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回复: 10

[佳作转载] 宋人绝句鉴赏之十五

[复制链接]

5114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87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5-13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4-5-13 08:49 编辑

宋人绝句鉴赏之十五

作者/陈友冰
谢赵生惠芍药 陈师道
九十风光次第分,天怜独得殿残春。
一枝剩欲簪双髻,未有人间第一人。
  陈师道(1053—1101),字无己,又字履常,别号后山,彭城(今徐州市)人。16岁时从师曾巩。元丰四年(1081),曾巩奉命修本朝史,荐陈师道为员,因其是布衣而未果。1087年当时任翰林学士的苏轼与傅尧俞、孙觉等推荐他任徐州州学教授。哲宗元祐四年(1089),苏轼出任杭州太守,路过南京(今河南丘)陈师道到南京送行,被劾擅离职守,去职。不久复职,调颍州任教授。当时苏轼任颍州太守,希望收他为弟子。陈师道以“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婉言推辞。但苏轼不以为忤,仍然对他加以指导,被誉为“苏门六君子”之一。哲宗绍圣元年(1094)清除元祐党人,他被朝廷目为苏轼余党,罢职回家。元符三年(1100),任秘书省正字。次年病逝。
  陈师道有诗论《后山诗话》,提出“诗文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和黄庭坚的主张一脉相通。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创作上,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他自己说:“于诗初无诗法”,后见黄庭坚诗,爱不释手,声称 “吾此一瓣香,须为山谷道人烧也” (与晁说之论诗)。于是把自己过去的诗稿一起烧掉,从黄学习,两人互相推重。江西诗派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列为”三宗”,其实陈师道只是在一段时期内学习过黄庭坚的诗风,其后就发现黄庭坚“过于出奇,不如杜之遇物而奇也”(《后山诗话》),因而致力于学杜。对于他学杜甫所达到的境界,黄庭坚也表示钦佩,曾对王云说,陈师道“其作文深知古人之关键,其作诗深得老杜之句法,今之诗人不能当也”(王云《题后山集》)其诗风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大体上说,陈师道的诗由于受黄庭坚的影响,做诗要”无一字无来历”,但他的学问不如黄庭坚,需要”拆东补西裳作带”(《次韵苏公〈西湖徙鱼〉》),不免显得竭蹶。而在学杜这一方面,也仅仅专致于形式格律,所以虽然形式上能有所肖似,却往往缺乏杜甫的深沉雄健。其代表作有《春怀示邻里》、《送外舅郭大夫赴西川提刑》、《示三子》、《放歌行》、《十七日观潮》等。
  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代表作有《南乡子·急雨打寒窗》、《菩萨蛮·银潢清浅填乌鹊》等。
  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诗论《后山诗话》和笔记《后山谈丛》等。
  陈师道为人,至少有两方面只得师范:一是严肃的创作态度相传他做诗用力极勤,平时出行,有诗思,就急归拥被而卧,诗成乃起。有时呻吟累日,恶闻人声,家人此时屏息静声,甚至连猫狗都要驱赶出去。所以友人黄庭坚称之为“闭门觅句陈无己”(《病起荆江亭即事》)。这种严肃的创作态度。他自己也称之为“卒行好步不两得”,“卒行无好步,事忙不草书”(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
  另一就是他坚贞操守,坚守信念,不为贫贱所移,不为富贵所欺。陈师道终其一生,只做过秘书省正字,而且时间很短。可以说,他的终生职业就是个教师。因此极端穷困,甚至不得不长期把妻子和三个儿子寄养在岳父家,写下锥心泣血的《送外舅郭大夫赴西川提刑》、《示三子》。但是,他是个很有骨气的人,一生安贫乐道,毫不动摇:当时朝廷用王安石经义之学以取士,陈师道不以为然,不去应试;太学博士正录推荐他为学录,他推辞不就,因为他不同意当时执政王安石的经学主张;王安石的副手执政大臣章淳亦曾托秦观致意,让陈师道去拜见见,准备加以荐举,他却回答说:“士不传贽为臣,则不见于公”(《与少游书》),拒不谒见。就连对他有知遇之恩、举荐他徐州州学教授的苏轼希望收他为弟子,陈师道也以“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曾巩)”,婉言推辞。他不愿成为“苏门四学士”而只能是“苏门六君子”。最后甚至宁愿死于严寒而不愿穿宰相赵挺之送来的皮衣,因为他很鄙薄这位“炙手可热心可寒”(李清照语,为赵儿媳)连襟的为人。而这首《谢赵生惠芍药》亦是用文学语言加以证明。诗人解花语人,托物咏志,借以表达自己独立的操守和高洁的人品。
