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回复: 9

[佳作转载] 元人小令鉴赏之五

[复制链接]

5126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87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5-17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4-5-17 15:48 编辑

元人小令鉴赏之五
作者/陈友冰
【双调·蟾宫曲·京口怀古】 卢挚
     道南宅岂识楼桑。何许英雄,惊倒孙郎。汉鼎才分,流延晋宋,
     弹指萧梁。昭代车书四方,北溟鱼浮海吞江。临眺苍茫,醉倚歌鬟,吟断寒窗。
  卢挚(1242-1314),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蒿翁。族望河北涿郡,籍贯为河南颍川人,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进士。至元中,累迁河南路总管。真人吴全节代元世祖祭祀泰山路过河南,闻其治行,回朝后向元世祖力荐之。至元二十五年任江东道提刑按察副使,驻节宣城。后又历任陕西提刑按察使、河南路总管。成宗元贞二年(1296)入京为翰林学士。约于大德三年(1298)以集贤学士出任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使,复为翰林学士。后以翰林承旨退休。卢挚任江东道提刑按察副使时曾驻节宣州(今安徽宣州市),因爱宣州山水之美,遂归隐终老于宣城。
  卢挚是元初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之一,诗、文、词、曲俱佳:文与姚燧齐名,时人并称“姚卢”;诗与刘因比肩,《新元史》称“古今体诗,则以挚与刘因为首”。但卢挚创作成就最高的当数其散曲,现存的作品亦以散曲最多,也是元前期的作家中存曲最多的作家,与白朴、马致远、珠帘秀等散去名家均有交往。其著作《疏斋集》已佚,现存散曲仅有小令,隋树森《全元散曲》、李修生《卢疏斋集辑存》收其小令一百二十多首。
  卢挚诗、文、词、曲俱佳。《新元史·本传》曰:“元初能文者,曰姚、卢,谓(姚)燧及(卢)挚也。古今体诗,则以挚与刘因为首”(柯劭忞《新元史》卷二百三十七)只是由于文集失传,卢挚的诗名文名遂被散曲所掩。就《元诗选》和《元诗别裁》所保存的诗作来看,卢挚擅长五言,多为山水纪游之作,诗风清简,比起散曲,少了一些藻饰。有宗汉魏古诗倾向,代表作有《青华观西轩》、《行农洛西题王居仁山堂春晓》和《寄博士萧征君维斗》等,多咏歌林泉之趣,表达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宦生活的厌弃。
  卢挚也擅长作词,唐圭章《全金元词》存词18首,多为咏吟山水风物或赠答留别之作,多言情而绝少咏志、议论,似乎又回归“词乃艳科”的本色。词作也同散曲一样,喜化用前人诗句、典故,显得清丽而情致委婉。其中有多篇是咏歌安徽歙县、采石等地山水风物,可能作于江东道提刑按察副使任上和终老宣城之时。如《清平乐·行郡歙城寒食日伤逝有作》、《清平乐·歙郡清明少量词作也有豪放慷慨的一面,如泊舟采石(今在安徽马鞍山市境内)所写的《黑漆弩》和《六州歌头》:
  卢挚的散曲创作成就最高,其中又以小令为最。卢挚散曲的风格主调是清丽,文辞略有藻饰,显得明媚而自然。稍后的著名散曲家贯云石称赞说:“疏斋妩媚如仙女寻春,自然笑傲”,如【喜春来·和则明韵】:“春云巧似山翁帽,古柳横为独木桥。风微尘软落红飘,沙岸好,草色上罗袍”。曲中五句,分写五种景致:春云、古柳、落红、沙岸、草色,除第四句直抒其情外,皆有一个比喻和描叙,不仅形象地描绘出平沙远渡中典型的暮春美景,也暗中衬托出作者流连大自然的欣喜之情。此曲字句秀丽、对仗工整,意境清新又略见蕴情,与诗词颇近,以清丽蕴籍见长,而不同于元曲常见的通俗浅白的“哈喇味”。曲中暗用山涛醉游之典以及王维诗意,这也是卢挚散曲的主要特色。【双调·沉醉东风·秋景】则几乎全部化用前人文辞诗意。小令的题材范围也颇为广泛,山水田园、怀古登临、归隐之志、赠友送别以及男女恋情等皆有表现,且风格多样。其中最多的是“怀古”,通过山川登临和古代人物的咏歌抒发对兴衰变幻、历史人物的种种感慨,这也是元曲作家普遍感兴趣的题材。卢挚在这类曲作中,有时甚至略去对具体历史人物的品评感慨,直接抒发繁华已逝、风流云散、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显示出自己独有的特色,如在驻节宣城时咏宁国府的【双调·蟾宫曲·宁国】:
对江山吟断高斋,想甲第名园,棠棣花开。晓梦歌钟,高城草木,废沼荒台。  
快吹尽陵峰暮霭,等麻姑空翠飞来。渺渺予怀,天淡云闲,万事浮埃。
    曲中并未就宁国具体风物生发感慨,而是总体上泛写山川陵替给人富贵繁华犹如春梦的人生感叹,表现出的是道家思想。老庄的自然无为,在元代曲家作品中多有表现,卢挚也不例外。但作者此时正任江东道提刑按察副使,驻节宣城,时当中年,事业正盛,但已有了人生的虚幻感,开始厌倦官宦生涯,这则是我们研究卢挚时应当注意的。上面选的这首怀古曲【双调·蟾宫曲·金陵怀古】在选材和表现手法上更有特色。
       这是作者以【双调·蟾宫曲】抒写的十八首登临怀古曲之一,可能写于任江东道提刑按察副使,驻节宣城之时,因为其中就有首【双调·蟾宫曲·宣城怀古】。曲中以江淹赋词、杜牧诗意矜夸六代豪华,然后与“夕阳衰草寒鸦”等眼前衰瑟之景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此来抒发风流易散、盛事难再的人生感慨。而且这种基调,亦充斥于此时作的十八首怀古组曲之中,如:“算只有韩家画锦,对家山辉映来今,乔木空林。几度西风,感慨登临”(【邺下怀古】);“汉鼎才分,流延晋宋,弹指萧梁”(【京口怀古】);“身世虚舟,千载悠悠,一笑休休”(【武昌怀古】);“空目断苍梧暮云,黯黄陵宝瑟凝尘。世态纷纷”(【长沙怀古】)。
    传统的怀古诗词基本上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就史论史,带有史论的色彩,晚唐诗人杜牧就多用此法,如怀古诗《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人并非意在咏歌赤壁之战的遗物——一支断戟,甚至也不意在咏歌当年的赤壁之战,而是借此来表达他的历史见解:历史上的成败功过,往往是由于某些偶然的因素决定的,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他的《乌江亭》、《过华清宫》也皆类此。另一类则是借古喻今。或是借古人之穷通喻己之不遇于时,或是借古人古事来评品今事之是非,如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此词也是怀古,怀念的对象也是三国人物孙权和刘备。但题旨则是借古讽今。通过对当年坚持抗战、敢于以弱胜强的孙刘联盟,来指责当前的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不图恢复,表达他对沦陷中原的怀念和同统一山河的热望。
        这些怀古词尽管手法不同,题旨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既是对古代英雄人物功绩的肯定,对他们造就的勋业的认可。但卢挚这首怀古小令却表现出与前人怀古词不同的手法和价值取向:他既不是以肯定古代英雄人物的勋业来抨击今日现实,也不是透过缅怀昔日繁华来抒发今昔的沧桑感慨。而是彻底否定昔日的英雄勋业,抹平历史上一切兴衰成败之间的差别,得出一个不须问是非,无需做贡献。只需醉歌曼吟于红尘之外的人生选择。其思绪的轨迹是:历史上的众多英雄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创就了一番伟业——英雄逝去,朝代更迭、伟业成空——既然一切努力最后都成为虚幻,不如跳出红尘之外醉歌曼吟,消遣闲适人生。下面就起思想轨迹略作分析:
