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7|回复: 10

[佳作转载] 杜甫河西边塞情结

[复制链接]

5101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4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7-4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2-7-4 12:27 编辑

杜甫河西边塞情结
   【摘要】杜甫虽然没到过河西走廊,但他的一些边塞诗、投赠诗、送别诗关涉到河西,表现了诗人浓郁的河西边塞情结。有的表达了诗人的反战立场和仁民爱物的情怀,有的表达了诗人投身军幕的意愿,有的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隐忧,这些诗都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要从性格发展、人性复杂的角度评价杜甫,当自相矛盾的情感在他的诗歌中发生冲突时,就表现为一种“沉郁顿挫”的风格。
   〔关键词〕杜甫  河西走廊  边塞情结
    唐代的河西走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唐朝政府在平定河西李轨割据政权后,将河西地区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的有效管辖之下,先后在凉州设河西都督府和河西节度,派重兵把守走廊南北两山的各个隘口,南御吐蕃,北拒突厥,东保长安,西通西域,保证这段丝绸之路咽喉要道的畅通。随着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立,中原内地和西域的交流更加频繁,大批的将吏文士出塞入幕,往来都在河西走廊驻足,如高适、岑参、王维等。另如王之涣、王昌龄在漫游西北中也可能到过河西,他们都留下了很多歌咏河西的诗篇。杜甫虽然没到过河西走廊,但他的很多诗篇关涉到河西。杜甫身在内地,心系边塞,表现了他浓郁的河西边塞情结。
    杜诗中关涉到河西边塞的近20首,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西北边塞战事为背景创作的边塞诗,如《兵车行》《前出塞》(9首);第二类是赠寄诗,如《赠田九判官梁丘》《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寄高三十五书记》;第三类是送别诗,如《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送人从军》《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等。这些诗作有的表达了诗人的反战立场和仁民爱物的情怀,有的表达了诗人投身军幕的意愿,有的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隐忧,都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从唐朝立国到唐玄宗时期,西北一带的战事一直旷日持久。就河西走廊所处的威胁来说,同罗、仆固等漠北铁勒九姓部落的叛乱时常发生,尤其是走廊南部的吐蕃北下侵扰不断,威胁着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西域的安全,同时也威胁着京都长安的安全。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后垂拱元年(685),“同罗、仆固等诸部叛;遣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发河西骑士出居延海以讨之”;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突厥寇凉州,执都督许钦明”;武后长安元年(701),任命郭元振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为了抵御突厥、吐蕃的不断侵扰,郭元振“始于南境硖口置和戎城,北境碛中置白亭军,控其冲要,拓州境千五百里,自是寇不复至城下。元振又令甘州刺史李汉通开置屯田,尽水陆之利。旧凉州粟麦斛至数千,及汉通收率之后,一缣籴数十斛,积军粮支数十年。元振善于抚御,在凉州五年,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遗”;开元八年(720)十一月,“突厥寇甘、凉等州,败河西节度使杨敬述,掠契苾部落而去”;开元十四年冬(726),“吐蕃大将悉诺逻寇大斗谷,进攻甘州,焚掠而去”;开元十五年(727),“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及烛龙莽布支攻陷瓜州,执刺史田元献及河西节度使王君之父,进攻玉门军;纵所虏俘使归凉州”;开元十六年(728),“秋,七月,吐蕃大将悉末郎寇瓜州,都督张守珪击走之”;“辛卯,右金吾将军杜宾客破吐蕃于祁连城下。时吐蕃复入寇,萧嵩遣宾客将强弩四千击之。战自辰至暮,吐蕃大溃,获其大将一人;虏散走投山,哭声四合。”开元二十六年(738),“三月,吐蕃寇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击破之。”