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赋 斟 要 (4)
三余草堂/文
【一】赋的起源与发展:
赋诞生于《诗》、《骚》之后,律诗、戏曲、小说之前。从时代的先后来讲,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渊源,承担了推进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任。它开拓了题材,丰富了表现手法,发展了体式,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赋,起源于战国,形成于汉代。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流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
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魏晋以后,汉赋逐渐演化成体制较小的骈赋(也叫俳赋)。讲求对仗,词语华美,抒情成分增多文学气息浓厚起来。
魏晋是一个美文的时代,骈赋则是这个时代美文的最突出标志。魏晋人以其缘情绮靡之美学观指导下的逐美实践以及所形成的骈美形式,最强烈地表现了他们那个时代的典型情绪和美学特征。
骈赋的出现,是文学个性化表现的特殊要求,也使文学真正地成为了“人学”。从文体的性质上看,骈赋很像舶来品的散文诗。骈赋的丰富性、繁复性和华赡性;非常有利于表现深沉而激荡的情感,适应个体生命的复杂难言的哀怨惆怅的含蓄抒写;往往表现“生命不谐”的悲悯主题和幽怨情感,形成强烈而浓郁、悠长而缠绵的情韵;读来让人回肠荡气而生成一种艺术快感的颤栗。魏晋骈赋不仅有其自身的形式优势,还对其他文体具有深刻的影响。
【二】赋的分类:
按照其产生的重要时期,大致分为五种、西汉人将楚国诗人屈原、宋玉的作品视为赋体。没有一定的限制性,这称做楚辞体的骚赋、汉赋篇幅较长;多采用问答体,韵散夹杂,其句式以四言、六言为主;但也有五言、七言或更长的句子,汉赋喜堆砌词语,好用难字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却被后人视为赋体正宗也称古赋、六朝赋是东汉抒情短赋的变体。其特点是篇幅短小,句式整齐;多为四言、六言拼偶组成。而又讲究平仄,通篇押韵,又称俳赋、唐宋又有律赋;题目,字数韵式,平仄都有严格限制、文赋是中唐以后产生的一种散文化的赋体。不刻意追求对偶、声律、词采、典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较自由,甚至大量运用散文的句式,文赋实际上是赋体的一种解放。
现重点介绍一下骈赋和文赋
1、骈赋:
骈赋,又称“俳赋”。“骈”即对偶的意思,其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两句成联,但句式灵活,多用虚词,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韵自然和谐,骈赋的体制特点是:通篇对联,技巧出新,炼词熔典,讲究一定声律,犹如对联串缀成文。但较之唐代律赋,则四六未严,平仄随意。
骈赋,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样式;是当时文学创作的主流势力,也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最为壮丽的奇观。魏晋南北朝骈赋,以下简为“魏晋骈赋”,无论是产量,还是品质,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突出的时期。
按照表现内容或题材分,魏晋骈赋大致可分为三类、咏物写志;曹植的《白鹤赋》以鸟喻人通过对“遘严灾而逢殃”遭遇的描写;表现作者遭受迫害的幽愤,他的《蝉赋》、《鹞雀赋》
等则写出了一种特定环境中的忧谗畏讥的惶恐;应玚的《闵骥赋》,以“良骥不遇”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愤。祢衡的《鹦鹉赋》,写鹦鹉的不幸即是暗喻自己的不幸。王粲的《槐树赋》表现出“鸟愿栖而投翼;人望庇而披衿”的渴望;还有如嵇康的《琴赋》;张华的《鹪鹩赋》鲍照的《舞鹤赋》;谢惠连的《雪赋》;谢庄的《月赋》;庾信的《枯树赋》等。咏物赋特别的发达,几乎没有什么不能入赋的;甚至连飞蛾、苍蝇、老鼠等都可以成为赋的对象。