    小令的开篇就紧扣题目,从与京口(今镇江市)有关的汉魏六朝故实写起。首先是三国时代的“吴”。京口曾为吴都,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刘备为联吴共同抵抗南下的曹操来到京口,与孙权相会于北固山上甘露寺。孙权为刘备的仪表和才略所倾倒,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他。孙权为了表示抗曹的决心,曾拔剑击石,今日北固楼下还留下“击剑石”这一遗址。而当时军中主帅大都督周瑜从东吴未来考虑,曾上疏孙权,要求羁留刘备,不让放虎归山。由于孙权要联蜀抗曹,没有允许。这就是卢挚这首小令的开头:“道南宅岂识楼桑。何许英雄,惊倒孙郎”本事。其中“道南宅”代指周瑜。据《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周瑜与孙策友善,周瑜将大道南面的大宅让给孙策居住,“升堂拜母,有无共通”。“楼桑”为刘备故居,因宅东南隅有桑树高五丈许,“如车盖然”,而得其名。这里代指刘备。“道南宅岂识楼桑”是嘲讽周瑜不了解刘备匡扶汉室、平定中原的阔大志向。但刘备的才力并未能挽救天下颓势,汉室终于倾崩,由汉而魏,由魏而两晋,由两晋而南北朝,天下终于分崩离析。小令中“汉鼎才分,流延晋宋,弹指萧梁”说的就是这个历史演变过程。其中“流延晋宋,弹指萧梁”是指这些小朝廷国祚短暂,更替频繁。然后在历史上溯,想到当年嬴政始建王业,车同轨、书同文:“昭代车书四方”,就像北海的鲲鹏扶摇直上,自以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但曾几何时,二时而亡,炎刘建汉,代秦称王。但刘汉又如何呢?从上面说的“汉鼎三分”,我们已知道结果。曲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由败亡分裂之果,再提当年统一之雄风。历代王朝转代如轮,毁人国者被人毁,代人国者被人代。这样回想起来,正如作者感叹的那样“临眺苍茫”。当年的那番雄心、那番努力,又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抛却红尘,跳出纷争,“醉倚歌鬟,吟断寒窗”,过着听歌醉舞,吟风弄月的世外生活。这就是作者对中国历史、历代王朝兴替做出的解读,并由此评判所作出的人生选择。
        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历史观和人生选择是元初知识分子的时尚,几乎元初所有的散曲作者,不论是身居庙堂还是沦落江湖,都作出这种与传统诗词不同的如是观,如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秋思】:“【乔木查】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蓑草牛羊野。不恁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庆宣和】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折,魏耶?晋耶【拨不断】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不忽木的【仙吕·点绛唇·朝辞】:“【混江龙】布袍宽袖,乐然何处谒王侯。但樽中有酒,身外无愁。数着残棋江月晓,一声长啸海门秋。山间深住,林下隐居,清泉濯足,强如闲事萦心。淡生涯一味谁参透,草衣木食,胜如肥马轻裘。【元和令】臣向山林得自由,比朝市内不生受。玉堂金马间琼楼,控珠帘十二钩。臣向草庵门外瀛洲,看白云天尽头”;张养浩的【中吕·山坡羊·骊山怀古】:“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他们对历史兴衰、富贵荣华的评价和所作出的人生选择是何等的相似。
    元初散曲作家这种历史观和人生态度,有着传统的影子,如老庄的“齐万物、等生死”,魏晋时代竹林七贤等面对动乱时代的放纵和任诞。对于卢挚这首小令来说,更是受到苏轼《前赤壁赋》的影响和启发。苏轼《前赤壁赋》同游者的感叹:“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比较一下卢挚小令中的“道南宅岂识楼桑。何许英雄,惊倒孙郎”,“昭代车书四方,北溟鱼浮海吞江”;苏轼《前赤壁赋》中的结局“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与卢挚这首小令的结句“临眺苍茫,醉倚歌鬟,吟断寒窗”,两者的历史感叹和人生选择是何等的相似!
