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3|回复: 20

[作品赏析] 李贺《长歌续短歌》鉴赏

[复制链接]

5449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02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5-4-24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5-4-24 17:27 编辑

李贺《长歌续短歌》鉴赏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诗题《长歌续短歌》 是从古乐府《长歌行》、《短歌行》变化而来。关于“长歌”、“短歌” 的命意,一说是“言人寿命长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一说是 “歌声有长短,非言寿命也”。据《乐府解题》认为,李贺此诗出于后一种说法。
    开头两句,点明诗题。古人说:“长歌当哭”,又说:“短歌微吟”,或是因为强烈的悲愤,或是因为缠绵的哀怨,须要借助于长歌、短歌,将郁结的感情排遣、发泄出来。“破衣襟”,“断白发”,以一种可以感知的行为动作表明感情激烈的程度,因此两句诗又是交互而言的,长歌可以撕破衣襟,也可以掉落头发,短歌同样如此。感情的强度无法用衡器计量,通过这些动作加以 “物化”,便可清楚地被感知了。
    三、四两句说明产生悲愤的原因。诗人想进见秦王,却未能如愿,内心十分苦闷。王琦说:“时天子居秦地,故以秦王为喻。”(《李长吉歌诗汇解》)秦王指唐宪宗李纯,这位君主即位之初尚能任用贤能,采取开明政治,挫削藩镇势力,使朝廷出现“中兴”之象。李贺对宪宗寄于很大希望,《致酒行》 说:“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李贺幻想自己能同马周一样,上书朝廷,受到君王的器重,但是希望落空了。这使他心中如焚,炽热难熬。
    五、六两句描述自己的饥渴。口渴是由于内热,饮酒是为了浇愁,平息内热;腹饥说明家境贫穷,只能靠从地里拔粟维持生活。两句说自己无法改变现状,只得在穷愁中苦苦挣扎。
    七、八两句交待时令。这时初夏已尽,盛夏将临,万物葱茏,生意盎然。然而欣欣向荣的景象,却无法使诗人转忧为喜,“独有愁人颜,经春如等闲。” (孟郊《春日有感》)更显得独自的凄凉。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薑斋诗话》)以欢乐的景色映衬凄苦的情怀,是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的。
    诗的最后六句 (从“夜峰何离离”至结束) 用比兴的手法,写诗人执着的追求。表面上是写景物。夜间的峰峦连绵起伏,黑森森的,挡住了天上的月光,黑暗里什么也看不清。诗人沿着崎岖的山路寻觅,时而觉得月光映在山石底下,时而又发现它在高峰之外。月影徘徊,峰峦重叠,诗人始终无法接近月亮,心中异常悲苦,于是放声悲歌,在那长歌续短歌声中,衣襟破了,鬓发衰了。实际上,“明月”喻唐宪宗,“夜峰”喻掌权的卿相,意思是说,唐宪宗虽然英明,却被手下大臣壅蔽,不能体察民情,仿佛月光为山峦所阻隔,不能朗照世界。李贺原来欲向宪宗指陈政事,匡时救弊,但由于山高月远,阻隔重重,诉说无门,只能放歌悲叹。诗中没有明说宪宗,只是提到秦王,诗的后半纯属比兴,并且认为君主不能体察下情,是有人从中作梗。这种提法含蓄而用意深长,因而被注家推崇为“引喻微婉”。
    诗歌抒发了悲愤哀怨的感情,先指出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又强调生活环境使诗人无法摆脱这种感情,接着以比兴手法写追求与失望,进一步强化这种感情。诗的开头与结尾两次点明诗人悲愤而歌,以歌当哭,紧扣诗题。通过层层渲染,使本诗回旋往复,有一唱三叹之妙。本诗在立意与创作手法上,颇得《离骚》遗意,如“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在生动的比喻之中显示出一种幽远的意境,与《离骚》中“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路漫漫其脩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仅意象相似,而且同样寄托了作者的情绪与意志。杜牧《李长吉歌诗叙》 中评李贺诗说:“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对照本诗,同样是非常确切的。
