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4-1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字词注释:
1、以题为韵次用:即以题目用字之次序而逐次用韵。
2、至阳之精:至阳,极盛的阳气。《庄子田子方》:“至阴肃肃,至阳赫赫。”《后汉书郎顗传》:“荧惑者,至阳之精也。”李贤注:“荧惑,南方火,盛阳之精也。”《净明黄素书》载:“至阳之精为日,至阴之精为月。”此处当从此说,为太阳之意。
3、文明:文采光明。《易乾》:“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疏:“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4、成命:既定的天命。《诗周颂昊天有成命》: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晋陶潜《感士不遇赋》:“奉上天之成命,师圣人之遗书。”
5、宥密(yòumì ,深密,机密):谓存心仁厚宁静。《诗周颂昊天有成命》:“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毛传:“宥,宽;密,宁也。”
6、神化:神妙地潜移默化。语出《易系辞下》:“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文子精诚》:“是故刑罚不足以移风,杀戮不足以禁奸,唯神化为贵。”
7、阴骘(zhì):默默地使安定。《书洪范》:“惟天阴骘下民。”孔传:“骘,定也。天不言,而默定下民,是助合其居,使有常生之资。”
8、倬(zhuō):高大,显著《说文》:倬,箸大也。从人,卓声。《诗大雅甫田》:“倬彼昊天。”
9、元圣:大圣人。《书汤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孔传:“大圣陈力,谓伊尹。”
10、纬天:治理天下。语出《史记秦始皇本纪》:“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经,纬:皆治理之意。
11、灵符:上天的符命。三国魏曹植《鞞舞歌大魏篇》:“大魏应灵符,天禄方甫始。”晋陆机《吊魏武帝文》:“信斯武之未丧,膺灵符而在兹。”
12、人文:指礼乐教化。《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疏:“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13、变见:改变其原来的样子而出现。唐元稹 《大云寺二十韵》:“听经神变见说偈鸟纷纭。”
14、元象:即玄象。天上的星象。唐吴筠《高士咏严君平》:“闭关动元象,何必游紫庭。”
15、贞吉:谓人能守正道而不自乱则吉。《易履》:“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孔颖达疏:“幽人贞吉者,既无险难,故在幽隐之人,守正得吉。”尚秉和注:“象多释贞为正,此以不乱释贞,明贞有正、定二义也。”
16、焕尔:光亮,鲜明。《论语》:焕乎其有文章。集解“明也。”
17、昭然:明白貌。《礼记仲尼燕居》:“三子者,既得闻此言也,於夫子,昭然若发矇矣。”
18、异质:特异的资质、禀赋、形貌等。
19、三阳:此句指王字三横,契合乾卦之三个阳爻并列。
20、一气:本意指混沌之气。古代认为是构成天地万物之本原。《庄子大宗师》:“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此处比喻王字之一竖。
21、得一:得道。《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王弼注:“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为主也。物皆各得此一以成。”
22、河清海晏:晏,平静。《汉书诸侯王表》:“而海内晏如。”注:“安然也。”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23、车书混合:《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谓车乘的轨辙相同,书牍的文字相同,表示文物制度划一,天下一统。
24、会同:汇合。《书禹贡》:“九河既道,雷夏既泽,灉沮会同。”
25、禋(yīn):古代烧柴升烟祭天以求福,亦泛指祭祀 。
26、六宗:古所尊祀的六神。《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徧于群神。“六宗为何神,汉以来诸说不一。
26、视朔:古代天子诸侯每月朔日祭告祖庙后,在太庙听政,称视朔。《左传》:“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
28、候律:律候,谓律管候气。 唐罗让《闰月定四时》诗:“律候行宜表,阴阳运不欺。”此处抑或颠倒而用,为借候字等候之意以骈对登台也,聊作一说。
29、占风:察看风向云气。东晋葛洪《神仙传》曰:“老子将去周出关以升昆仑,关令尹喜占风逆知,当有神人来过,乃扫道见老子。”
30、礼神:《文选扬雄》:“集乎礼神之囿,登乎颂祇之堂。”李善注:“礼神,谓祭天也。”
31、祈年:祈祷丰年。
32、氛雾:雾气。《礼记月令》:“仲冬行夏令,则其国乃旱,氛雾冥冥,雷乃发声。”郑玄注:“氛雾冥冥,霜露之气散相乱也。”原指雾气,现多比喻世道混乱或战乱。
33、烟虹:云天中的彩虹。南朝宋鲍照《望孤石》诗:“蚌节流绮藻,辉石乱烟虹。”
