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铸 陶铸(1908――1969),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湖南省祁阳县石洞源人。父陶铁铮是同盟会会员,因办新学得罪旧派,于1918年遭诬陷被杀害。 1926年初,陶铸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年底回祁阳协助刘东轩组建中共祁阳县委,任军事委员兼青年委员,并组织了县城“年关暴动”。 1929年赴福建,曾先后担任中共福建省委秘书长、书记、中共漳州特委书记、省委组织部长、福州中心市委书记,先后建立闽南工农红军游击队和闽东地区的人民武装力量。在此期间,曾出色地组织和指挥厦门劫狱斗争。1933年5月,由于叛徒出卖,他在上海被捕,被关押在上海公安局,后转南京中央监狱,被判处无期徒刑。狱中4年,虽备受折磨,却处之泰然,经常团结和鼓舞狱中战友,坚持斗争,并坚持学习外文。1937年国共再次合作,始被党的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营救出狱。出狱后,陶铸被派到湖北省担任省委常委兼政治部秘书长、豫鄂挺进支队代政治委员。1940年到延安,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政治部秘书长,参加延安整风,1945年7月出席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辽宁、辽吉、辽北等省省委书记,东北野战军(四野)政治部副主任。在平津战役中,他受中央委托,化装进入北平,与傅作义进行和平谈判,后又带起义部队做整编工作。北平和平解放后,立即组织工作团南下。武汉解放后,任武汉军管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任中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50年10月,任广西省委代书记,奉命剿匪,执行宽大和镇压相结合的政策,不到半年就完成了任务。1951年底,调广东,先后任华南分局书记、广东省长、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委员。1960年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1965年11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66年8月在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排名第四。兼任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中宣部部长。
1969年11月30日,因遭受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含冤去世。陶铸同志的一生是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为共产主义事业艰苦奋斗数十年,深得党和人民的信任。他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坚持真理,无私无畏,在“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78年底,中共中央为他召开追悼大会,高度评价其革命的一生。 陶铸同志的作品有《理想·情操·精神生活》、《思想·感情·文采》和《随行纪谈》等。 浯溪公园建有陶铸同志的铜像和陶铸诗廊,还建有陶铸陈列馆,供世人瞻仰。 陶公刚烈震京邦,斥贼安民真栋梁。 壮志未酬身已去,化为铜像抗严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