为了防备吐蕃、突厥的不断侵扰,朝廷在河西部署重兵防守。据《资治通鉴》记载,河西节度辖区部署兵力近八万人,与陇右节度的兵力相当,仅次于范阳节度在幽州一带部署的兵力九万多人。从保卫大唐边境安全,保障京都长安的安全和丝绸之路畅通的角度看,朝廷在河西布防重兵是应该的;但后来唐玄宗好大喜功,以致有的边将为了邀功而不顾士兵生命所进行的开边战争,造成很大的损失。如天宝八年(749),唐军和吐蕃的石堡城之战就很血腥惨烈,哥舒翰率陇右、河西节度兵六万三千人,攻取吐蕃石堡城。这次战役,唐军以死伤数万人的巨大代价才攻取了石堡城。真可谓“边庭流血成海水”!面对这种惨状,深受儒家仁民爱物思想影响的杜甫再也坐不住了,奋笔疾书,写下了著名的反战诗篇《兵车行》。这首诗以开元、天宝年间唐与吐蕃在青海、河西一带经常交战的史实为背景,截取了一个抓壮丁“牵衣顿足拦道哭”的悲惨场面,批判了当时唐王朝穷兵黩武的政策。“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士兵们从少年时便出门从军,四十岁从前线撤下来,还不得回家,还要去西部屯田戍边。士兵们即便不会战死在沙场,也要老死在军营中。道出了士兵们凄惨的一生。“君不见”几句,以当时青海、河西陇右一带唐军和吐蕃血战的战事为背景,描绘出一个阴森恐怖的画面,对战争中死伤的将士寄予深深的人道主义关怀。
    杜甫的组诗《前出塞》(9首)以当时唐朝的西北边塞战争为背景。王嗣奭《杜臆》认为这组诗写的是天宝间哥舒翰征吐蕃时事。浦起龙则认为“征西已久,不必拘泥哥舒,与《兵车行》所指之事同。”   关于这组诗的主题和特点,萧涤非先生所论甚当:“诗的主题思想是讽刺穷兵黩武。表现方面的特点是:一、用点来反映面,只集中描写一个征夫的从军过程。二、全部用第一人称来写,让这个征夫直接向读者诉说;由于寓主位于客位,转能畅所欲言,并避免直接批评时政的罪状。三、结构非常紧凑,从第一首的出门,到第九首的论功,循序渐进,层次井然,九首只如一首。四、掌握人物特征,着重心理描写,从而塑造了一个来自老百姓的淳厚、勇敢和谦逊的士兵形象。”    讽刺穷兵黩武是这组诗的主题,但作者在诗中慷慨激昂地写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塑造了一个雄姿英发,立功疆场的将士形象,可以理解为杜甫理想中的英雄化身,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希望有机会立功沙场的意愿。
    表达自己有机会投身戎幕,立功边疆的雄心壮志,是杜甫关涉河西诗作的又一个重要思想内容。杜甫受儒家仁民爱物思想的影响,反对穷兵黩武的开边战争,但对于保卫国家的正当军事行为,杜甫一定是支持的。受唐代“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时代风气的感召,作为一介书生的杜甫,科举入仕和投递诗赋干谒的路走不通,与其困守长安,不如投身军幕,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也不失为士人入仕的一条捷径。例如杜甫的好友高适也曾经仕途不顺,后投身河西节度哥舒翰幕,受哥舒翰的奖掖,从此步步高升。这对杜甫不能不具有吸引力。于是杜甫产生也能入河西节度幕的想法是极有可能的。他的一些赠寄诗透露出这种意向。如《赠田九判官梁丘》:
崆峒使节上青霄,河陇降王款圣朝。
宛马总肥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
陈留阮瑀谁争长,京兆田郎早见招。
麾下赖君才并美,独能无意向渔樵。
    杜甫赠诗的这位田梁丘,时在河西节度府哥舒翰幕中任判官,曾引荐高适入河西节度哥舒翰幕。田九或因公事到京城长安,杜甫遇见以诗赠之。赠诗田九,实则隐含希望田九有机会也引荐他到哥舒翰幕供职之意,故诗中前面称颂哥舒翰的功业,用汉代大宛马靠吃苜蓿草而肥壮,喻田九、高适这样的人才投身河西节度哥舒翰幕受到奖掖器重而仕途看好。接着用阮瑀典暗喻高适,“谁争长”说高适遭忌不得志到哥舒翰幕方能大展宏图,是因田九的举荐。于此自然流露出希望田九也能举荐他入哥舒翰幕的意愿。只是这种托人荐己之意表达得很隐晦,很曲折,但又很得体,显出杜诗沉郁顿挫的特点。在杜甫的另一首《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中,更进一步流露出他希望能到河西哥舒翰幕中供职的意向:
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君王自神武,驾驭必英雄。
开府当朝杰,论兵迈古风。先锋百战在,略地两隅空。
青海无传箭,天山早挂弓。廉颇仍走敌,魏绛已和戎。
每惜河湟弃,新兼节制通。智谋垂睿想,出入冠诸公。
日月低秦树,乾坤绕汉宫。胡人愁逐北,宛马又从东。
受命边沙远,归来御席同。轩墀曾宠鹤,畋猎旧非熊。
茅土加名数,山河誓始终。策行遗战伐,契合动昭融。
勋业青冥上,交亲气概中。未为珠履客,已见白头翁。
壮节初题柱,生涯独转蓬。几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穷。
军事留孙楚,行间识吕蒙。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