34、地涯:涯,原意水边,泛指边际。
35、阴魄:月的别称。唐李频《中秋对月》诗:“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
36、大明:《易乾》:“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李鼎祚集解引侯果曰:“大明,日也。”
37、昭文:显扬文采。语出《左传桓公二年》:“火龙黼黻,昭其文也。”
38、科斗:指科斗文字。唐韩愈《科斗书后记》:“于汴州识开封令服之者,阳冰子,授余以其家科斗《孝经》,卫宏《官书》,两部合一卷。”
39、踆乌(cūnwū):传说中太阳里的三足乌。《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乌”。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乌。”李邕《日赋》:“烛龙照灼以首事,踆乌奋迅而演成。”
40、觌(dí):见,相见,《易经?困卦》:“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
41、发蒙:启发蒙昧。《易蒙》:“初六,发蒙,利用刑人。”孔颖达疏:“以能发去其蒙也。”汉枚乘《七发》:“发蒙解惑,不足以言也。”此处指糊涂、不明白之意。
42、合契:相符合,相一致。《后汉书张衡传》:“合契若神。”
43、至化: 极美好的教化。《后汉书仲长统传》:“今欲张太平之纪纲,立至化之基址。”《晋书阮种传》:“旁求俊乂,以辅至化,此诚尧舜之用心也。”
44、元通:即玄通。谓与天相通。《老子》:“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河上公注:“玄,天也。言其志节玄妙,精与天通也。”
45、曜灵:指太阳。《楚辞天问》:“角宿未旦,曜灵安藏?”王逸注:“曜灵,日也。”
46、有截:齐一貌,整齐貌。有,助词。《诗商颂长发》:“苞有三蘖,莫遂莫达,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郑玄笺“九州齐一截然。”又“相士烈烈,海外有截。”郑玄笺“截,整齐也。”唐白居易《刑礼道策》:“方今华夷有截,内外无虞,人思休和。”后人割取《诗》句“有截”二字代称九州天下。
46、不宰成能:意思以无为而有所成就。《老子》:“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48、日月无私:太阳和月亮无私地普照大地。比喻普遍施与恩惠。《礼记孔子闲居》:“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49、咎:会意。从人,从各。从各,表示相违背。违背人的心愿。本义:灾祸,灾殃。
50、贞观:谓以正道示人。贞,正,常。观,示。《易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韩康伯注:“天地万物莫不保其贞以全其用也。” 孔颖达疏:“天覆地载之道以贞正得一,故其功可为物之所观也。”
51、休祥:吉祥。《书泰誓中》:“朕梦协朕卜,袭于休祥,戎商必克。”孔传:“言我梦与卜俱合於美善。”
52、明夷:六十四卦之一。即离下坤上。《易明夷》:“明夷,利艰贞。”孙星衍
集解引郑玄曰:“夷,伤也,日出地上,其明乃光,至其入地,明则伤矣,故谓之明夷。”后因以比喻昏君在上,贤人遭受艰难或不得志。《汉书五行志中之上》:“京房《易传》曰‘贤者居明夷之世,知时而伤,或众在位,厥妖鸡生角。’”
53、大有:六十四卦之一。指民以食为天,昌隆通泰,祈求好运之意。《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54、昭彰:光耀。南朝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昭章云汉,晖丽日月。”
55、神龙负图:此“河图”典。
56、九畴:畴,类。指传说中天帝赐给禹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即《洛书》。《易
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河图洛书是汉族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汉代儒士认为,河图就是八卦,而洛书就是《尚书》中的《洪范九畴》。河图、洛书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
57、蔽亏:谓因遮蔽而半隐半现。唐孟郊《梦泽行》:“楚山争蔽亏,日月无全辉。”
58、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泂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郭璞注:“生昆仑西附西极,其华光赤下照地。”《楚辞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59、扶桑: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拂其树杪而升,因谓为日出处。亦代指太阳。《楚辞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王逸注:“日出,下浴於汤谷,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曜四方。” 晋陶潜《闲情赋》:“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逯钦立校注:“扶桑,传说日出的地方。这里代指太阳。”
