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高座读曲】 读夏爱菊女史的 《【仙吕·醉中天】盛夏游》
【仙吕·醉中天】盛夏游///夏爱菊
湖上舟儿荡,湖上鸟儿翔。湖上荷花四溢香,湖上心花放。烈日炎炎趁凉,地天宽旷,度曲儿韵也锵锵。
【史高座解读】题目是《盛夏游》,就是消暑的意思,一个“游”字展现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对于现代人来说,消暑有两条途径,要么借助空调(或电风扇),要么在野外的山林、湖上等可以纳凉的地方去。作者选择了后者,这也是古代文化人的纳凉方式。通读全曲,我们知道了纳凉的地点是在湖上,其心情是愉悦的。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不是纯粹的纳凉,而是一边纳凉,一边“度曲儿”,扩充了意境,变被动为主动。不妨,我们读读古人的纳凉诗词便知。唐代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怀辛大》中写道:“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是在池塘边纳凉‘,给人一种孤独感。宋代秦观在《纳凉》中写道:“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也是到湖边纳凉,给人一种被动感。元代薛昂夫在《〔中吕·山坡羊〕西湖杂咏·夏》中写道:“晴云轻漾,熏风无浪,开樽避暑争相向。映湖光,逞新妆。笙歌鼎沸南湖荡,今夜且休回画舫。风,满座凉;莲,入梦香。”还是到西湖边纳凉,给人一种失落感。不比不知道,一比便清楚。
夏爱菊女史曲的起句“湖上舟儿荡”交代了具体地点,不是湖边的小树林,而是在船上,使人感受到了别样的风味,一个“荡”字,其实就是“荡悠悠荡悠悠”。这就奠定了“游”的基调,即欢快的。接着作者从三个方面对这种欢快的心情进一步拓展,看天,“鸟儿翔”;看地,荷花香;看人,“心花放”。真是天地人共一湖,你我它都惬意。我们这里所说的“看”,实际包括视觉、触觉和感觉。我们这里所说的“天地”,实际都是以“湖上”为基点的。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湖上”,没有啰嗦的感觉,反而给人一种气势,使人看到了浓厚的氛围,感受到了喜悦的心情。所以,接着作者写道:“烈日炎炎趁凉,地天宽广”,“趁”统揽着“凉”,也统揽着“地天宽广”,也暗暗地统揽着“人的心情”。“趁”着这样的环境,干什么呢?“炎炎”是自然现象,也是人的心理表现,面对这样的环境,作为一个诗词爱好者,谁能心“凉”?正如现在的烈日一样。“凉”是感觉,“炎炎”是激情。“面对着凉爽的湖面,面对着宽旷的地天,面对着惬意的心情,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万事俱备,只欠“诗词”。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下句,“度曲儿韵也锵锵”,自然收官,一个“锵锵”,真有余音绕梁的味道。
综上所述,这首曲层次清晰,排比句精彩。“度曲”收官,既不同于古人的伤感之情,也不同于现代人的“斧凿之痕”,自然熨贴。
史高座 2023·8·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