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787|回复: 139

关于对今人编辑的元兢《诗髓脑》的质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27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6-8-27 16:08 编辑

关于对今人编辑的元兢《诗髓脑》的质疑

   
今人编辑的元兢《诗髓脑》
第一段:

调声
声有五声,角徵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宫商为平声,徵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故沈隐侯论云:“欲使宫徵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固知调声之义,其为用大矣。
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
二、护腰者,腰,谓五字之中第三字也;护者,上句之腰不宜与下句之腰同声。然同去上入则不可用,平声无妨也。
庾信诗曰:谁言气盖代,晨起帐中歌。“气”是第三字,上句之腰也;“帐”亦第三字,是下句之腰:此为不调。宜护其腰,慎勿如此。
三、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
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曰三平向下承也。
             [以上(摘自)《文镜秘府论》天卷《调声》]

    我们来看《文镜秘府论》天卷《调声》原文
    天卷

   
夫大仙利物,名教为基;君子济时,文章是本也。故能空中尘中,开本有之字,龟上龙上,演自然之文。至如观时变于三曜,察化成于九州,金玉笙簧,烂其文而抚黔首,郁乎焕乎,灿其章以驭苍生。然则一为名始,文则教源,以名教为宗,则文章为纪纲之要也。世间出世,谁能遗此乎!故经说阿毗跋致菩萨,必须先解文章。孔宣有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人而不为《周南》、《邵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是知文章之义,大哉远哉!
    文以五音不夺、五彩得所立名,章因事理俱明、文义不昧树号。因文诠名,唱名得义,名义已显,以觉未悟。三教于是分镳,五乘于是并辙。于焉释经妙而难入,李篇玄而寡和,桑籍近而争唱。游、夏得闻之日,屈、宋作赋之时,两汉辞宗,三国文伯,体韵心传,音律口授。沈侯、刘善之后,王、皎、崔、元之前,盛谈四声,争吐病犯,黄卷溢箧,缃帙满车。贫而乐道者,望绝访写;童而好学者,取决无由。
    贫道幼就表舅,颇学藻丽,长入西秦,粗听余论。虽然志笃禅默,不屑此事。爰有一多后生,扣闲寂于文囿,撞词华乎诗圃;音响难默,披卷函杖,即阅诸家格式等,勘彼同异,卷轴虽多,要枢则少,名异义同,繁秽尤甚。余癖难疗,即事刀笔,削其重复,存其单号,总有一十五种类:谓《声谱》,《调声》,《八种韵》,《四声论》,《十七势》,《十四例》,《六义》,《十体》,《八阶》,《六志》,《二十九种对》,《文三十种病累》,《十种疾》,《论文意》,《论对属》等是也。配卷轴于六合,悬不朽于两曜,名曰《文镜秘府论》。庶缁素好事之人,山野文会之士,不寻千里,蛇珠自得;不烦旁搜,雕龙可期。
    调四声谱
   
诸家调四声谱,具例如左:平上去入配四方。
    东方平声(平怦病别)南方上声(常上尚杓)西方去声(祛麮去刻)北方入声(壬衽任入)
(凡四字一纽。或六字总归一纽。(纽,《玉篇》:
女九切,结也,束也。)
皇晃璜 镬 禾祸和
滂旁傍 薄 婆泼紴
光广珖郭 戈果过
荒恍恍 霍 和火华
    上三字,下三字,纽属中央一字,是故名为总归一入。
四声纽字,配为双声叠韵如后:
郎朗浪落 黎礼丽捩