       当然,元初散曲作家这种历史观和人生态度,不仅仅有着传统的影子,更是由于元初统治者的民族歧视和文化政策所导致的。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政权。这对几千年来主宰大中华的汉民族来说,是个难以接受的事实。尤其是对长期受着“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论语·八佾》)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士大夫来说,更是难以接受和顺从。再加上元初统治者将人分为四等,汉人(契丹人,女真人和北部中国的汉人)和南人(南宋政权下的汉族)分别列为最下两等文化政策蒙古人杀死一个汉人或南人,只须赔偿一个约等于一头驴子的财产。蒙古人殴打汉人,汉人只能向司法部门申诉,不能还手。蒙古人酒醉打死汉人,只要出钱埋葬死者就可了事。汉人、南人不准集体打猎,不准举行宗教活动,不准私藏刀枪箭矢等武器。在政府机关中,蒙古人任正职,汉人、南人只能充当副职。汉人知识分子地位更低:以上四等人又分为十级,依次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盗、八娼、九儒、十丐。知识分子排在倒数第二,仅比乞丐强一点,连强盗和娼妓都不如,“臭老九”的说法即由此而来。更何况元初一段时间又取消科举制,切断了知识分子通过科举改变自己命运的传统通道。这一切又造成社会上最敏感的阶层——知识分子政治理想的破灭和传统价值观的失落。于是,他们就逆徒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找出今天大元王朝也不过是历史一瞬的理论依据,从而得到一种心理慰藉;从昔日英雄伟业今日云散的怀古浩叹为自己社会地位的跌落寻找平衡的砝码;也为自己被排挤到政治权力圈子之外流落江湖或归隐红尘找到一剂医疗心灵创伤的汤药。这就是卢挚,也是元代文人在散曲中刻意要抹平历史上荣辱是非得失的差别而得出一个“汉鼎才分,流延晋宋,弹指萧梁”的历史虚无主义结论,热情地歌颂闲适和归隐的真正原因。
       最后,再引一个广为流传的《临江仙》词,作者是明代才子杨慎,由此可见卢挚这首【双调·蟾宫曲·京口怀古】的影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卢挚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卢挚小令的题材范围较为广泛,山水田园、怀古登临、归隐之志、赠友送别以及男女恋情等皆有表现,且风格多样。
    卢挚的小令中题材最多的是“怀古”,但也有相当的篇目是表达了自己的林泉之志和对田园生活的咏歌,即使在“怀古”曲中也不例外,如[双调蟾宫曲·箕山怀古]:“巢由后隐者谁何?试屈指高人,却也无多。渔父严陵,农夫陶令,尽会婆娑。五柳庄瓷瓯瓦钵,七里滩雨笠烟蓑。好处如何?三径秋香,万古烟波”。曲中由在箕山隐居巢父、许由联想到不愿为官的严子陵和陶渊明,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归隐之思,可见卢挚即使在仕途一帆风顺,高居河南路总管之时仍怀归隐之念,这与那些遭受政治打击后方生归心的士大夫是有所不同的。更多的散曲则是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咏歌,如[双调蟾宫曲]:“奴耕婢织生涯,门前载柳,院后桑麻。有客来,汲清泉,自煮芽茶。稚子谦和礼法,山妻软弱贤达,守着些实善邻家。无是无非,问什么富贵荣华?”曲中描绘自由自在、无是无非的隐居生活,从农耕、桑麻、邻居、妻儿等不同角度进行赞颂,并同富贵荣华的官宦生活做一对比,借以表达自己的归隐之乐。此曲即作于归隐于宣城之后,内中应当是作者实际生活感受。这首【双调·沉醉东风·重九】亦为同一题材,作于同一时期。
        卢挚晚年寓居宣城,过着一种倚歌醉吟、悠游林下的闲适生活。宣城是沿江一个富庶州县,好山好水,风景特佳:青弋江出其左,马鞍山俯其右。南齐诗人谢朓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之叹,李白有“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之誉。卢挚隐居其间,心情宁静,志趣淡泊,最容易感受到山川的灵气,也最能品味山水之佳色。这首小令写重九之日登临之感慨,紧紧把握住深秋的季节特征和江南山水的特色,写出一个隐居者此时此地独特的人生感受。
