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1·组诗系列七律·141·战神弼马履职天(普度众生)·十三元
文/九文-2024-12-19-10:30-作于南京一中
调伏众生问世尊,妖魔五浊恶昏昏。
光明云彩金光照,般若波罗蜜智存。
佛法加持三宝护,菩提绽放万花翻。
慈悲喜舍云雷讯,出世欢天拜佛门。
注释:
“五浊”:
“五浊”由“五”和“浊”两个字组成,其中“五”可以理解为手指,代表人的五脏,进而引申为全身;“浊”则表示不纯净、不清洁的意思。因此,“五浊”整体上用来形容人的心思、品行等方面不纯洁、不清白。
“五浊”的具体内容:
劫浊:指在减劫(人类寿命次第减短的时代)中,由于各种灾难频发,如饥馑、疾疫、刀兵等,导致世界众生遭受苦难。
见浊:正法已灭,像法渐起,邪法转生,导致人们产生错误的见解,不修善道。
烦恼浊:众生多贪欲、悭贪斗诤等烦恼,扰乱心神4。
众生浊:由于生死轮回不止,众生的知见和业运不断变化,导致世界充满烦恼痛苦。
命浊:人寿逐渐减少,百岁者稀少,生命短暂且充满不确定性和苦难。
“五浊”的使用场景和例子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批评人的道德品质不高、行为不端正的情况。例如:“他的行为举止五浊不纯,不值得信任。这个人心思五浊,经不起诱惑。”
“五浊”的故事起源:
关于“五浊”的故事起源,可以在《庄子·外物》中找到。故事中,一个人因为一块玉石划伤了他的斧子并使水变浑浊,从而认为这块玉石是五浊之物。这个故事象征着人的行为和思想如果不纯洁,就会给周围带来负面影响。
“五浊”在佛教中的深层含义:
在佛教中,“五浊”不仅是描述一个充满苦难的世界现象,更是指在这个世界中,众生由于无知和烦恼,无法看清真相,从而陷入痛苦和无明的循环。特别是《佛说阿弥陀经》中提到,即使在这样一个五浊恶世中,释迦牟尼佛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体现了佛教对于智慧和慈悲的强调。
总之,“五浊”不仅是一个描述世界现象的词汇,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人类内心的烦恼和无明,以及佛教对于解脱和智慧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