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64|回复: 119

崔灏黄鹤楼非拗律诗

[复制链接]

49

主题

1879

回帖

488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886
发表于 2016-8-9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言哉 于 2016-8-9 19:17 编辑

崔灏黄鹤楼非拗律诗。标题党一下,其实会者看标题就能明白大致所指。晓风轻送同学说此律只有两处大拗,否认有三平尾。其实将此律判为拗律诗就已经错了,眼界太小,否认有三平尾更是。。。
不多说了,就酱,点一下,任其自悟,不作人师。。。

53

主题

300

回帖

137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375
发表于 2016-8-9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嗯,点到为止的方式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5

回帖

15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538
发表于 2016-8-10 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山人 于 2016-8-10 07:03 编辑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9 20:50
再附点资料:
崔颢《黄鹤楼》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清代许印芳说:“此篇乃变体律诗,前半是古诗体,以古笔为律诗,盛唐人有此格。”(见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所引)清代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说:“崔颢《黄鹤楼》,直以古歌行入律。”又说:“七言变体,始于崔司勋(颢)之《黄鹤楼》。”此诗前半首完全是古风的格调,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事了。

宋人严羽云:“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你所提供的资料,
论时间,清朝不及宋朝早!
论名气,许管不及严羽大!



点评

没关系,反正这两人的摘录中没有提到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0 15: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5

回帖

15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538
发表于 2016-8-10 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弄个握手的图标,是什么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5

回帖

15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538
发表于 2016-8-10 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山人 于 2016-8-10 06:54 编辑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10 06:40
对这首是律诗,大家都没疑问的。只是近体还是拗体的认识有不同吧。将律诗只限于近体,是不是后人喜欢緾脚 ...

唐朝的近体诗分为:换头和折腰两种。三羊的说法,既有声律理论依据,又有科举作品依据。
近体诗,没有拗体。拗体,违反近体诗的声律,则不是近体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5

回帖

15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538
发表于 2016-8-10 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山人 于 2016-8-10 07:05 编辑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10 06:55
对啊。所以说黄鹤楼是拗体律诗啊。

黄鹤楼符合近体诗的声律,何来【拗体律】的荒唐说法?!你说黄鹤楼是【拗体律】,请问黄鹤楼【拗】了哪门声律体系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5

回帖

15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538
发表于 2016-8-10 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10 07:04
没有几人认同黄鹤楼为近体的。
将黄鹤楼诗作为别体律诗——变体律诗,前人已作说明。我们何需多言啊。 ...

宋人严羽云:“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严羽,是不是前人?!
不听前人听后人,什么道理?前人不及后人聪明吗?
清人赵秋谷的《声调谱》,能超越唐人元兢的《诗髓脑》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5

回帖

15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538
发表于 2016-8-10 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山人 于 2016-8-10 07:45 编辑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10 07:35
是你理解错了。七言律诗有近体,也有不是近体的。不要将律诗只限于近体。近体律诗三要素:一字数合律;二对仗合律,三平仄合律。若只具备前两个条件的,就是古风式律诗,我称之为拗律。若只具备第一个条件的,则是古风。——这是大多人认同的。

格律体与非格律体的唯一分界线是声律。或者说,不讲声律不能成为格律体。
格律诗、格律骈、格律词曲等,都是讲究声律的。
永明体和近体诗,都是律诗或格律诗。
近体诗种的【换头体】和【折腰体】,都是律诗,都是近体诗。

【古风式律诗】与【入律的古风】,其分界线是什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879

回帖

488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886
 楼主| 发表于 2016-8-10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言哉 于 2016-8-10 08:34 编辑

错在一个拗字上,这是手法认知上的原则问题,何况某人还以拗救法来看。前四句称古体也好称变体也好,都不甚要紧,仅仅是称呼上的分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879

回帖

488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886
 楼主| 发表于 2016-8-10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10 08:47
呵呵。古风式律诗,称拗律。王力也是这么说得哦。