刚<口冈>钢各笄亻幵计结
羊养恙药 夷以异逸
乡响向谑 奚{
奚}喹缬
良两亮略 离逦詈栗
张长怅著 知倁智窒
凡四声,竖读为纽,横读为韵,亦当行下四字配上四字即为双声。若解此法,即解反音法。反音法有二种:一纽声反音,二双声反音。一切反音有此法也。
绮琴 良首 书林
钦伎 柳觞 深庐
释曰:竖读二字互相反也,傍读转气为双声,结角读之为叠韵。曰绮琴、云钦伎,互相反也,绮钦、琴伎两双声,钦琴、绮伎二叠韵。上谐则气类均调,下正则宫商韵切。持纲举目,庶类同然。
崔氏曰:傍纽者:(已上三字无异本)。
风小 月脍 奇今 精酉
表丰 外厥 琴羁 酒盈
纽声双声者:(已上五字无异本)。
土 烟
天隖
右已前四字,纵读为反语,横读是双声,错读为叠韵。何者?土烟、天隖是反语,天土、烟隖是双声,天烟、土隖是叠韵,乃一天字而得双声叠韵。略举一隅而示,余皆效此。
调声
或曰:凡四十字诗,十字一管,即生其意。头边二十字,一管亦得。六十、七十、百字诗,二十字一管,即生其意。语不用合帖,须直道天真,宛媚为上。且须识一切题目义最要。立文多用其意,须令左穿右穴,不可拘检。作语不得辛苦,须整理其道,格(格,意也。意高为之格高,意下为之下格。)律调其言,言无相妨,以字轻重清浊间之须稳。至如有轻重者,有轻中重,重中轻,当韵即见。且庄字全轻,霜字轻中重,疮字重中轻,床字全重,如清字全轻,青字全浊。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上去入声一声,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两头管上去入相近,是诗律也。
五言平头正律势尖头
皇甫冉诗曰:(五言)
中司龙节贵,上客虎符新。地控吴襟带,有光汉缙绅。
泛舟应度腊,入境便行春。何处歌来暮,长江建邺人。
又钱起《献岁归山》诗曰:(五言)
欲知愚谷好,久别与春还。莺暖初归树,云晴却恋山。
石田耕种少,野客性情闲。求仲时应见,残阳且掩关。
又五言绝句诗曰:
胡风迎马首,汉月送娥眉。久戍人将老,长征马不肥。
又崔曙《试得明堂火珠》诗曰: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终期圣明代,国宝在名都。
又陈闰《罢官后却归旧居》诗曰:
不归江畔久,旧业已凋残。露草虫丝湿,湖泥鸟迹干。
买山开客舍,选竹作鱼竿。何必劳州县,驱驰效一官。
齐梁调诗张谓《题故人别业》诗曰:(五言)
平子归田处,园林接汝濆。落花开户入,啼鸟隔窗闻。
池净流春水,山明敛霁云。昼游仍不厌,乘月夜寻君。
何逊《伤徐主簿》诗曰:(五言)
世上逸群士,人间彻总贤。毕池论赏诧,蒋径笃周施。
又曰:一旦辞东序,千秋送北邙;客箫虽有乐,邻笛遂还伤。
又曰:提琴就阮籍,载酒觅扬雄;直荷行罩水,斜柳细牵风
七言尖头律:皇甫冉诗曰:
闲看秋水心无染,高卧寒林手自栽。庐阜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
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残薄何时称献纳,临歧终日自迟回。
又曰:(私云:钱起之诗也。)
自哂鄙夫多野性,贫居数亩半临湍。溪云带雨来茅洞,山鹊将雏上药栏。
仙箓满床闲不厌,阴符在箧老羞看。更怜童子宜春服,花里寻师到杏坛。
元氏曰:声有五声,角徵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宫商为平声,徵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故沈隐侯论云:“欲使宫徵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固知调声之义,其为用大矣。
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
二、护腰者,腰,谓五字之中第三字也;护者,上句之腰不宜与下句之腰同声。然同去上入则不可用,平声无妨也。
庾信诗曰:谁言气盖代,晨起帐中歌。“气”是第三字,上句之腰也;“帐”亦第三字,是下句之腰:此为不调。宜护其腰,慎勿如此。
三、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
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曰三平向下承也。

