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先复习上一讲的学习内容: 一、骈赋 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骈赋,又称“俳赋”。骈+赋,就是由骈对构成的赋体,其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两句成联,但句式灵活,多用虚词,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韵自然和谐。骈赋的体制特点是,通篇对联,技巧出新;炼词熔典,讲究一定声律;犹如对联串缀成文。骈赋,顾名思义,就是以骈句为主要特色的赋体文章。骈赋,就是有韵的骈体文。 概括骈赋的定义:"具骈文要点而又押韵者称骈赋。"有韵者为骈赋,属于「诗」类;无韵者为骈文,属于「文」类。 二、骈赋的用韵 1、押韵 “韵”是赋的组成要素之一,骈赋的句脚的押韵和诗歌的押韵一样,有其自身的规律。骈赋在偶数句用韵,也就是说一般在句子划句号的地方要押韵。反之:就是画逗号、分号的地方一般不押韵。 散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骈文的散句是,可走马蹄也可不走马蹄。骈赋若尾字是虚字,在虚字前的那个字押韵;隔句四句,第四句尾字押韵,中间分号前那一句不押韵。 骈赋的押韵总结如下: (1) 都是偶数句用韵,又叫隔一句用韵。(隔句中的分句不算,一个隔句只能押韵一次) (2)韵字连用的情况,即奇数句押韵的情况也有。一般是在开篇或换韵的时候用。 (3)押仄韵时,合并使用韵部的情况比较多,但合用习惯不超过《词林正韵》。(现代作赋用韵不外乎用平水韵,词林正韵,今韵三种,我们统一用《平水韵》和《词林正韵》,但两部韵书不能混押。) (4)押仄韵时,骈对上多以四声为用,可以在上、去、入三种声调中变化相对,而押平韵时,就只能以仄声相对,这跟诗韵相同。 (5)在骈赋中,当句末是语气词时,往往是语气词的前一个字用韵。(如:又何必陶长沙博局之投,正当师袁彦道布帽之掷也”。——李清照《打马赋》) (6)散句是否入韵,可押可不押。 (7)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8)忌重复使用韵字。 2、换韵:换韵有四点要强调: (1)一般是段落换韵,也就是说一个段落换一个韵。 (2)可以是段落中换韵。 (3)换韵时,一是不宜平声韵转平声韵,仄声韵转仄声韵,无论是用平声韵还是仄声韵,都尽量做到句脚字平仄相对。(古人用的是平上去入,不是平仄。) (4)段中有换韵的地方,换韵的句子前面一般要加提引词,换段、换内容同样要加提引词。(注意:是一般) 三、骈赋中各种句式的运用 1、壮句:壮句的使用,通常要辅以引发、承接及过渡词语。按一些旧塾的说法,壮句气紧促,若赋,则落韵密,宜在关窍处,忌多。 2、紧句:它在一篇骈律赋或骈文中,既可用于开篇发端,亦可以使用于任何段落,无定式。但是忌连用,否则会见呆板。 3、长句:长句通常在5-9字之间,这是唐宋文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而得来的经验。长句的运用总结如下: ①长句:整篇里面的长句的字数要变化。 ②长句常用于关键部分的前奏与铺垫。一般不在开篇使用。 ③长句通常是5-9字之间,一句之中,若长过9字,则难通读,这符合汉语咏读的习惯。 4、隔句 隔句对常是一篇骈赋律赋的重点,由于有诵读至分句停顿的特点,故极易调动文章气氛。加上字数多,容量大,无论是写景抒情皆可出文采。 ①隔句最多两个挨在一起,千万别多,同时隔句的类型也要变化。 ②隔句字数比较多,因为韵字相隔的比较远,所以一个隔句写完了就换另一种隔句。 5、漫句 漫句的使用,既可以引发感慨,亦可以执笔点睛。可用于开篇和结尾。 6、其他: 标点符号的使用要正确,四字句以上都要加虚词,灵活运用我们学过的八个虚词:而、之、以、于、为、其、则、乎,不能一篇文章中虚词没有变化;提引词的运用要灵活,一是换韵的时候要加提引词 ;二是换段、换内容的时候要加提引词;三是壮句前要提引词。 强调骈赋的几个基本概念: 1、骈赋只要求押韵不需走马蹄;仅当使用隔句时, 要走马蹄。 2、散句可以不押韵,但是全篇散句太多,又会使骈赋不骈,所以散句不宜过多。骈赋若是既要押韵又全篇走马蹄,是不可能的。 上节课的内容先简单回顾到这里,我们前面对骈句的各种句式以及骈句句式的训练也做了详细介绍。 清朝余丙照在《赋学指南》中说: 1.国朝律赋选本林立,是集专为初学计,不得不细为指示,先引佳联,所以讲句法也;次引佳段,所以讲段法也;后引全篇,所以讲篇法也。 2.集中各条所引各联,原取其句法之佳,其立意有在题前、题后不一,不得以不合题面薄之。 3.集中所引各段亦有前后部位不同,故必注以第几段,示毋凌躐(躐:liè 形声。从足,巤(liè)声。本义:逾越))也。
