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九文 于 2025-4-21 15:08 编辑
七律系列·210·九文(陆游转世的)·冬夜读书示子吟·六鱼
文/九文-2025-04-21-15:00-作于南京一中
残笺简断字枯沮,惨境家贫一洗虚。
家父髦来都怨恨,吾儿不负乃翁书。
绝胜锁向朱门户,精蓄深藏紫气庐。
整整牙签饱吟赋,时时应验受人渔。
注释:
精蓄深藏紫气庐:
精存储蓄的紫气都藏在自己的家里(庐,草房子)不随便显露出来。
整整牙签饱吟赋:
是我研读陆游写的这么一句话诗语:“整整牙签饱蠹鱼”,意思是指陆游想通过此诗语告诫儿子子聿珍惜书籍、勤于治学,并批判了贵族藏书不读的虚浮现象。
因为陆游的诗语意象 “牙签”的意思:是指代书籍。古代用象牙或骨片制成标签系于书卷,便于检索,后借指藏书。诗中“整整牙签”形容书籍排列整齐满满的,犹如汗如充栋。因为我是陆游转世的,我再次写诗给儿子看,当然是希望孩子要好好学习好好多看书,表达了我试图通过诗作和过去陆游与我今天教育孩子读书的事情,以表达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而不能像陆游批评的权贵贵族把藏书行为仅仅看做是撑门面的摆设。言外至意也是告诉儿子不能把家里的藏书仅仅看做是撑门面的摆设,而浪费书籍,忽视读书能增长智慧,能让后人更好成长起来,将来好为国家效力。
因为陆游的诗语意象“蠹鱼”的意思:是指“蛀书虫”,象征书籍因长期闲置而遭虫蛀,暗指藏书者只顾保存形式却主人实际忽视研读,说明许多权贵贵族把诸多藏书的行为仅仅是看做主人表面藏书实际是作为是撑起个人家族门面的摆设的东西,营造书香门第的气氛。现在这个社会仍然不乏其人。故此综上所述,我就写了这么一句诗语“整整牙签饱吟赋”,从文意的表达本身没有问题,语义畅通。知识这句诗的格律应该是这样“仄仄平平平仄仄”,但要想表达我要表达的意思,当然是可以写“整整牙签饱读赋”,但我没有这么写,那是因为,“饱读赋”这三个字都是“仄仄仄”,即三仄尾,这在古人看来,格律完全是错误的,所以我把“整整牙签饱读赋”改成“整整牙签饱吟赋”,格律调整为“仄仄平平仄平仄”,所以“仄平仄”的“饱吟赋”是属于古人规定的“拗救”现象。
拗救是格律诗(近体诗)中平仄规则的重要补充机制,用于调整因平仄失替或失对造成的拗句,使诗句在保持音韵美感的同时兼顾表意自由。以下是关于拗救的核心要点及分类:
一、古人规定的拗救的定义与核心原则:
1、拗与救的定义:
拗:指诗句中平仄不符合格律常格的情况,如该用平声处用仄声,或该用仄声处用平声。
救:通过调整本句或对句的平仄,补救拗句的不协调,形成新的合法句式。
2、核心原则:
(1)、平仄互补:拗句需在适当位置用反向平仄字补救,避免声调单调(如孤平)或尾部三连仄/平。
(2)、位置限制:补救位置通常为本句或对句的特定字(如第三、第五字),需符合“二四六分明”规则。
二、拗救的主要类型及规则:
1. 孤平拗救
(1)、定义:平脚句(如“平平仄仄平”)中,除韵脚外仅剩一个平声字(如“仄平仄仄平”),需补救。
(2)、救法:在本句第三字改平(如“仄平平仄平”),避免孤平。
例句:李白《静夜思》“恐惊天上人”中,“恐”为仄,第三字“天”改平补救。
2. 三仄尾拗救:
(1)定义:句尾连续三仄(如“平平仄仄仄”),破坏音韵节奏。
(2)、救法:在第四字(五言)或第六字(七言)改平,形成“平平仄平仄”或“仄仄平平仄平仄”。
例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辅”为仄,第四字“三”改平补救。
3. 对句相救:
(1)、适用场景:出句某位置用仄,对句对应位置改平补救。
(2)、规则:
五言出句第四字用仄(如“仄仄平仄仄”),对句第三字改平(如“平平平仄平”)。
七言出句第六字用仄,对句第五字改平。
例句:陆游《夜泊水村》“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中,出句“有万死”三仄尾,对句“无”字平声补救。
4. 特种拗救(本句自救):
(1)、定义:特定句式中平仄互换形成的合法变格,如“平平仄平仄”(五言)或“仄仄平平仄平仄”(七言)。
(2)、限制:首字必平(五言)或第三字必平(七言),否则成孤平。
例句: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三、拗救的注意事项:
1、适用范围:
(1)、允许:孤平、三仄尾、对句相救等特定场景,这类需要拗救。
(2)、禁止:三平调(尾三平)不可救,排律中特种拗救受限。
(3)、使用原则:
少用为佳:拗救是补救措施,非创作常态,一首诗中不宜超过两次,一首诗中只能用一次拗救。
(4)、避免叠加:多重拗救易导致格律混乱,需谨慎处理。
四、经典例句解析:
1、本句自救:
杜甫《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平平仄平仄),第三字“起”平救第二字“风”仄。
2、对句相救:
王维《辋川别业》“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中,出句“草色绿”三仄尾,对句“红欲然”平声补救。
五、总结:
拗救是格律诗灵活性与严谨性的平衡点,需在掌握基本平仄规则后谨慎使用。其核心在于通过平仄调整维持声律和谐,而非随意破坏格律。初学者建议先熟记正格,再逐步学习拗救技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