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4-5-29 15:16 编辑
元人小令鉴赏之三十五
作者/陈友冰 【正宫】醉太平 程景初 恨绵绵深宫怨女,情默默梦断羊车,冷清清长门寂寞长青芜,日迟迟春风院宇。泪漫漫介破琅玕玉,闷淹淹散心出户闲凝伫,昏惨惨晚烟妆点雪模糊,淅零零洒梨花暮雨。
【题解】 《醉太平》,曲牌名。小令兼用,又名《凌波曲》。入“正宫”,亦入“仙吕”、“中吕”。有多种格体。北曲正体每句入韵,平仄混押。首二句须对,五、六、七句鼎足对。南曲与此。不同元代贯云石、王元鼎、张可久等词人皆作过《醉太平》散曲,其中以张可久的《醉太平·人皆嫌命窘》最为有名。 【作者介绍】 程景初:生卒不详,现存小令一首,套数【双调】新水令“春情”一套。 【简析】 程景初现存的散曲作品,除了这首《正宫·醉太平》小令外,还有个套曲【双调】新水令“春情”。两首都是写女子的春怨。不同的是:套数写的是少妇的闺怨,小令写的是宫女的宫怨;前者注重人物感情的直截抒发,如“这相思教人怎遣”;“懒整合欢带,怕见双飞燕。情书附锦鳞,佳音凭黄犬,何处也风流少年?我将魂魄梦中寻,只恐怕阳台路儿远”;后者则侧重人物形象的描述和环境气氛的渲染;前者泼辣,后者细腻。 作者程景初为何在仅存的这两首散曲中都以“春情”作为题材?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寻找答案:一是他的散曲有多种题材,但其他作品散佚了;二是妇女问题尤其是宫女的深宫生活会受到人们尤其是诗人的特别关注,唐代的王昌龄、王建都写过“宫词”,王建更是达一百首之多;三是自屈原的《离骚》以来,诗人多以“美人迟暮”作为自己有志难遂、人生伤感的借代。因为程景初的生平不详,因此有无这方面的借喻无法确定,但这是元代文人尤其是汉族士大夫在异族统治下抒发自己内心不平的一个主要方式,则是确定无疑的。 封建社会,“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可以任意选取天下美女入宫。因为可以“任意”,后宫佳丽,往往以千百计。多的竟至万人。被选中的少女,远离亲人,被关入后宫,青春虚度,红颜坐老,如唐代诗人笔下的宫女: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张祜《河满子》)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元稹《行宫》) 她们之中,除了极少数的“幸运者”,难得一见皇帝。有时随例拜一拜,很快又被太监锁入深宫,诗人杜牧写到: 监宫引出暂开门,随例须朝不是恩。银钥却收金锁合,月明花落又黄昏。 (《宫词》) 这种监牢般的生活,白天还好打发一些,夜晚就更加难熬。李益、白居易的同题材诗作中都描绘过宫女夜晚的寂寞与孤独: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李益《宫怨》)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白居易《宫词》) 这种怨,这种愁甚至连诉说也不敢明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朱庆馀《宫词》) 宫女这一隐秘的社会问题,引起一些敏感诗人的关注。他们代宫女立言,写下许多反映她们处境和内心痛苦的“宫怨诗”,这首小令就是其中之一。 开头一句“恨绵绵深宫怨女”,就点明这支小令写的是宫女们深宫之“恨”,“绵绵”则是恨的绵长,这就为这首小令定下基调。接着用“情默默梦断羊车,冷清清长门寂寞长青芜”两句,具体写“恨”。“羊车是用晋武帝司马炎之典”。司马炎荒淫无度,后宫多至万人。据《晋书·胡贵嫔传》:武帝“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宫人乃取竹叶插户,以盐汁洒地,而引帝车”。“梦断羊车”这个“断”字说明这位宫人已没有得到宠幸的希望了。“长门”用的是汉武帝与陈皇后之典。两人年幼时,刘彻曾对陈阿娇说,今后娶她为妻,“当以金屋藏之”。但婚后不久便失宠,幽居在长门宫。“长青芜”,长满青草,暗示院中人迹不至,当然皇帝也是久久未临幸了。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有人不得见者着,三十六年”。杜牧说的是秦始皇,秦始皇在位三十六年,也就是说,这些宫人,一辈子也没有见过秦始皇一面。