下面我们开始今晚的学习内容:骈赋段落技法指导 作赋,不是简单地用几个规范的句式造几个华美的联句,如果几个段落都在写景,或者重复讲述一件事,或几个段落像是一排板凳一样平等的排列着,看不出主次,看不到升华,哪怕典引用的也十分恰当,会让人觉得是在拼对联,全文就像一盘散沙。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需要在已经掌握了平仄、句式的一些基本要领之上,去了解骈赋创作的章法。骈赋是集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的文学体裁,段意的主次,详简安排顺序等因素决定骈体文的成败。当然,骈赋没有千篇一律的布局,对于初学者而言,一定要打好章法结构基础,待熟练以后,我们的赋文创作才能得心应手。 骈赋是由段落组成的,几个段落怎么有机地组合,怎么上下连接,将直接关系到脉络是否通畅。一般来说,骈体文分四个大段落,“头、项、腹、尾”四个部分,其实就是起承转合四个部分。
下面我们要交流的是今天第一个内容:首段(头)技法。
一、首段技法指导(起) (一)《赋学指南》首段技法 赋之首段,与文之起讲同,起手之法,或直起,或陪起,或题前起,或对起,或翻起,或颂扬起。通段或暗笼,或明擒,或用古体。 1、直起 其法单刀直入,原题而起,务要简老。有高唱入云之概,古题多用此法。 例一:唐肇垚yáo《米颠拜石为兄赋》: 米襄阳人品高超,学有根柢。好古情殷,嗜奇以礼。惟怪石之嵯峨,乃订交为昆弟。向峰峦以举手,端因一卷之多;肃冠带而折腰,不为五斗之米。 例二:鲍桂星《查客至斗牛赋》: 龙伯之津,谷王之壤。有灵查焉,与波下上。海月为舷,天风为桨。非桂非松,独来独往。朝浮碧澥,随日驭以迟迟;夕泛银河,拂星旗之两两。此《博物志》之异闻,张茂先得之想象者也。(纱山:横空而起,劲气直达,潇洒出尘,雅与题称) 例三:李程《日五色赋》 以“日丽九华,圣符土德”为韵 德动天鉴,祥开日华。守三光而效祉,彰五色而可嘉。验瑞典之所应,知淳风之不遐。禀以阳精,体乾爻于君位;昭夫上德,表王气于皇家。 2、陪起 其法借他件与本题相类者陪起,贵雅切而忌俗泛。 如:贾洪《巢燕睇赋》: 饧(xíng)箫乍弄,社鼓频敲。莺流树杪,蝶醉花稍。有双双之燕子,睇一一之堂坸。碧映前溪,春色二分未过;鸟寻旧巷,香泥数点轻抛。趁梨花寒食之天,遥瞻故垒;借芳草江南之地,逼抅新巢。 又如:王昶《麦浪赋》: 若夫榆钱散荚,柳线垂丝。浓烟着树,暗水平池。惟来牟之粒粒,遍陇亩之离离。未割黄云于北陌,先浮翠浪于东菑。谷雨连番,暖绉干重之縠;梅风几阵,晴添万顷之漪。 3、题前起 其法从题前一层,纡yū徐而入,所谓题前排场也。要与题有关会得机势。 如:鲍桂星《流云吐华月赋》: 冻雨初歇,空山早秋。池边雁语,竹外莺流。三株两株之树,一间半间之楼。有吟诗者,曰韦苏州。几阵疏风,乍辞纨扇;一帘秋雨,才上银钩。倚槛低徊,迟檐端之素魄;停琴延伫,盻屋角之晶球。时则月犹未上也,而先玩夫云影之夷犹。 又如:杨昌光《碧筒杯赋》: 地满烟霞,人耽泉石。渡口搴裳,溪头蜡屐。吴歌缓唱,花不簪红;邻瓮初开,筒惟借碧。十里芳尘隔断,苹花渚外曾系金羁;三更画舫撑来,莲子塘西平铺瑶席。 4、对起 其法开手二句,即将题字分点对起,有双峰插霄汉之势,承笔务须融浑,归并—路,乃见紧密。 如:陈章《风不鸣条赋》: 风之起兮,不触而起。条之应兮,有动无声。察微祥于生植,表静理于承平。轻摇而晓露初滴;暗袅而春鸠转鸣。入杨园而若舞,拂花径而如迎。 又如:孔毓yù 芝《谏果赋》: 谏还余草,果亦分枝。占美名于感擘bò,传别种于波斯。尝口一番,余芳尚烈;沃心几遍,得味偏迟。自岭南之撷秀,佐砚北之清思。曩时翠颗初盈,叶惟沃若;今日红盐乍落,风正凄其。 5、翻起 其法从题之翻面,腾跃而起,起法中至能得势之法。有跌到正面作顺落者,有跌到正面作反落者,总要气足神旺,有一落千丈之势方妙。 如:朱襄《人情以为田赋》: 将欲方圆并治,动静交修。以一人抚万国,卜万岁而千秋。则必以心为谷种,情譬田畴。务莠稂之尽去,更螟螣之不留。何尝舍己从人,存畛域畦町之见;须识深耕概种,类稻粱黍稷之收。 又如:熊大音《荧光照字赋》: 将欲怡情艺圃,奋志书城。三冬史足,五夜经横。则必焚膏静室,剪烛残更。南油列炬,西漆添檠。撤得金莲,好供十年之读;吹将藜杖,还生四壁之明。