这两种称谓都错,原因你自己琢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5

回帖

15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538
发表于 2016-8-10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山人 于 2016-8-10 10:37 编辑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10 07:52
失腰格乃只失粘,但并不失对。其诗中各句还是律句,是符合平仄的。这是当作近体律诗的变体看的,即承认这种现象。与拗体律诗不是同一概念,这个不要搞混了。拗格律诗中,诗中有大拗句,造成即失粘又失对非常形象的是那个拗字。而折腰体却是不拗的

近体律诗的律句,讲四声,不讲平仄。这一点是你的无知。【拗体律诗】,没有这种说法,或者是这种说法是极为错误的。


近体诗律句的四个通式:
〇平〇〇仄、〇仄〇〇平、〇仄〇〇仄、〇平〇〇平。

近体诗的律句,不但包含24异声句:
〇平〇仄仄、〇仄〇平平、〇仄〇平仄、〇平〇仄平。

近体诗的律句,而且包含24同声句:
〇平〇平仄;〇仄〇仄仄;〇平〇平平;〇仄〇仄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879

回帖

488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886
 楼主| 发表于 2016-8-10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山人 发表于 2016-8-10 06:31
宋人严羽云:“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你所提供的资料,

没关系,反正这两人的摘录中没有提到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5

回帖

15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538
发表于 2016-8-10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山人 于 2016-8-10 16:11 编辑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10 14:20
我从学写诗时,就是王力的诗词格律。对王力的拗救说,因其不能自圆其说,所以我放弃了。但对他的律诗(近 ...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摘抄:

(七)唐诗的对仗

  唐以后近体诗的对仗,显然是受了骈体文的影响。如果借用散文的术语,律诗可以说是“骈散兼行”。律诗的一般情况是半骈半散:首尾两联是散行的,中间两联则规定要用对仗。例如杜甫《别房太尉墓》、苏轼《有美堂暴雨》等。

  初唐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时,颔联的对仗还是很自由的。直到王维、杜甫,颔联还有不用对仗的,例如王维《辋川间居赠裴秀才迪》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天末怀李白》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以后虽然还有人这样做,但是非常罕见。

  与此相反,不但中间两联用对仗,连首联也用对仗,这倒相当常见。比较起来,五律首联用对仗的情况多一些,原因是五律首句以不入韵为常,比较适宜於对仗。例如李白《送友人》、杜甫《春望》等。但是我们不要以为首句入韵就不能再用对仗了,杜甫的《登高》和陆游的《黄州》就是首句入韵而首联用对仗的。

  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用对仗的。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苏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总的来说,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用对仗。颔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都算特殊情况,不构成一般规律。首联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於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注: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这是完全不用对仗的律诗,但也有人以为这是以律句写古体诗。),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5

回帖

15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538
发表于 2016-8-10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山人 于 2016-8-10 16:40 编辑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10 14:20
我从学写诗时,就是王力的诗词格律。对王力的拗救说,因其不能自圆其说,所以我放弃了。但对他的律诗(近 ...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摘抄:为什么不采用王力的说法。王力在《古代汉语 备注》中说:
  编写小组的任务是艰钜的。北京大学的讲义只是初稿,距离公开出版的要求尚远。这次几个学校的同志在一起合作,除了肯定文選、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结合的总原则以外,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北京大学原有的成果,另一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加以必要的修改和補充。文選部分更换了一些篇目,重写了解题和说明,特别是在注释方面作了很大的变动。常用词部分变更了一些体例和解释,並且随着文選的更换而改变了词修的次序。通论的章节和内容也都作了很大的变动。每一篇稿子都经过组内讨论,组外传观並签注意见,最后由主编人决定。有些比较重要的问题还经过全体讨论。我们自始至终坚持了这种讨论方式;我们认为这样做可以集思广益,更好地贯徹百家争鸣的精神和发挥集体主义精神,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书的质量。