难忘曲
夹道开洞门,弱柳低画戟。帘影竹华起,萧声吹日色。
蜂语绕妆镜,画娥学春碧。乱系丁香梢,满栏花向夕。
   李贺的 《难忘曲》是一首乐府诗,宋代郭茂倩 《乐府诗集》 卷三十四说:“ 《相逢行》,一曰 《相逢狭路间行》,亦曰 《长安有狭斜行》。……唐李贺有《难忘曲》,亦出于此。” 《难忘曲》 的题目取自古辞 《相逢行》 中的诗句:“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东。不知何年少,夹毂问君家。君家诚易知,易知复难忘。”李贺将此诗所以名为《难忘曲》 而不用古题 《相逢行》,大概是因为诗中所表达的主题与古题有所不同,而且又可以借 “难忘”二字抒写胸中那耿耿难忘之事。这首诗文字绮丽,诗意隐晦,诗中当是以一位深闺女子的孤凄寂寞吐诉诗人抑郁的情怀。
    诗的起句采取了乐府《相逢行》传统的开篇方式:“夹道开洞门,弱柳低画戟”,先极力描写府第的高大、华贵、庄严,如古辞:“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中庭生桂树,华灯何煌煌”;南朝梁张率:“高门既如一,甲第复相似”;昭明太子萧统:“朱门间皓壁,刻桷映晨离。阶植若华草,光影逐飙移。”但在具体的描写方法与文字技巧运用上,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李贺诗没有铺金叠翠,也没有用什么渲染夸张的词汇修饰,却通过一种暗示性的笔触,将府第的高大庄严充分地显现出来:壮丽而深邃的宅第大门层层洞开,门前所列的画戟竟高出道旁垂柳许多。这里,诗人不写府第的壮丽庄严,而写道狭;不写门前那标志着身份地位的画戟如何高大,而写高高的垂柳却低于画戟。实际上,是府第的宏伟而使道路显得狭窄;画戟的高大而使垂柳显得低矮。这种透过一层、深入一层的写法,使府第的气派在“夹道”与“弱柳”的衬托之中,恍然如在目前。与那些直写府第高大华贵的诗句相比,不仅更富有诗的含蓄,而且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
    接下两句进一步渲染府第深院的环境气氛。按照传统乐府的写法,这里应该描写的是,深深庭院中到处高屋栉鳞、繁华似绵的景象。而诗人却抛开了这些早已被《相逢行》的作者们写俗了的写法,仅仅选择了这样一个镜头:“帘影竹华起,箫声吹日色。”在薄薄的帘幕上,只有竹华在轻轻摇曳,偶尔掀起低垂的帘幕的一角;阔大的庭院中,回旋着低缓的箫声,送走了流逝的时光。这两句诗都极力写动,似乎要以帘动与箫声为这华贵的大院增添一点儿热闹的气氛。然而,从艺术效果来说,帘动与箫声,不仅没有使大院增加一分生气,反而使人感到了人生经历中不常体验到的一种沉寂。这两句诗的写法,和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中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些类似,同样都是以动写静,但王籍笔下的静,使人感到的是大自然的优美和沉浸于其中的惬意,透露出人与自然神交以后的精神意趣。而李贺笔下的静,却给人一种与世隔绝后难以忍受的空寂感,甚至隐隐地在繁华似锦中透露出抒情主人公内心的凄凉与无可奈何,这才是这两句诗真正所要体现的意趣与心态。
    在这种沉寂的环境里究竟生活着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诗的第四句虽然透露出一点儿信息,但那是在帘幕之后 “犹抱琵琶半遮面” 的隐隐约约的形象,还不能让人一下子看清她的面目。于是,诗的第五、六两句就把镜头转而直接对准了这深院中的人物:“蜂语绕妆镜,画蛾学春碧。”原来这位伴着帘影、伴着“箫声吹日色” 的抒情主人公竟是一位女子。只见她站立在梳妆台前,对镜描绘着蛾眉。“春碧”,语出江淹 《别赋》“春草碧色”,这里形容所画的蛾眉犹如春色一样青翠。而那蜜蜂“嗡嗡” 叫着,好象也知欣赏其美貌一样地飞前飞后,“议论不休”,好象在寻找着散发出阵阵芳香的花儿。这两句写人物非常含蓄传神,始终没露出人物的容貌形象,却抓住蜜蜂错把女子当成鲜花的细节和女子对镜梳妆的一个动作,写出她如花似玉的美貌,透露出她对美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几分顾影自怜之意。使人联想到,这位深闺独处的女子,她是在为谁而梳妆,为谁这样精心地修饰自己?