即令继晷无资,亦为爱夫邻壁;谁说余光难借,致有取于宵行。 6、颂扬起 其法务须说得冠冕堂皇,与题关切。不可泛作颂扬,徒形通套。 如:吴锡麒《登春台赋》: 圣天子垂拱有年,锡敷无外。至洽馨香,湛恩汪濊huì。民则变而时雍,岁则富而有赖。星云烂处,衢尽游康;风雨调时,阶还履泰。只觉人登寿域,华同虞帝之重;岂惟天作高山,荒自周王之太。 又如:李汝霖《兕觥 sì gōng赋》: 圣寿遐昌,帝龄茂积。保艾乐其无疆,单厚俾其多益。卷阿凤翙,更增弥性之词;湛露龙光,咸沐醉归之泽。综千秋以献鉴,臣哉邻哉;颂万寿以称觞,彼亦此亦。 7、暗笼 其法或浑写题意,或借映题面,虽不必明点题字,而全题在握。但前段暗笼,次段必须明点。 如:冯嘉谷《吹箫乞食赋》: 竹孔音流,芦中人起。(起势超卓,对仗精工)方释甲于荆门,旋呼庚于梅里。忽作断肠之响,是诚何心;如闻枵(xiāo)腹之声,不堪盈耳。韵传深巷,剧怜末路英雄;调倚长街,谁识固穷君子。(开篇紧句暗喻“萧”字,后接六字长句,点明伍子胥的现状。接着一个轻隔连着一个重隔,描述啸声与对伍子胥的感慨。) 又如:周召南《龙文百斛鼎赋》: 才高艺苑,品重儒宗。厂堂皇之经席,逞错落之词锋。落成满纸云烟,何须击钵;散得盈篇珠玉,竟欲撞钟。八斗才多,只觉言言吐凤;千钧笔健,直教字字雕龙。(冠冕堂皇,饶有兴会,关合处俱见匠心) 8、明擒 其法明将题字破碎点出。不必蒙头盖面,自觉头角峥嵘,但要生出意义,不可率易写出。 如:华文杏《闰端午赋》: 术羹再献,菖剑重垂。悬犹桃印,厄认杨枝。惟闰月之既至,洽端午之良时。芳可醉心,更酿治聋之酒;柔看系臂,重拈续命之丝。管吹午律之音,凤添一羽;日次井星之舍,斗指两岐。 又如:冯嘉谷《项羽垓下闻楚歌赋》: 天意兴刘,人心失项。八年之霸业空图,百战之威名莫讲。重围垓下,惊闻白雪阳春;起饮帐中,愁绝荒原断港。当日鸿门贻误,徒然欲决雌雄;此时鱼网密张,任尔相持鹬蚌。(起首八字,堪定通篇。余亦苍苍凉凉,慷慨以当,真令重瞳子不堪回首) 9、古体 其法命意遣词,总要烹炼而出,动与古会,不落恒蹊为贵。 如:杨昌光《秋虫赋》: 箫管何处,秋来则闻。沙黄千里,草白一村。缭绕豆花之架,迷离枫树之根。和风声兮淅沥,怅月色兮黄昏。寒窗梦醒,哀怨休论。 又如:吴锡麒《芦花赋》: 苍然秋色,渺尔秋波。相思不已,相望如何。但见薄暝徐添,空烟若积。絮絮摇晨,花花荡夕。掩明镜于中央,失轻鸥于咫尺。凄生九月之寒,斜卷半江之白。 以上九种首段起法,是非常的详细明了,为了让大家更轻松的掌握首段起法,再介绍几种首段起法: (二)其他首段技法指导 1、开篇实起法 这种起法多以一两句散句起笔,要求是直接点明主题。 例一:《威凤赋》(唐•唐太宗) 有一威凤,憩qì 翮hé朝阳。晨游紫雾,夕饮玄霜。资长风以举翰,戾天衢而远翔。 “有一威凤,憩翮朝阳”是散句,这句直接点明主题,就是开篇实起法。实起法就是开门见山。 例二:《鹦鹉赋》(汉朝•祢衡) 惟西域之灵鸟,挺自然之奇姿。体金精之妙质,合火德之明辉。性辩慧而能言兮,才聪明以识机。故其嬉游高峻,栖跱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绀趾丹嘴,绿衣翠矜。采采丽容,咬咬好音。虽同于羽毛,固殊志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德于众禽! 以上言鹦鹉体原性情,而“惟西域之灵鸟,挺自然之奇姿。”这就是直入主题,点明鹦鹉,是咏赞“鸟之形质美”,即从多个侧面用多种手法描绘赞美鹦鹉鸟的超凡不俗。先写其丽容丽姿,再写鸟的聪明辩慧和情趣之高洁。如此便收得一箭双雕:既显扬出鹦鹉鸟之奇美,又暗示自己志向的高超和才智的出众。 《鹦鹉赋》堪称汉以来顶尖级的赋体佳作,鹦鹉洲也因此享有盛名。比如唐代诗人崔颢那首绝妙的《黄鹤楼》里就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的名句。大诗人李白流放夜郎途中被赦返回时,眼望鹦鹉洲而触景生情便也吟得《望鹦鹉洲悲祢衡》,对作者祢衡的钦慕怜惜之情尽染笔端:“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鸷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 例三:《小雪赋》(以「寒律变时,因风有渐」为韵) (唐•林滋) 伟兹雪之霏霏,应元冥而不失其期。赋象于虹藏之日,成形于冰冻之时。委地则微,庶表三冬之候;翻空虽小,那无六出之姿。当其寒气初升,阴风始变。既淅沥于遥野,却飘飖于广甸。边城一望,龙山之净色犹晞(xī,干);上苑再瞻,凤阙(凤阙,皇宫)之清光未遍。 