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九文 于 2025-3-21 13:35 编辑
七律系列·124·九文(陆游转世的)读陆游书愤吟·八庚
文/九文-2025-03-21-11:00-作于南京一中
逶迤清汴贯东京,春萎宫墙草不生。
莫论剖心臣独愤,终看抉眼虏孤平。
蓬窗老抱横行路,手足深交启用兵。
天地固将容小丑,犬羊自惯渎齐盟。
注释:
逶迤:
一、基本释义:
“逶迤”(wēi yí)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曲折蜿蜒、绵延不绝的形态,常用于自然景观的描写。例如:“山路逶迤”“河流逶迤”。
二、词源与结构:
1、起源:
最初写作“委它”,其中“委”表示曲折,“它”通“蛇”,合指像蛇爬行般弯曲的形态。
出处·例如:《淮南子》记载“陵墓可以使山高,逶迤如蛇”。
结构:
形容词+动词,通过拆分“逶”与“迤”可联想“途径”和“移动”,强化记忆。
三、使用场景与例句:
1、典型场景:
自然景观(山脉、河流、小径)、时间推移或人生道路的隐喻。
2、自然描写: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长征》)。
3、抽象比喻:
“时间逶迤,仿佛一切缓慢而曲折地推移”。
清汴:
一、文学意象:
1、汴河的地理意象:
汴河(清汴)是古代中国北方重要水系,贯穿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在诗词中常作为故国山河的象征。如陆游《书愤》中“清汴逶迤贯旧京,宫墙春草几番生”,通过汴河与宫墙春草的对比,表达对故都沦陷的悲愤。
2、诗词中的情感寄托:
苏辙诗句“南风吹清汴,西去无停楫”以汴河水流不息暗喻人生际遇,而陆游“剖心莫写孤臣愤,抉眼终看此虏平”则借历史典故(比干剖心、伍子胥抉眼)抒发抗金决心。
二、历史与工程:
1、汴河的漕运功能:
汴河是北宋漕运核心,连接黄河与江淮,承担粮食运输重任。宋代曾实施“引洛清汴”工程,通过开凿新渠引入洛水,减少黄河泥沙对汴河的淤塞,保障漕运畅通。
2、水利工程难点:
工程需穿越邙山、广武山等丘陵地带,地质坚硬且需应对黄河改道风险。元丰年间因黄河北移露出滩地,为工程提供了新契机。
三、文化遗产:
1、汴绣工艺:
汴河孕育的开封文化中,汴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清明上河图》刺绣为代表,工序繁复(选料、描摹、配线等十余道)。
2、智能推荐:
现代传承,开封通过文旅融合推广汴绣,将其与运河文化结合,展现古代工艺与现代产业的衔接。
四、相关诗词名句:
陆游:“清汴逶迤贯旧京,宫墙春草几番生”。
周之琦:“清汴路,小桥通”(《摸鱼儿·索陈桂舫孝廉写村居图扇》)。
春萎:
一、出处与基本释义:
“春萎”一词出自贺宏勋为曾国荃所作的挽联:“兰芷春萎,梁木秋萎”1,原指兰花、白芷等春季植物凋零,后常被用于比喻贤人或长辈的逝去,表达对生命消逝的哀婉。
二、不同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1、用来哀悼逝者:
在挽联中,“春萎”多与“秋萎”对应,借季节更迭暗喻生命终结。例如:
(1)、男性挽联:“零落数光阴,曾不料送岁迎春,遽尔神归天上”。
(2)、女性挽联:“灵萱春萎,悲悼争传薤露歌”,以“萱草”代指母亲,强化哀思。
2、指春天万物自然意象的枯萎。
诗词中常以“春萎”描绘春光流逝的意境,如:“雨肥红绽春憨态,谁怜疏影怕春萎”,表现对春日短暂、花谢的惋惜。
“桂华秋落,蕙叶春萎”(出自唐代墓志铭),通过季节对比渲染哀伤氛围。
3、隐喻品格:
《新城长公主墓志铭》中“临春萎艳,当夏摧妍”,以春花凋谢比喻公主早逝,突出其高洁品性。
三、相关文学延伸:
1、对仗与象征:
“春萎”常与其他季节意象对仗,如“秋萎”“夏摧”,形成时空交错的悲怆感,多见于挽联和悼亡文学。
