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79|回复: 12

[百家争鸣] 试论《离骚》的结构

[复制链接]

14

主题

42

回帖

36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4
发表于 2024-7-10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迄今为止,许多人对《离骚》结构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类似中学语文教学划分段落大意层面,把几个段落划在一起,仅仅因为它们在意义上关联比较密切,而把一个自然段与另一个自然段划分开,则是因为研究者认为它们在意义传达上发生转折。这种研究由于带着极大的主观任意性,因而一旦研究者的视角或对内容的理解发生变化,就需要修改、重新确定新的段落大意,其更严重的后果是直接掩盖了对其深层结构的探讨。
  “结构”是一种永恒不变的东西,而绝非只要主体观照视角稍变化就会随之改变的,或者说,那种很容易发生变化的表层结构根本不能称得上结构。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尽管其背景、情节、角色、语言可以发生变化,但其深层的结构关系却永远如一。从这一角度去审视屈原的《离骚》,其要探索的问题主要有二:一是如何从它之前的文学存在中找到一个本源意义上的结构;因为《离骚》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或无本之木;二是在此基础上分析《离骚》对其原型结构的改造或超越,正是由于这种改造与超越才成就了自立门派的骚体文学形式。当然,这两方面的探讨都是不限于情节与语言形式的,因为我们所关心的主要是深层结构上的关系变化或有无新的结构要素增加。

14

主题

42

回帖

36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4
 楼主| 发表于 2024-7-10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对《离骚》的结构探索之前,首先需要解决的仍是阐释语境的问题。这是因为不同语境往往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语义来。归纳一下以往有关者的研究,其对《离骚》的解读主要分为两种语境,其一是“神话语境”,即把《离骚》看作诗人想象的产物;其二是“历史语境”,把《离骚》当做真实的历史来理解。这种历史主义的研究,得到考古学、神话学与文化人类学等理论或明或暗的支持。
  在文化人类学研究者看来,在古代不存在与实用无关的审美活动,因此认定古代诗人的作品均非“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与现实、政治、社会等有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在这个意义上,屈赋中的“香草美人”就不可能是什么艺术想象,相反却是充满着强烈的影射功能或批评现实的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42

回帖

36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4
 楼主| 发表于 2024-7-10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翼枝叶之峻茂兮,原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
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
椒专佞以慢慆兮,摋又欲充夫佩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42

回帖

36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4
 楼主| 发表于 2024-7-10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它们明显都是对政治斗争中人物变质与形势风云突变的影射与痛语。尽管其中有些比较容易在史料中得以证实,有些由于文献不足征而只能聊备一说,但毫无疑问的是,它们远胜于从文学想象角度作出的种种苍白的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42

回帖

36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4
 楼主| 发表于 2024-7-10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少原本被视为不可理喻的“神话内容”或确凿无疑的“历史真实”,但如将它们置放于现代民俗学和人类学构成的“人类学语境”中,则会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方面,尽管说它们有想象的性质,但其本身更是原始人的真实想象,另一方面,尽管依然可以说它们是历史的再现,但其作为诗性智慧的真实则是迥异于前者的。
  如:“启九辩与九歌兮”,从神话语境出发,其大意即“启从天上偷下九辩与九歌”,而从民俗学的视野观之,则完全可将之阐释为“启从神庙取来九辩与九歌”运用于自己的朝堂之上。
还有人们一直把《离骚》看作是屈原的“自叙传”,从这个历史语境出发,“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等,就顺理成章地被看作他真的去“饮”“餐”坠露、落英,以及把“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理解为当时的屈原就是如此穿戴打扮的,但从文化人类学视的视角看,芰荷衣、芙蓉裳完全可能是古代世界中的“巫具”与“巫服”,而坠露、落英则更类似于巫师在行巫过程中使用的催化药物。
  由此可见,有什么样的语境,就会有什么样的语义。在这个意义上,只有把《离骚》的深层结构弄清楚,才能为研究提供一个可靠的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42

回帖

36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4
 楼主| 发表于 2024-7-10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离骚》不能借助文明时代的各种语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挖掘作为其历史本源的原型结构。对此古人的看法是《离骚》来源于“诗六义”,比如朱熹就是持这一观点。
  这里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在还原出“诗六义”的历史本源,使得朱熹的观点得以成立?对“诗六义”稍加考证,可以发现,其中的“比”在历史本源上乃周代六种诗体之一,而不是俗谓的“修饰技巧”、“艺术思维”或“创作手法”,“比”的历史形态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原始歌舞或仪式歌舞,与其他五诗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在形式上由两个异性主角构成,在功能上主要表达原始生殖崇拜与婚姻活动的“双人歌舞”。当然,由于这种歌舞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因而可以看作是中国最原始的戏剧形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万

主题

105万

回帖

386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大别山峰和《中华诗人》杂志社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860648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7-10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谨祝老师文祺,天天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9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11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7-12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林之风 发表于 2024-7-10 08:33
在对《离骚》的结构探索之前,首先需要解决的仍是阐释语境的问题。这是因为不同语境往往会产生完全不同的 ...

香草美人固然是骚体文学在意象层面的突出特点,但是这是有一定的渊源性。实际上,在诗经篇什中已经隐隐显现出用香草名花作为指向性寓意的迹象,楚辞中出现大量的香草美人意象,不能说没有受到诗经这一艺术特点的影响,只不过在诗经篇什中更多的是作为“比兴”手法存在而已。大概与春秋战国时代“用诗”在政治外交中的习惯而逐渐对南方楚辞文化产生了影响有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9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11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7-12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愚以为,文本结构内容解读只是表层性的,而本源结构解读更注重的作家创作在社会思想心理意识,反映在《离骚》这部伟大的作品上则更应该是楚地巫术文化、中原文化对南方楚地文化的隐形影响、上古文人心理意识、作家本身具有的心理情感意识以及屈原经历的政治遭际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9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11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7-12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林之风 发表于 2024-7-10 09:52
不少原本被视为不可理喻的“神话内容”或确凿无疑的“历史真实”,但如将它们置放于现代民俗学和人类学构 ...

很明显这是楚地巫祝文化对楚辞产生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1 09: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