60、曈昽(tónglóng):日初出渐明貌。《说文日部》:“曈,曈昽,日欲明也。”唐权德舆《奉和韦曲庄言怀贻东曲外族诸弟》:“驺驭出国门,晨曦正曈昽。”
61、五云:五色瑞云。多作吉祥的征兆。《南齐书乐志》:“圣祖降,五云集。”
62、重轮:日、月周围光线经云层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光圈。古代以为祥瑞之象。《隋书音乐志中》:“烟云同五色,日月并重轮。”唐刘禹锡《贺皇太子受册笺》:“苍震发前星之辉,黄离表重轮之瑞。”
63、紫宸:宫殿名,天子所居。唐宋时为接见群臣及外国使者朝见庆贺的内朝正殿,在大明宫内。唐杜甫《冬至》诗:“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64、八极:八方极远之地。《庄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淮南子原道训》:“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高诱注:“八极,八方之极也,言其远。”
65、化成:指教化成功。《易恒》:“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汉书贾谊传》:“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66、正位:中正之位。《易坤》:“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孔颖达疏:“居中得正,是正位也。”《孟子滕文公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67、母事地:语出:《蔡邕独断》:“天子父事天,母事地,兄事日,姊事月。”
68、六合: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成玄英疏:“六合,天地四方。”
69、三才:指天、地、人。语出《易传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70、奥秘:亦作“奥密”。奥妙,隐秘。《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挺身取命,干兹奥秘。”
71、垂文:焕发文采。三国魏曹植《七启》:“九旒之冕,散耀垂文。”
72、懿:《尔雅》:“懿,美也。”
73、三舍回鲁阳之戈:典出《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为之反三舍。后以“鲁阳戈”谓力挽危局的手段或力量。
74、汉文:汉文帝刘恒的省称。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汉文中年,始举贤良。”
75、命不于常:语出《大学》:“《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76、惟德是据:《论语述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7、福随祸着:《老子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78、知微知彰:微,细小。彰,明显。既了解细小的萌芽状态,又了解发展起来后的显著特征。形容了解事物发展的始末。出处《易系辞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79、一喜一惧:一方面高兴,一方面又害怕。《论语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80、元符:大的祥瑞。《文选扬雄》:“方将俟元符,以禅梁甫之基,增泰山之高。”李善注引晋灼 曰:“元符,大瑞也。”
81、降祚:赐福。《文选史岑出师颂》:“茫茫上天,降祚有汉。” 吕向注:“祚,福也。”
82、上国:指京师。《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二年》:“今海内无事,自上国来者,皆言天子聪明英武,志欲致太平,深不欲诸侯子孙专地。”胡三省注:“时藩镇窃据,自比古诸侯,谓京师为上国。”
83、金门:即金马门,汉代宫门名。学士待诏之处。
84、献赋:典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因汉武帝读《子虚赋》而发迹,后遂以献赋指作赋献给皇帝,用以颂扬或讽谏。
85、天下至公: 最公正,极公正。《管子形势解》:“风雨至公而无私,所行无常乡。”《吕氏春秋慎大》:“汤立为天子,夏民大悦,如得慈亲,朝不易位,农不去畴,商不变肆,亲郼如夏,此之谓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谓其大公无私。唐刘虚白《献主文》诗:“不知岁月能多少,又著麻衣待至公。”
86、企踵:踮起脚跟。多形容急切仰望之状。《汉书萧望之传》:“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効,以辅高明。”
87、 云路:比喻仕途,高位。《晋书皇甫谧传》:“子其鉴先哲之洪范,副圣朝之虚心,冲灵翼於云路,浴天池以濯鳞。”
88、顾回光以暂烛:回光,象征君恩。烛,作动词用,即照耀之义。
89、庶:幸而,幸得。班固《汉书公孙宏传》:“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