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这样一位美貌的女子,她的青春、她的生命活力,居然只能在对镜梳妆中慢慢消逝,只能在孤独寂寞中百无聊赖地度过。这是何等让人难堪的境地,又是何等不幸的生活!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高潮,也是点睛之笔。诗人的镜头从闺房摇向庭院,展现了一幅十分美丽动人而又带有几缕忧伤的画面:“乱系丁香结,满栏花向夕”。“乱系”指女主人公手捏着丁香花的枝梢,漫无目的地系梢,与冯延已《谒金门》“闲引鸳鸯芳经里,手挼红杏蕊” 中的 “手挼” 是一个意思。这里诗人捕捉住最能反映人物内心活动的动作,写她手里系着丁香结,可她的心好象又并不在这儿。她在想什么?在盼望着什么?又在感伤着什么?短短的几个字,意味无穷,把女主人公心绪茫茫、心事重重、茫然无措又惆怅伤感的种种复杂心情写得真切可感,恍然可见。最后的结句也很精妙,不写人物,不抒情思,却落在写景上,描绘出花园中满栏的鲜花沐浴着夕阳的余辉、格外动人的景象。这是写景,也是言情,其字里行间,分明传达出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意趣。这里的“向夕”二字尤其耐人寻味。它告诉读者,这眼下的鲜花已不是初春时节蓓蕾初绽的时光,而是已经开始“向夕” 了。即是说,它们春花烂漫、最有魅力的时刻就要逝去,美好的日子已经所剩无几,等待它们的将是不可避免的凋残的命运。显然,诗人这里写花、写景,都含有暗喻、象征的意味。试想,这闺中少女能有几多青春,这花不就是她虚度年华、青春将逝的命运的形象写照?透过这个以花喻人的结句,再回过头去品味全诗,就不难理解诗人为什么要特地描写“帘影竹华起,箫声吹日色” 的清幽寂寞气氛,去渲染时光的难捱,独处的百无聊赖。也不难理解诗人为什么要通过女主人公对镜梳妆的情节,去实现人物试图以精心的梳妆打扮挽住即将逝去的青春年华,以葆青春常驻的心理情绪。同时,也可以进一步理解女主人公在“乱系丁香梢”时所倾注的复杂感情。诗贵含蓄,结句尤重含蓄蕴藉。这个结句确实结得很妙,它不仅照应全诗,又能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没有一句一字直接将诗意说破,却又在字字句句中蕴含着诗意。每一笔描写,每一处刻画,看似互不相涉,跳跃性极大,却又能以内在的情感线索联结在一起,使人读来自有一种含蓄美、朦胧美,给人以余味不尽的美感。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李贺的这首 《难忘曲》,并不仅仅是为写美人迟暮而写美人迟暮。美人迟暮的题材在传统诗歌中,都是用来表现怀才不遇的主题的。李贺才华过人,但一生坎坷不遇,年仅二十七岁便在抑郁幽独之中死去,他的诗歌总是充满了哀怨凄凉的声音。这首诗中的被锁在高墙内孤凄的、无人赏识的、没有机会为人赏识的美人,实际也寄托了诗人自己受压抑而不能发挥才能的不幸遭遇,这也是他为何将此诗名为《难忘曲》的真正原因。如果我们再进一步了解了 《相逢行》 这一乐府古题最早的含义,也许会更有助于对这首诗诗意的理解。《乐府题解》 在解释 《相逢行》古辞时说:“晋陆机《长安狭斜行》云:‘伊、洛有歧路,歧路交朱轮’,则言世路险狭邪僻,正直之士无所措手足矣。”由此看来,李贺的确是有意借用此题自写胸臆,抒发怀抱,有意以“难忘” 吐诉衷肠的。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三)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此首在《马诗》 中属于“寓今托古,比物征事”一类诗篇。“藏哀愤孤激之思于片章短什”(姚文燮) 中,而又变为晦涩之调,是他“冥心千古,”“掷地绝尘”(王思任)之作。过去注家多认为是为唐宪宗好神仙、信方士之说而写。它以嘲讽迷信神仙的帝王为主题,与作者著名乐府《苦昼短》是同类题材。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这两句用开门见山法,有意把读者领至一个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之中。
    《马诗》用马做歌咏对象,诗人首先想到的是古代封建帝王中以爱马闻名的汉武帝,但汉武帝不只爱马,更爱神仙。进行艺术构思时,他很自然地就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诗的开头不突出武帝爱马,却突出“武帝爱神仙”,这就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因为他表面是写汉武帝,实际是针对唐宪宗信神仙而发的。
