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8|回复: 0

第1--5讲复习题

[复制链接]

2147

主题

3万

回帖

1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主助理兼辞赋鉴赏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7255

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3-20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1--5讲复习题
基1第一讲复习题

1.什么是诗:
历史上,把韵文体的作品,统称为诗。诗,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包括诗三百(《诗经》)、先秦诗、乐府诗等等,自然也包括律诗.
2、什么叫律诗:
律诗:顾名思义有律的诗,写的时候要遵守纪律,否则就不是律诗。律诗因格律严谨得名,起源于先秦成熟于唐末。
3、律诗有四个概念:
A、指历史上一切有“律”的诗,“律”代表官方制订、发布的规则。
B、指唐宪宗、唐哀宗时期的诗,李义山等人在总结近体诗、今体诗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由官方颁布而执行,也就是俗称的晚唐诗。
C、指北宋欧阳修等人,奉命整理而完成的格律,称为格律诗,简称“律诗”。此类作品,包括宋诗、元诗、明清诗、中华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诗作品。其中,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只是部分作品符合。
D、今天所说的律诗,指历史上相对符合(未必全面符合)格律的诗作品,亦包括唐朝时候,并未归在律诗范围内的民间作品。比如,朋友之间的酬唱、以及压私韵的作品,这些作品包括整个唐朝的作品。
4、今体诗:指唐玄宗时期,钦定而颁布的格律,大家依此而创作的各类诗作品,就是“今体诗”。比如李白、杜甫等人的部分作品。所谓部分作品,是指李白杜甫等人既有今体诗也有近体诗。
5、近体诗:指从宫体、齐梁体、永明体到今体诗之间的诗作品,含宫体、齐梁体和永明体。比如杜审言(杜甫的爷爷)、宋之问等。
6、什么是格律?什么是律诗的骨架?
答:格律=格+律。
格包括:起、承、转、合、平仄、字数、对、粘、替、对偶和压韵。
律包括:音律、声律和韵律。
格和律合起来就是格律。
起、承、转、合是律诗中最基本的骨架 ,也是律诗的结构。
7、什么是平?什么是仄?
答:一、二声的字近似平音字,为平;三、四声的字近似仄音字,称为仄。用平水韵来讲:分为上平、下平,上平、下平均为平声字。其实上平、下平没什么分别,也就像一堆苹果太多了,放不下,分成两个篮子来放的道理。
8、什么是押韵?
答:押韵:就是指凡押同一韵部的字,就叫押韵。押韵也叫压韵。
9、什么是韵律?
答:韵律呢,其实就是指如何用韵,用韵的规则,韵字究竟应该如何去压,韵字与律诗的关系。
有时我们与人交流时可能会听到“倒韵”“串韵”“僻韵”“窄韵”等, 这些都属于韵律的范畴, 也就是用韵方面出了问题,
10、对联和律诗有关联吗?
答:是部分有关,并非全部。
一般来讲,说对联仄起平收是指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但对于律诗中的仄起平收,与对联中的这种说法完全是两回事。
所以说,对联,我们尽可能的不说什么仄起平收。
11、对联的两种正格格式是什么?两种变格格式是什么?
七言联的两句正格的格式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变格句式为: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
12、七律的四种格式是什么?五律的四种格式是什么?
1、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式
2、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平收,首句入韵式
3、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式
4、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平收,首句入韵式
五律则是:
1、平平平仄仄 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式
2、仄仄仄平平 仄起平收,首句入韵式
3、仄仄平平仄 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式
4、平平仄仄平 平起平收,首句入韵式 :
以上四种格式,是按照第一个分句的第二字,来论是什么起。按照第一分句最后一字,来论是什么收。
请注意第一分句的第二字和最后一字的平仄,即可得出自己的判断。"
13、什么是不入韵式?
不入韵,因为尾字是仄音,而我们学的律诗主要是以今体诗为范本,是以今体诗的格律来讲的,而今体诗押的是平韵,所以称为不入韵式。


基1第二讲复习题
1、什么是排律。                     
答:10句(含10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除首尾外,均为偶句。
2.什么是七律和五律。
答:七律:七言四律句(八个分句)为七律。
注:七言:每个句子7个字
五律:五言四律句(八个分句)为五律,。
注 :五言:每个句子5个字