其开篇为散句,点明下雪的季节,简明扼要,直入主题,首句即把题面“雪”字嵌入。直点题意中的“小”字和雪的形态。本段了了几笔就把下雪的季节、形成的原因和形态清楚而轻松的写了明白。 例四:阳冰赋(以「海上沙前,光耀清景」为韵)(唐•林滋) 考庶物於朱垠,得阳冰於碧海。托巨浸以潜结,泛惊波而长在。坚乎自得,峨峨之素色宁亏;涣若无虞,皎皎之清光讵改。始其孕太阴之精,因积水而成。 其开篇“考庶物於朱垠,得阳冰於碧海。”以骈对的形式,开门见山,点明主题“阳冰”。 例五:《秋霖赋》(唐•卢照邻) 览万物兮,切独悲此秋霖。风横天而瑟瑟,云覆海以沉沉。居人对之忧不解,行客见之思已深。若乃千里埋烟,百尘涵潦,青苔被壁,绿萍生道。借如尼父去鲁,围陈畏匡,将居不爨(cuàn),欲济无梁。长栉zhì风以沐雨,永栖栖以遑遑。及夫屈平既放,登高一望,湛湛江水,悠悠千里,泣故国之长楸(qiū),见玄云之四起。 嗟乎!子卿北海,伏波南川,金河别雁,铜柱辞鸢(yuān)。眺穷阴兮断地,看积水兮连天。别有东国儒生,西都才客,屋满铅椠(qiàn),家虚担石。玉为粒兮桂为薪,堂有琴兮室无人。抗高情而出俗,驰精义以入神。论有能鸣之雁,书成已泣之麟。睹皇天之淫溢,孰能不隅坐而含嚬! 若夫绣毂银鞍,金床玉盘,坐卧珠璧,左右罗纨,流酒为海,积肉为峦,睹襄陵与昏垫,曾不辍乎此欢?岂知夫尧禹之癯(qú)瘠,而孔墨之艰难。 这篇赋中,“览万物兮,切独悲此秋霖。”就是开篇实起法。 例六:唐朝•翟楚贤《天行健赋》 (以“天德以阳,故能行健”为韵) 大哉乾元,神不可测,其内也刚,其外也直。直所以保合太和,刚所以运行不息,故王者奉之而垂化,君子体之而进德者也。 原夫天者乾之形,乾者天之名,用九以则,得一而清。名也者纯阳之经,形也者太无之精,语其动兮,孰知其动,语其行兮,孰知其行。得不详其所由,稽其所以,历土圭以穷妙,因浑仪而探理。左出右没,不行则何以变三辰之度;上腾下降,不动则何以为万物之始?履柔兮居常,配坤兮秉阳。笠也谁覆?亏也谁张?四德虽具,未足以拟议;“十翼”虽广,未足以披攘。 微乎哉!得於幽者道,盛乎哉,得於道者王。绵绵若存,户枢不蠹,较之则火井易灭,当之则金?尼难固。持刚靡失,既兼柔克之资;用壮罔亏,亦取易知之故。 是以为君为首,为金为冰,杳冥兮不虑乎盈缩,寂寥兮何於骞崩。喻彼成形,是显飞龙之象;旌其致远,且推良马之能,且夫天也者阳,乾也者健。窥之於里,则其象历历;瞻之无表,则其容??。不言非涉於可名,不拔方知乎善建。大道非物,岂容娲後之功;小说惑人,何伤秦宓之论?皇家恩流品物,礼达上元,垂文明画一之令,秉神武不杀之权。推之荡荡,守之乾乾,儒不知其易(一作异),信所谓亲上而法天者欤! 首句“大哉乾元,神不可测.”——此散句也属于此法 另外实起法也有字数虽然整齐,但并不骈对的。这样的句子,本质上还是属于散句。但这样的句子,多有开篇起韵的功用。如: 浩虚舟的律赋《行不由径赋》:“澹台灭明,幽栖武城。感朴直之风散,恶奸邪之径生。”——“澹台灭明,幽栖武城”虽是散句,但字数划一整齐,“城”字起韵。 黄滔的律赋《秋色赋》:“白帝承乾,乾坤悄然。潘岳乃惊素发,感流年”——“白帝承乾,乾坤悄然”虽然两句字数相同,但本质上还是散句,“然”字起韵。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实起法也有用骈句的,如元稹的律赋《观兵部马射赋》以“艺成而动,举必有功”为韵——“大司马以驰射而选才,众君子皆注目而观艺”。这就属于以骈句而直入主题的。 总体来说,实起法的开篇的例子不在少数。其有个共同点就是,开篇即用直笔,不弯不曲,紧扣主题。常见1、2散句实起的,也有字数相同,但实质还是散句的,也有以骈句实起的,并无固定之法。此法多见于骈赋开篇,律赋也有。另外要注意,实起法的开篇虽是散句,但也多做起韵之用。 上面讲了赋文的实起法,下面还要讲一讲开篇的虚起法。 2、开篇虚起法 虚起指起笔时不直接切入主题。用与主题相关联的素材来起笔,或者大过文章主题的元素,从上向下延伸;或者用小过主题的元素,自下向上反推。无论如何,这些素材都应在内涵方面下功夫,选择与文章主题有必然联系的素材。否则就不是“虚法”开篇。虚起法注意开篇不要拉得太远通常两骈最多四骈,赶快拉回主题。 例一:《小山赋》(唐太宗) 何四序之交运,转三阳之暮时。风辞暄而入暑,树替锦而成帷。想蓬瀛兮靡觌(dí),望昆阆兮难期。抗微山於绮砌,横促岭於丹墀(chí)。 分析:何四序之交运,转三阳之暮时。风辞暄而入暑,树替锦而成帷。这两骈句是虚起;想蓬瀛兮靡觌(dí),望昆阆兮难期。——这骈是过渡;抗微山於绮砌,横促岭於丹墀(chí)。——这句迅速进入主题。