    “烧金”,即言炼丹砂为黄金,指汉武帝误信方士李少君“丹砂可成黄金,金成服之升仙”(《太平广记》 卷九) 的谬言,烧炼结果,黄金未成,登仙无望,唯一“得”到的只是缕缕“紫烟” 在空际缭绕。唐宪宗求神仙,其下场也与汉武帝相同。这是对汉武帝和唐宪宗的最大嘲讽。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这两句诗人的思路又返还到现实。它把读者从天上引向地上,与 《马诗》 的题意又扣合在一起。
    “厩中”“马”是指汉武帝御厩中所畜马匹。据《汉书·武帝纪》,贰师将军李广利奉命远征大宛国,得到西域的汗血马。汗血有 “天马”之称,力能致远。但武帝“厩中”诸马“皆”是“肉”身,实非“仙骨”,可在地上供驱驰,却不能驮载他直“上青天”,这就是它们不能领“解” 武帝意图的原因。末句把汉武帝既迷信神仙方士之说,又为求取名马而远征绝域的史实加以综合,艺术地进行了嘲讽。淮南王得道,鸡犬随他而仙去,汉武帝“烧金”,却不能乘御厩中的马匹直“上青天”。前者本是羌无故实的传说,后者则是活生生的现实。这样的辞意,也是未“经人道” 的。但此诗既是借汉讽唐,就有必要把它与唐宪宗联系起来。唐宪宗虽不闻远征求马之事,但他既慕汉武之求仙,天厩中也一定是有马成群的。诗人在这里作了暗示:与汉廷相同,唐宪宗朝中文武臣僚,有谁能理解“青天” 难 “上”而对唐宪宗进行规讽呢?
    这里需要指出: 在这首五绝诗中,诗人不可能把题中应有的内容一一道出。需要读者用想像去作补充。关于这点,作者在《苦昼短》中是有所表现的。那首诗结尾的“刘彻茂陵多滞骨”,即与此诗“武帝”二句同旨。那首诗的“谁是任公子,云中骑白驴,”与此诗“厩中”二句也近似,差别处只在于:一说“骑白驴,”一说乘“肉马”。但那首诗里“神君何在?太一安有”的意思,此诗却无法融入,只好引而不发,让有心的读者自己去比观。对此,姚文燮是深有领会的:“武帝烧金,终鲜成效。而宪宗尤津津慕之,必欲以上升为愉快。嗟嗟!汉廷之老师宿儒,不减于唐,当时孰有谓爱神仙莫如武帝?究竟神仙安在?举朝皆庸人,无不知青天之难上也。”姚文燮曾说:“贺之为诗,其命辞、命意、命题,皆深刺当时之弊,切中当世之隐。”由于“诗多感讽诽怨,当世忌之者多,”故不得不“深自弢晦。”此诗解说上难度较大,原因就在这里。
南山田中行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李贺的家乡河南福昌 (今河南宜阳) 本是一个山水缭绕、风光绮丽的丘陵地区。但在中唐诗人所处的时代,由于藩祸蔓延不息,土地兼并不止,赋税越增越繁,地租日益惨重,造成了大批农民破产,田园荒芜,乡村凋敝。“当年丰,则贱价出粜不足以充缗钱;遇凶年,则利息倍称不足以欠债”,以致人民“剔屋卖田”,“雇妻鬻子”。(《白氏长庆集·策林十九》)这首诗就是通过描绘南山秋夜田野的荒凉来反映这种农村凋敝景象的。“南山”,当指昌谷正南不远的女几山。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开篇两个三字句起头,且连用两个“秋”字,是吸用民歌句法;用 “明”和“白”两词,则从光线、颜色上突出秋夜田野的月白风清、空旷萧索: 秋夜天高气爽,秋月清辉明净,秋风凄清惨白。“秋曰白藏,气白而收藏万物……风曰商风、素风。” (梁元帝《纂要》)所谓“气白”、“素风”,即 “秋风白”之所本。正如诗人好用 “明弓”、“斜白” 代指“月”一样,这里不说月白,而以“明” 代之;不说风清,而以 “白” 状之。亦可见其力去陈言、务求新奇之一斑。“漻漻”,形容水清且深;“啧啧”,状其声轻细,犹唧唧。秋夜田野上冷月明净,秋风萧瑟,池塘的水清深见底,在无边的空旷寂寥中,那秋虫唧唧的哀鸣,更增添了一种幽冷凄清的氛围。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云根”,唐人多用以代指石头,认为云气触石而生;但此处谓云起浓郁之处。“冷红”,王琦注云:“谓花也,以其开于秋露之中,故曰冷红。”这两句紧扣题目中的“南山”,谓山间长满青苔的石上云气浮起,氲氤缭绕,仿佛笼罩着缕缕淡淡的愁雾,为画面平添了一层凄迷感;红色的山花在寂寞中开着,缀着颗颗晶莹的冷露,点点滴滴,仿佛娇柔的女郎在哭泣。“云根”、“冷红”,修辞上是用借代,已见新奇不俗;而“泣露”、“娇啼”则是拟人,移情入景,使“物皆著我之色彩”,具有人的感伤情态。这苔深云漫、孤芳垂泣,不就是诗人感伤愁绪的象征么?