杜牧说的是秦始皇,封建社会的历代君主后宫,不皆如此?又何止秦皇汉武?历代统治者皆以“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来标榜自己的德政,其实,无数怨女就发生在天子脚下,他的宫内!这是他们的穷奢极欲,制造了大量怨女旷夫! 君王不至,长门寂寂,何以消此“日迟迟”的永昼,又何以排遣这“闷淹淹”的愁思呢?“散心出户闲凝伫”既是排解郁闷,恐怕也有所待吧。她来到院内,在竹林中凝伫。“琅玕玉”指竹子。“介破”,暗用娥皇、女英的典故。娥皇、女英是尧的两个女儿,也是舜的妃子。舜南巡不归,死于苍梧。娥皇、女英哭祭,在竹子上留下斑斑点点泪痕。另外,“闲凝伫”也借用了“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佳人》)的诗意。“日迟迟”、“晚烟”、“暮雨”都起着点明时间的作用,暗示这位宫人“闲凝伫”是从白天到夜晚;“日迟迟”、“昏惨惨”、“淅零零”是写景,分别从这位女主人公的视觉、听觉和感觉写她所见、所闻、所感,因此景中带情,暗中还是在抒情。此时,和风丽日(“日迟迟春风”)固然使她产生春光易逝、红颜坐老的哀愁;而“晚烟”、“暮雨”更增加她的寂寞悲凉!此时此地,此情谁诉?她只有“泪漫漫”了。如果说“日迟迟”、“春风”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反衬;那么,“晚烟”、“暮雨”则是以哀景来渲染和烘托哀情的正面衬托,与此也可知作者表现手法的丰富多样!结句的“梨花暮雨”在结构上与“泪漫漫介破琅玕玉”再次呼应,暗用白居易《长恨歌》中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再次以景喻情,景中带情。 如前所述,“宫怨”并非新鲜题材,但这首小令却不落俗套,特别是他充分利用散曲可以衬字和句子结构也比较自由的特点,大量使用叠词。每句之前都冠以一组叠词,或状景物,或摹意態,既写出这位宫人愁肠百结的情态,又给人荡气回肠之感,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又名“寿阳曲”、“落梅引”,入双调。北曲曲谱: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去,平平仄平平去上,仄平平仄平平去。代表作有元人周文质的《双调·落梅风》“楼台小,风味佳,动新愁雨初风乍”。 【作者介绍】 李致远,生平事迹不详。据何梦华抄本《太平乐府》注:至元中(1335—1340)李致远客居溧阳(今属江苏),与时任溧阳儒学教授仇远相交甚密。互相酬唱。仇远生于南宋淳祐七年(1246),卒于元泰定三年(1326)。李致远当时还和白珽齐名,时称“仇白”。白珽生于宋淳祐八年(1248),卒于元泰定,五年(1328),李致远大概与他们同时并比他们略小。据仇远写给李致远的《和李志远君深秀才》诗中说他“有才未遇政绩损”“亦固穷忘怨尤”“一瓢陋巷誓不出,孤云野鹤心自由”,可以看出他仕途不顺,一生郁郁不得志,但性格孤傲清高。作者有首【中吕】卖花声“月夜”,说道他在明月之夜“挑灯起诵《太玄经》。竹轩风定,桂窗人静,快诗人一襟清兴”。亦可见其人自甘淡泊并有道家倾向。 今存小令26首,套数4篇及杂剧《还牢未》。《太和正音谱》列其为曲坛名家,评其曲曰:“如玉匣昆吾。” 【简析】 这首小令写的是春愁。古典诗词中的春愁秋恨,多是是思归念远、离愁别绪,这首小令也不例外。 那么,是在书写谁的春愁呢?“画楼中有人情正苦”,可见是在抒写画楼中少妇的春愁。可见又是采用中国古代诗人常用的“代拟法”,即以第一人称的手法,代诗词中的人物抒写的所思、所感。最著名的要数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欧阳修的《踏莎行》下阙:“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但这首小令在运用代拟法时也有自己的特点:作者先不写楼中人,先写楼外景色:“斜阳外,春雨足,风吹皱一池寒玉”。其中有斜阳、春风、春雨、春水,而这一切,皆是由少妇眼中次第看到的。其中的层次是按时间和人物动作的顺序:这位少妇推开窗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轮斜阳。继而是斜阳外一池春水。由于春雨充足,现在是春水平岸;由于春风的吹拂,水面上掀起阵阵涟漪。