==============================

由此可见,《古代汉语》编辑小组的【百家争鸣】和【集体主义】精神,并不认可王力《汉语诗律学》近体格律诗必须对仗的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5

回帖

15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538
发表于 2016-8-10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10 17:47
谢谢。这里已经说了,对于完全不对仗的,也有人认为是以律句写古体诗。我在学会欣赏律诗中,也讲得很清楚了:不对仗的,就作古风看吧。又君之所举李白诗,我原也作过三联是对仗的说明——当有好句时,就是半对也是可以的。对唐人诗,我们应该以唐人作品去检验,不能因为以少的可怜的情形来以偏概全的,谁能保证,这不是将古风误列为律诗的。
关于李白的律诗,等我有时间汇总过,再回答你吧。:share:

先将不对仗的律诗,看做古风,然后再批评古风误列为律诗。你这是原地打转恶意循环。【古风误列为律诗】,这是错误的;同样,【不对仗的律诗看做古风】,也是错误的。律诗不律诗的依据是声律,而不是对仗,这一点你是无法否认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5

回帖

15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538
发表于 2016-8-10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山人 于 2016-8-10 20:36 编辑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10 20:08
我已从搜韵中查找了李白之诗,其七律部分,共10首,第三联全部是对仗的。但平仄上,有3首失粘不失对,即属折腰体式。有4首,有大拗句(其中一首为特拗),完全合平仄要求的只有三首
李白的五律诗中,如你举例的,其第三联成半对者,约占了10分之一,在十首左右。然平仄并不象你所举例的这首句句合律,显然,用平仄合律这点作律诗的评判依据,在李白的被选诗中,就已经不能自其说了。——这样的理论还能让人接受吗?显然不能!然用我的对仗观点——放宽到半对却是可以理解的,李白诗中,半对现象算是多的,其第三联半对者约占了十分之一,我只列举几例:我如丰年玉,弃置秋田草;我去黄牛峡,遥愁白帝猿;若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这可化了我相当的时间来比对,如你有意,也不凡比对一番的。不要被所谓的名家所吓倒!——还是合理的吸收,不合理的弃之。对这种不能自圆其说的部分,我们还是抛弃了吧

你可以将李白的十首五律全部举出来,具体说说。不合声律,就不是律诗,三羊的这种说法何错之有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5

回帖

15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538
发表于 2016-8-10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山人 于 2016-8-10 20:40 编辑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10 20:31
注:我并没有将你所列举的这首李白诗作古风看,这点必须申明,因为这首诗,我也是作为五律看的。其第二三两联,皆为半对。我在欣赏律诗中,已经明确过,当有好句时,就是半对也是可以的。
我所说的古风被误列入的情况,是作或许有之的一个识想罢了——即谁能保证没有被误列入的情况?而不是说这首。对这首诗,我的观点是非常明确的——近体律诗(只是对仗上半对而已)。:share:

对仗中【半对】的说法是错误的,很早以前就已经批判过。【谁能保证没有被误列入的情况】,【误入】的可以纠正,而不是明知是【误入】,还要死不认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5

回帖

15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538
发表于 2016-8-10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10 20:31
注:我并没有将你所列举的这首李白诗作古风看,这点必须申明,因为这首诗,我也是作为五律看的。其第二三 ...

《诗经》里面,有很多是对仗的,你能说诗经是格律诗或律诗吗?

点评

确实确实,不能看见有对仗就说是律诗,律和古风不是同路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0 20: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5

回帖

15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538
发表于 2016-8-10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10 20:50
呵呵。对于诗律的理论,我想只有用唐人作品来检验才会有说服力。其它某某讲的之类,真的没有说服力呢。要 ...

你用唐人作品来验证,你要验证什么?
你为什么不用唐朝科举的试律诗,来验证元兢的《诗髓脑》?
你为什么不用元兢的《诗髓脑》,来验证唐朝科举的试律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879

回帖

488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886
 楼主| 发表于 2016-8-10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山人 发表于 2016-8-10 20:47
《诗经》里面,有很多是对仗的,你能说诗经是格律诗或律诗吗?

