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0·组诗系列七律·81·战神弼马履职天(普度众生)·十二文
文/九文-2024-11-29-11:00-作于南京一中
六度万行精进净,三清亿颂苦修勤。
参禅打坐金莲悟,持戒禁言玉律闻。
忍辱布施应负重,明心见性鉴思殷。
破除五蕴皆空是,般若行深彼岸欣。
注释:
六度万行:
是指菩萨修行的六种行持,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这些方法帮助修行者逐步去除烦恼,达到心灵的净化。
布施:
指无私奉献,包括财布施(舍财物,属于低级层次,不能从精神层面引领众生通过大乘佛学理论与法门的修行使得众生消除往生所有的业障而最终登上彼岸回归西方极乐世界)、法布施(传授佛法,属于精神层面高层次的法布施活动,如传播佛学理论知识和念经,让愚昧的众生明白佛理和修行的法门以及修行方向和修行的最高目标)和无畏布施(帮助他人消除恐惧)。
持戒:指遵守佛教戒律,包含五戒、十戒、菩萨戒等,培养修行者的道德品质,消除恶行。
忍辱:
指忍受他人的侮辱和打击,不生嗔恨心,培养修行者的耐心和毅力。
精进:
指勤奋修行,不断努力,克服困难,迅速成就佛果。
禅定:
指冥想,修炼心性,去除杂念,达到心灵的平静。
智慧:
指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认识到世界的本质,摆脱烦恼。
这些方法不仅在佛教修行中具有重要意义,还对现代社会的个人成长和心灵净化有指导作用。
鉴思殷:
即“殷鉴”的化用,出自·《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意思是殷人灭夏,殷人的子孙应该以夏的灭亡作为鉴戒。后用来泛指可以作为后人鉴戒的前人失败的事。
般若行深:
即出自佛教语“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一)关于“深般若”的见解
有的学者将“深般若”连起来解,认为“深般若”即是妙智慧,与浅般若(小乘四谛、十二因缘)相对应。浅般若被视为是修析空观的有相法,而深般若是无相法。这种观点认为唯有真正的妙智慧(深般若),才能够达到涅槃的彼岸,那些执着于分析有形有相的色法和无形无相的心法之人(停留在浅般若层面),是绝对难以到达涅槃彼岸的,因为他们执着于人我、执着于法等一切有形之相,根本就不可能达到无相的涅槃境界。
(二)从修行境界角度的见解
部分学者认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所描述的是一种非常高深的修行境界,不是一般人轻易能够达到的。这种境界是观自在菩萨这样候补佛位的“等觉菩萨”才能达到的当下修行境界的即刻显现。一般人由于没有破除掉心中所有的分别、执着之心,没有戒绝心身的习气,所以难以领悟到如来智慧之海的真谛,也就难以达到这种深度证入般若智慧的境界。而对于那些有志于修行的人来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这句话虽然文辞浅显易懂,但其义理颇深,可以常证常新,在不断的修行过程中持续获得进益与智慧。
(三)从不同修行法门关联角度的见解
有些学者将“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与具体的修行法门联系起来理解。例如将其视为一种禅那的思维修,是一种在思维层面深入进行的修行方式。通过不断地思维、体悟般若智慧的内涵,达到深度的修行状态。同时,也有学者认为这与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等具体法门相关联,在这些法门的修行实践中,逐步实现“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修行境界,不同的修行法门都是通向这种深度修行般若智慧的不同路径。
波罗蜜或波罗蜜多的意思:
是佛教教义名词。全译“波罗蜜多”,意译“到彼岸”、“度彼岸”、“度无极”、“度”等。谓从生死迷界的此岸到达解脱涅槃的彼岸。 所以波罗蜜,谓渡彼岸之法也。
渡彼岸者,由以妄为我,随心四相流转造作恶业,身处苦海而不自知的状态脱离,恢复本有的觉知、慈悲、以及功德,大悲普施疗苦众生无有疲厌。
如《无量义经》: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在世、若灭度后,得闻是经,欢喜、信乐,生希有心,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如法修行,发菩提心,起诸善根,兴大悲意,欲度一切苦恼众生,虽未修行六波罗蜜,六波罗蜜自然在前,即于是身得无生忍,生死烦恼一时断坏,即升第七地与大菩萨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