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律·话聊寒食节·七阳
文/九文-2025-03-11-15:18-作于南京一中
谁追重耳愿流亡?不慕浮名介子当。
割股奉君为世帝,烧山纵火逼忠良。
寺中钟鼓深言警,陌上箫声寒食伤。
士气流芳遗古韵,忍教飞雪冻冰霜。
注释:
介子:
介之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忠臣,跟随重耳流亡,割股奉君,后来归隐绵山,被烧死,导致寒食节和清明节的起源。
需要将他的生平事迹分点整理,比如背景、流亡经历、割股奉君、功不言禄、隐居与结局、历史影响等。同时要注意引用多个来源的信息,避免重复引用同一来源。
了解他的性格特点、历史评价、相关节日等。需要结合史料的描述,比如《左传》中的不言禄,以及民间传说如寒食节的由来。
了解他的结局细节,比如晋文公焚山的原因和过程,以及介之推的死亡情况。
一、人物背景:
介之推(又称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贤臣,出生于今山西介休地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636年。他是晋文公重耳流亡时期的重要追随者,以忠义闻名,后世尊称其为“介子”。
二、核心事迹:
割股奉君:
重耳流亡期间因饥饿濒死,介之推割下大腿肉煮汤救主,史称“割股奉君”。此事成为其忠义象征,也体现了其不慕名利的品格。
功不言禄:
重耳即位为晋文公后,封赏群臣却遗漏介之推。他拒绝主动邀功,认为辅佐国君是臣子本分,并批判其他臣子“贪天之功为己力”。
归隐与悲剧结局:
介之推携母隐居绵山,晋文公为逼其出山下令焚山。他坚守气节,抱树焚死,仅留血书劝诫文公勤政清明。晋文公悔恨,定寒食节纪念,次年柳树复活又衍生清明节。
三、历史评价与文化影响:
忠义典范:
被《左传》《史记》等史书记载,成为“忠臣不居功”的典型。庄子评价其行为为“愚忠”,但也肯定其气节。
寒食节:
晋文公下令其忌日禁火食寒食,后演变为寒食节。
清明节:
因焚山次日老柳复活,晋文公定此日为清明节,倡导政治清明。
与他相关的地名与习俗:
山西介休市绵山改名“介山”,设祭田纪念。“足下”尊称源于晋文公对烧焦柳木的哀叹。
四、争议与讨论:
焚山动机:
部分记载指出,焚山实为赵衰、狐偃等人的陷害,而非晋文公本意。
隐逸思想:
介之推的归隐体现道家“功成身退”思想,与儒家忠君观念形成张力,成为后世文人咏叹主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