    这首诗所投赠的哥舒翰是唐代名将,曾先后任陇右节度副大使加开府仪同三司、河西节度使、凉国公、西平郡王。哥舒翰在任职河西节度期间,因公多次来往于武威和长安,这首诗或是诗人在长安遇见哥舒翰当面投赠,或是托别人代为转赠。浦起龙认为“此诗或即因田而投者”,即托河西节度府判官田梁丘投递给哥舒翰,这很有可能。时哥舒翰远在千里之外的凉州,而杜甫身在长安,为何要以诗投赠哥舒翰呢?关于这一点疑问,浦起龙解释得很有道理:“按是时当国忌才,参选坐废。(杜甫)殆不得已而欲依翰以求禄仕欤?翰所荐拔,如严武、吕諲、高适、萧昕辈,皆一时知名士。则开府亦英俊辐湊之场欤?”浦起龙说哥舒翰幕是“英俊辐湊(辏)之场”,揣测杜甫可能有“欲依翰以求禄仕”之意,实际上应该是肯定的。杜甫在诗中对哥舒翰称颂不已,称颂哥舒翰为“麒麟阁”,“ 第一功”,“开府当朝杰,论兵迈古风”,“智谋垂睿想,出入冠诸公”。诗的结尾,叙自己的不得志,说自己老大不小了(“已见白头翁”)仍然功不成名不就(“生涯独转蓬”,“今日暮途穷”),自然转入希望得到哥舒翰的引拔之意,希望哥舒翰能像当年孙权提拔吕蒙那样引拔自己(“行间识吕蒙”),杜甫很自信自负,称自己有“防身一长剑”(一作“腰间有长剑”),愿意在哥舒翰麾下供职(“将欲倚崆峒”)。这里杜甫把向哥舒翰投递诗篇的意图表露无遗,也体现了杜甫困守长安十年的无奈。
    高适是杜甫的诗友、好友。高适先前也曾不得志,授封丘尉觉得“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后入河西节度哥舒翰幕而仕途看好。这对杜甫显然有吸引力。杜甫诗集中有多首赠(送)寄高适的诗,其中有3首作于高适任职河西节度府期间。在《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中,先设为问话:“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意思是说:请问你为何要追随主将哥舒翰到穷荒之地供职呢?答曰:“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喻高适原先不得志,入哥舒翰幕就能遂其志。接下来称赞高适早有从军志(“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将来一定能步步高升(“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诗的最后表达对高适的思念,而“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二句语意双关,既表依依惜别之意,又暗含愿意步高适的后尘也能到河西节度府供职之意。《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一诗,既表送别蔡都尉之意,又表思念好友高适之意。诗中赞扬蔡都尉一身英雄气概:“蔡子勇成癖,弯弓西射胡”“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而“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二句流露出自己不甘于做一个儒生,愿意投身军幕的雄心,与初唐诗人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有异曲同工之壮。另一首《寄高三十五书记》,作于高适在河西节度幕有所建树的时候。诗中既表问候之意,同时表达对高适的羡慕:“主将收才子,崆峒足凯歌。闻君已朱绂,且得慰蹉跎。”高适已经建立军功“慰蹉跎”,而自己还在“蹉跎岁月”中困守。都是才子、诗人,一遇一否,时也?运也?归根到底,还是性格使然。
    安史之乱发生后,朝廷为了平定叛乱,把驻守河西的精锐兵力内调,只留下老弱病残者守河西,造成河西地区兵力部署的亏空,吐蕃及河西九姓胡乘机蠢蠢欲动,河西作为京都长安西面的屏障处在危险之中。至德二年(757),河西兵马使盖庭伦与武威九姓商胡安门物等,杀节度使周泌,聚众六万作乱。武威大城之中,小城有七,胡人据其五,二城坚守。支度判官崔称与中使刘日新以二城兵攻之,二十多天后才平定凉州的叛乱。而吐蕃乘机蚕食大唐西北国土,数年间西北数州相继沦落。杜甫对此忧心忡忡。这期间作的几首送别诗借送别表达他对河西严峻局势的担忧。如《送人从军》:
弱水应无地,阳关已近天。今君度砂碛,累月断人烟。
好武宁论命,封侯不计年。马寒防失道,雪没锦鞍鞯。
    原诗题下有注:时有吐蕃之役。“弱水”“阳关”皆河西地名。杜甫所送别的这位朋友应是去河西边塞从军。短短一首诗中,有对友人的关切、鼓励、叮咛,也有对时局的关心。另一首《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作于安史乱后。时杜鸿渐为河西节度使,辟杜亚为幕府从事,临行前杜甫作诗送之:
南风作秋声,杀气薄炎炽。盛夏鹰隼击,时危异人至。
令弟草中来,苍然请论事。诏书引上殿,奋舌动天意。
兵法五十家,尔腹为筐笥。应对如转丸,疏通略文字。
经纶皆新语,足以正神器。宗庙尚为灰,君臣俱下泪。
崆峒地无轴,青海天轩轾。西极最疮痍,连山暗烽燧。
帝曰大布衣,藉卿佐元帅。坐看清流沙,所以子奉使。
归当再前席,适远非历试。须存武威郡,为画长久利。
孤峰石戴驿,快马金缠辔。黄羊饫不膻,芦酒多还醉。
踊跃常人情,惨澹苦士志。安边敌何有,反正计始遂。
吾闻驾鼓车,不合用骐骥。龙吟回其头,夹辅待所致。
