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84|回复: 58

元兢的声律理论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8-24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楼主| 发表于 2016-8-24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发表于 2016-8-24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兢的著述《诗髓脑》也是根据空海的文镜秘府论整理的。除了“调声”之外,其余内容只有“对属”和“文病”(即记载的沈约的八病说): 《南史.陆厥传》中则记载:时盛大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音韵。约等文章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

三羊质问:沈约八病说,沈约何时说过,你有依据吗?

点评

羊的意思八病是唐朝生产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5 07: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发表于 2016-8-24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4 21:50 编辑

元兢《诗髓脑》摘抄:

  一、平头。(平头诗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
此平头如是,近代成例,然未精也。欲知之者,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同上去入声一字即病。若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同声,无问平上去入,皆是巨病。此而或犯,未曰知音。今代文人李安平、上官仪,皆所不能免也。

  二、上尾。(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名为上尾。)如陆机诗曰:“衰草蔓长河,寒木入雲烟。”


此上尾,齐、梁以前,时有犯者。齐、梁以来,无有犯者。此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为未涉文途者也。唯连韵者,非病也。如“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是也。

  三、鹤膝。

  四、蜂腰。(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彫饰。”)


“君”与“甘”非为病;“独”与“饰”是病。所以然者,如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也。此病轻於上尾、鹤膝,均於平头,重於四病。清都师皆避之。已下四病,但须知之,不必须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发表于 2016-8-24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将“(二五字)不可同上同去同入”(即蜂腰病)列为元兢的著名理论毫无根据!=======================================
三羊回复:
1、
(二五字)不可同上同去同入,这么就成了【蜂腰病】?
2、
不列入元兢,例如唐人也可。但是,不知你想列入哪个唐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发表于 2016-8-25 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在《元兢的声律论理》主贴里说:
元兢的著述《诗髓脑》也是根据空海的《文镜秘府论》整理的。

针叶林在《唐代对仗的基本类别和技法》主贴里说:
在“文镜秘府论”中,空海根据唐初的文献,例如元兢诗髓脑、皎然诗议、崔融《唐朝新定诗格》以及王昌龄等的著作,汇集成二十九种对法,实际多有重复。仅根据技法归成6类,其中第六类大体是不对偶的联对,包括比如“二十九总不对对”。


在下三羊,静候教诲:
《诗髓脑》与《文镜秘府论》,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楼主| 发表于 2016-8-25 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楼主| 发表于 2016-8-25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楼主| 发表于 2016-8-25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发表于 2016-8-25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袁行霈 主编《中国文学史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摘抄:

