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宗昌(1881—1932),字效坤,山东掖县人,民初军阀头目。人生是典型的逆袭模式,家贫早孤,以流氓身份踏上历史舞台,此后陆续当过东北土匪、海参崴工头、奉系军阀、山东省省长,最后死于军阀内斗的刺客枪下。
张宗昌外号挺多,都不大好听,什么狗肉将军、混世魔王一类的。最传神的名号是“三不知将军”——兵不知多少,钱不知多少,姨太太不知多少,足见其能打能捞能风流之态。(其实他的姨太太数目后人还是知道的,《民国通俗演义》里有名有姓的就有40多个......)
小时候没读过啥书,当上山东省长后决定沾染一下孔圣人的斯文气息,拜清朝状元王寿增为师学习诗文。一番苦练后,功力大进,遂出版《效坤诗集》,集中多篇名作流传至今。以下分类摘抄数首,奇文共赏。
山水诗
游泰山
远看泰山黑糊糊,
上头细来下头粗。
如把泰山倒过来,
下头细来上头粗。
游大明湖
大明湖,明湖大,
大明湖里有荷花。
荷花上面有蛤蟆,
一戳一蹦跶。
游趵突泉
趵突泉,泉趵突,
三个眼子一般粗。
三股水,光咕嘟,
咕嘟咕嘟光咕嘟。
咏史诗
笑刘邦
听说项羽力拔山,
吓得刘邦就要窜。
不是俺家小张良,
奶奶的早已回沛县。
俺也写个大风歌
大炮开兮轰他娘,
威加海内兮回家乡。
数英雄兮张宗昌,
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咏物诗
天上闪电
忽见天上一火链,
好象玉皇要抽烟。
如果玉皇不抽烟,
为何又是一火链?
咏雪
什么东西天上飞,
东一堆来西一堆。
莫非玉皇盖金殿,
筛石灰呀筛石灰。
破冰歌
看见地上一条缝,
灌上凉水就上冻。
如果不是冻化了,
谁知这里有条缝!
叙事抒情诗
求雨
玉皇爷爷也姓张,
为啥为难俺张宗昌?
三天之内不下雨,
先扒龙皇庙,
再用大炮轰你娘。
无题
要问女人有几何,
俺也不知多少个。
昨天一孩喊俺爹,
不知他娘是哪个?
混蛋诗
你叫我去这样干,
他叫我去那样干。
真是一群大混蛋,
全都混你妈的蛋。
象张宗昌这样的诗人们习惯地称之为打油诗,打油诗是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清代翟灏在其《通俗编·文学·打油诗》中曾引张孜《雪诗》云:“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后世则称这类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的诗为“打油诗”。另外,有时作者作诗自嘲,或出于自谦,也称之为“打油诗”,譬如名如王力先生便把自己的诗作谦称为“打油诗”。
打油诗虽然不太讲究格律,也不注重对偶和平仄,但一定会是押韵,亦通常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组成。打油诗常被用来对社会百态作出嘲弄及讥讽,也可以作为谜语。
另一类诗体是杂体诗,所谓杂体诗是带有文字游戏性质的诗体。多从字形句法排列、声律或押韵等形式方面别出心裁,翻新变幻,情趣横生。如:回文诗、连环诗、叠字诗、藏头诗、数字诗、谜语诗、图案诗、阶梯诗、宝塔诗、地名诗、药名诗、三句半、智体诗、智趣诗、离合诗、盘中诗、剥皮诗、啰嗦诗、偷春体、藏春体、蜂腰体之类等等,实在是数不胜数。
打油诗、杂体诗或因为不拘数字、平仄和对仗,诗语浅露、直白甚至是粗俗、鄙陋,或因为流于文字游戏而不入主流诗学,这样的诗体适合于审美趣味不高的大众群体,但却跟传统国学精华的高雅之审美趣味相去甚远,所以,象打油诗、杂体诗这样的诗体我们有个粗略的印象就可以了,它们不是诗词文化的主流,也不是我们学习的主流,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遵循传承古典诗词文化、弘扬国学精髓的宗旨重点介绍格律诗、词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古风的一些基本常识。
求知、求乐、求健康是我们老干大学的宗旨,但为什么要跟大家说这些不入流的诗体呢?因为必须给大家一个交底,传承古典诗词文化、弘扬国学精髓的话好说,但做起来其实并不容易,学诗的过程并不总是充满趣味性而更多的是琐碎、枯燥的学习过程,尤其是讲解一些概念、理论的时候尤甚,所以,对于个别片面强调追求趣味性的学员来说,心理期望值不能太高,偶尔洒点葱花调剂一下口味是可以的,但不可能流连在这些诗体中不能自拨,我们思想上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既然称之为老干大学,所谓大学,学习的首先是诗词的基础知识,然后才谈得上求乐,这个乐是高雅的审美情趣之乐,这个乐是乐在传承古典诗词文化之乐,这个乐是弘扬国学精髓之乐,中国之诗学精神是抒情、言志,其是体现中国传统诗学中所蕴藏的精神价值与思想传统,并将中国诗学中的思想传统归结为一种中华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之一种知识意向、价值意向的国学精髓,所以,打油诗、杂体诗之类虽然往往更具有一种媚俗的趣味性但却是跟中国诗学之精神是相悖离的,这一点希望新学员能够有个清醒的认知。
补: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按:补上这段毛大序是为了说明中国诗学之精神是以人为本的精神,这种精神根植于儒家文化的精髓而传承、延续了二千多年,儒学的思想核心是入世,即是提倡个人修身和治理家国天下,所以就更多地体现出诗人关心历史、关心社会、关心民生的人文情怀和家国情怀,所以往往也就更多呈现出现实主义的内容之创作倾向;中国的思想体系主要由儒、释、道组成,释学由古代的印度传入后本土化,可能更多地关注个人灵魂深处的东西,所以注重释学的诗人所作的诗歌往往呈现出禅理的韵味;道学也是发源于中国本土的一个思想文化,道学的思想核心跟儒学正好相反,提倡的出世,说好听点是不问凡尘俗世或者说超凡脱俗,提倡高洁的个人修为,说难听点是悲观厌世隐遁山林而更多地关注于自我感受,所以往往也就更多地倾注于天道、自然、人性、人格这些比较脱离社会现实而更多地呈现出浪漫主义的内容之创作倾向;不过,人的思想感情很是复杂,以中国历史之悠久,人们很容易地接触各家思想而显得交互影响和相互渗透,所以在诗歌史上也就很难一概论而是显得百花齐放、多姿多彩。
但是,古代读书人的理想仍然是以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流的,这个主流思想自汉朝的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以来二千多年一直占着统治地位,所以在中国的诗歌史上影响力最大、最早的诗歌理论其实就是毛诗序,也所以从‘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这段话中所反映的以人为本的精神贯穿了整个中国诗歌史,这便是中国诗学之精神的主流。
又按:本帖为诗词班开学第一课讲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