    此曲之妙,首先在于抓住季节和地域的特征来选择典型的景物。季节是暮秋,地域是江南的宣城。红叶、黄菊、归雁、寒蝉、衰柳、空山,都带有明显的季节和地域特征。唐代诗人杜牧就写过:“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也用“东篱把酒黄昏后”(《醉花阴》)来抒写她秋日的离愁。秋风一起,大雁南飞。等到雁影渐稀之时,也就是暮秋了。春夏草木丰盛时,山体也就显得丰腴。到了暮秋,草木凋零,山体也就显得清瘦了。其中“稀”:雁影稀疏,与长天相衬,更显空旷冷寂。“瘦”:一方面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山的孤,,同时瘦山与冷月相融,更添一份落寞与凄冷。所以“雁影稀”和“山容瘦”也都是典型的暮秋特征。至于寒蝉、衰柳,更是“冷落清秋节”的典型物象。我们在古人诗词中不止一次聆听过这种触景伤情的秋吟。宣城地处江南丘陵,有山有水,山环水绕。山上丹枫如火,才会使作者联想到“题红叶清流御沟”,也才会有“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的人生感慨!这种感慨有两个内涵:其一是伤秋之情,““衰柳寒蝉”使作者油然而生“一片愁”情;其二是寂寞之情:感叹寂寞之时没有朋友送酒共饮。其中“白衣送酒”是东晋王弘在重阳节遣白衣使者给陶潜送酒的故事。据南朝宋人檀道鸾在《续晋阳秋》记载:有年重阳节,他在东篱下赏菊,抚琴吟唱。由于无钱备酒过节,他只好漫步菊丛,采摘了一大束菊花,坐在屋旁惆怅。就在这时,他看见一个向他走来,一问才知此人是江州刺史王弘派白衣使者送酒过来给陶助兴。陶渊明大喜,立即开坛畅饮,酒酣而诗兴起,吟出了《九日闲居》这首名诗。其中提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卢挚在此提到这个典故,倒非无钱买酒,而是无友人共饮而生孤独感。这与“雁影稀”、“山容瘦”形成同一个孤独伤感的基调!
    这首小令中,不但景物的选取典型,景物间的搭配也很精妙:红叶与黄花,不仅色彩不同,而且一是叶,一是花显示出大自然色彩和物种的繁富,这也同结尾处的“白衣送酒”构成鲜明的对比。这个对比,既有色调上的,也有情景上的:前为物,后为人;前为景,后为情,可见构图设色是很注意相互之间搭配的。再如“天长”二句:“天长雁影稀”写白天,“月落山容瘦”写夜晚。两句之间组成工整的对句,概括出江城秋天的日日夜夜秋色秋容。而且每句的前后之间亦构成对举:秋日天高气爽,可以极目远眺,故曰“天长”。正因为“天长”可以极目远眺,天际尽头几只飞雁尽收眼底,方可得出““雁影稀”的结论。这也是在暗示此时已是深秋。“山容瘦”也不仅仅是上述的草木凋零之故,亦与“月落”有关。月落之际,清光斜照,山体拖着狭长的影子,因而越发显得清瘦。
    另外,作者在选取典型景物时还注意到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从整体上勾勒宣州的秋容秋色:红叶、黄花,这是秋景;寒蝉凄切、长空雁叫,这是秋声;“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是秋光;“冷清清暮秋时候”是秋态。秋景、秋声、秋光、秋态,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来描摹江城秋天风貌,给我们的印象即是整体的又是深刻的。这种手法,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欧阳修的《秋声赋》。那篇著名的散文,也是从秋容、秋气、秋意、秋声、秋色五个角度、五个侧面为我们描摹作者秋日感受的。看来,一篇旷世之作,会对后人产生无尽的影响,而后人也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摘取文学之树的硕果。
    这首小令之妙,还不在于描摹的江南宣州典型的秋景,还在于它抒发了一位历尽宦海风波、阅遍人间春色的隐者的秋情秋慨,做到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这样的例子在全篇俯拾皆是,如红叶、黄花是秋景,“题红叶”、“赏黄花”则变成秋情,情景交融了。“红叶题诗”是个唐人传奇故事,说一位宫女在秋日流经御沟的红叶上题了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阵日闲。殷勤题红叶,好去到人间”,借以抒发宫中的闲愁与寂寞。卢挚在此取“秋”和“闲”二字意,既点明秋景,又表达一位曾历宦海阵日风涛,今日终得休闲归来的隐者的“闲情”。“赏黄花”则糅合了陶渊明、杜牧等人的诗意,其中既有陶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又有杜的“世事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颓放。至于“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既是景语又是情语。