  中国古代诗词中,咏芍药的诗歌很多。比较著名的如韩愈的咏芍药诗云:“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龙。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九重。”这是惊叹芍药的姿娇色美,以自己的不能自持之态,极言芍药的“浩态狂香”,诗人当时的狂喜之情。
  这种正面咏歌芍药色艳体媚的在唐人笔下时时可见。这种情况当然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和风尚,诗人笔下的芍药牡丹之属,犹为画家纸上的仕女,或雍容华贵,或婀娜多姿,姬妍富态之美,极其醒目。
  陈师道则不然。在这首诗中,他既并没有从正面描摹芍药的形态,而是从侧面来表现芍药的风韵;更不是咏叹其娇柔妩媚,而是独立不迁、俊逸超群的品格。
  原诗共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第一首是这样的;“从微至老走风尘,喜见乡园第四春。独舞东风醉西子,政缘无语却宜人。”
  从这首诗来看,此时诗人有四十多岁。因唐宋人在三十五岁后,就多有自称为“翁”的,比如欧阳修作《醉翁亭记》时,实际上只是三十六岁,故四十岁后自称为“老”,便毫不奇怪。陈师道三十四岁开始任徐州教授,三十七岁移任颍州,四十一岁时,因丁母忧而卸任,此后迫于贫困,在曹州岳父家住了三年,接着又在家乡彭城住了二年。从“喜见乡园”四字看,此诗大约作于家居之时,此際诗人正是饱受风尘之苦。赵生大约是他过去在家乡教书时的学生。学生来看望老师,带了一株正在盛开的芍药花,这确是够有雅兴的。无奈这位老师遭遇不太佳,日子过得太贫困,所以反而由花勾引起满腹心事,这本身也就值得人同。更出色的是这里选入的第二首:
  “九十风光次第分,天怜独得殿残春”。这开头二句,就是从赞美芍药的花开宜时入手的。因春季三个月,概数九十天,故云“九十风光”。这二句是说:九十天的春季风光,各种花卉是按时序接着开放的;但大自然特别偏爱芍药,让它开放在群芳之后,它所担任的,正是群芳斗妍中的“压台戏”的角色,可见此花如何的不凡了。其中“”来自于他的恩师苏轼的概叹,芍药开放的时候,正是春末夏初百花日趋凋残之际,苏轼有感于此,曾经叹道:“多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后人又因此而把芍药称为“婪尾春”或“殿春”。也许正是苏轼的这种发现给了陈师道以启发,所以《谢赵生惠芍药》也就从这一点上落墨并生发。但在表现手法上,陈师道没有正面描摹芍药的色香形态,但却突出了它的神态风韵,所以此诗是在刻划芍药的性格上用功夫的。就语言上看,虽是对苏诗的翻用,但因出笔更明白自然,风味则别有不同。
  “一枝剩欲簪双髻,未有人间第一人!”这二句所展示的,正是诗的主旨。“剩欲”,很想;“双髻”,是当时流行的时兴发式,此处借指美女,“第一人”,即最美的人。杜甫《哀江头》有云。“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待君侧”,这里是对杜诗的借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真想把这一枝花插到谁的髻上,可是,世上还实在找不到一个能配得上戴它的美人!
  从诗句的表现手法上看,这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式以表现芍药的无穷之美。汉乐府《陌上桑》中对罗敷外形美的描写,用的就是这种技巧,荷马对海伦的美的描写,用的也是同样的方法。这种表现艺术可以把所要强调的内容推向极至,依靠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完成诗人所要表现的形象,所以它自然又是夸张的。不过,此诗的妙处就在于 它的夸张不露痕迹,反倒使人觉得“确实如此”、“应该如此”,其原因是这种描写夸张是建立在比的基础上,所以读者的思维是以艺术形象为范围,而不会用逻辑推理去考证是否“实有其事”的。
  另外,诗人对材料的取舍,往往是能直接反映出诗人的艺术个性的,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前面所说,面对同样的花,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眼光,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就在这里。当然,诗人当时的心境和生活状况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比如同写春日,秦观和朱熹就非常不同,秦观的《春日》说:“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而朱熹的《春日》说:“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这两首诗中,我们是不难看到两人的不同的气质的。如果从都选芍药为表现的对象看,秦观和陈师道的着眼点的不同,也是一目了然的。
  说到这里。也许我们用不着再去点明陈师道这首诗的“弦外之音”了吧,前一首中的“独舞东风醉西子”和这一首中的“未有人间第一人”,比况的正是诗人自己的遭遇和心志人品,不是非常清楚的吗?诗人的怀才不遇和他的清高自负,其实正是那个时代所有的具有同样命运的知识分子的遭遇和为人的概括。正像清代诗论家潘德舆宇所慨叹的:“此真眼空一世,无人之见者存也。衒耀干进者,胸次有此等语耶”。(《养一斋诗话》卷八)
  附录:
  陈无己《小放歌行》云:“春风永巷闭娉婷,长使青楼误得名。不惜卷帘通一顾,怕君著眼未分明”;“当年不嫁惜娉婷,傅白施朱作后生。说与旁人须早计,随宜梳洗莫倾城”。山谷曰:“无己平日诗极高古,此则顾影徘徊,衒耀太甚”。愚谓无己两诗,亦颜延年《五君咏》之流也,岂自衒哉。愤世疾俗之调耳。第一首恶幸得名位之人,必欲知我者真一著眼。第二首明独居自爱之怀,不似随时者工於早计。品甚超,词甚激,正是好高志古、不浪结纳者口吻,何为不“高古”哉。无己安贫守道,穷厄以死,岂肯为顾影卖弄之词。吾恨山谷久与之交,而不能因其词而察其心也。无己又有《芍药》诗云“九十风光次第分,天怜独得殿残春。一枝賸欲簪双髻,未有人间第一人”此真眼空一世,无人之见者存也。衒耀干进者,胸次有此等语耶。
《围炉诗话》卷五 清·吴乔
  陈师道以荐即得官正字,诗曰:“扶老趋严召,徐行及圣时。端能几字正。敢恨十年迟。肯著金根误,亭辞乳妪讥。向来忧畏断,不尽鹿门期”。用事切当;《雪》诗云:“木鸣端自语,鸟起不成飞”,不落色相;《九日寄秦覯》云:“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淮海少年天下士,独能无地落乌纱”。殊有陋巷不改其乐之意。或推后山直接少陵,其五言律诚有相近处,此体犹未尽,何况诸体,无可言直接耶。
  (陈师道)字履常,又字无已。晚得诗法于黄鲁直。尝与晁说之论诗曰“吾此一瓣香,须为山谷道人烧也”。山谷尝有诗云:“闭门觅句陈无已,对客挥毫秦少游”,以喻其才思之异。
月下观潮(二首选一) 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说到海潮,中国境内自然要数钱塘;说到观海潮,自然要数杭州湾一带。早在《庄子》中,就有“浙江之水,涛山浪屋,雷击霆砰,有吞天沃日之势”的记载和描述。东汉王充在他的《论衡》里也记载了江潮的盛景,并作出了“涛之起也,随月盛衰”的判断。杭州湾一带观潮最佳处,自然要数海宁古城南门外的的盐官段一带。这条1700多年前建筑的1100多米的长堤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观潮的人成群人山人海,万头躜动,海潮则排山倒海,从天际呼啸而来钱塘江潮是著名的自然风光,自古就是天下奇观。至于文人墨客留下的观潮诗文,则更是不胜枚举,佳篇巨制当然更不在少数。著名的词作可能要首推宋初词人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涛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文章中的名篇则要首推南宋末年周密的《观潮》。他笔下的海潮是:“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弄潮的场面是“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要说诗歌,大概就要数也是宋代人陈师道的这首《十七日观潮》了。至于诗歌,其中佳作自然比词作、文章更多,如唐人李廓的“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罗隐的“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齐唐的“因看平地波翻起,知是沧浪鼎沸时”,都是表现钱塘江潮的声、色、形、势的名句。
  也许是钱塘江潮太奇绝,诗人们加在它身上的文字差不多用尽了,所以唐人徐凝干脆避开对江潮的正面描绘,他慨叹道:“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苏轼则也同样咏叹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李廓等人对钱塘江潮是正面的实写,徐凝苏轼是侧面的虚写,两种写法,自然各有千秋,这是不用多说的。问题是,后来者能否跨过前人的壁垒,在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美景中,找到不可能枯竭的诗的源泉呢?从表现技巧来说,能否在正面实写和侧面虚写之间,找到一条新的道路呢?陈师道的这首《月下观潮》独辟蹊径的佳作。无论就观察的着眼点还是就艺术表现手段而言,诗人都作了可贵的尝试。 陈师道的观潮诗一共写了五首,其中三首诗名曰《十七日观潮》:“江平石出涨沙浮,船阁平洲水断流。朝莫去来何日了,一杯谁与吊阳侯。 潮头初出海门山,千里平沙转面间。犹有江神怜北客,欲将奇观破衰颜。 江水悠悠自在流,向人无恨(一作限)不应愁。相逢不觉浑相似,谁使清波早白头。”另有两首曰《月下观潮》,共二首,一首是“隔江灯火是西兴,江水清平雾雨轻。风送潮来云四散,水光月色斗分明。”另一首就是所选的更为出色的“漫漫平沙走白虹”。
  现在我们就来读这首诗。
  “漫漫平沙走白虹”,这一句是从正面来描绘潮初起时的“势”。“漫漫”,无边无际的样子,这是写江水之阔,“平沙”,这是比喻江水之平。二者加在一起,是以广袤无垠的沙漠的形象状廖廓无边的江面,是潮未起之前的瞬间平静之态。紧接着,以“走”字起势,极写潮初涌起时的壮观和奇特。此时江潮虽然离人还远,形状也只似一条白虹,但远远而来的声势已是十分惊人了。于是,开头的这一句中,便把江潮初起时刻的形、色、声、威,毫不夸张地呈现到人们的面前。它迫使我们不得不屏息凝神,等待着更为壮观的景象的到来。诗人把江潮的先形惊人、先色动人、先声夺人的气势,表现得真算淋漓尽致了。