    天卷总序和调声分序,空海都有自己透彻的见解。
空海先述五言平头正律势尖头分别举例了:
    皇甫冉诗曰:又钱起《献岁归山》诗曰:又崔曙《试得明堂火珠》诗曰:又陈闰《罢官后却归旧居》诗曰:齐梁调诗张谓《题故人别业》诗曰:何逊《伤徐主簿》诗曰:
     然后才述七言尖头律:
     又分别举了:皇甫冉、钱起诗。再后才是:
元氏曰:声有五声,角徵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宫商为平声,徵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故沈隐侯论云:“欲使宫徵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固知调声之义,其为用大矣。
    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这“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是空海的论点,只“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指元兢。以下的话都是空海的论述不是元兢的: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
二、护腰者,腰,谓五字之中第三字也;护者,上句之腰不宜与下句之腰同声。然同去上入则不可用,平声无妨也。
庾信诗曰:谁言气盖代,晨起帐中歌。“气”是第三字,上句之腰也;“帐”亦第三字,是下句之腰:此为不调。宜护其腰,慎勿如此。
三、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
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曰三平向下承也。
    这里的元兢,只是同黄甫冉、钱起、何逊他们一样,并非将元兢单录一段。因此把元兢以下的本来是空海自己的论述说成是元兢的!
(其余的改天再谈)

 楼主| 发表于 2016-8-27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6-8-27 17:25 编辑

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二、护腰者,腰,谓五字之中第三字也;护者,上句之腰不宜与下句之腰同声。然同去上入则不可用,平声无妨也。
庾信诗曰:谁言气盖代,晨起帐中歌。“气”是第三字,上句之腰也;“帐”亦第三字,是下句之腰:此为不调。宜护其腰,慎勿如此。
三、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
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曰三平向下承也。
    这里的元兢,只是同黄甫冉、钱起、何逊他们一样,只是举例他的论“一、换头者”诗,并非将元兢单录一段。因此把元兢以下的本来是空海自己的论述说成是元兢的!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7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6-8-27 17:26 编辑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二、护腰者,若庾信诗。
三、三承者,如谢康乐诗云: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
------
这三项并列举例,显然是空海的论述,而不是元兢的话。

点评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二、护腰者,若庾信诗。 三、三承者,如谢康乐诗云: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 ------ 这三项并列举例,显然是空海的论述,而月不是元兢的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7 17: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7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6-8-27 17:30 编辑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
二、护腰者,腰,谓五字之中第三字也;护者,上句之腰不宜与下句之腰同声。然同去上入则不可用,平声无妨也。
庾信诗曰:谁言气盖代,晨起帐中歌。“气”是第三字,上句之腰也;“帐”亦第三字,是下句之腰:此为不调。宜护其腰,慎勿如此。
------护腰举的是庾信诗曰,这是空海在举例而不是元兢在举例。
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曰三平向下承也。
三平者,举的是谢康乐、王中书。
一、二、三都是空海在论述。

点评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7 17: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发表于 2016-8-27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7 17:39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8-27 16:20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二、护腰者,若庾信诗。
三、三承者,如谢康乐诗云: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
------
这三项并列举例,显然是空海的论述,而月不是元兢的话。
事情大发了!不知老金,依据什么理由,有如此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发表于 2016-8-27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7 18:07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8-27 17:15
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曰三平向下承也。
三平者,举的是谢康乐、王中书。
一、二、三都是空海在论述。

假如,【三平者,举的是李世民、上官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发表于 2016-8-27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镜秘府论的调声章节,是由【王昌龄调声】和【元兢的调声】前后两大部分构成的。
从【元氏曰:声有五声,角徵宫商羽也】开始,是元兢的【调声理论】。

点评

是元兢的调声理论,那又是另一个论题。现在说的是今人从《文镜秘府论》中能不能摘编出元兢《诗髓脑》一书的问题。 现在公布的元兢《诗髓脑》第二部份多数找不出元兢的话。第三部份元兢的八病叙述在《文镜秘府论》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7 18: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7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8-27 18:12
文镜秘府论的调声章节,是由【王昌龄调声】和【元兢的调声】前后两大部分构成的。
从【元氏曰:声有五声, ...

是元兢的调声理论,那又是另一个论题。现在说的是今人从《文镜秘府论》中能不能摘编出元兢《诗髓脑》一书的问题。
现在公布的元兢《诗髓脑》第二部份多数找不出元兢的话。第三部份元兢的八病叙述在《文镜秘府论》中更是不存在!元氏在二十八种病中只有一些零星的对话。

点评

应该是钩稽,以《文镜秘府论》为基础,多种文献资料的引证或印证。 所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反过来说,单纯依据一本《文镜秘府论》,根本无法整理出依据《诗髓脑》的! 假设,能够整理出来,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7 18: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发表于 2016-8-27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7 18:45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8-27 18:35
是元兢的调声理论,那又是另一个论题。现在说的是今人从《文镜秘府论》中能不能摘编出元兢《诗髓脑》一书 ...

