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声甘州·悼念孙钧院士
望星河黯淡隐寒芒,悲风绕神州。
忆毕生求索,深耕岩土,志贯云楼。
盾构攻坚沥血,隧道写风流。
理论开新境,誉满寰球。
曾伴长江激浪,又逐南水去,汗洒千丘。
育桃枝成栋,薪火续春秋。
叹今朝、巨星沉落,念先生、功绩永长留。
凭谁问、继公宏愿,再展鸿猷?
缅怀孙钧院士:地下工程领域的不朽丰碑
2024年3月1日21时58分,一颗科学界的巨星陨落,著名岩土及地下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钧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98岁。他的离去,是同济大学的重大损失,更是我国教育与科技事业的巨大遗憾。
孙钧先生的一生,是为我国岩土力学与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1926年,他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青年时代便投身爱国护校学生运动,心怀报国之志。新中国成立后,他怀着“为新中国建设贡献知识和力量”的信念,发愤读书,在上海交通大学打下坚实学识基础。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他来到同济大学任教,从此与这片学术沃土紧密相连。
上世纪60年代,孙钧先生勇挑重担,主持并负责我国首座特大型地下飞机洞库和地下储油洞库工程建设,还承担上海市扩大试点地铁车站工程总体设计。他是上海多条黄浦江越江隧道以及众多城市轨道地铁建设的技术专家,为我国地下工程建设立下汗马功劳。此后,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项目,都凝聚着他的智慧与心血。他的研究成果多次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 ,成为我国地下工程领域的一座丰碑。
孙钧先生在学术研究上造诣深厚,在岩土流变力学、地下结构粘弹塑性理论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建树。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理论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更可贵的是能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常说,不能做空头学问,要让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生根发芽。他的科研成果,为我国地下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推动我国地下工程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除了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孙钧先生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从教70多年,悉心培养80余名博士、近30名博士后研究人员。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师德,为学生们树立了榜样。他希望培养出一批超越自己的人才,如今,他的弟子们在我国各地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中发光发热,传承着他的学术衣钵。
孙钧先生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奉献,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不顾高龄,仍坚持参加学术活动,关心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他的一生,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
如今,孙钧先生虽已离去,但他的功绩永载史册,他的精神如明灯,照亮我们在科研道路上继续前行。我们将永远缅怀这位地下工程泰斗,继承他的遗志,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