“冷清清”既是从红叶、黄花、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等秋景中得出的结论,也有曲作者的内心感受;既有季节的清冷也有作者的内心孤独,就像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一样,那种寒意绝不仅仅是由于夜深气候上的寒冷,更是由于情人远去、从此孑然一身所引起的孤寒。至于“衰柳寒蝉”自然不会言愁,言愁的当然是曲作者。曲作者既是触景而万物摇落之悲,也有人生暮年万般皆空的伤感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姜斋诗话》)。这段话把情景相互包含、互相转化说的相当透彻。他曾举谢灵运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萧悫的“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为例,说明古人绝唱多景语,“而情寓其中”。卢挚这首小令虽说不上是绝唱,但也是符合这一创作规律的。
    最后,这首小令之妙,还在于它语言的典雅清丽。语言典雅清丽,这是卢挚小令的一大特色,在这首小令中表现得特别充分。整首曲就像幅清淡的水墨画:色调清丽,淡淡哀愁,余韵悠悠。这种淡雅意境、清丽格调的形成与典故的运用关系极大。在这首小令中,可以说无句没有典故,甚至一句数典。有时明用,有时暗用;有时正用,有时活用。题红叶、白衣送酒既是明用典,又是创造性的活用。红叶题诗本是个宫怨故事,卢挚取典故中的“秋”和“闲”二字意,既点明秋景,又表达隐者的“闲情”。“白衣送酒”在檀道鸾在《续晋阳秋》中是用来表现陶渊明的旷放,但在这首曲中却改为表现自己重九佳日的孤独和惆怅,这都是典故的活用。另外像雁影、月落、衰柳寒蝉、冷清清暮秋时候,表面上好似出自己口的写景之语,实际上皆是暗用典故,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李清照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声声慢》)这些人们熟诵的名句皆被暗用到小令之中。这不但使此曲显得更加典雅清丽,也加大了此曲的容量。
  附:
《新元史》卷二百三十七 柯劭忞
    卢挚,字处有,一字莘老,大都涿州人。至元中,以能文荐。累迁河南路总管。真人吴全节,代祀岳渎,过河南,闻其治行,力荐之。大德初,授集贤学士。出为江东道廉访使,复入为学士,迁承旨。卒。
    元初能文者,曰姚、卢,谓燧及挚也。古今体诗,则以挚与刘因为首。著有《疏斋集》。临川呈澄曰:“卢学士所作古诗,类魏晋清言,古文出入《盘诰》中,字字土盆瓦缶,而有三代虎蜼瑚琏之色”见者莫不改观。挚尝曰“清庙明堂,谓之古,朱门大厦,谓之华屋可也,不可谓之古;太羹元酒谓之古,八珍谓之美味可也,不可谓之古。知此,可与论古文矣”。其自言得力如此。
    卢挚,涿州人。仕至翰林学士,博学有文思。元初称能诗者,必以刘因、卢挚为首。所著有疏斋集。尝书一天字,下注云:有记性,无急性,谓之一字铭。
卢挚诗词作品
  《青华观西轩》:琳宇夏天晓,官曹今日闲。深松欲无路,疏竹不遮山。静对黄冠语,时看白鸟还。平生林壑趣,聊复此窗间。
  《行农洛西题王居仁山堂春晓》:幽人持所见,旷然捐世故。岂薄轩冕荣,正有林壑趣。兴居惟自适,早晏常暇豫。芳草泽气春,鸟鸣岚光曙。岩花抗韶容,溪云淡吾虑。图史敦夙好,朋游非外慕。相邀具鸡黍,笑言在农务。我来忝符竹,行田课耕助。抚卷怀清风,长吟山郭慕。
  《六州歌头》:诗成雪岭,画里见岷峨。浮锦水,历滟澦,灭坡陀,汇江沱。唤醒高唐残梦,动奇思,闻巴唱,观楚舞,邀宋玉,访巫娥。拟赋招魂九辩,空目断云树烟萝。缈湘灵不见,木落洞庭波。抚卷长,重摩挲。问南楼月,痴老子,兴不减,夜如何?千载后,多少恨,付渔蓑。醉时歌。日暮天门远,愁欲滴,两青娥。曾一舸,奇绝处,半经过。万古金焦伟观,鲸鳌背,尽意婆娑。更乘槎,欲就织女看飞梭,直到银河。
  《清平乐·行郡歙城寒食日伤逝有作》:年时寒食,直到清明日。草草杯盘聊自适,不管家徒四壁。今年寒食无家,东风恨满天涯。早是海棠睡去,莫叫醉了梨花。
  《清平乐·歙郡清明》:海棠痴绝,忙甚都开彻。不是芜菁花上蝶,谁为清明作节。溪山今日无尘,绣衣却待禁春。莫遣鸣驺多事,老夫也是游人。

5126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87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卢挚的散曲创作成就最高,其中又以小令为最。卢挚散曲的风格主调是清丽,文辞略有藻饰,显得明媚而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6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87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春来·和则明韵