    诗中描述当时河西的形势令人担忧:秋天的肃杀之气,让人联想到局势的严峻;“崆峒地无轴,青海天轩轾。西极最疮痍,连山暗烽燧”几句,喻大唐的危局。“崆峒”指包括河西在内的西北边塞。诗人把这块地方看作是撑起大唐王朝天空的一根柱子,而现在吐蕃乘机入侵,河西、青海一带战火连天,这根柱子面临倒塌的危险。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诗人也不无忧虑地写到:“群水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西保则长安保,河西危则长安危。所以必须“须存武威郡,为画长久利”。作为一个诗人,杜甫对时局的看法是有远见的,对河西时局的担忧,与他在安史之乱中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致的。这种情怀,在他的另一首送别诗《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中也表现出来:
骢马新凿蹄,银鞍被来好。绣衣黄白郎,骑向交河道。
问君适万里,取别何草草!天子忧凉州,严程到须早。
去秋群胡反,不得无电扫。此行收遗甿,风俗方再造。
族父领元戎,名声国中老。夺我同官良,飘摇按城堡。
使我不能餐,令我恶怀抱。若人才思阔,溟涨浸绝岛。
樽前失诗流,塞上得国宝。皇天悲送远,云雨白浩浩。
东郊尚烽火,朝野色枯槁。西极柱亦倾,如何正穹昊。
    诗中说当时的时局是“东郊尚烽火,朝野色枯槁。西极柱亦倾,如何正穹昊”。中原正处在战乱之中,而西北又不稳,撑天支柱已经摇摇欲坠,严峻的局势使朝野失色,诗人不无忧心地说:“天子忧凉州”,实则作者更忧,所以敦促长孙九“严程到须早”,快点出发到凉州担当大任。
    作为送别诗,应该着重表达友人之间惜别之情,而诗中却催促长孙快点到凉州去,似乎不近人情。实际上诗中既有出于为国家大局考虑催促长孙快点上路之意,也有依依惜别之情。作者将这两种情感交织在一首诗中,构成了杜诗典型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首四句即点出长孙九已做好了赴河西的准备。“问君”二句,似带着一点抱怨语气说他“取别何草草”,何必如此匆忙!可是紧接着又否定了自己的抱怨,因为河西局势紧张,故敦促长孙快点出发:“严程到须早”。既希望长孙慢点走,好有时间与他一叙依依惜别之情,又敦促他快点走。这种朋友之情与国家局势造成的矛盾心理很真实的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此行”四句,勉励长孙去河西任重道远,并点出族父杜鸿渐此时正任河西节度使,爱才惜才,长孙去到他的幕下可谓得遇明主,如鱼得水。可是接下来诗情急转直下,又抱怨族父杜鸿渐不通情理,夺走了自己的好友,使得我寝食难安。紧接着又否定了自己的抱怨,“樽前失诗流,塞上得国宝”,说我虽然暂时失掉了一位诗朋酒友,但国家前线却得到了一块“国宝”。两次抱怨,实则正话反说,依依惜别之情中强调以国家大局为重,赞扬族父杜鸿渐慧眼识英才,长孙也将在新的岗位上大展宏图。一篇之中,情感层现错出,当两种自相矛盾的情感在他的诗歌中发生冲突时,就表现为一种“沉郁顿挫”的风格。正如浦起龙所评:“直从赴官起,然后找出所以赴官之故。是倒势,又一变格。……‘问君’四句,写出慷慨赴国家之急。……‘族父’一段,叙彼之幕主,叙我之交情,文致缱绻。‘樽前失’,‘塞上得’,无限摇曳。”
    杜甫诗中的河西边塞情结主要来自于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仁民爱物的思想以及深广的忧国忧民情怀。因为杜甫深受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影响,所以他也曾产生过出塞河西立功边疆的意愿。对于杜甫的这个意愿,过去很少论及,或者质疑否认。如王嗣奭就曾质疑杜甫有投身哥舒翰幕意愿,认为杜甫称赞哥舒翰太过分了:“杜冀为记室参军,故称之不无过当。”并认为“此极称之,岂由衷语哉?他日有诗云:‘慎勿学哥舒!’才是正论,不必以此诗为碍也”。在评《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时王嗣奭又说:“‘愿休王师’‘焉用穷荒’才是正论。故知前首赞翰非由衷语也。” 王嗣奭的说法具有代表性,而且对后世评价杜甫有很大影响。但这种说法的偏颇之处在于只看到了杜甫儒士书生的一面,没有看到杜甫也曾有“金刚怒目”式的一面。当然,一个人的动机和效果常常不能统一。杜甫曾经有过投身戎幕的打算是不争的事实,不知是何原因,是哥舒翰未积极响应杜甫的意愿呢?还是客观上困难颇多,哥舒翰也有心无力呢?是田九、高适们爱莫能助呢?还是杜甫一时兴起后又打了退堂鼓呢?总之是杜甫未能入河西节度哥舒翰幕,杜甫的这个意愿未能实现。这对诗人不能不说是一个打击。所以他在《咏怀五百字》中牢骚满腹地抒发愤懑“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评价杜甫,乃至评价任何一个古代的诗人,都要从其性格发展的角度,人性复杂的角度去做评价,很难想象一个人一生思想认识一成不变。品读杜诗,我们能从中看到:杜甫一生忠君爱国,又仁民爱物;既支持戍边保国的军事行为,又批判穷兵黩武的开边战争;既重亲情友情,更以国事为重;既对赴河西的友人依依不舍,又催促他快点出发;既想做一个“窃比稷与契”的儒士,又由于仕路不通,不得已想去投身戎幕。有时是一个慈眉善眼的谦谦君子,有时又是一个牢骚满腹、肆意发泄的狂士;有时是一个身在草野而心忧天下的长者,有时又是一个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英雄。这才是一个真实、可信、亲切、自然的杜甫形象。

