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律·笠翁对韵歌·十三元
文/九文-2022-4-24-9:30-作于南京一中
羊祜将军碑堕泪,谁哀屈子赋招魂?
边城画角黄昏对,相府银帘白昼言。
珠宝埋陵金吐气,蓝田种石玉生根。
梨花满地飘风雨,枫叶半山倚玉门。
注释:
本人一直正在把李渔的对仗歌诀中的所有内容写成长篇巨制系列七律诗,特此说明,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132首。
羊祜:
羊祜(221年-278年12月27日),字叔子,兖州泰山郡南城县人。西晋时期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文学家,曹魏上党太守羊衜之子,汉末才女蔡文姬的外甥。
羊祜出身"泰山羊氏",博学能文,清廉正直。曹魏时期,接受公车征辟,出任中书郎,迁给事黄门侍郎。姐姐嫁给大将军司马师,投靠司马氏家族,仕途平步青云。魏元帝曹奂即位,出任秘书监、相国从事中郎、中领军,统领御林军,兼管内外政事,册封钜平县子。西晋建立后,迁中军将军、散骑常侍、郎中令,册封钜平侯。泰始五年(269年),出任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荆州诸军事,坐镇襄阳,屯田兴学,以德怀柔,深得军民之心;扩充军备,训练士兵,全力准备灭亡孙吴,累迁征南大将军,册封南城侯。
咸宁四年(278年),羊祜去世,临终前举荐杜预接任职务。死后获赠侍中、太傅,谥号为"成"。唐宋时期,配享武庙。
武帝时镇襄阳,绥怀远近,羊祜甚得江汉人心,与陆抗对境,务修德以怀吴人,官至征南大将军,陈伐吴之计,后病卒,南州民为之罢市巷哭,为立碑岘山,望其碑者皆流泪,时称为「堕泪碑」。
谁哀屈子赋招魂?
----传说宋玉是屈原的弟子(学生),宋玉在屈原死后写过一篇赋文《招魂赋》来纪念屈原。历史有人误认为是屈原为招怀王之魂而作,还有说是屈原自招其魂(这种说法不符合逻辑)。根据宋玉与屈原的师生关系,历史上史学家与文学家以为是宋玉哀师屈原之死而作更具逻辑性和人性以及真实性。故此楚国宋玉哀师屈原之死,作《招魂赋》更具有真实性。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爱国诗人,他将中国诗歌史从群体合唱翻到了个人独唱的页面,是楚辞的创作者和集大成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宋玉也是楚国人,是出生于屈原之后的楚国文学家,他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有名有姓有作品的大诗人,对于辞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两人都是楚国人,身处的年代也是一前一后相差不多,那么两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呢?首先从时间上来说,屈原是在公元前278年去世的,当时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绝望之下,选择了以死明志,投江自杀,而那个时候宋玉也就是20来岁,而在这之前,屈原已经被放逐了好多年了,所以从这里来看屈原和宋玉应该是没有同朝为官的可能性的,那么两人还有别的什么关系吗?
虽然据说宋玉是屈原的弟子,但是其实在历史上关于这一点一直也是争论不休,自从汉代开始就是一个谜团,因为宋玉的历史资料实在太少,只有少数一点零星的记载,还自相矛盾,比如在史记中称“宋玉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就是说宋玉效仿屈原的楚辞写法,而之后精研楚辞的大师王逸却说:“宋玉,屈原之弟子也”两人一个是史学大家,一个是楚辞大师,说法各异,也从此引开了宋玉是不是屈原弟子的争论。一直到了现在都没有一个定论,在这里小编还是比较认可宋玉是屈原弟子这一点的,屈原是当时楚国有名的楚辞大家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宋玉初出茅庐,可能在屈原身边学习过。
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宋玉有16篇作品,其中辞有《九辩》《招魂》两篇,而文赋更多包括王逸统计的《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大言赋》《钓赋》等等总共16篇,但是因为年代久远,这些作品的真伪都难以保证,只有《九辩》是确信无疑的,而《招魂》更是被不少人认为是屈原所作,对于其他的作品怀疑的人也不在少数,而且因为历史资料缺乏,所以已经很难找到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了。
宋玉的作品丰富,在文学艺术上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奇诡莫测的庄子的散文对于宋玉的影响更是非常大。其中宋玉在描写男女性爱等方面受到了很多老子的影响,老子冲破了一直以来都是这方面言语的禁区,而宋玉继承了老子大胆的描述,在很多辞赋中都真实的表现了男女之间的性爱。而且很多人物的刻画、文章的布局也是受到了道家文学的影响,比如在《钓赋》中宋玉说钓法有三,这和庄子的剑法有三也消失颇为相似,几近翻版。而且宋玉的不少作品之中都化用了《老子》《庄子》《列子》三本书的语句,其中神秘的道家色彩更是展露无遗。 珠宝埋陵金吐气:
----“金陵埋金”以及“金陵”名的来历是这样的:旧传秦始皇南巡,有望气者说,五百年后,金陵当有天子出。始皇于是埋金于金陵镇山以镇压之,故称金陵。这当然是迷信说法。
蓝田种石玉生根:
---其中“田种玉”的说法:《搜神记》载,杨伯雍家住无终山,山上无水,伯雍担水置路旁,供行人取饮。三年后,有一人饮水,送给他一斗石子,让他种。几年后,石子上生出了玉石。后其地称玉田。
另外“蓝田种玉”的说法:杨伯雍种玉获美妇之事。幼学琼林‘卷二’婚姻类:蓝田种玉,雍伯之良缘。后比喻女子受孕,珠胎暗结。
我个人的理解:
不管是地里种什么?还是男女婚姻关系中,不管种什么,种了什么就是原因,最终得到的就是结果,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人的思想起因、念头不管是在“田地”里,还是在人与人的心里种什么,都会生根发芽,种邪念结邪果,种良因结良果,总之种的不同的东西会生根发芽得到不同的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