也就是在第四骈,速度回到了主题。 例二:《燕赋》(唐•王绩) 龙星掌岁,凤律移灰。弱条垂柳,残花落梅。莺候暖而初啭,燕排寒而始来。 分析:龙星掌岁,凤律移灰。弱条垂柳,残花落梅。这两个骈句就是虚起,即铺垫开笔。莺候暖而初啭,燕排寒而始来。第三骈由此迅速进入主题。 例三:《恨赋》(梁•江淹) 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分析: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这两骈铺垫开笔,即虚起。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点明主题字“恨”。 例四:《拟恨赋》(唐•李白) 晨登太山,一望蒿里。松楸骨寒,草宿坟毁。浮生可嗟,大运同此。于是仆本壮夫,慷慨不歇,仰思前贤,饮恨而殁。 分析:第四骈点明主题字“恨”。 例五:《高松赋》唐•徐偃 登灵岳以游目,极千里兮周睇。尽山川之重沓,容风物之诡怪。何兹松之挺茂,抉修干於孤林,映丹霄而有叶,凌青霞而矫心,前绝万仞,却倚千寻。 分析:“登灵岳以游目,极千里兮周睇。尽山川之重沓,容风物之诡怪。”此两骈亦是虚法开笔之一种。写松先写山与其他风物。 如以上虚法开篇的古代赋作品非常之多,我这里就不再多举。 虚起开篇的古代赋作品非常多,这就不一一举出。虚起法的特点:一是骈句开始,与实起法通常用散句不同;二是不能选用与题目隔意太远的物象;三是虚起部分不宜太长,一般是两骈、最多四骈之后要回到题目上来。 说简单点就是——若题目为山川花木之类,在写之前,不直接契入,而是从大的方面或者细微的方面入笔。比如从天地乾坤铺垫引发,或者一思一见的细小处地方下手。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描述,具体操作中,大家可以自行发挥。 虚法开篇,多合适于中长篇幅的赋。 我们接下来要学习一篇赋的开篇方法的最后一种,即破题法。不仅仅是律赋最擅长此法,而且中等篇幅的骈赋,亦常用此法。 3、开篇破题法 开篇破题法是写骈文的一个好方法,这种方法介于实虚之间。有开宗明义的直接,且具备相当的文采,并对主题予以延伸扩展。从实用角度来说,破题法适合命题作赋。 破题的要领是先作分析,务必把题目分析透彻。要尽量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与想象,给这篇赋的题目一个独到的、深刻的内涵。分析到位之后,就可以将你的想法组织成上佳的骈句。由于破题法通常只有一骈,故还要考虑做的骈句其用韵是否便于开篇段的后续展开,起用韵是不是太险太窄等问题。 破题所用的一骈,一般采用紧句或者是长句,长句采用5到7个字。壮句和隔句用破题法很少见。 例一:《鹦鹉赋》(东汉•祢衡)(选段) 惟西域之灵鸟兮,挺自然之奇姿。体全精之妙质兮,合火德之明辉。性辩慧而能言兮,才聪明以识机。故其嬉游高峻,栖跱(zhì)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绀趾丹嘴,绿衣翠矜。采采丽容,咬咬好音。虽同族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德于众禽! 这里的“惟西域之灵鸟兮,挺自然之奇姿。”既是直起,也是开篇破题法。 例二:《幽兰赋》(唐•颜师古) 惟奇卉之灵德,禀国香于自然。俪嘉言而擅美,拟贞操以称贤。咏秀质于楚赋,腾芳声于汉篇。冠庶卉而超绝,历终古而弥传。若乃浮云卷岫,明月澄天。光风细转,清露微悬。紫茎膏润,绿叶木鲜。若翠羽之群集,譬彤霞之竞然。感羁旅之招恨,狎寓客之流连。既不遇于揽采,信无忧乎翦伐。鱼如陟以先萌,鹈虽鸣而未歇。愿擢(zhuō)颖于金阶,思结荫乎玉池。泛旨酒之十酝,耀华灯于百枝。 惟奇卉之灵德,禀国香于自然。此句既说明了兰花具有灵德的内涵,又指出了兰花的香味是自然之香,是“国香”,这就是开篇破题法。 例三:《琵琶赋》(唐•薛牧)(选段) 惟兹器之为宗,总群乐而居妙。应清角之高节,发号钟之雅调。处躁静之中权,执疏密之机要。遏浮云而散彩,扬白日以垂耀。尔其状也,龟腹凤颈,熊据龙旋;戴曲履直,破觚(gū)成圆;虚心内受,劲质外宣;磅礴象地,穹崇法天。候八风而运轴,感四气而鸣弦。金华徘徊而月照,玉柱的历以星悬。 惟兹器之为宗,总群乐而居妙。—此句开宗明义地将琵琶这个乐器提高到“总群乐”的高度,是对琵琶有力的肯定,这是开篇破题法。 这种写法简单明了,开门见山,不似“怀抱琵琶半遮面”那样遮遮掩掩,开篇点题,总览文意。是作赋起段最常用的手法。 