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故乡美图 三月春风暖似酥,小村静谧一尘无。 营盘山引康庄道,油菜花开美画图。 时刻梦回居宝地,从来仁至待穷吾。 平生自负青云志,惟有爱她心若初。 沈惠光:起首,先声夺人,一幅乡村美图跃然纸上。接着,句式新,虚实美。下面,荡开一笔,巧对。收结,涨力足,但后半句若婉转些,则更佳。 郊园寻胜 胜日郊园雅兴酣,寻芳亭北又亭南。 风由柳影排开绿,天被湖心嵌入蓝。 何处一身尘涤荡,此间千种隐包含。 诗人自有清新句,邀个良禽对唱甜。 熊盛元:笔致清深,吟怀浩渺! 沈惠光:亭北亭南,方位词,突出寻芳,以作兴起,佳。第二联,上句“风由柳影排开绿”, 似“风为柳影排开绿”为宜,因绿者柳影而非风,供参考。“天被湖心嵌入蓝”,有曹操“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之笔意,彼雄浑,此娟秀,异曲同工,赞。第三联“何处一身尘涤荡,此间千种隐包含”通过设问、对答,完成转折,且从上联推出,顺理成章。最后以“诗人自有清新句,邀个良禽对唱甜”收结,系以拟人手法,能收放自如,亦画龙点睛,值得仿效。 鹏飞兄邀饮兴慨 云林一聚喜开眉,众友高杯尽可推。 日色铺红楼映照,禽声啼翠树围追。 弟兄情挚钢如铁,山水梦深陶愿随。 经此世尘青眼看,人生路待立成锥。 沈惠光:本七律可看作四联都是对仗,虽然首末二联对仗不如中间二联工整,(看得出是作者功力所致,非刻意为之),但也已眉目在颜,故吟诵上口,这是本诗一大特色。第二大特色是,本诗四联赋、兴、比、结 ,功能各具,渐次展开 ,诗意盎然。尤其是“比”,“兄弟情挚钢如铁”,将现代语“铁哥”化于对仗中,而下句又将古人陶潜与袁枚随园诗话化成对句,且不动声色,形成涨力,可谓匠心独具。本是诗第三大特点是:用典多且妥当,故不觉繁多, 如“陶愿随”, “青眼看”,“立成锥”等。 致敬小学教师次韵向、周二诗丈 杏坛无悔爪痕留,五色毫挥又一秋。 粉笔尘中尤损肺,戒鞭声里最伤喉。 已然两袖藏灵籁,何必连朝倾庶馐。 莫道芳华今远去,朱砂启智越从头。 沈惠光:从诗题可知,这首歌颂小学老师的诗是步诗丈作品之韵,所以,难度增加 :一是韵的限制,二是内容不可能与诗丈作的二首诗重叠太多(当然笔者无从知道),否则就没意义。本诗尽管有上述这些难度,但诗人却化难为易,得心应手。请看:首联是对老师的赞叹,二联是描述老师工作的辛苦,三联是劝慰老师不要那么辛苦,最后一联进一步劝慰并鼓励老师 “莫道芳华今远去”,要象“朱砂”可以清心那样, 需有清晰的认识,做到“越从头”,即从头越。相信那位老师如看到这首诗,一定会感到高兴的吧。 海艳表妹偕家人来访 七月春城暑乍收,表亲专访喜同游。 熏香菌子开人胃,独美烟村解客忧。 沐雨眸中堆满笑,经霜额上刻成沟。 俱怀高志知何处,警苑从容射斗牛。 沈惠光:此诗表妹家人来访,从食物招待到陪看村落风景,娓娓道来;刻画人物,具体形象;最后通过设问,点明彼此身份和志向,诗意拔高,继承高古风格,很好哦。若说不足,则如袁枚所言“以出新意,去陈言为第一着。” 这里“解客忧”既是陈言也属勉强,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