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忍能对面为盗贼”一句,受到郭沫若先生的质疑:“使人吃惊的是他骂贫穷的孩子们为盗贼,孩子们拾取了被风刮走的茅草,究竟能拾取多少呢?亏得大诗人大声制止,喊得唇焦口燥。贫穷的孩子被骂为盗贼,自己的儿子却是娇儿,他在诉说自己的贫困,他却忘记了农民比他穷困百倍。”所以对此句有必要作个分析。
先来分析“忍能”二字。“忍能”《大学课本》注释为:“竟忍心这样当面作贼。能,这样。”而许多注释家一般都不作注,可能认为用不着加注。可以说《大学课本》所注并没错。“能”有作“这”讲的,如《阿弥陀经》讲经文有:“红嘴能深练尾长。”,今苏北有些地方的方言“能个”就是“这个”,“能块”就是“这块”,“能个东西”就是“这个东西”。拙作《游琥珀岩寺》结句:“此处堪长住,谁知我不能。”的“能”也是取“这样”的意思。
古“泥”纽字跟照系三等字相通,这是很好的证明。但也有他说,《说文》:“忍,能也。”,“忍”是“能”的同音同义词。“忍”中古音在“日”纽,上古音在“泥”纽,跟“能”同纽。“忍”在“文”部,“能”在“之”部“文”“之”通转。又,《吕氏春秋.审时》:“得时者忍饥。”注:“忍”犹“能”也。这也是音义同训。段玉裁注“忍”字:“凡敢于行曰能-----敢于止亦曰能。---敢于杀人谓之忍,敢于不杀人亦谓之忍。”因此,“忍”“能”同义,复用为的是强调群童“有胆量”,也就是“很敢”的意思。鲁迅诗句:“忍看朋辈成新鬼”,“忍”就是“敢”。“忍”作“敢”讲的还有:“忆人不忍语,衔恨独吞声。”(肖统《拟古》),类似的意思肖衍《襄阳蹋铜鞮歌》则写成“含情不能言,送别沽罗衣。”徐仁甫《广释词》说都作表示能力的“能”讲未始不可,但从两句诗的语言环境亦即从下文看,似乎以作“敢”讲为妥。
再来分析“盗贼”二字。“盗”、“贼”这里也是同义复词,半偷半抢,是语言词义的范例。
这句译成现代汉语是:“肆无忌惮地对着我做小强盗。”可见此句只是诗人在困顿之极对“南村群童”的一种戏骂罢了,郭沫若先生似是在有意曲解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