2028

主题

23万

回帖

60万

积分

管理员

论坛副站长兼四海论诗区总版主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09255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7-4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学习受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28

主题

23万

回帖

60万

积分

管理员

论坛副站长兼四海论诗区总版主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09255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7-4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老师分享,祝您创作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01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4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4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作有的表达了诗人的反战立场和仁民爱物的情怀,有的表达了诗人投身军幕的意愿,有的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隐忧,都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01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4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4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塑造了一个雄姿英发,立功疆场的将士形象,可以理解为杜甫理想中的英雄化身,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希望有机会立功沙场的意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01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4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4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表达自己有机会投身戎幕,立功边疆的雄心壮志,是杜甫关涉河西诗作的又一个重要思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01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4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4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对时局的看法是有远见的,对河西时局的担忧,与他在安史之乱中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01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4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4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之中,情感层现错出,当两种自相矛盾的情感在他的诗歌中发生冲突时,就表现为一种“沉郁顿挫”的风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01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4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4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诗中的河西边塞情结主要来自于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仁民爱物的思想以及深广的忧国忧民情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01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4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7-4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一生忠君爱国,又仁民爱物;既支持戍边保国的军事行为,又批判穷兵黩武的开边战争;既重亲情友情,更以国事为重;既对赴河西的友人依依不舍,又催促他快点出发;既想做一个“窃比稷与契”的儒士,又由于仕路不通,不得已想去投身戎幕。有时是一个慈眉善眼的谦谦君子,有时又是一个牢骚满腹、肆意发泄的狂士;有时是一个身在草野而心忧天下的长者,有时又是一个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英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5-22 09: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