    晋代陆机和(南朝)宋范曄就已经提出了文学语言要音声变化和谐的要求,但他们所讲的都还属于自然的声韵;直到齐梁声律论提出,才人为地总结幷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的声律韵调。而声律论的提出,又以四声的发现为前提。如《南史》所载:“(周顒)始著《四声切韵》行于时”(《周顒传》);“(沉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襟,穷妙其旨,自谓入神之作”(《沉约传》);“时有王斌者,......著《四声论》行于时”(《陆厥传》);“齐永明中,王融、谢朓、沉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转拘声韵,弥为丽靡,復逾往时”(《庾肩吾传》)。四声得以在这个时期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传统音韵学的自然发展、诗赋创作中声调音韵运用的经验积累等,均对四声的发明有促进的作用。而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与当时佛经翻译中考文审音的工作有著直接的关係{参见陈寅恪《四声三问》,原刊《清华学报》九卷二期,后收入《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第328~329页)。}。沉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曾指出过:“音韵之学,自沉约为四声,及天竺梵学入中国,其术渐密。”与此同时,沉约等人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幷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即“病犯”,也就是后人所记述的“八病”{按当时永明体对於病犯的具体要求,从现存沉约等人的资料中已不可得知。后世所记述的永明体“八病”的名称分别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然现存最早的资料中,唯钟嶸《诗品序》言及“蜂腰、鹤膝”二病;初唐李延寿《南史·陆厥传》进而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四病之称。隋王通《中说·天地篇》始有“四声八病”之称;初唐卢照邻《南阳公集序》亦有“八病爰起,沉隐侯永作拘囚”之语,但“八病”的具体内容仍上详。此后盛唐殷璠的《河岳英灵集·集论》、中唐皎然的〈诗式·明四声〉以及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声律》亦皆言及“八病”,但并无详论。而中唐时期日本僧人遍照金刚的《文镜秘府论·西卷》载有“文二十八种病”,其前八种即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并作了具体的解释,但并未说明这“八病”为何人所创。而明确地将上述“八病”的创始权归属於沉约名下的,则是宋代以后的事了。如北宋李淑《诗苑类格》:“沉约曰:‘诗病有八: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唯上尾、鹤膝最忌,餘病亦通。’”(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引)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一所引亦同此说。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亦云:“有四声,有八病。”自注:“四声设於周顒,八病严於沉约。八病谓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之辨。”然而南宋阮逸对此说便已產生了怀疑,他在注王通的《中说·天地篇》中说;“四声韵起自沉约,八病未详。”到清代纪昀所撰《沉氏四声考》卷下就更明确地说:“按齐梁诸史,休文但言四声五音,不言八病,言八病自唐人始。所列名目,唯《诗品》载蜂腰、鹤膝二名,《南史》载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四名,其大韵、小韵、正纽、旁纽之说,王伯厚据李淑《诗苑类格》,不知淑又何本,似乎辗转附益者也。”又说:“宋人所说不病,微有不同,然皆不详所本,大抵以意造之也。”(见《畿辅丛书》)近代以来,有不少学者认为“八病”即创始於沉约,较有代表性的意见如郭绍虞《永明声病说》(见《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罗根泽《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刘大杰等编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新1版)等。}。

点评

唯《诗品》载蜂腰、鹤膝二名,《南史》载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四名 ---------这起码证明“蜂腰”的发明权不是元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5 18: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楼主| 发表于 2016-8-25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5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兢的著述诗髓脑》也是根据空海的文镜秘府论整理的。
----------
既针叶林的唐诗大半是古风、燕雀代替喜鹊银河搭桥,针叶林又出新论:元兢的著述诗髓脑》也是根据空海的文镜秘府论整理的。
真是稀奇,空海的《文镜秘府论》是空海从大唐回日本后才著的,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才传回中国。《文镜秘府论》中曾提及过“元氏”即元兢的理论!针叶林却荒唐到底了,唐人元兢诗髓脑》也是根据空海的文镜秘府论整理的!针叶林的第三个荒唐论滚点问世了!

点评

元兢《诗髓脑》早已失传,今天的《诗髓脑》是根据《文镜秘府论》整理出来的,老金对《文镜秘府论》来龙去脉还是没摸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5 18: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5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兢的声律理论 [复制链接]
针叶林

18
主题       
251
帖子       
88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38 点 贡献253 次 金钱309 枚
收听TA 发消息       
电梯直达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8-24 21:01 编辑


元兢的声律理论
三羊先生不厌其烦地宣扬三种声律体系,其二是:

“二、唐朝元兢声律体系(也即近体诗的声律理论体系)
【1】律句四大类:
〇平〇〇仄
〇仄〇〇平
〇仄〇〇仄(不可同上同去同入)
〇平〇〇平(元兢的著名理论)
【2】律联两大类【以平韵首句不押为例】:
平起格式:
〇平〇〇仄
〇仄〇〇平
仄起格式:
〇仄〇〇仄(不可同上同去同入)
〇平〇〇平
近体诗,又分为【换头】和【折腰】两种。近体诗分为两种的说法,可以从唐朝科举诗律诗得到印证。”

元兢的声律论述是什么?