黄子云说:“诗之深浅,有在一二字内见者”,“一字之间”,而使“风气顿殊,妍丑迥别”(《野鸿诗的》)。我们从“冷红”一句,不是既可窥见李贺长于“设色秾妙”(《诗坻辩》评李贺语),同时也可见出他那“笔补造化”的炼字炼句的功夫吗?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诗人把笔触由山上转入“田中”:九月的田间本应是谷穗甸甸、金色飘香的丰收景象,然而所见却是“荒畦”,虽也有些杂乱不齐(叉牙) 的禾稻成熟,但乱草丛生,良莠混杂;藏在荒草中的萤火虫因遇冷气,在倾斜欲坍的田埂(陇通垄)上低飞,光亮微弱暗淡,闪灼不定。荒畦、叉牙、蛰萤、斜径……这些意象,看不出半点丰收景气的征兆,却给人留下了荒芜、萧条、暗淡、衰败的一派死气。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石脉”,即石缝;“鬼灯”,指磷火。从石缝中流出的泉水漫浸着沙地,静悄悄地发出幽咽细微的声响;鬼灯似的磷火昏暗明灭,如油漆刷染过的器物那样黝黑闪亮,点缀在远处的松林枝杈之间,宛如朵朵松花一般。后句典出《述异记》: “阖闾夫人墓中,周围八里,漆灯照烂如日月焉。”上句从听觉上写声之幽咽滞涩;下句从视觉上状色之阴森凄冷,从而进一步渲染出幽冷凄清的境界,隐含着诗人对农村凋敝的黯然神伤的凄苦情怀。前人每称李贺“幽辟多鬼气”(《岘佣说诗》),此诗结句就微露端倪。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 中曾说:“长吉穿幽入仄,惨淡经营,都在修辞设色,举凡谋篇命意,均落第二义。”这首诗在修辞设色上就颇具代表性。诗中所写月明风白、水清蛰吟、云漫苔深、冷红泣露、谷草杂荒、流萤历乱、石泉低咽、鬼火明灭,不仅物象设色秾艳幽冷,有声有色,而且无不浸染着诗人主观的感情色彩,寓情于景而又移情入景。且用了借代、叠字、拟人,比喻、用典等修辞和象征、烘托等手法,从而构成了冷艳新奇的艺术风格。
古悠悠行
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
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
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
    李贺作诗,命题立意,比物征事,凡有讽寓,“皆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姚文燮 《昌谷集注序》)。此诗即以昼夜之道,生死之说,讥刺秦皇汉武,讽寓当朝时弊。诗人经历的贞元、元和期间,唐王朝已由盛而衰,政治混乱,宪宗昏庸无能,惑于神仙,祈求长生不老,上行下效,形成风气。此诗正是由此而发。
    诗以昼夜之道开篇。“白景”指日;“碧华”指夜。李贺写诗遣词,力求意新语丽,不屑经人道过语,开头两句可谓普通一例。诗的前四句是说,日入西山,夜色深远,昼夜循环,今古如此,无有穷尽,本是大自然的规律;即使是千岁之久,在历史的发展中,亦如风飘之疾速,匆忽即逝。诗人此种感系,曾在许多篇什中抒发,如“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
    (《浩歌》)。以仙人比凡人,足见年命之短促。但日月递更、今古无尽的道理,联系实际,并不是人人都能悟得。这四句诗的言外之意,就是讥讽“宪宗之妄求长生,由不明始终昼夜之理也。” (姚文燮 《昌谷集注》)
    诗的后四句,则进一步写大自然的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求仙不老,终难实现。君不见海沙虽细,经年变化,也可以长大为石。诗人在《梦天》中曾写道:“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人间的沧海桑田之变,犹如千年走马,说的是变化迅速。海沙成石说的是变化巨大。日久天长,人间万物都会发生变迁。秦王石桥,群鱼吹沫;汉武铜柱,流光销磨,至今已不复存在。这说明代更年远,必然发生陵谷之变,此为万物消长的常理。看来“莫高如秦桥,而鱼沫可吹;莫坚如铜柱,而流浪可消。是知世间未有久而不化之事。谁谓长生真可致乎?” (姚文燮 《昌谷集注》)
    《初学记》载,秦始皇登青城山,筑城造石桥,入海三十余里,企望海中仙山,以求长生不老之药。《汉书》载,武帝在建章宫中,造铜仙人承露盘(下为铜柱,高二十丈),盘中置玉杯以承云表之露,取露和玉屑服之,以求长生。诗人以此作比,说明秦皇汉武煞费苦心,祈求长生,终不能达到,反而为后人所讥笑,其他人难道就能达到,不落后人的笑柄吗?