《律赋衡裁》中收录的律赋,大多是以破题法开笔的。其中妙用需多读才能体会。如:以“明则知远,能顺忠告”为韵——“臣不难谏,君先自明。智既审乎情伪,言可竭其忠诚”。这里的“臣不难谏,君先自明”一骈,即破题为:惟遇帝王能先自明,而后能纳忠言。这破题一骈,与题韵字也是相辅相成的破题法虽仅为一个骈句,但与作者的才华、胸襟、知识面等因素息息相关。破题连骈,要达到一字不可易的境界,需要多读书、多思考,还需要多练习才能达到。 这破题法,恐怕是我们以后做赋生涯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法。所以务必要将他吃透彻,炼纯熟。这需要大家课后,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可随见一景一物,自己命题,然后联系破题。古代的私塾教育,教的只是方法,关键看自己训练是不是刻苦。这直接影响以后的成就高低。 这里重申一点,以上的三法开篇,只是初学者练习的法门,关键在理解章法的要素与原理。至于具体创作,手熟之后,可自行发挥,并不拘于一门一法,也可几种方法融合混用。 下面我们要交流的是今天第二个内容:次段(项)技法。 二、次段技法指导(承) 首段既用总冒(总括),次段仍须分出层次。或叙题源委,还清来历;或从题前展拓虚步。盖赋之次段,犹文之次段非常重要,争关夺隘,全在此处。叫题得势,则全神俱动,通身皆热。其法有溯源、顺拍、逆翻、映合。这四中方式,概况起来就是八个字:承上启下、扩展扩张。次段是文章开篇之后要进行详细分叙前的一种铺垫描述,所谓承上启下,就是要使之跟首段连接之外,还要为后面的描写作个铺垫,为了过渡。 1.溯源 题之来历,必须考核详明,于次段揭清。方觉门开山见。亦有于题后推原者,总要清晰,不可蒙混。 例一:王锡嘏《代漏龙赋》: 则有薛子之嗜学也,志惟汲古,性每耽书。功不疏于一日,力常爱夫三余。不寝而密钥谁听,鼍更寂寂(映合);问夜而玉壶未滴,蝶梦遽遽。人惜分阴,惯守一编之蠹;客无尺素,谁遗双鲤之鱼。(逆翻) 例二:顾元熙《明月前身赋》: 昔表圣之品诗也,谓诣造于精微,必功深于洗伐。俾纤翳之不蒙,乃清光之顿发。入神有笔,还教秋水传神;换骨无丹(就洗炼意映合),除是冰壶濯骨。种灵根于宿世,自然腕下生风(陪一笔);绘妙境于当前,宛尔指头见月(顿扣)。 (观此二赋,前法已备,下再为拆言之) 此两例就是“溯源”之法。 例三:日中有王字赋(以题为韵次用)郑锡(唐) 首段:至阳之精,内含文明。成命宥密,神化阴骘。倬元圣而纬天,烁灵符之在日。人文变见,元象贞吉。焕尔殊容,昭然异质。三阳并列,契干体以成三;一气贯中,表圣人之得一。 这段话的意思是:太阳出现王字这种景象,只有达到极阳极精之时才会形成,她内含明亮的文彩。这是天命存心宽仁宁静的表现,也是神明造化的阴德显著地表现在太阳之上。人文景观的变化,出现了最正直吉祥的景象。光彩明亮,显然不同寻常。三阳并列,太阳集它的主干成为三个;一气而贯其中,表明圣人得占据其一。这段描述的是太阳之形成的原因和造成日中出现王字的祥瑞异象。 次段:当是时也,河清海晏,时和岁丰。车书混合,华夷会同。皇帝乃率百吏,禋yīn六宗。登台视朔,候律占风。祀夕月于礼神之馆,拜朝日于祈年之宫。 这段话的意思是:正当这个时候,黄河水清澈大海平静,时代和谐年成丰收。天下的车同一轨道,文字字体相同,华夏和各个少数民族蛮夷融合。皇帝率领百官,禋礼祭祀六宗。登上高台看视北方,等在津渡预测风向,在礼神馆祭祀月亮,在祈年宫朝拜太阳。 前一紧句虚写接首段,后以紧句半虚半实,作为为下文连接。这里“皇帝乃”是特指提引词,从壮句开始进入实写。描述当日中有王字后,皇帝率领百官,对呈现出的祥瑞之兆,进行一系列的活动状况。 这段其实就是对题目的来历进行解释说明,其实就是“溯源”。 2、顺拍法 其法从题首顺叙,渐次拍题,有实拍题位者,有虚拍题前者,总要有高屋建瓴之势,不可过于平芜,令人阅之欲卧。 例一:唐肇垚《王猛扪虱赋》: 方其敛翼华山,潜身石室。卧必曲肱(映“扪”字),坐常抱膝。思展济世之才,未卜汇征之吉。行踪落落,肯教混迹鱼虾;妙手空空,不屑争奇蚌鹬(映虱)。得志则一鞭先着,何殊祖逖闻鸡(陪一句);高谈则四座俱惊,竟效之才觅虱(拍题位)。(此实拍题位法) 例二:陶亮采《池塘生春草赋》: 翳彼惠连,髫年峭隽。才超江左之阴,品重彭城之椽。偶一日之相违,怅三秋之不见。压芙蓉于初日(映“春”字),思并氤氲;摘蕙茝于三湘,情殊眷恋。匆匆春事,两地同心;草草蕉缘(入梦),此时一面。(此虚拍题前法) 例三:江淹《恨赋》 首段:试望平原,蔓草萦(yíng)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这段话是全文的首段,大意是眺望原野,杂草缠绕尸骨,大树聚敛魂魄。