根据文镜秘府论:

调声:
元氏曰:声有五声,角徵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宫商为平声,徵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故沈隐侯论云:“欲使宫徵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固知调声之义,其为用大矣。
  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摇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
  二,护腰者,腰,谓五字之中第三字也;护者,上句之腰不宜与下句之腰同声。然同去上入则不可用,平声无妨也。
  庾信诗曰:谁言气盖代,晨起帐中歌。
  “气”是第三字,上句之腰也;“帐”亦第三字,是下句之腰:此为不调。宜护其腰,慎勿如此。
       三,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
  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曰三平向下承也。”

-----只有“换头”一说后来体现在近体诗格律中。

    元兢的著述《诗髓脑》也是根据空海的文镜秘府论整理的。除了“调声”之外,其余内容只有“对属”和“文病”(即记载的沈约的八病说): 《南史.陆厥传》中则记载:时盛大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音韵。约等文章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

     三羊将“(二五字)不可同上同去同入”(即蜂腰病)列为元兢的著名理论毫无根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8-25 18: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8-25 18:14
元兢的著述《诗髓脑》也是根据空海的文镜秘府论整理的。
----------
既针叶林的唐诗大半是古风、燕雀代替喜 ...

元兢《诗髓脑》早已失传,今天的《诗髓脑》是根据《文镜秘府论》整理出来的,老金对《文镜秘府论》来龙去脉还是没摸清。

点评

《全唐五代诗格汇考》,三羊已经复制再23楼,但不是你说的意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5 20:02
元兢《诗髓脑》早已失传,今天的《诗髓脑》是根据《文镜秘府论》整理出来的,老金对《文镜秘府论》来龙去脉还是没摸清。 ======================== 北山,如此探索不合逻辑,你有什么证据证明【《诗髓脑》是根据《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5 19:36
这不更希奇吗?!元兢的诗髓脑既然失传,又有人整理出一个诗髓脑栽到元兢头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5 19: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5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6-8-25 19:11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8-25 18:19
元兢《诗髓脑》早已失传,今天的《诗髓脑》是根据《文镜秘府论》整理出来的,老金对《文镜秘府论》来龙去 ...

这不更希奇吗?!元兢的诗髓脑既然失传,又有人整理出一个诗髓脑栽到元兢头上?!

大半唐诗是古风,康熙闻道显愁容。
莫非编纂欺君甚,长辫无知算术功?
更见银河飞燕雀,吃惊织女哭牛兄。
荒唐元兢觅空海,始著诗髓展霸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5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沈约的八病说,元兢的诗髓脑,均已失传,而今人可以重新弄一个八病、诗髓栽到古人头上,好像沈约、元兢的原著再世,凡古人做不出来的造假今人都做得出来!

点评

不明白去看看书,《全唐五代诗格汇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5 19: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8-25 19: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8-25 19:19
沈约的八病说,元兢的诗髓脑,均已失传,而今人可以重新弄一个八病、诗髓栽到古人头上,好像沈约、元兢的原 ...

不明白去看看书,《全唐五代诗格汇考》。

点评

诗髓脑   《诗髓脑》一卷,唐元兢撰。此书中国历代书目未有著录,《日本国见在书目》“小学家”类著录有“《诗髓脑》一卷”,“《注诗髓脑》一卷”。“髓脑”一词,本为佛典用语。《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5 19: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5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代人看过文镜秘府论?!

点评

我说老金,你还没闹清就先编排上针叶林半天,这能不引起争执?你本身也毛病不少,你的理论,不客气点说,很多很荒唐,请针叶林来,就是给你的理论上点金石之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5 19: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发表于 2016-8-25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8-25 18:19
元兢《诗髓脑》早已失传,今天的《诗髓脑》是根据《文镜秘府论》整理出来的,老金对《文镜秘府论》来龙去 ...