3、五律和七律的规则是什么呢?
答:五律或七律的承句和转句必须是偶句。
注:第3、4分句=承句,第5、6分句=转句。
起句和合句也有使用偶句的,使用与否,具体视内容而定。
5、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在字数和句数上有什么规则?
答:五律:每句5字、有八个分句,共40字;
   七律:每句7字、有八个分句,共56字;
七绝:每句7字、有七首,每首四个分句,共196字。
五绝:每句7字、有五首,每首有四个分句,共140字。
6、什么是替?
替是指一个分句中,2、4、6序位上的字平仄应是“平仄平”或“仄平仄”这样交替的,不能是“平平仄”或是“仄仄平”。
7.什么是粘。
答:所谓的“粘”[nian],是指韵句与其后一分句(奇数句3、5、7),句子中第2、4、6序位上的字平仄相同。注:韵句:2、4、6、8分句(起句压韵除外),奇数句:1、3、5、7分句。
8.什么是对?
答:简单的讲,就是平仄相反。就是一句中,两个分句中的2位、4位、6位上的字的平仄相反.

第三讲复习题:
1、什么是出律?
答:出律指的是,隋朝以来,科举考试中考生的答题,这错那错的,错的地方实在太多,导致无法一一指出其错误之处,阅卷官员不胜其烦就简单地在卷子上写下“出律”二字,其意思是说,错得实在太多,没有必要浪费时间评,也就是没有评阅的价值。没有疑问,凡被标注“出律”二字的试卷,就是已经被枪毙的试卷,考生可以拿着旧船票回家去了。所以我们也不能说人家出律。换句话说,不值一评,作品直接枪毙,就是“出律”。
中华诗词学院认为:不能随便说别人的联出律,应说失平仄或者是失替。
偶尔失平仄,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所谓偶犯就是不常见,不是经常性的犯。经常性的犯,那是惯犯。偶犯之所以被许可,原因在于内容高于一切。我们学院,在这个方面,遵从古人的传统,偶犯,是被容许的,特别是在极特殊的情况下,更是被理解的。
2、什么是孤平?
孤平就是七言律句中,“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三不论,如果为仄,除去韵字,只有一个平声字,就是孤平,孤独,孤单也。
3、孤平的六个条件?
1)、七言律句;
2)、在殿试取状元的情况下
3)、仅指“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
4)、在基础格律(音律、声律、韵律)都正确的情况下
5)、在韵句中
6)、在挑无可挑,必须鸡蛋里挑骨头的情况下
因此,我们不能随意的说别人出律或孤平。
事实上,自王士祯提出孤平后,清朝从未将这个概念纳入格律中。因此,孤平从来就不是格律中的术语,当然也不是格律。一直到满清王朝被推翻,中华民国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今天为止,孤平就从未被任何官方机构纳入过格律的范畴。也没有一次在科举考试中,论过孤平。现在的孤平只是网上的说法,不具备任何的官方性质,并且,孤平的概念被放大,已经不仅仅指七言律句。换句话讲,目前网络上所说的“孤平”的内容,完全就是现代语言,与律诗实际上已经没有关系。这点,从历史的记载中,可以很清楚的查阅到。如果我们拿今天的这个定义,去衡量古人的律诗,就如同使用今天的法律,去审判古人一样。其结果,自然是审与被审之间的双方,都不能接受的。
4、什么是失替?
指一个分句中,2、4、6位的字的平仄应是平仄平或仄平仄这样交替的,如果是平平仄或是仄仄平就是失替。
注意:失替是指一个分句中。而失粘则是指两个句子间,一定不要搞混。
中华诗词学院认为:不能随便说别人的律诗作品出律,如果是作品中的平仄出了问题,应该是具体的指出:失平仄或者是失替。
5、什么是失对:
一个句子里,后分句在2、4、6序位上的平仄与前分句在2、4、6序位上的平仄刚好是相反的,如果你在写作的过程中,后分句2、4、6序位上平仄,该平声的你使用了仄声字,该仄声的你使用了平声字,这样的失误就叫做“失对”。
6、什么是失粘?
两个句子之间,后一句的前分句2、4、6序位上的平仄,与前一句后分句2、4、6序位上的平仄是一致的。如果你在写作中,后一句的前分句没有遵守这个规则,在2、4、6序位上,该使用仄声字的使用了平声字,该使用平声字的使用了仄声字。那么出现的这种平仄上的问题就叫做“失粘”。
7、大家在阅读的时候会发现,有些作品并不完全符合我们今天流行的格律,为什么呢?
第一,小学生们初学写字,老师要求必须用方格本,但这并不代表没了方格本子我们就没法写字。
第二,律诗是从唐初开始的,至唐末,总共颁布过四次格律。其中一次是武则天的周朝。这次颁布的格律是在初唐的格律基础上,由上官婉儿主导(领导,不参加实际工作)而宋之问直接负责,抱括沈佺期,杜审言(杜甫的爷爷)等等来整理归纳。最后一次,李商隐等人整理后,律诗格律基本成型!!