  这一句完全是正面的实写,所描绘的景象,是遵照了客观实际的。钱塘江潮现在每年依然还有,初起之景象也正如这句诗所述。明人张岱在他的《陶庵梦忆》中也说:“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殴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其描写虽也形象逼真,但气势却不如此句陈诗恢宏了。
  陈诗此句之妙,就妙在以“白虹”状潮头,以“走”写其态势。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因“虹”多为七彩,而此处却说虹为白色,这就显然不是自然之虹而是艺术中之虹,虹也就带上了神奇玄妙的色彩。何况它原来就是天外之物,因此这就为下句中的富有神话意味的想象铺架了有力的桥梁,所以,这一句又是实中藏虚之笔了。
  “瑶台失手玉杯空”,这是描写大潮到来时的神奇景象。此时的景象是最壮观的,但也是最难写的,非有充分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而不可为。范仲淹在《和运使舍人观潮》中就以“势雄驱岛屿,声怒转貔貅”,而陈师道在这里显然借助了神话并加以想象。高潮到来时的景象,在诗人眼里,仿佛是瑶台上的神仙失手打翻了玉杯,使玉液琼浆从九天直落而下。眼前不辨天地,惟有银光雪波,白浪飞花。稍加留心我们就不难发现,虽同是写高潮,范诗着眼其“威势”,苏诗着眼于“形势”(极言其浪高),而陈诗,却是着眼于“姿势”,真可谓各有千秋!
  这既是诗人眼中之景,但更重要的还是诗人心中之景。因此,它不是对自然景象的直接描摹和再现,而是艺术的创造。李白用“涛白云山来”,张舆(元末明初人)用“万马横奔雪嶂高”来写高潮的色和势;黄仲则(清人)用“鹅毛一白尚天际,倾耳已是风霆声”来状高潮的色和声,虽比喻层出,但因喻体和本体都为自然实物,所以它们依然是“实在”的而非“虚幻”的,相比之下,陈诗的浪漫主义色彩也就显得更为鲜明突出了。
  诗的后二句,写的是高潮中江面奇观及高潮退后余波中的绝妙之景。清江,即钱塘江,因钱塘江水素以清亮出名,所以又叫清江。但此处用此别名,是为了和“晴天”一词对映。晴天亦即“青天”,江底倒映着青天,一碧如洗。从色调上看,和上一句的“玉”色恰成调和,从空间上看,上一句是写眼“前”之景,这一句是写眼“下”之景,由远而近,由高而低,这就使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富有了立体感。另外,从动势上看,上一句是写江面潮头之“倾动”(由“失手”可知),此句是写江底水流之“摇动”,这样,水上水下的动势也就连成一气,天上水下一片皆动的气象也就浑然一体了。这两句的特点都是把潮头的色和势同时并列的,所不同的,前一句是在静中写动,后一句则是力求在动中露静。二句连属,就使得汹涌澎湃的潮头既有雄壮之美,又有柔和之美。
  “晚日浮沉急浪中”,写的是高潮退后的江上奇景。从“晚日”一词看,诗人此次观的是十七日第二次潮,即晚潮。徐凝《看潮》中云:“浙江悠悠海西曲,一日波涛两翻覆”,朱庆余《观涛二首》其一中也云:“声长势未尽,晓去夕还过”。而且从陈师道其它观潮诗,比如《十八日观潮四首》和《月下观潮二首》来看,诗人似乎观的都是晚潮。了解这一点也并不是毫无意义,因为从这里也是可以看到诗人的审美趣味,对我们了解诗人和诗,也是有帮助的。
  这一句所写的江上落日之景,是非常壮丽神奇的。“浮沉”二字,也许受到苏轼的“越山浑在浪花中”的“浑” 的启发,但境界自有不同。一轮晚日在急浪中飘没沉浮,不但其动态引人入胜,其色调的明丽也是令人激动的:白波激荡,清流翻覆,红日戏水,这是一幅多么令人赏心悦目的图画!
  清代学者魏源面对钱塘江潮,曾不无夸张地说述:“病者睹之气皆生”,我们真可以用此语来夸赞陈师道的这首诗,还可以这样套用一句;“盲人听读也动情”!
  附录:
十七日观潮三首 陈师道
  江平石出涨沙浮,船阁平洲水断流。朝莫去来何日了,一杯谁与吊阳侯。
  潮头初出海门山,千里平沙转面间。犹有江神怜北客,欲将奇观破衰颜
  江水悠悠自在流,向人无恨(一作限)不应愁。相逢不觉浑相似,谁使清波早白头。
《水经注疏》卷四十 杨守敬、熊会贞
  定山突出浙江中,波涛所衔,行旅为阻。苏轼守杭日《开河奏》云:潮水东来,势若雷霆,而浮山峙於江中,犬牙错入,以乱潮水。定山在今钱塘县东南四十晨,浮山在县东南四十五里,水流于两山之间,江川急睿,兼涛水书夜再来,来应时刻,常以月晦及望尤大,至二月、八月最高,峨峨二丈有馀。常以月十日、二十五日最小,月三日、十八日极大,小则渐涨不过数尺,大则涛涌高至数丈。每年八月十八日,数百里土女共观。舟人渔子,泝涛触浪,谓之弄潮。所云月三日、十八日,兼晦及望后望之。《吴越春秋》以为子胥、文种之神也。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 唐·李吉甫
  浙江,在县南一十二里。庄子云浙河,即谓浙江,盖取其曲折为名。江源自歙州界东北流经界石山,又东北经州理北,又东北流入于海。江涛每日昼再上,常以月十日、二十五日最小,月三日、十八日极大,小则水渐涨不过数尺,大则涛涌高至数丈。每年八月十八日,数百里士女,共观舟人渔子溯涛触浪,谓之弄潮。
《唐语林》卷三 宋·王谠
  杭州端午竞渡,于钱塘弄潮。先数日,于湖滨列舟舸,结彩为亭槛,东西袤高数丈。其夕北风,飘泊南岸。涓至湖上,大将惧乏事。涓问“竞舟凡有几”令齐往南岸,每一彩舫系以三五小舟,号令齐力鼓棹而引之,倏忽皆至。