    李贺对秦皇汉武的讥讽,在诗中经常出现。如“刘郎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苦昼短》)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金铜仙人辞汉歌》) “武帝爱神仙,炼金得紫烟。”(《马诗》 二十三首) 或讥讽帝王腐败,好景难久;或隐寓当今君主妄求长生,徒劳心力,可作为此诗的注脚。
    此诗通篇富于哲理,充满理趣,不生枝蔓,纯乎理喻,这在李贺诗中是罕见的。在结构笔法上,先写日月如梭,反复更替,流光迅速,无有终期,是为不变之道;再写海沙变石,鱼沫吹桥,流光消柱,无法阻止,是为万变之理。变与不变,对比写来,深化主题,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量。
    李贺善解乐府遗法,“设色浓妙,而词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浑于用意。” (毛驰黄 《诗辩坻》)这正是此诗的特点。设色浓妙如“鱼沫吹桥”;刻于撰语如“空光流浪”(形容时光);浑于用意如“铜柱年消”;而寓词旨于篇外者,则是诗中不言当朝惑于神仙之风,但句句对如此时弊隐含深刺。诗人处于元和政治混乱之时,为防不测,不得不深自弢晦,或藏孤愤之思于片章短什,或设弦外之音,感讽诽怨,还应看作是很自然的事情。

5449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02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4-24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破衣襟”,“断白发”,以一种可以感知的行为动作表明感情激烈的程度,因此两句诗又是交互而言的,长歌可以撕破衣襟,也可以掉落头发,短歌同样如此。感情的强度无法用衡器计量,通过这些动作加以 “物化”,便可清楚地被感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9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02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4-24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说:“长歌当哭”,又说:“短歌微吟”,或是因为强烈的悲愤,或是因为缠绵的哀怨,须要借助于长歌、短歌,将郁结的感情排遣、发泄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9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02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4-24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口渴是由于内热,饮酒是为了浇愁,平息内热;腹饥说明家境贫穷,只能靠从地里拔粟维持生活。两句说自己无法改变现状,只得在穷愁中苦苦挣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9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02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4-24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月”喻唐宪宗,“夜峰”喻掌权的卿相,意思是说,唐宪宗虽然英明,却被手下大臣壅蔽,不能体察民情,仿佛月光为山峦所阻隔,不能朗照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9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02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4-24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辞 《相逢行》
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东。
不知何年少,夹毂问君家。
君家诚易知,易知复难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9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02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4-24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贺将此诗所以名为《难忘曲》 而不用古题 《相逢行》,大概是因为诗中所表达的主题与古题有所不同,而且又可以借 “难忘”二字抒写胸中那耿耿难忘之事。这首诗文字绮丽,诗意隐晦,诗中当是以一位深闺女子的孤凄寂寞吐诉诗人抑郁的情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9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02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4-24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壮丽而深邃的宅第大门层层洞开,门前所列的画戟竟高出道旁垂柳许多。这里,诗人不写府第的壮丽庄严,而写道狭;不写门前那标志着身份地位的画戟如何高大,而写高高的垂柳却低于画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9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02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4-24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帘影竹华起,箫声吹日色。”在薄薄的帘幕上,只有竹华在轻轻摇曳,偶尔掀起低垂的帘幕的一角;阔大的庭院中,回旋着低缓的箫声,送走了流逝的时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9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02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4-24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贺笔下的静,却给人一种与世隔绝后难以忍受的空寂感,甚至隐隐地在繁华似锦中透露出抒情主人公内心的凄凉与无可奈何,这才是这两句诗真正所要体现的意趣与心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30 16: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