大家请注意:我们说的是基本成型。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律诗,是宋朝时最后彻底完善,而再没有改变的律诗,也就是今天朋友们熟悉的律诗格律!
注:我们今天所说的律诗,是宋朝时最后彻底完善而再没有改变的律诗!
因此,如果我们非要拿宋朝的格律标准去衡量唐诗的话,毫无疑问,有些地方是不适合的。
8韵律方面的忌讳:
倒韵、窜韵、窄韵、险韵等等,才是我们真相要忌讳的,是大错!相对于偶尔某字平仄失误来说,倒韵,窜韵,窄韵等方面的错误则要严重得多了。
9、阅读唐诗的目的:
1)、阅读前贤先圣的作品,等于是我们在与真正的高手对话,对解决词穷问题大有帮助啊;
2)、通过阅读,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诗感。
10、“135不论,246分明”?
“135不论,246分明”这个说法是明朝的一个法名叫“真空”的和尚提出来的。真空和尚所著的《贯珠集·类聚杂法》中,首次提到了“135不论,246分明” 这个说法。
全文是: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上去入音为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真空和尚本人,把这一段文字,放在了“韵诀”中,而不是平仄中。没有疑问,这段文字,真空和尚的本意,指的是压韵,而不是平仄。
文章中的“反切”,这个出自陆法言,反切的目的非常明确,历史上从来也没有争议,目的就是为了压韵。由反切而诞生了《切韵》。《唐韵》就是在《切韵》的基础上完成的。韵书,当然就是写诗压韵的书。真空和尚在这段文字里所说的“反切要分明”,没有疑问,讲的是压韵,而不是平仄。
11、“135不论,246分明”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诗歌作品中,第1、3、5等奇数句,是不需要压韵的,也就是,不需要按韵部论。“246分明”指的是诗歌作品中,第2、4、6等偶数句,必须压韵,必须按韵部论。
前面的课程,我们讲了“粘、替、对”,对,就是前一句与后一句的平仄相反。真空和尚在这段文字中说的“平对仄,仄对平”中的“对”字,和我们前面课程中所讲的“对”是同样的道理,也就是韵句的句脚与非韵句的句脚,其平仄,完全相反。
真空和尚这段文字,没有说明是仅指平韵诗,原因在于,“135不论,246分明”讲的就是压韵,适合平韵和仄韵诗,并非仅仅适合平韵诗。因此,开篇就说“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刚才我们说了反切出自陆法言等人,由反切而编撰的韵书。这个时间,是隋朝。我们查看历史,隋朝时候,平韵诗和仄韵诗同举,唐朝一半的时间,也是平韵诗和仄韵诗并存。真空和尚,正是根据这些历史,总结出了“135不论,246分明”。
11、我们判定,“135不论,246分明”特指压韵,而非所谓“句子的第1、3、5位置的字不论平仄,而只论句子的第2、4、6位置字的平仄”。这样判定的理由是:
⑴作者真空和尚不会错。因为①真空和尚把这段文字归在“韵”中,而不是归在平仄。②这段文字直接提到“上去入声为仄韵”,当然说的就是压仄韵。③“135不论,246分明”是整段文字最后的句子,也就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
⑵《四库全书》不会错。
①       比如四库全书馆制定了《功过处分条例》,其中规定:所错之字如系原本讹误者,免其记过;如原本无讹,确系誊录致误者,每错一字记过一次;如能查出原本错误,签请改正者,每一处记功一次。各册之后,一律开列校订人员衔名,以明其责。
这已经说明了《四库全书》的严肃性。
②        整个编撰过程,乾隆皇帝始终亲自参与。
耗时10年时间,实行抄写、分校(校对之校)、复校、总裁共四级校订,每一级各司其责。抄写,本身就是第一次校对。
因此,《四库全书》将真空和尚这段文字,归在韵类中,是经过严格校对才归入的,是得到了各级专业人士的严格审查之后归在韵类。其专业性和严肃性,无须置疑。
中华诗词学院认为,孤平可忌可不忌,但我们必须要懂。临屏对句时为了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尽量注意一下。具体是不是要忌,随朋友们的意。不忌的话,孤平犯了也属于平仄方面的问题,格律中并没有这个忌讳,我们遵从的是格律。
“孤仄”只是一种网络说法,历史上所有有关律诗,填词的书籍均无“孤仄”一说。注意:无“孤仄”一说!!!

