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4-7-10 09:05 编辑
关于近体诗的押韵
产生于唐代的近体诗,其押韵继承了永明体的江东韵,即沈约等人发现了汉语四声而产生的平上去入四声韵。而产生于隋代的陆法言归纳的以历代之韵集大成的《切韵》,因过繁过细,诗人并不依其韵部193韵,仍依永明体的96韵。宋以后,由于全国人口的不断融合,方言的互相影响,其韵部的更不断归并,窄韵“三江”已归入“七阳”通押。其他邻韵如“十四寒”“十五删”“一仙”已互押,词韵就是证明。总之,由于东西南北人口的大融合,方言的互相影响,发音韵部越来越少是时代发展的趋势。虽然由于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满清统治者的倒行逆施,规定了只准用平水韵,诗人讥笑的“平生两四等,该死十三元”就是最辛辣的讽刺。到了民国,词韵入诗就已相当普遍,如毛泽东的《长征》,就是十四寒十五删通押。甚至用民国的“国音”将下平“十四侵”(独押)与上平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通甲,如朱德的《太行春感》。附: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太行春感 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 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 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 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