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8|回复: 6

[诗词理论] 从毛诗序浅说中国的诗学精神

[复制链接]

63

主题

129

回帖

169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696
发表于 2024-9-12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景灏 于 2024-9-13 11:24 编辑

        毛诗序曰: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之所以说这段毛大序是为了说明中国诗学之精神是以人为本的精神,这种精神根植于儒家文化的精髓而传承、延续了二千多年,儒学的思想核心是入世,即是提倡个人修身和治理家国天下,所以就更多地体现出诗人关心历史、关心社会、关心民生的人文情怀和家国情怀,所以往往也就更多呈现出现实主义的内容之创作倾向;中国的思想体系主要由儒、释、道组成,释学由古代的印度传入后本土化,可能更多地关注个人灵魂深处的东西,所以注重释学的诗人所作的诗歌往往呈现出禅理的韵味;道学也是发源于中国本土的一个思想文化,道学的思想核心跟儒学正好相反,提倡的出世,说好听点是不问凡尘俗世或者说超凡脱俗,提倡高洁的个人修为,说难听点是悲观厌世隐遁山林而更多地关注于自我感受,所以往往也就更多地倾注于天道、自然、人性、人格这些比较脱离社会现实而更多地呈现出浪漫主义的内容创作倾向;不过,人的思想感情很是复杂,以中国历史之悠久,人们很容易地接触各家思想而显得交互影响和相互渗透,这样的交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甚至也包含了本土化的神学体系、政治体系和其它宗教体系,所以在诗歌史上也就很难一概论而是显得百花齐放、多姿多彩。

       但是,古代读书人的理想毕竟是以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流的,这个主流思想自汉朝的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以来二千多年一直占着统治地位,所以在中国的诗歌史上影响力最大、最早的诗歌理论其实就是毛诗序,也所以从‘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这段话中所反映的以人为本的精神贯穿了整个中国诗歌史,这便是中国诗学之精神的主流

       从中国诗歌史的大体来看,无论是叙事、咏物、状景、喻理等无不反映、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诗学精神,很少见到单纯为了描写物品而描写的咏物诗词,也很少见到单纯为了描写景象而描写的诗词,大致来说,无论是咏物、状景、喻理背后都是有人的思想、情感蕴含其中,无外是相当明显和比较隐藏而已。就描写景象而言,大多数是体现情景交融或景理和谐的境界,譬如描写景象早发白帝城,表面看好象是描写景象,但其所隐含的其实是表达诗人欢快的情感;又譬如贺之章的咏柳,表面上是在描写柳树,但其所隐含的其实是表达诗人对春天的愉悦之情;又譬如映日荷花别样红,全诗表面看好象都是在描写西湖景象,但结合诗题上去品悟的话却是在谏劝好友还是留在皇帝身边比较有前途;景理和谐如登鹳雀楼、题西林壁、观书有感之类,描写社会现实的悯农二首、蚕妇、陇西行四首其二及历史上无数的咏史、叙事诗、讽刺诗等等均无不折射出了以人为本的诗学精神。

      从诗心上来说,作为中国诗论范畴的“诗心”,从传统文化看可以概括为一种融会了中国儒、道、禅的“道德心”、“智慧心”的,以审美情感为特质,以自然无为、超脱自由为特征的审美胸怀。


      “诗心”是诗人、艺术家创构艺术意境的一种审美心灵境界,在人生实践上也是成就一个人审美人格、创造艺术人生的心理条件,两者是统一的。诗人、艺术家只有自觉培养并拥有一颗融会了“道德心”、“智慧心”的,充满人生关怀和社会关怀的热情,以自然无为、超脱自由为特征的“诗心”——既能像屈原、杜甫那样“执着”地以真情去审视世道的沧桑、生命的悲欢,也能像庄子那样超脱潇洒,像陶渊明那样悠然自得……达到这种“诗心”的境界,才是真正达成了审美的人格境界、人生境界。这样的诗人、艺术家,就能够在诗歌创作中创构出情景交融、物我贯通、虚实相生、有限与无限相统一,深刻表现宇宙人生真谛的具有广阔想象空间的艺术意境。