“寒玉”,指池水,不仅有池水的颜色,也有水的温度。春天到了,冰雪消融,池水既清澈又带有寒意,这正是初春的特征。南唐词人冯延巳《谒金门》的名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李致远小令中的“风吹皱一池寒玉”正是对冯词的活用。 “画楼中有人情正苦,杜鹃声莫啼归去”,又由楼外回到楼内。前三句写景,后二句写情;前三句是描楼外之景,这两句是抒楼内人之思念之情;但作者对楼内人和所抒情都没有直接道出:只是说“有人”,只是说“情正苦”。这人是谁,什么身份?什么情让她如此苦楚?作者都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通过周围的景物作含蓄的暗示。这在一首只有二十八个字的小令中能如此曲折隐约,是很需要一些艺术才华的。作者是通过以下景物来进行暗示的: 首先是斜阳、春雨和春风。春雨、春风是明写季节,暗抒情怀。春天是个萌动的季节,萌动的不仅是春草、春花,也有春情、春心,这个季节对离别之人最容易惹动春思、春愁。前面提到的欧阳修的《踏莎行》就是如此:“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唐代王昌龄诗中的少妇也是因为春天的到来,而触动思念和“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至于“斜阳”则是从两个方面进行暗示:一是夕阳西下,这是闺中人最是思念远方亲人的时刻。因为此时飞鸟归巢、牛羊下山,但最需要归来的亲人却未归来,叫人怎能不思念。中国最早的民歌集《诗经·王风》中那位思念在远方服役的妇女就是如此:“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当然,远方的游子此时也最思念家乡的亲人。马致远那首流传千古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就是这样说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斜阳”在此的第二个暗示是岁月将晚,青春难再,以此暗示楼中人对青春将要逝去的叹息和独守闺中的无奈。就像《牡丹亭》中女主人公杜丽娘在春暮游园时发出的叹息:“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和春光暗流转。迁延,这衷怀哪处言?淹煎,泼残生除问天。”(《牡丹亭·游园·山坡羊》)。至于“杜鹃”更是楼中人苦苦思念亲人的代言。因为据说杜鹃是蜀望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因思念故国,啼叫声是“不如归去”,而且叫的眼中流血。所以后人常常用“杜鹃”啼叫来代表自己的思念尤其是情人或亲人的思念,前者如李白那首著名的《蜀道难》,其中表达对故乡的思念的诗句中就有“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后者更有李商隐的爱情名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所以,通过以上的斜阳、春雨、春风和杜鹃等等物象,通过他们的内涵和典故,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位楼中人是为思妇,她所思念的是在外久久未归的丈夫,这种思念随着春天的将尽和天色的将晚,更加深重。其“情正苦”的内涵不仅是思念亲人的苦情,也还包括自己青春将逝,坐愁红颜老的叹息。 由此看来,诗人没有用直接的表白,而是采用上述种种物象的暗示来表达,却使企盼离人早归的殷切之意显得更为含蓄婉曲,也使相思的凄苦表达得更为深沉感人。这种手法是词的特色,而在以直率、浅白的元人小令中并不多见。而在李致远的小令中,倒是多有这种以景现情或移情入景的表现手法,如: 梵宫、晚钟。落日蝉声送。半规凉月半帘风,骚客情尤重。何处楼台,笛声悲动?二毛斑秋夜永。楚峰,几重?遮不断相思梦。 (《朝天子·秋夜吟》) 晓来烟断香篝,春归绿遍芳洲,影乱风梳弱柳。迟迟清画,竹深时唤□勾。 (《越调·天净沙·离愁》) 红日嫩风摇翠柳,绿窗深烟暖香篝,怪来朝雨妒风流。二分春色去,一半杏花休,归期何太久? (《中吕·红绣鞋·晚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