人生到了这种境地,难道还有什么吉凶祸福可言吗?我本来就是个含恨之人,看到这种情景,便抑制不住心中的惊惧,因此更想到古时那些饮恨而死的人。这段是开篇序言,作者直接点出主题,一开篇就给人一种十分苍凉悲愤之感。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力未毕。方架鼋(yuán)鼍(tuó)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次段: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力未毕。方架鼋(yuán)鼍(tuó)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若乃赵王既虏,迁于房陵。薄暮心动,昧旦神兴。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千秋万岁,为怨难胜。 接下来从第二段到第七段,是赋作的第二部分,也是整篇《恨赋》的重点,这一部分分别列举了秦始皇、赵王迁、李陵、王昭君、冯衍、嵇康这六个人,他们各自的不同的恨。 这第一个是秦始皇:这段意思是用武力统一天下,诸侯都到西方来朝见,平定天下,统一文法,秦王朝占有有利地形,易守难攻。而他又雄心勃勃,武力并未用尽,宏伟的战略并未完全实现,因此他更勾画远图,希望征服海外,然而蓝图并未实现,他便魂断西方,此为始皇壮志未酬之恨。 第二个是赵王迁:这段意思是,赵王做了俘虏,被迁徙到了房陵。整天心神不宁,失去了美丽的姬妾及富丽堂皇的车马。置酒欲饮之时,悲愤首先填满心胸。最终死去,怨恨依然无尽无穷。此为赵迁亡国辱身之恨。赵王迁,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是为赵幽缪王,名叫迁。秦国俘虏赵迁之后,赵国逃亡的大夫们共同扶立赵嘉(赵嘉是赵迁同父异母兄,其父赵悼襄王的嫡子,悼襄王因为宠爱赵迁的母亲,所以废了嫡子赵嘉而立庶子赵迁为太子),在代地(今河北蔚县城东一带)。 首段写自己的孤愁,心怀万般伤痛,次段亦是围绕着其他几种不同的人,他们各自的不同的恨,更进一步对“恨”作议论说明。这就是顺拍法。 例四:天河赋(以“天空色际,宁见浮槎”为韵)卢肇(唐) 首段:惟天有河,是生水德。凌浩渺之元气,挂峥嵘之远色。所以正辰极,奠南北。其清莫挹,濯(zhuó)星斗以滋上元;其恶可流,荡云霓以临下国。 这段话的意思是:天空有天河,这是天因水而生道德。驾着无穷浩渺的元气,显示出壮丽的景色。天河是用来端正星辰和方向的,可以凭借它来辨别南北。天河虽然清澈但是不向外溢,洗涤星辰和北斗而滋润上天的元气,其的浊流可以向外流奔,流荡成云霞而俯视下面的世界。 首句散句以后,均是半虚半实的句式,描述银河的雄壮浩大。 次段:赫赫融融,自西自东。沿大象而其源不竭,横中古而其运无穷。磅礴九霄,浸润岂沾于土宇;轻清一气,波澜宁动于天风。匪汤汤而就下,但耿耿而浮空。 这段话的意思是:银河光辉显赫,融合为一条从西向东的河流。她顺着万物流淌而源头永不枯竭,从古运行到现在而永远无穷无尽。在辽阔的天空中显得气势磅礴,浸湿润泽哪里仅仅是下流到大地;轻流大气,它的波澜哪里仅凭借大风而运行。不是像瀑布之水那样哗哗地流下来,而是坚韧不拔的浮在高高的上空。 首段写银河的雄壮浩大及广博,次段亦是围绕着“无穷、磅礴”,继续对银河更进一步的描述。这就是顺拍法。 3、逆翻法 翻者,将题意翻驳。或以一层翻,或以数层翻,如铁案亦能翻转也,有就题前虚步,直翻全题者,有就题中闲字,翻出题中紧要字者,苟能此处得势,则全神俱动。 例一:席世昌《燃明夜读赋》 尔其夕日沉红,暮烟凝紫(虚按“夜读”着笔)。把卷何为,推书而起。业终窭以如斯,嗟一寒兮至此。雪可照三千界外,天不飞花;月难逢十五秋中,术穷剪纸。蚖膏跋见,谁从暗室投珠;萤火囊空,争得明窗如绮。(此题前着笔,层层翻起全题法) 例二:陆以诚《痀偻丈人承蜩赋》: 原夫蜩(tiáo)之为物也,无口而鸣(实从“蜩”入)。化生于土,禀五德以成形,借一枝而宿雨。想潜身叶底,不惊睡蝶朦胧;当脱壳林间,差比寒螀(jiāng)伛偻(yǔlóu)。饮还惟露,本无钩饵之贪;居不待巢,应免网罗之取(逆翻“承”字)。(此从“蜩”字翻“承”字,所谓翻出要紧字也。) 4、映合 顺拍、逆翻,虽分二法,总是原题后落题时作用,但二法用笔各殊,为初学指示法门,不得不分晰言之。至映合一法,无论顺拍逆翻,俱不可少。上所引赋,映合处段段皆有,故不另引。 