,更显示了诗人的禅学功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9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五言古诗就是张祜应师一上人之邀,前往灵隐寺游览时写下的题咏之作。诗歌主要刻画了寺内外竹木葱翠、山水辉映的清幽环境和师一上人离尘脱俗、恬淡自适的生活意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9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9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样一种平和幽静的环境中,人们自然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全部身心与周围的万物融为一体。所谓“种花忻土润,拨石虑沙埋”二句,正传神地写出了师一上人与寺内外山水林木之间那种融洽依存的亲密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9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寺院中多亏有人凿石成龙头形状,方引来沸沸扬扬滚烫不已的汤泉之水。“禅庭”,即寺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9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 (禅师自比) 苦苦修持佛理,乃是帮世人解除心头的困惑,净化众生的心境。倘若众人尽洗去身上的尘垢,汤泉混入常流自无所憾; 倘若众人尽破除心头的困惑,方外客即使不再被目为得道高人又有什么要紧?汤泉与尘垢,在这里都另有寓意。汤泉指外界的助力,尘垢指内心的迷障; 以汤泉洗尽尘垢,也就是借佛理破除心头的困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9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众生平等之义,实乃佛门至理; 汤泉甘愿混同常流,正出于我佛至性。以自身之长,济众生之短,以自身之能力,解众生之困扰,这正是悟性的体现,正是其大不平凡之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9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石龙有口口无根,自在流泉谁吐吞?若信众生本无垢,此泉何处觅寒温?”大意是说,倘若人们生来不会有尘垢,那么泉水的凉热还有什么意义?换句话说,也就根本用不着洗浴了。这实际是对六祖偈语的质疑,是说既然人心不可能惹尘埃,当然也用不着参禅悟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9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层,表彰禅僧在“逍遥游”中自甘淡泊的精神; 第二层,鞭笞世人荣华富贵的幻想、争名夺利的行为,认为它们不过是南柯一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9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槐安阁”一名对不同的人来说也具有不同的意义:对于禅僧进文来说,它是修身养性、作超越的“逍遥游”的宝地; 对于俗人来说,它则是可供他们作“南柯一梦”以自警和翻然悔悟的地方。它既是一个修道所,又是一块警告牌、一间忏悔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9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有二:一、庄、佛“人生如梦”的思想;二、庄子“齐同万物”以“逍遥”和佛家去除“差别想”而“成佛”的思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9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出知衢州时的晏敦复,会带着强烈的幻灭、失意与空落的寂寥情怀,也不难理解他为什么会对那寺院古梅独发“本性由来不染埃”的脱俗冥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9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充分利用汉语音近词汇的叠用勾勒了一个鲜明突出、深于禅道的高僧形象,悟禅生活的空寂不仅在于身处深山野谷,更在于调息静坐、冥思入定、数年如一日的苦苦修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9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寂上人利用山水之利,不拘常制,建构水阁,说明了禅僧向士大夫们生活情趣的主动合流,他们以一种极其士大夫化的生活方式参禅,“天下名山僧占多”,陶醉在优美幽静的山林水边,过着清静适意、澹泊的生活,为了避免禅事的单调,都尽量追求稚事。而饱经世事忧患的士大夫们在世俗之网中挣扎得累了,也不时避入寺庙来,追求心灵的平衡与彻悟,这里有山水、有风月、有茶饮、有琴棋书画、有与禅僧妙语机锋的交流,惬意而宁静,既可享受生活的乐趣,更可以寺院中浓郁的禅的气氛应和着他们的夙慧,作更深的解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9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全诗流畅晓达,没有枯淡之病,细细道来,有条不紊而又曲尽波折,以议论代描写,其意无穷,别有一种风味。首联用字极富特色,运用了音近原则贯通下来而没有人工痕迹,前一 “常寂”为上人法号,后一 “常寂”为 “寂寞”义,而 “常居”又与“常寂”音近,用来贴切,“年年月月是空空”,平淡自然,更见诗人炼字功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9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萧帝坏陵”与“广师遗院”均已意象化,用以寓指佛学的兴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9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空色”、“浮生” 皆是佛家语,“色” 即是物质世界,代表世俗的欲望,人有了贪欲就会有痛苦,佛教认为,人生是苦海无边。同时,佛教还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什么永恒的东西,一切都是变幻无常的,没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也就是一切皆空。“色”与“空”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9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号召人们对现实苦难本身进行超脱,通过修行,把人生的一切现象都看作变幻无常的东西,真实地感到人生不可留恋,不去追求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东西,达到 “一切皆空”的无痛苦的精神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9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浮生”,即无常变化、不可依凭的现实世界。这两句诗表达的意思是,不必再刻意去修佛,眼前的人事浮沉本身就可使自己明白一切无常,立即进入佛教的最高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9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僧家扫地这个形式中,积淀着何其丰富的内容!焚香亦自有其深意。因香能去浊气,故焚香乃是以佛法祛除世俗欲念的一种象征。此其一。佛境多香气缭绕,《维摩经·香积品》即有 “众香国” 的载述。焚香目的在于提醒自己时时刻刻生活在佛境之中,受佛法的熏染。此其二。焚香示诚,可表示自己虔诚的信仰以及对佛的皈依。此其三。所以佛寺之中,常焚香不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万

主题

98万

回帖

355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大别山峰和《中华诗人》杂志社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55643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7-5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劲赏佳作,感谢老师赐玉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5-14 12: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