确实确实,不能看见有对仗就说是律诗,律和古风不是同路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5

回帖

15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538
发表于 2016-8-10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10 20:56
乱弹琴,律诗三要素:一是字句合律,诗经会是八句诗,且每句五字或七字的吗。这第一点诗经就不合了,。。 ...

格律文体,必须是五七句吗?
宋词、元曲,也是格律体,也非都是五七句;
六朝骈文,是格律体,也非都是五七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5

回帖

15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538
发表于 2016-8-10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8-10 20:58
确实确实,不能看见有对仗就说是律诗,律和古风不是同路人。

谢谢!对仗与不对仗,与是否是律诗无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5

回帖

15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538
发表于 2016-8-10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山人 于 2016-8-10 21:09 编辑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10 20:59
比较律诗,要用八句的。五律或七律。这叫字句合律,你那不叫律诗,十二句的,作排律去看吧。 ...

近体诗的律诗,有四句两韵的、有六句三韵的、有八句四韵的、有12句六韵的、有16句八韵的。唐朝科举试律诗,多为有12句六韵的,少有八句四韵的。你能说八句四韵的,是律诗或是近体律诗。12句六韵的,不是律诗或不是近体律诗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5

回帖

15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538
发表于 2016-8-10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10 20:56
乱弹琴,律诗三要素:一是字句合律,诗经会是八句诗,且每句五字或七字的吗。这第一点诗经就不合了,。。 ...

五字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五字句,是五律的句子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5

回帖

15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538
发表于 2016-8-10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10 21:09
呵呵。现在讲的是律诗,那就必需是八句的。五律每句五字,七律每句七字。这是第一要素。违之就不是律诗了 ...

唐诗、宋词、元曲,起声律都是讲四声,而决然不是讲平仄,你的明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5

回帖

15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538
发表于 2016-8-10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10 21:11
我只讨论五律七律诗,你想讨论的十二句诗,与我的八句诗没有交集。你可另发贴,说你自己的主张的。 ...

4句的近体诗,8句的近体诗、12句的近体诗、16句的近体诗……等等等等
近体诗的句数,虽然不同,但是其声调规则,是相同相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5

回帖

15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538
发表于 2016-8-10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10 21:13
这首诗不是五律,请你不要纠緾了。

三羊知道这首不是近体诗,或不是律诗。
三羊举例的意思是,【前不见过人】这样的五字句,为何不能是五律的句子,你明白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5

回帖

15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538
发表于 2016-8-10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山人 于 2016-8-10 21:22 编辑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10 21:16
我从写诗时,接受的就是平仄(上去入为仄),而不是你之四声。你那理论太古了,就让那古人去探讨吧。 ...

这是你的无知,你不要拿自己与古人比,唐人用的是平上去入,不是平仄。押韵,从古至今,上去入是分押。你见过古人或今人,有【上去入】通押的诗作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879

回帖

488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886
 楼主| 发表于 2016-8-10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戾戾曙风急,团团明月阴。
孤云出北山,宿鸟惊东林。

千龄犹旦夕,万世更浮沉。

富贵如浮云。金玉不为宝。

白露淹庭树。秋风吹罗衣。

暂试武帝貌。一见李后灵。

荣光河雒出。白云苍梧来。
侍御多贤圣。升降有羣才。
四时有变化。盛明不徘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879

回帖

488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886
 楼主| 发表于 2016-8-10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宵月辉西极。女圭映东海。
佳丽多异色。芬葩在奇采。

时寒原野旷。风急霜露多。

落叶纵横起。飞鸟时相过。

朝生舆马间。夕死衢路滨。
藜藿应见弃。势位乃为亲。
华屋争结绶。朱门竞弹巾。
徒羡草木利。不爱金碧身。

翩翩征鸟翼。萧萧松柏阴。

寒暑更进退。金石有终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6-10 00: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