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寒水烈冰 于 2024-10-12 12:20 编辑
浅谈诗词的创作
说起诗词的创作,就避不过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文字,以及诗词的立意、选材、情感与格律。
文字是诗词的元素,诗词是文字的载体。诗词的优劣与否,取决于文字所组合构建的意像世界,亦即是意境。一般来说,一首好的诗词必定会是格调高雅,韵律谐和,用词考究,比如苏东坡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谓格高、律谐,即是如此。另在遣词方面,有人喜欢故作高深,以为越诲涩就越显的自己知识渊博,殊不知,正因此,会使诗词的气脉不畅,形成“隔语”,这是诗词之大忌。你再看东坡此词,词句如涓涓流水,浅显易懂,韵律优美,气脉畅达,雅之极也!
立意,是诗词创作的灵魂。它决定了一首诗词创作的方向、格调,最忌附庸风雅,牵强造作,无病呻吟。比如同样是中秋诗词,立意思乡,有人为作诗而作诗,没有真情实感,免强凑句,“为赋新词强说愁”;有人却可以以时代为背景,老坛装新酒,推陈出新,越古人而再现亮点,如此一来,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素材,是诗词创作的体魄。素材来源于生活,一个好的诗人,往往具备善于捕捉身边的事物,然后经过加工、再创作,这样就成为了诗词创作的素材。素材,提炼的过程最忌用劲过猛,曝漏大量的人工痕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才是最高境界。素材服务于立意,二者相辅相成,以更好的达情表意。所以,在选材的过程中,往往体现的是一个诗人的眼界与气度,以及匠心独运的技巧。
情感,是诗词创作的血脉,它贯穿于一首诗词的始终。诗词创作的最初目的,就是用来表“情”的。无论诗词创作的风格,或婉约、或豪放,却独独少不了一个“情”字。我认为,和读者达成共鸣的是贯穿诗词始终的“情”,只此一途。那怎样来表“情”呢?表“情”的方式可谓千万种,但是殊途同归,或主观直接,以“有我”之境直接喧染,以情御文,一泻如注;或客观含蓄,以“无我”之境隐诲蕴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景语即情语)。
格律,是诗词的乐谱。在古代,诗词是用来歌唱的,不同的词牌,不同的唱法,所以必须遵循诗词的平仄格律来创作。唐朝以前,古体诗创作极为盛行。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平仄不太讲究,押韵比较宽范,对创作思维的束缚很小。至唐初,慢慢兴起了近体诗,如绝句、律诗,其创作必须遵循其平仄
格律,包括宋代兴起的词牌,就这样一直延续到现在,以致于现代很多人反对按格律创作诗词。毕竟格律诗词的创作难度很高,对思维发散的束缚很大,极大的影响了创作自由。但也有大多数人还是强调必须遵循格律诗词的创作规则,毕竟无规矩不成方圆嘛。关于格律诗词的遵与破,现在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这些诗词创作爱好者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砥砺前行。现在比较认可的规则是只要标注律、绝、词牌的,就必须按格律创作,若有好句,也可宽范对待。
以上是我近年来对于诗词创作的一点体会,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诗友指拙为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