2、情感表达:
该词兼具自然观察与人文寄托,既描述植物凋零的客观现象,又隐含对生命脆弱、时光无情的哲学思考。
抉眼:
一、基本释义:
“抉眼”为汉语词语,拼音 jué yǎn,本义指挖出眼珠,常见用法包括:
1、字面含义:指自残或刑罚中挖出眼球的行为,如《战国策·韩策二》记载聂政刺杀后“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
2、引申含义:在文学中可象征“反目”,如杜甫《可叹》诗“近者抉眼去其夫”,王嗣奭注解为夫妻反目。
二、典故与文学引用:
1、聂政刺韩故事:
《战国策》记载,聂政刺杀韩相后为保护亲人,毁容自残,抉眼剖腹而死,体现古代刺客的忠义与惨烈。
2、伍子胥抉目吴门:
与“抉目吴门”典故关联,如《庄子·盗跖》提到伍子胥因忠谏被吴王赐死,临终要求挖眼悬于城门以观越国灭吴,象征忠臣悲壮结局。
3、杜甫诗中的反目隐喻:
杜甫在《可叹》中以“抉眼”描述柳氏女与丈夫决裂,借字面血腥场景暗喻情感破裂的极端。
三、文化内涵:
1、忠烈象征:聂政、伍子胥的抉眼行为被赋予忠义、刚烈的文化标签,成为后世咏史题材的常见意象。
2、情感隐喻:从物理伤害引申为“反目”,体现汉语以暴力意象表达人际裂痕的修辞传统。
四、相关成语与扩展:
1、抉目东门/吴门:专指伍子胥典故,强调忠臣蒙冤的悲剧性。
2、屠肠决眼:形容惨烈自残,如《史记·刺客列传》中豫让的故事。
蓬窗:
一、基本释义:
“蓬窗”字面指用蓬草编成的窗户,常用于形容简陋的居所或隐逸的生活环境。例如《红楼梦》中“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即以此意象展现家族兴衰对比。
二、古典诗词中的意象:
1、隐逸生活的象征:
明代诗人孙一元的《蓬窗》诗以“静启蓬窗发孤啸,天风四檐吹昼晴”展现山林隐士的闲适心境2。南宋陆游的《夜坐·蓬窗夜半竹骚然》则通过“蓬窗夜半竹骚然,坐守残编悄不眠”描绘寒窗苦读的场景,暗含文人孤寂清贫的境遇。
2、自然意境的载体:
吴晦之《蓬窗》中“如在松江烟浪中”以蓬窗为媒介,将室内景象与江上烟波相联结,营造出虚实相生的美学意境。
三、书籍与文化关联:
明代黄暐所著《蓬窗类记》为杂记类笔记小说,书名中的“蓬窗”暗含“草庐闲谈”之意,内容涵盖朝廷典故、民间怪谈等,反映了明代文人以简朴视角记录世事的传统。
四、其他相关延伸:
1、艺术创作:南宋赵构曾作《蓬窗睡起图》,画中通过“清旷水天”与“幽渺远山”的构图,寄托对渔隐生活的向往。
2、植物关联:虽与“莲蓬”“飞蓬”等植物名称相似,但“蓬窗”本身无直接植物学含义。
渎:
古读音是读(dù),今读音是读(dú),而我的诗是按照平水韵的古音读法而写,故此读(dù)不读(dú)。
1、轻慢、不恭敬:常见组词如亵渎、渎职。
水沟:如沟渎、四渎(古代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
渎,另一个读音是读(dòu):
是通假字,是通“窦”,指洞穴或孔道,如《左传》中“墓门之渎”。
1、组词与用法:
(1)渎职:指公职人员失职或滥用职权。
(2)四渎:古代对四条独立入海的大河统称,具文化象征意义。
(3)亵渎:多用于形容对神圣事物的不敬行为。
历史背景:
“渎”在《尔雅》《说文解字》等古籍中均有记载,既指沟渠(如“注浍曰渎”),也用于描述河流(如“四渎”)。其引申义如“渎货”(贪污)、“渎控”(轻率控诉)等,反映了语言演变的丰富性。
齐盟:
一、词语解释:
指代历史上的“同盟”或“共同盟约”这样一种同盟关系。
出处:
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和《国语·吴语》,如“越为不道,背其齐盟”。
结构:由“齐”(众多力量联合)和“盟”(联合、结盟)组成,强调团结协作。可结合中国历史上的联盟案例(如三国联盟、联合抗日)深入理解其背景与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