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音韵曲之魂
赏析付筱羚女士〔正宫•塞鸿秋〕槐月初二瞻仰周德清墓感怀
朱梅香(江西)
《中原音韵》是元代文学家,音韵学家,戏曲学家周德清著。周德清是江西高安市杨圩镇睱塘周家人,是北宋周敦颐的后代。巜中原音韵》纠正作曲用韵不一的弊病,使散曲、戏曲、唱曲都有语音的标准和规范,在中国音韵学与戏曲史上有着非凡的影响,也是普通话语音的重要资料。周德清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敬仰。我们来看看付筱羚女士怀着崇敬的心情,将瞻仰周德清墓的缅怀之情记录下来。
〔正宫•塞鸿秋〕槐月初二瞻仰周德清墓感怀
作者/付筱羚(江西)
绵绵夏雨遐堂去,丛丛敬意陵园伫。中原音韵兼优著,方家风范惟独步。前人栽树苗,后代乘凉处,青山点点飞白鹭。
首句:“绵绵夏雨遐堂去,丛丛敬意陵园伫。”作者笔力遒劲出语不凡,虚实结合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天空的绵绵细雨;地上的丛丛花草;人群的朵朵黑伞,天地人交织成一幅怎样的庄严肃穆的画面,表达出怎样的崇拜敬仰的精神。把谒见周德清墓的场景,描摹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让读者如临其境感慨万千。是啊!生命是终将荒废的渡口,连自己都是过客。帝王将相今何在,唯有诗书留姓名。语言达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灵魂达不到的地方,乐曲可以。周德清一生终身不仕,荡尽岁月的尘埃,独守茅庐的灯楣,著就巜中原音韵》,享誉中外。才赢得异域人士,国内才俊纷至沓来。
“中原音韵兼优著,方家风范惟独步。”承上启下,周德清之所以千百年来,受到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崇尚膜拜,是因为他的《中原音韵》独步天下,自成一派,填补了历史音韵学的空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了后代写散曲的工具书。他工乐府,善音律,《录鬼薄续篇》对他的散曲创作评价很高。最著名的有〔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中吕•满庭芳〕看岳王传,误国贼秦桧等。学养深厚音韵铿锵,是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范文,是写散曲的航标。
“前人栽树苗,后代乘凉处,”是的,《中原音韵》其博大精深,体系完整,是独具中国特色的音韵学。是中华散曲各网站微刊钦定的韵谱。我们有幸生活在和平盛世,享用前贤的文化硕果,感到无比的自豪和荣耀。虽然,我们没有习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的宏伟抱负,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弘扬国粹传承,是责无旁贷,不可推卸的。我们应效君子处世,树德建言的优良作风,用我手写我心,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写好每一曲,用正能量歌颂祖国新面貌,共圆中国梦。
“青山点点飞白鹭。”作者文化底蕴丰满,以景作结,乃画龙点睛之笔。借景抒情,渲染气氛,烘托谒见者的心情,表达周德清的精神,就象一行白鹭上青天那样,引领后昆朝着诗和远方飞行。并与开头的自然环境照应,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能量,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付筱羚老师,是土生土长的高安市人,自然有一份乡情融入作品之中,如盐入水,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品之尝之,即入口入心,芬芳馥郁。读之心旷神怡,赏之如诗如画。付老师用她生花妙笔将周德清的文化精神渲染得十分到位,让读者敬仰之情如酷暑之清风,传承之意似雨后之春笋。通过品读付老师〔正宫•塞鸿秋〕槐月初二瞻仰周德清墓感怀之曲,总结以下几点写作方法。
一、叠字应用
曲中三处用叠字,绵绵、丛丛、点点,增强了语言韵律感,确切的表达了数字的意向化、可视化、形象化,复制功能逼真,艺术效果较好。叠词不仅具有诗歌创作的独特魅力,还能和谐音律,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读来琅琅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拟人手法
“丛丛敬意陵园伫”,每个陵园都是苍松翠柏,花木扶疏,它们常年伴随着圣贤,青山熏陶,人文渲染,敬意丛生。万物有灵,列队迎接四面八方的来宾,更生动逼真地升华了周德清淡泊名利专心为散曲事业躹躬尽瘁的高尚品德。
三、动静结合
“青山点点飞白鹭”,静的山,飞的鹭,青的山,白的鹭,是多么和谐共生美好的景象,其生动性和形象感,使读者感知散曲的生命活力和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一眼万年的深刻印象,更加珍惜时光,向诗和远方前进。
付筱羚老师,是一位医者仁心的白衣战士。一直热衷于公益事业,在单位是文艺骨干,活跃分子。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纵然累得喘不过气,也笑容满面接受工作以外的安排。作为高安市散曲社副社长,总是竭尽所能让每次活动完美收官。付老师这首〔正宫•塞鸿秋〕槐月初二瞻仰周德清墓感怀之曲,充分表现了散曲之乡的精神文明建设新时代新气象,《中原音韵》是散曲之魂,是传统文化之瑰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