应该是钩稽,以《文镜秘府论》为基础,多种文献资料的引证或印证。
所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反过来说,单纯依据一本《文镜秘府论》,根本无法整理出依据《诗髓脑》的!
假设,能够整理出来,整理出来的元兢《诗髓脑》,也是自己叫自己二大爷!
因为,《文镜秘府论》所引用或编辑的元兢文字,并非字字句句、段段落落都贴有元兢的标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8-27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发表于 2016-8-27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7 19:16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7 19:11
这种质疑无意义。单独成书的诗脑髓只能作到这种地步了。因原书在中日均找不到了。这种质疑只能让将元兢著作视为圭臬的三羊伤心~~
还乡团有回来了!三羊伤心事小,换头术归属空海,无异于钓鱼岛送给日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7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6-8-27 21:12 编辑

我把今人的元兢《诗髓脑》,同《文镜秘府论》作了仔细的对照,发现空海的汉语功夫不压于同代的唐人。从中根本找不到元兢的长篇论述。但元兢的论点很大程度上被空海用自己的话进行论述!

点评

金筑子:你知道【图书府吏】是谁的马甲吗?三羊知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7 20:17
我把今人的元兢《诗髓脑》,同《文镜秘府论》作了仔细的对照,发现空海的汉语功夫不压于同代的唐人。从中根本找不到元兢的长篇论述。但空海的论点很大程度上被空海用自己的话进行论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7 20:11
井里无水四下掏,《文镜秘府论》以外的多种文献有证据!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7 19: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发表于 2016-8-27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8-27 19:16
我把今人的元兢《诗髓脑》,同《文镜秘府论》作了仔细的对照,发现空海的汉语功夫不压于同代的唐人。从中根 ...

井里无水四下掏,《文镜秘府论》以外的多种文献有证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8-27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发表于 2016-8-27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7 19:43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7 19:31
三羊的理论基础是元兢的片言只语,研究样本是区区几首试帖诗,元兢声律体系大厦轰然倒塌~ ...

好的体系,大道至简!
沈约的声律体系,八个字!
平头、上尾、鹤膝、蜂腰!
真空体系:
上去入仄声,246分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发表于 2016-8-27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7 20:13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8-27 19:16
我把今人的元兢《诗髓脑》,同《文镜秘府论》作了仔细的对照,发现空海的汉语功夫不压于同代的唐人。从中根本找不到元兢的长篇论述。但空海的论点很大程度上被空海用自己的话进行论述!

老金:在《文镜秘府论》里,【空海自己的话】是有标记或标签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发表于 2016-8-27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8-27 19:16
我把今人的元兢《诗髓脑》,同《文镜秘府论》作了仔细的对照,发现空海的汉语功夫不压于同代的唐人。从中根 ...

金筑子:你知道【图书府吏】是谁的马甲吗?三羊知道!

点评

不就是吟者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7 20: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7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8-27 20:17
金筑子:你知道【图书府吏】是谁的马甲吗?三羊知道!

不就是吟者嘛!

点评

还是探讨理论吧! 你是否认为,元兢在自己的文章里不会自称其名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7 20:40
不是,绝对不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7 20: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发表于 2016-8-27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绝对不是!

点评

想起来了是北面那座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7 20: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7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8-27 20:28
不是,绝对不是!

想起来了是北面那座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发表于 2016-8-27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7 20:43 编辑

还是探讨理论吧!
你是否认为,元兢在自己的文章里不会自称其名吧?
元兢在自己的文章里,自称【兢】,与诗家夫子在自己的文章,自称【昌龄】一个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8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6-8-28 08:29 编辑

