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律系列·232·九文(陆游转世的)·天都大会举杯轮·一东
文/九文-2025-04-30-10:30-作于南京一中
野露寒宵醉揭盅,玉华筵宴会天宫。
紫皇回向天香案,黄帝亲瞻始祖风。
革故鼎新仙女悟,醍醐灌顶善男同。
碧壶淘性回春酒,香味两奇绝了空。
注释:
玉华:
1、指美玉与玉器,即最精美的玉或玉佩,常见于古代文献,如《楚辞》《穆天子传》等。
2、道教中也指可服食的玉屑,或比喻才德、秀出的子弟。
3、自然与文化象征,指纯洁如玉的白花(如菊、梅),或形容风景、人物的美貌与才华。
4、“玉华”常用于文学作品,形容珍贵事物或美好品质。
革故鼎新: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改革创新的核心思想,其内涵与实践贯穿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以下从词源、历史实践、现代意义等维度进行综合解析。
一、词源与释义:
1、出处与基本含义
成语最早见于《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革故:革除旧制度、旧事物(如商代鼎器象征旧秩序)。
鼎新:建立新制度、新体系(如周代鼎器象征新政权)。
合指通过破旧立新推动社会进步,强调“除旧”与“立新”的辩证关系的统一。
2、其哲学内涵:
《周易》中“革卦”与“鼎卦”互为因果,体现“变易”的宇宙观。
西汉扬雄提出“革而化之,与时宜之”,主张改革需顺应时代。
二、历史实践与案例:
1、古代政治改革实例:
(1)、商鞅变法:废除世袭制,推行郡县制与军功爵位,奠定秦国强盛基础。
(2)、王安石变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推动农田水利法与科举革新。
(3)、张居正改革:以“一条鞭法”简化赋税,强化中央财政。
2、文化与技术革新:
(1)、夏禹铸九鼎统一九州,以鼎象征政权革新,产生了与之匹配的青铜文化和周礼文化。
(2)、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知识传播的速度,也推动整个世界的进步。
(3)、唐诗宋词对古体诗的突破,体现了唐代之前的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不注重格律诗的起伏到注重格律诗的声韵起伏而朗朗上口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巨大创新。
三、现代意义与应用:
1、理论发展: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辩证唯物主义”高度契合,强调社会矛盾推动变革,被毛主席等革命家发挥到极致,解决了中国新民民主革命的问题,创建了新中国,再次让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其意义非凡。
(2)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通过经济特区试点探索新路径。但改革开放的两极分化贫富差距的负面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四、思想启示:
1、是一种方法论,其意义是体现守正与创新统一:
如“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
既非全盘否定传统(如保留郡县制框架),亦非固守陈规(如数字经济转型)。
3、其全球价值的影响力:
在文明交流中,“革故鼎新”成为多元文明的共识,如“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合作机制创新促进共同发展。
总结:
“革故鼎新”不仅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精神密码,更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从商周鼎革到新时代深化改革,这一思想始终彰显中华民族在守正中进行创新、在创新中形成超越守旧的智慧。
醍醐灌顶:
一、基本释义
醍醐灌顶:
读【tí hú guàn dǐng】,字面含义是指用纯酥油浇到头顶上。
1、比喻义:
(1)佛教和道家都认为是开启智慧的一种方法: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
(2)启发作用:形容听了高明意见后豁然开朗,深受启发。
(3)感官体验:形容清凉舒适的感觉,如甘露滋润。
二、出处与演变:
1、佛教渊源:
最早见于唐代《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共语似醍醐灌顶”。
佛教密教仪式中,师父用水或醍醐灌洒弟子头顶,象征智慧传承。
2、乳制品文化:
醍醐是牛乳经多次提炼的精华,李时珍称其为“仙家酒”,象征珍贵与最高境界。
3、文学引用:
唐代顾况《行路难》:“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作品中均有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