2、即景抒情:
魏晋士人的悲悯之情往往通过自然物的吟咏而表现出来,从山川和草木凋落中联想到人生无常。曹丕和曹植都写过不少这样的辞赋,曹丕有《感物赋》、《愁霖赋》、《登城赋》等。曹植有《愁霖赋》、《节游赋》、《游观赋》等;还有如应玚的《愁霖赋》;王粲的《登楼赋》;谢灵运的《山居赋》;沈约的《郊居赋》;鲍照《芜城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3、思旧怀人:
这类作品都是伤叹与哀悼亲人故旧的,如曹丕的《悼夭赋》《感离赋》;曹植这方面的赋更多。如《离思赋》、《静思赋》、《释思赋》、《归思赋》、《幽思赋》、《闲居赋》、《闵志赋》等;还有《洛阳赋》、《洛神赋》;再有如向秀的《思旧赋》;陆机的《叹逝赋》、《悯思赋》、《大暮赋》、《感丘赋》等;江淹的《恨赋》和《别赋》;庾信《思旧铭》等等。
对于新骈赋,有专家认为:可以不必过于拘泥,根据内容增加叙事性文字,音律平仄也可再随意一些。
4、文赋:
文赋的出现在唐代中期。古文兴而文赋出,以散代骈,韵亦宽便。句参差若琼树翠枝,绚璨灿莹,纵横千里而驰骋云外,推赋于极至,终蔚为大观。杜牧《阿房宫赋》、苏轼《前赤壁赋》雄奇伟岸,为文赋之典也。至刘禹锡《陋室铭》横空而出,则如屹玉峰之巅,巍巍然为赋之帅也。
“文体赋”是以文赋为体式进行写作,这种发展倾向;呈现在当代辞赋创作中比较普遍,被称为“辞赋文体赋现象”。
文体赋特点——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更接近散文的性质。
“稍逊铺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1、不讲求对偶、音律、藻采、典故
2、章法开放流畅
3、句式错落多变
4、押韵也比较自由。
【三】当今之世如何写赋:
现在进入城市写赋时代,一座城市本身就是一篇赋。要写出比较出色的文赋,最好具备“包括宇宙,总览人物”、“控引天地错综古今”的精神。作为国学热的一浪,“文赋”热与许多城市紧密相连。这些专门献给城市的赋,会像《兰亭集序》之于绍兴、《滕王阁序》之于南昌一样,为城市留下千古声名并广为流传。当代“文赋”热,热在民间。能写文赋的作者,其文化涵养和古文功底必然丰厚,否则难以胜任。要让古典文体复兴,难度很大,不少城市是在充分动员本地文化精英,精心组织撰写本城文赋。当今中国辞赋作者已出现“神气赋派”、“骚体赋派”、“骈文赋派”、“韵文赋派”、“边疆赋派”等流派。
题材的把握:
除了主观上有感而发要去撰写的题赋,一般意义上的赋文都是命题作文。这时候,就要认真领会题材的现实要求,需要表现什么,必须表现什么,而不能主观臆断,自以为是,自行其事。有些人包括一些很有名望的作家,平时也不钻研此一题材,而当有人求到名下时,却妄自尊大,毫不含糊地接下了活,结果往往是背道而驰,写得不伦不类,毁了一世名节。题材的把握其实很简单,就是要通盘考虑一下整体布局,做一番大体的构思和谋划,严格按照主题所需,厘定所写内容。
行文的立意:
立意就是意在笔先,要把行文的格调做一个准确的定位。比如,现实题材的,就要依托已有的素材,根据需要, 有个基本的谋划; 抽象的、抒情达意的,要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结构以及多年的积淀,进行抒写定位。做好了这些准备,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词语的质朴:
最好的文章,语言都是质朴无华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文言赋文虽然要求尽可能典雅唯美,但一定要让大多数的人都能看懂看明了。翻开我们的经典古文,即使是一千年前的文章,也是明白如话的。那种雕琢字词而使文章诘屈聱牙的文风,只能证明作文者的内存不足和故弄玄虚。
修辞的韵脚:
古典诗词讲究平仄韵律,赋文虽然没有那么严格,但是也有韵脚的要求,通篇一韵,一段一韵,一长段转两韵等等,在传统的教科书上,这些都没有明确的要求和定义,全在于我们自己读书品味和悉心体会。很难想象,一篇文采绚丽的赋文,通篇没有韵脚或者韵脚错乱,只能让人不忍卒读。韵律的美体现的是结构和文气的美,如同人的身材和步伐,端庄铿锵,不可缺少。许多人常常自以为是地认为,押不押韵无所谓,只要文采华丽就行,这是十分错误的。
内涵的锤炼:
所谓内涵,其实就是一篇文章的精神实质。有什么样的个人修养和境界,就会在文章中表现出什么样的内涵,文如其人,文如其心,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内涵一定要隐藏在行文的抒写之中,而不能外露和直接抒发。这个道理,在任何文体中都一样。我们常常看到当代人写的一些文言文,之乎者也地写了一通,却发现基本上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呈现出来。这说明他只是十分费力地鼓捣了半天词语和语法,已经没有能力顾及写作的本意和目的了。文章的内涵就如同一个人的修养,是整体性的、无处不在的,它贯穿始终,浑然一体。
撰者的格局:
赋文完成之后,读者通过阅读,能感受到作文者的格局,即是否有担当,是否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否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至高点上,等等。而这样的特质,必然是作者一以贯之、日积月累形成的坚硬的内核,不是短时期内可以急就和聚集的。文章品位的高下,就在这里体现。古人所说的文章千古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文风的拟古:
作古文必须拟同于古文,这是许多人容易忽略的重要节点。我们常常看到有一些文章,虽然形式上是文言文,而内核却是现代散文,它用非常笨拙的表达,把白话文改编成了文言文。这是一种十分浮躁的写作行为,其根源在于急功近利、自以为是。要做到文风的拟古,必须经常阅读和使用古文, 天长日久, 揣摹玩味;浸淫其中,乐此不疲,直到写出的文章一如出自古人之手,文辞,语气,起承转合……基本上融为一体。这样的文章,才能让人读了之后,产生古今同况的唯美感受。其实不论是今人还是古人写的赋文,都必须符合以上这些要素。只不过对于古人而言,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习染浸润之既久;而今人则必须主观上加强这样的训练,使之成为下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在现代条件下,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
由于一些作者艺术准备不足,现在不少赋作,尚停留在模仿阶段而且多率尔成篇;遣词造句大都比较粗糙,艺术感染力不强。因此,就艺术基本功而言,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多阅读欣赏:
对于古典大家的赋作,有选择性地精读一批。诸如:荀子的《赋篇》;贾谊的《吊屈原赋》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扬雄的《甘泉》、《河东》、《羽猎》、《长杨》;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归田赋》;赵壹的《刺世嫉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前、后《赤壁赋》等。以及前面所述魏晋骈赋名篇。通过悉心阅读欣赏,可以掌握大量语汇、词藻,对于谋篇布局等写作技法也会潜移默化、烂熟于心。
2、多练笔创作:
练笔创作是提高写作水准的坦途,只有勤奋创作,才能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这是不言而喻的。写赋既然是创作,就要写实传神,有感而发,虽然有应景的成分,切忌献媚取宠和追风赶时髦。文章千古事,惟有寸心知。一定要考虑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读者的认可。
3、多交流心得体会:
把自己的作品在论坛和博客发表出来,供大家阅读评点;读者是最好的老师;知音一定可觅。
相信这样坚持下去一定有所成就!