第四讲复习题:
1、律诗中起承转合分别又称什么?分别是那些句子?
起句(1、2两分句)为首联,
承句(3、4两分句)为颌联,
转句(5、6两分句)为颈联,
合句(7、8两分句)为尾联。
2、偶句和对仗的区别?
对仗:是对字的平仄以及该字的词性,进行严格的限制
偶句: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它们互为依靠,缺一不可。
3、什么是偶句  ?
偶句最早出自晋朝。在晋朝之前,本叫做藕句。偶句,就是在同一
个句子里的上下两个分句,相互配合体现出一种和谐,意思连贯,为整体服务。相互组合在一起,缺了谁也不可以,这样才能够准确表达出诗中单个步骤的意思,而不是用其中一个分句来表达。这点,完全符合起承转合的特征。这些概念,都是对整体进行要求,而不是对句子中的某个字的词性进行要求。历史上传承千年以上的概念都是对两个句子组合而成,来进行要求,这个整体,必须体现出其应该担负的功能,完成其使命。要互相关联,互为增色,共同完成一个目标。对偶追求意思的完整,不必过于讲究词性,过于严谨,会失去原有的美。
4、对偶句的理解?
相互组合在一起,缺了谁都不可以,才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诗中单个步骤的意思,而不是以一句来表达。这点,完全符合起承转合的特征。这些概念,都是对整体进行要求,而不是对句子中的某个字的词性进行要求。历史上传承千年以上的概念,都是对两个句子组合而成的整体,进行要求,这个整体,必须体现出其应该担负的功能,完成其使命。
5、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正式提出来,是汉朝的一个叫“枚乘”的人第一个提出并且一直沿用至今而没有异议。汉朝有四大文学名人,史称为汉四杰,分别是班固、杨雄、左思、枚乘。枚乘对诗三百以及先秦诗歌进行了总结和整理,由此提出起承转合这个概念。隋朝建立以后,以钦定的名义发布,并由礼部下辖的“清商署”执行,并在科举考试中作为硬性规定。
6、什么情况下偶起或非偶起?
1:相对严肃的作品,偶句起;
2:相对不严肃的作品,可以不偶句起;
注意:我只是说“可以”是“非偶句起”,没有说“一定”“不许偶句起”。
7、音节的划分
七律正确的划分是:12/34/5/6/7
五律是:12/3/4/5
8、必须是偶句的部分:
<br>承句:3、4两句,互为依靠,缺一不可,共同组成偶句。
转句:5、6两句,互为依靠,缺一不可,共同组成偶句

第五讲复习题:
1、 偶句与对联(对仗)的区别:
第一、偶句与对联的作用完全不一样,对联要求上下联意思表达相对完整,合起来是一篇短文。而偶句呢,仅仅是律诗中的一个部分,只有承句、转句四个分句,不是律诗的全部。所以,我们不能用对联的思想去思考律诗的偶句,这是我们要说的偶句与对联(对仗)的第一个区别。
第二、就作用而言,对联表达的是作者全部想要表达的内容,而偶句却属于律诗中起承转合的承与转,承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承句的前分句承起句,后分句为转句做转的准备。转句的作用是转,转向什么呢?当然是转向抒情。但对联却没这么多,两联就直抒胸意了。偶句与对联的功能与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三、对联可以是全景全情,而偶句却不能这样。偶句是景情分明的,写景是为抒情做辅堑。
2、什么是合掌?
所谓合掌:是指上下联说同一个意思,或者上下联所对的词是一个意思。就像两只手掌重合在一起一样。有时虽然对偶句的出句和对句内容不同,但所用的名词、动词、介词、形容词的词意却相同,也属于合掌。  
3、什么是义对?
义对:1:义:字义,意义,该字所包含的所有的信息。
2:对:相对,匹配成双(成偶),不相等
合起来,义对=上下分句相同序位上的字、由字组成的句子所包含的信息相匹配。
义对:就是偶句中,字义不能是一样或者是近似。
注意:字义因为各不相同而相互增辉。义:不能一致或者近似。因为一致或近似就无法达到相互增辉的目的。
4、义对的条件:
1:≠
2:不近似
3:义对,不是意思相反;义对是字义不同:成双成对。