       中国诗人的诗心有以下主要几个方面1,中国诗人的诗心是天地自然之心;2,中国诗人的诗心是真善美的道德之心;3,中国诗人的诗心是江山社稷之心;4,中国诗人的诗心是为生民立命之心;5,中国诗人的诗心是穿透历史的继往开来之心。这几个方面都跟儒、释、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最重要的仍然是体现出了受儒家思想的深度浸淫之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

       总之,通过考察中国史的大略和明白了中国诗学精神的大略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阅读、理解中国的诗学文化及指引我们学习和创作方向。

:本帖是主要针对诗词班的学员而发,因为发现一些初学者往往有单纯为描写而描写、单纯为状物而状物的现象而不知描景状物要体现出人的思想、情感来。

①摘引自柯汉琳论“诗心”
摘引自柯汉琳论“诗心”

5449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11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9-12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人为本的精神贯穿了整个中国诗歌史,这便是中国诗学之精神的主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主题

129

回帖

169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69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2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扬之水 发表于 2024-9-12 20:34
以人为本的精神贯穿了整个中国诗歌史,这便是中国诗学之精神的主流。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诗论范畴的“诗心”,从传统文化看,可以概括为一种融会了中国儒、道、禅的“道德心”、“智慧心”的,以审美情感为特质,以自然无为、超脱自由为特征的审美胸怀。

必须指出,“诗心”是诗人、艺术家创构艺术意境的一种审美心灵境界,在人生实践上也是成就一个人审美人格、创造艺术人生的心理条件,两者是统一的。诗人、艺术家只有自觉培养并拥有一颗融会了“道德心”、“智慧心”的,充满人生关怀和社会关怀的热情,以自然无为、超脱自由为特征的“诗心”——既能像屈原、杜甫那样“执着”地以真情去审视世道的沧桑、生命的悲欢,也能像庄子那样超脱潇洒,像陶渊明那样悠然自得……达到这种“诗心”的境界,才是真正达成了审美的人格境界、人生境界。这样的诗人、艺术家,就能够在诗歌创作中创构出情景交融、物我贯通、虚实相生、有限与无限相统一,深刻表现宇宙人生真谛的具有广阔想象空间的艺术意境。

刚刚看了先生转载的论“诗心”,摘了两小段,看来拙作还是能基本与论“诗心”的作者不谋而合。

问候先生晚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9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11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9-12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4-9-12 21:11 编辑

儒家思想与其说是哲学,倒不如说是政治实用主义学说,中国古代真正的哲学应该是道家与释家,其它诸子百家学说大都是实用主义思想(名家是辩证法)。秦王朝作为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之所以短命,与其说是始皇帝的残酷统治(根源于商鞅建立的法家法派),还不如说是统治阶层没有在政治思想上认识到儒家思想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上层统治思想意识上的错误。反观汉代,正是吸取了秦王朝失败的根源,董仲舒建立的脱胎于儒家的德教思想(独尊儒术)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东晋之后的南北朝朝代更迭频繁也是因为以儒家政治思想为基础的王朝政治思想体系不够稳固。隋代是大一统王朝,可惜因为隋炀帝过于“野性化”统治不让人民休养生息(违背儒家以民为本宗旨)而最终二帝而亡。元代历史也很短,主要是因为马上民族对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正统接受不够;反观清代,“满含一家”却是明智的政治思想意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9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11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9-12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4-9-12 21:08 编辑

以民为本是儒家诗学思想,而以人为本则是融通了儒释道的诗学思想,两则有区别,但都是中国诗学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主题

129

回帖

169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69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2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扬之水 发表于 2024-9-12 21:04
以民为本是儒家诗学思想,而以人为本则是融通了儒释道的诗学思想,两则有区别,但都是中国诗学精神。 ...

谢谢先生,主帖修改了一下,主要是参考了论‘诗心’一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9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11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9-12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景灏 发表于 2024-9-12 21:15
谢谢先生,主帖修改了一下,主要是参考了论‘诗心’一文

与智者交流,与先生交流很是愉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1 10: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