元兢《诗髓脑》早已失传,今天的《诗髓脑》是根据《文镜秘府论》整理出来的,老金对《文镜秘府论》来龙去脉还是没摸清。
========================
北山,如此探索不合逻辑,你有什么证据证明【《诗髓脑》是根据《文镜秘府论》整理出来的】。如此说法,三羊阅历肤浅,还是第一次听说的。能从《文镜秘府论》整理出《诗髓脑》来,岂不天方夜谭!你能从《文镜秘府论》整理出唐朝近体诗的声律吗?你不是说王力与唐朝是两套格律吗,你要能从《文镜秘府论》整理出来,你就是声律大家。

点评

请教三羊:《文镜秘府论》中哪些处提到元兢,后人可从此处认定全文是元兢《诗髓脑》的?我实在看不出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5 20: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发表于 2016-8-25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5 18:14
唯《诗品》载蜂腰、鹤膝二名,《南史》载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四名
---------这起码证明“蜂腰”的发明 ...

这个还用你说嘛!
元兢是对沈约的继承与发展,懂吗?!
声律的历史,是循序渐进、删繁就简的继承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8-25 19: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8-25 19:24
五代人看过文镜秘府论?!

我说老金,你还没闹清就先编排上针叶林半天,这能不引起争执?你本身也毛病不少,你的理论,不客气点说,很多很荒唐,请针叶林来,就是给你的理论上点金石之药。

点评

帮手?打手? 原来如此的不地道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5 19:59
老金有荒唐之处尽管指出,本人感激不尽!北山自己说有哪一条?不要说一线长江,那也不是你的发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5 19: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发表于 2016-8-25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8-25 19:22
不明白去看看书,《全唐五代诗格汇考》。


诗髓脑

  《诗髓脑》一卷,唐元兢撰。此书中国历代书目未有著录,《日本国见在书目》“小学家”类著录有“《诗髓脑》一卷”,“《注诗髓脑》一卷”。“髓脑”一词,本为佛典用语。《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六:“能探一切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乃与身命心无悋惜。”《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三:“观于内身,皮肤、肌肉、筋骨、髓脑,如空中云。”《佛说佛名经》卷六:“头目髓脑,如弃涕涶。”“髓脑”为人体最为重要之部分,可引申为关键、要旨等义。六朝著作已开始使用“髓脑”一名。如《隋书·经籍志》“五行类”有“《周易髓脑》二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则著录为《易髓》、《易脑》各一卷)。《诗髓脑》一书之书名亦有取于此,其意指作诗之秘诀或关键。遗文散见于《文镜秘府论》。此外,元氏还著有《沈约诗格》一卷(此据《宋秘事省四库阙书目》著录。《新唐书·艺文志》作“《宋约诗格》”,误。《宋史·艺文志》乃径作《诗格》)、《古今诗人秀句》二卷,见录于《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及《宋史·艺文志》等书。其中《沈约诗格》一书,据中沢希男《唐元兢著作考》(载《东洋文化》复刊十一期,一九六五年九月),则为《诗髓脑》之别名。

  元兢,字思敬。生卒年不详,大致活动于唐高宗至武则天时期。唐高宗龙朔元年(六六一年)为周王府参军,与上官仪之子上官庭芝为同僚。总章(六六八—六七○年)中为协律郎,预修《芳林要览》,其后又编成《古今诗人秀句》二卷,摘录汉、魏至初唐近四百名诗人秀句,迄于上官仪。其中部分内容乃采自《芳林要览》,成为“秀句集”之祖。事迹见《旧唐书·元思敬传》。

  《诗髓脑》内容,目前可考者为“调声”、“对属”及“文病”三部分,反映出古诗向律诗过渡阶段之理论总结。“调声”为律诗之基本条件,其中亦引元氏己作为例;“对属”则显然比上官仪之说宽泛;“声病”则在沈约“八病”基础上,又提出新“八病”,其重点不在声律,而在字义。