春云巧似山翁帽,古柳横为独木桥。风微尘软落红飘,沙岸好,草色上罗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6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87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山川登临和古代人物的咏歌抒发对兴衰变幻、历史人物的种种感慨,这也是元曲作家普遍感兴趣的题材。卢挚在这类曲作中,有时甚至略去对具体历史人物的品评感慨,直接抒发繁华已逝、风流云散、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显示出自己独有的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6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87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曲中并未就宁国具体风物生发感慨,而是总体上泛写山川陵替给人富贵繁华犹如春梦的人生感叹,表现出的是道家思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6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87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卢挚这首怀古小令却表现出与前人怀古词不同的手法和价值取向:他既不是以肯定古代英雄人物的勋业来抨击今日现实,也不是透过缅怀昔日繁华来抒发今昔的沧桑感慨。而是彻底否定昔日的英雄勋业,抹平历史上一切兴衰成败之间的差别,得出一个不须问是非,无需做贡献。只需醉歌曼吟于红尘之外的人生选择。其思绪的轨迹是:历史上的众多英雄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创就了一番伟业——英雄逝去,朝代更迭、伟业成空——既然一切努力最后都成为虚幻,不如跳出红尘之外醉歌曼吟,消遣闲适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6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87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初散曲作家这种历史观和人生态度,不仅仅有着传统的影子,更是由于元初统治者的民族歧视和文化政策所导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6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87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双调蟾宫曲·箕山怀古
巢由后隐者谁何?试屈指高人,却也无多。渔父严陵,农夫陶令,尽会婆娑。五柳庄瓷瓯瓦钵,七里滩雨笠烟蓑。好处如何?三径秋香,万古烟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6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87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双调蟾宫曲
奴耕婢织生涯,门前载柳,院后桑麻。有客来,汲清泉,自煮芽茶。稚子谦和礼法,山妻软弱贤达,守着些实善邻家。无是无非,问什么富贵荣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6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87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曲之妙,首先在于抓住季节和地域的特征来选择典型的景物。季节是暮秋,地域是江南的宣城。红叶、黄菊、归雁、寒蝉、衰柳、空山,都带有明显的季节和地域特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6-10 22: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