参考近体诗的对仗:
近体诗的对仗,显然是受到骈体文的影响,律诗显然是骈散兼行,半骈半散。首尾两联是散行的,中间两联规定对仗。《杜甫别房太尉墓》苏轼《有美堂暴雨》等。
唐初律诗尚未定型,颔联的对仗很自由,到王维、杜甫颔联还有不对仗的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以后虽有,非常罕见。以中间两联对仗,连首联也用对仗比较常见。五律首联对仗的情况更多一些。因为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比较适宜对仗。李白《送友人》,杜甫《春望》等。也有首句入韵用对的,杜甫的《登高》,陆游的《黄州》等。尾联一般不用对,也有用的,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总之,律诗一般是两联用对仗,颔联不对,尾联对都是特殊情况,不构成规律。首联是否用对,要看内容和诗人技巧。极少不用对和全首都用对的。
长律和律诗一样,首联可用对也可以不用对,中间各联一律用对,尾联不用对。如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律绝,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完全不用对仗。也有截取律诗后半段即颈联和尾联的,也就是说开始一联要对仗。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杜甫《八阵图》。
至于截取中间两联,完全对仗,如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或截取律诗前半段,后一联用对如李白《九日龙山饮》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近体诗的对仗和骈文骈赋的对仗一样,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
另一种情况是只要求字面对仗,也就是词类相同的相为对仗。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依照传统名词可以分为以下小类:
(1)天文(日月风云等) (2)时令(年节朝夕)
(3)地理(山水江湖等) (4)宫室(楼台门户等)
(5)器物(刀剑杯盘等) (6)衣饰(衣冠巾带等)
(7)饮食(茶酒餐饭等) (8)文具(纸墨笔砚等)
(9)文学(诗词歌赋书画文章等) (10)草木(草木桃李杏等)
(11)鸟兽虫鱼(龙凤龟麟等) (12)形体(手足耳身心等)
(13)人事(道德情怀等) (14)人伦(父母兄弟妻儿等)
同类词相对是工对。同义词相对近体诗里比骈文少得多。一联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是诗家的大忌。
还有流水对,两句之间意思连贯。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元稹《遣悲怀》)这种流水对能收住全诗,最适合于尾联。
借对,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思,先用甲义,再借用乙义或丙义与另一词相对。
“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杜甫《巫咸敝庐奉赠侍御四舅别之澧朗》行李不是桃李,借与茅对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借对数目几度。
“汉苑风烟吹客梦,云台洞穴接郊扉。”(李商隐《令狐八十遗绹见招》)汉苑不是云汉,借汉对云。
也有不借义而借音的。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杜甫《秦州杂诗》其三)借珠为朱以对白。
“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刘长卿《新安奉送穆谕德》)借皇为黄以对白。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借沧为苍以对蓝。
近体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有较大的自由和灵活性。善用对仗可增加诗的艺术性和声韵美。太拘泥了又会束缚思想,影响表达。
词律:
词亦叫曲子词,是用来配乐的歌词,它来自民间文学。在唐宋词人是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填词的也叫依声。后来逐渐脱离了音乐,大都按照前人作品的平仄来填写,成为诗之别体了。
词是长短句,而且多为律句,这是受律诗影响的缘故。词的长短句有词调所规定,词调不同,词的句数、字数、长短、平仄和韵脚也不相同。
词调:
词调本指写词所依据的乐普,唐宋词调有多个来源。有民间音乐、有域外音乐,有乐工、歌妓、词人自拟、有国家音乐机构创制等。词调很多,其固定的名称叫“词牌”。有的调名就是乐曲名字。如:西江月、菩萨蛮等;有的是词的题目,如渔歌子、更漏子等。但多数二者没有联系。
前人把词调分为长调、中调、和小令三种,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五十九到九十字为中调,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
从分段看,词有单调、双调、三迭、四迭的区别。单调的词不分段,一般指小令。双调分为前后(上下)两阕,长调、中调、和小令都有。三迭、四迭的都是长调。双调是最常见的形式。一般前后两阕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也相同(如卜操作数,浪淘沙令)。不等的前后阕起首的两三句字数不同(如菩萨蛮、忆秦娥)或平仄不同(如浣溪沙、更漏子)
学 赋 斟 要 (4) 三余草堂/文 (2013-12-01 18:59:26)[编辑][url=][删除][/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