  由于《诗髓脑》在唐代已传入日本,市河宽斋《半江暇笔》谓此书由空海携归,并将其文辑入《文镜秘府论》中,故在东土产生较大影响。如《本朝文粹》卷七《省试诗论》记载,当时文人每引元氏书为立论依据;作于天庆二年(后晋天福四年,九三九年)藤原宗忠之《作文大体》(见《群书类从》卷一百三十七),前半部份乃大江朝纲(八八六—九五八年)所撰,其论“诗病”、“字对”、“调声”等,多受《诗髓脑》影响。如论“平头”之“第一字用平声不为病也”;“上尾”之“发句连韵不为病”,“蜂腰”之“平声不为病”等,显然因袭《诗髓脑》。古代日本歌论著作,亦往往以“髓脑”命名。如藤原公任《新撰髓脑》、源俊赖《俊赖髓脑》等,而《八云御抄》卷一“正义”亦将《新撰髓脑》,《能因歌枕》、《俊赖无名抄》、《绮语抄》、《奥羲抄》统称“五家髓脑”。《基俊和歌口传抄》卷上有“家家髓脑”之说,《悦目抄》亦云:“上古歌仙,髓脑口传。”均可见元兢《诗髓脑》影响之一斑。

  哈哈儿据张伯伟编校,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繁体竖排本《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录校制作。


  调 声
          (以上《文镜秘府论》天卷《调声》)

  对 属
        (以上《文镜秘府论》东卷《二十九种对》)

  文 病
        (以上《文镜秘府论》西卷《文二十八种病》)


录校后记
  一、本书由哈哈儿据据张伯伟编校,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繁体竖排本《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录校制作。
  二、原书为繁体,录校时已全部转为简体。本版为终校版,差错已极少,今后不再重校。网友阅读中如发现错误,请到恶人谷珠楼留言本留言,以便修改。
  三、网友转贴或制作E书时请保留作者及录校信息。
        恶人谷珠楼哈哈儿记

作者:元兢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版本:终校版  转贴请注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5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8-25 19:38
我说老金,你还没闹清就先编排上针叶林半天,这能不引起争执?你本身也毛病不少,你的理论,不客气点说, ...

老金有荒唐之处尽管指出,本人感激不尽!北山自己说有哪一条?不要说一线长江,那也不是你的发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发表于 2016-8-25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8-25 19:38
我说老金,你还没闹清就先编排上针叶林半天,这能不引起争执?你本身也毛病不少,你的理论,不客气点说, ...

帮手?打手?
原来如此的不地道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发表于 2016-8-25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5 20:03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8-25 18:19
元兢《诗髓脑》早已失传,今天的《诗髓脑》是根据《文镜秘府论》整理出来的,老金对《文镜秘府论》来龙去 ...

《全唐五代诗格汇考》,三羊已经复制在22楼,但是三羊看不出你说的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5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8-25 19:36
元兢《诗髓脑》早已失传,今天的《诗髓脑》是根据《文镜秘府论》整理出来的,老金对《文镜秘府论》来龙去 ...

请教三羊:《文镜秘府论》中哪些处提到元兢,后人可从此处认定全文是元兢《诗髓脑》的?我实在看不出来!

点评

三羊看不出【《诗髓脑》是根据《文镜秘府论》整理出来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5 20:57
元兢《诗髓脑》早已失传,今天的《诗髓脑》是根据《文镜秘府论》整理出来的,老金对《文镜秘府论》来龙去脉还是没摸清。 ==================== 以上是北山再14楼的发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5 20: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发表于 2016-8-25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8-25 20:22
请教三羊:《文镜秘府论》中哪些处提到元兢,后人可从此处认定全文是元兢《诗髓脑》的?我实在看不出来! ...

元兢《诗髓脑》早已失传,今天的《诗髓脑》是根据《文镜秘府论》整理出来的,老金对《文镜秘府论》来龙去脉还是没摸清。
====================
以上是北山再14楼的发言!

点评

你转的文说的很明白,你多看几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5 20: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楼主| 发表于 2016-8-25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楼主| 发表于 2016-8-25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5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大堆,也看不出什么《诗髓脑》原文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6-10 00: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