以上溯源、顺拍、逆翻、映合都是从技法上来讲,从功能上来讲,次段就是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一:《琵琶赋》(唐•薛牧 )(选段) 惟兹器之为宗,总群乐而居妙。应清角之高节,发号钟之雅调。处躁静之中权,执疏密之机要。遏浮云而散彩,扬白日以垂耀。 尔其状也,龟腹凤颈,熊据龙旋;戴曲履直,破觚gū成圆;虚心内受,劲质外宣;磅礴象地,穹崇法天。候八风而运轴,感四气而鸣弦。金华徘徊而月照,玉柱的历以星悬。 第二段的“尔其状也”这一散句属于承叙范畴。 例二:《秋赋》(虞世南) 观四时之代序,对三秋之爽节;云既净而天高,潦将收而水洁。凝珠露之凄冷,镜青山之愰澈;燕运幕而巢空,雁惊群而行绝。 于斯时也,登绮阁,临飞观。开雾谷之疏幌,褰轻绡之碧幔;映金波之皎洁,明玉绳之粲烂。看夜鹊之绕枝,望牵牛之隔汉;莲尚香于江浦,草犹青于河畔。 这里,次段中的“于斯时也”就是属于承叙的范畴。 例三:《明河赋》 (选段) 月初回於夕阳,日夜没於天纲。步庭砌以游衍,觉?霄之杳茫。气象万殊,缅星河而尽列;光辉一道,罗银汉之灵长。 徒观其粲兮如磋,洁兮如磨。明月照而不失其素,飘风惊而匪扬其波。莫测其深,含天际之四气;莫度其远,掩人间之众河。 第二段的“徒观其粲兮如磋,洁兮如磨。”这一骈句就是为了以下详细描写做的铺垫。 例四:唐五代徐寅《人生几何赋》 叶落辞柯,人生几何。六国战而谩为流血,三神山而杳隔鲸波。任夸百斛hú之明珠,岂延遐寿;或有一卮zhī之芳酒,且共高歌。 岂不以天地为炉,日星为纪。虽有圣而有智zhì,不无生而无死。生则浮萍,死则流水。七十战争如虎豹,竟到乌江;三千宾客若鸳鸿,难寻朱履。 扰扰匆匆,晨鸡暮锺。命宁保兮霜与露,年不禁兮椿与松。问青天兮何惨何舒,拘人否pǐ泰;叹白日兮东生西没,夺我颜容。 可惜繁华,堪惊倚yǐ伏。有寒暑兮促君寿,有鬼神兮蠹dù君福。不觉南邻公子,绿鬓改而华发生;北里豪家,昨日歌而今日哭。 梦幻吞侵,朝浮夕沉。三光有影遣谁系,万事无根何处寻。易服猛兽,难降xiáng寸心。眼看西晋之荆榛zhēn,犹经白刃;身属北邙máng之狐兔,尚惜黄金。亦何荒色嗜音,雕墙竣宇。 君不见,息夫人兮悄长默,金谷园兮阒qù无睹。香阁之罗纨未脱,已别承恩;春风之桃李方开,早闻移主。 邱垄累累,金章布衣。白羊青草只堪恨,逐利争名何太非。尝闻萧史王乔,长生孰见;任是秦皇汉武,不死何归。 吾欲挹yì元酒于东溟,举嘉肴于西岳。命北帝以指荣枯,召南华而讲清浊。饮大道以醉平生,冀陶陶而返朴。 首段直接进入主题,实起,第二段的“岂不以天地为炉,日星为纪。”除开“岂不以”提引词,“天地为炉,日星为纪”这一骈句是非常工整的紧句,为后面的描写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今晚我们学习了首段与次段的技法,不是说我们作赋时,都要把这些技法全部用上,而是选取一两法即可。在当今的许多赋类征文与赛事中,无论是城市赋还是风景区赋,多要求铺叙全面,这与古代作骈赋律赋要求善于抓重点多少有些不同。所以现代的赋文,容量更大,腹段的细分就更多,在这种情况下,作好段与段之间的铺垫功夫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讲提纲: 一、首段技法指导(起) (一)《赋学指南》首段技法 直起、陪起、题前起、对起、翻起、颂扬起、暗笼、明擒、古体。 (二)其他首段技法指导 开篇实起法 、虚起法 、破题法 二、次段技法指导(承) 溯源、顺拍、逆翻、映合
第11/12讲作业 http://bbs.zyrj.cn/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448 以中秋为题,试写一篇骈赋,题目《中秋赋》。作业完成时间为两周。 作业要求: 1、需切题,力求出新。不离题,不违背传统的道德观念,除了祭祀,还要写出家国情怀。 2、用韵符合标准,韵部合用以词林正韵为限。 3、壮紧长隔漫各种句式合理运用,散句使用得当且不宜过多,散句可以不入韵。 4、壮句宜用在关窍处,壮句前、换段换内容换韵都必须加提引词。紧句一般用于开篇段首,不用于段尾。隔句不要用于段首或开篇。 5、节奏应合乎骈句的特点,最后一个节奏为2字或4字,非3字。 6、不可以带“兮”。 7、本句相邻节奏点上的字要有平仄的交替,对句相同序位上的字要平仄相反,句脚字平仄相反,同一节奏内不可出现三连平、三连仄。 8、超出4字需加虚词。 9、提倡切题用典,用典应带注释。 10、字数300字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