7万

主题

98万

回帖

357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大别山峰和《中华诗人》杂志社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573441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5-13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老师一路支持!携手论坛,共同出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14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87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5-13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风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大体上说,陈师道的诗由于受黄庭坚的影响,做诗要”无一字无来历”,但他的学问不如黄庭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14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87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5-13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是严肃的创作态度相传他做诗用力极勤,平时出行,有诗思,就急归拥被而卧,诗成乃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14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87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5-13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就是他坚贞操守,坚守信念,不为贫贱所移,不为富贵所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14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87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5-13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韩愈《咏芍药》
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龙。
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九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14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87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5-13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既并没有从正面描摹芍药的形态,而是从侧面来表现芍药的风韵;更不是咏叹其娇柔妩媚,而是独立不迁、俊逸超群的品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14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87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5-13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真想把这一枝花插到谁的髻上,可是,世上还实在找不到一个能配得上戴它的美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14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87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5-13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无己《小放歌行》
春风永巷闭娉婷,长使青楼误得名。
不惜卷帘通一顾,怕君著眼未分明。

当年不嫁惜娉婷,傅白施朱作后生。
说与旁人须早计,随宜梳洗莫倾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14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87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5-13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日寄秦覯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
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
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淮海少年天下士,独能无地落乌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14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87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5-13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七日观潮
江平石出涨沙浮,船阁平洲水断流。
朝莫去来何日了,一杯谁与吊阳侯。
潮头初出海门山,千里平沙转面间。
犹有江神怜北客,欲将奇观破衰颜。
江水悠悠自在流,向人无恨不应愁。
相逢不觉浑相似,谁使清波早白头。
《月下观潮》二首
其一
隔江灯火是西兴,江水清平雾雨轻。
风送潮来云四散,水光月色斗分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6-2 21: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