义对:就是对仗中,字义不能是一样的或者是近似的。匹配:相对的字或词组,距离不能过大或离谱,
5、什么是平水韵
“平水韵”,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7个韵部。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又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
平水韵分为:上平(15部),下平(15部),上声(29部),去声(30部)和入声(17部)
上平,下平均为平声字,
上声,去声和入声统称为仄声字中华诗词学院基础一年级

中华诗词学院基础一年级升级考试
            《牡丹》(唐朝薛涛全集,七言律诗,选自唐诗三百首)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1、律诗有哪几种格式?本诗是律诗的什么格式?
      答:1>平起仄收式也叫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2>仄起仄收式即叫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3>仄起平收式也叫仄起首句入韵式
4>平起平收式也叫平起首句入韵式
本诗是七言律诗的平起平收(首句入韵)格式。

2、什么叫韵字?找出诗中的韵字,并说明是哪个韵部。
       答:诗词里承担押韵功能的字(韵脚)叫韵字.本诗中的韵字有:时  离  期  知  思     本诗属于平水韵的“上平:四支”韵部。
3、什么叫“对,粘,替”,找出诗中的所有相粘、相替、相对的字。
        a、什么叫对?答:同一句里前后两个分句的第2、4、6个字序位上的字平仄相反,就叫做对。  
本诗的对:湿对春 笺对落 别对春 何对恐 有对同  陵对峡 语对情 应对向 此对香 深对欲 共对边 相对枕
b、什么叫粘?
     答:下一句的前分句与上一句的后分句,第2、4、6个字序位上的字平仄相同,这就是粘

本诗的粘:恐粘湿 同粘笺 峡粘别 情粘何 向粘有 香粘陵 欲粘语 边粘应 枕粘此

      c、什么叫替?答:单个分句中,第2、4、6个字的序位上,应该是“平仄平”或者“仄平仄”;而不能是“平平仄”或“仄仄平“。   
本诗的替:春/落/春  湿/笺/别  恐/同/峡  何/有/陵  情/向/香  语/应/此  欲/边/枕  深/共/相
4、什么是出律?本诗出律了吗?
        答:出律指的是,隋朝以来的科举考试中考生的答题,这错那错的,错的地方实在太多,导致无法一一指出其错误之处,阅卷官员不 胜其烦就简单地在卷子上写下“出律”二字。其意思是说你错得实在太多,没有必要浪费时间评,也就是没有评阅的价值。凡被标注“出律”二字的试卷,就是已经被枪毙的试卷,考生可以打道回府了。“出律”二字不可以用来评论他人的诗作品。
     本诗没有出律。
5、什么是孤平,孤平出现的条件都有哪些?
     答:孤平就是七言律句中,“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三不论,如果为仄,除去韵字,只有一个平声字(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孤平的条件:王士祯所讲的孤平是: 1、七言律句

2.在殿试取状元的情况下

3、仅仅指“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

4、在基础格律(音律、声律、韵律)都正确的情况下

5、在韵句中

6、在无可挑剔,必须是鸡蛋里面挑骨头的情况下

     “孤平”没有得到历代政府在律法上的认可,现代人遵守与否没有官方统一规定。
6、 “135不论,246分明”指的是什么?
     答:“135不论,246分明“,指的是律诗作品中,第1、3、5、(7)奇数句不需要押韵(首句入韵除外);第2、4、6、(8)偶数句必须押韵,必须按韵部论。
7、请找出这首诗里的入声字。
  入声字:薛 集 七 律 百 落 湿 别  峡 得 不 只 欲 席 说
考试唐诗(七律)由考生自己准备,由主考老师任选其中5个提问,每小题各10分,满分为50分。





文学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不论绘画、音乐、舞蹈都以文学为基础内涵。有文学在里边,可能就是家,否则,可能就是匠。有文学底蕴,才能成家。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5-31 22: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