第三部份空海是从王昌龄论等杂说的(元兢在《文镜秘府论》中只有零星的对话):
王昌龄《诗中密旨》
诗有六病例
一曰龃龉病,二曰长撷腰病,三曰长解镫病,四曰丛杂病,五曰形迹病,六曰反语病。
龃龉病一:一句除第一字及第五字,其中三字同上声及去、入声也。平声都不为累,若犯上声,其病重于上尾;若犯去、入声,其病重于鹤膝。上官仪所谓“犯上声是斩形”也。
长撷腰病二:每一句上下两字之腰无解镫相间。上官仪诗:“曙色随行漏,早吹入繁笳。”
长解镫病三:第一、第二字意相连,第三、第四字意相连。上官仪诗:“池牖风月清,闲居游客情。”。
丛杂病四:上句有“云”,下句有“霞”;次句有“风”,下句有“月”。沈休文诗:“寒瓜方卧垅,秋菰正满坡。紫茄纷澜漫,绿芋郁参差。”“瓜”、“菰”、“茄”、“芋”同是草类,是丛杂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8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6-8-28 09:03 编辑

请教三羊、北山:
《蓬州野望》: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

此诗是谁的?我在全唐诗中未查到。

点评

蓬州野望(唐·元兢)   五言律诗 押灰韵  显示自动注释 题注:《秘府论》引元兢《诗格》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9 10:03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飘飖宕渠域,平平仄平仄】====24同平 〇平仄平去,〇去〇〇平;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8 10:44
麟德元年(664)上官仪被害,元兢麟德末年(665)后遭贬至蓬州。 元兢的《诗髓脑》引用《蓬州野望》可知:元兢《诗髓脑》最早不会早于666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8 10:14
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云:“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 这是元兢的,记载在日本的文镜秘府论中,国内失传,全唐诗当然没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8 09: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8-28 09: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8-28 09:01
请教三羊、北山:
《蓬州野望》: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云:“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
这是元兢的,记载在日本的文镜秘府论中,国内失传,全唐诗当然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发表于 2016-8-28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8-28 09:01
请教三羊、北山:
《蓬州野望》: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麟德元年(664)上官仪被害,元兢麟德末年(665)后遭贬至蓬州。
元兢的《诗髓脑》引用《蓬州野望》可知:元兢《诗髓脑》最早不会早于666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83

回帖

20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022
发表于 2016-8-28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发表于 2016-8-28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8-28 09:01
请教三羊、北山:
《蓬州野望》: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飘飖宕渠域,平平仄平仄】====24同平

〇平仄平去,〇去〇〇平;〇去〇〇上,〇平〇〇平。
〇平〇〇入,〇去〇〇平;〇去〇〇入,〇平〇〇平。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次句头两字,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次句头两字又,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次句第二字又用,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次句头用,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


此换头,或名括二。括二者,谓平声为一字,上去入为一字。第一句第二字若安上去入声,第二第三句第二字皆须平声。第四第五句第二字还须上去入声,第六第七句第二字安平声,以次避之。如庾信诗云:
  今日小园中,桃花数树红。欣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
  “日”与“酌”同入声。只如此体,词合宫商,又复流美,此为佳妙
================================================
蓝字部分,也是元兢的,只是《文镜秘府论》没有引用而已。因为,蓝字部分有【上去入为一字】的说法,所以将前面的【上去入】三字,兑换成【】一字,更便于理解元兢换头的陈述。


顺便提及:在五言【一二〇〇五,六七〇〇十】中,声律点【二五七十】4个,声律点以外的字,其声调是自由的!据张伯伟考证,元兢还有“平头有二等之病,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同声者,巨病也,必避之。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同上去入者,难立为病之文,不避之。”的说法!大概官方只是认可【单换头】,并不认可【双换头】。以史为证,
陈讽 状元殿试帖《冬日可爱诗》
寒日临清昼,寮天一望时。未销埋径雪,先暖读书帷。
属思光难驻,舒情影若遗。臣曾比德,客昔言诗。
散采宁偏照,流音信不追。余辉如可就,回烛幸无私。

【客、昔】两字,同入声。不忌讳元兢认可上官仪的“绞刑说”!

【晋臣曾比德,谢客昔言诗】。晋/谢,同去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8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若兢《于蓬州野望》,还是若兢于《蓬州野望》?这是两种不同的含意。《文镜秘府论》为若兢于《蓬州野望》,今人编的《诗髓脑》为若兢《于蓬州野望》。根据苏先生提供的资料,元兢有诗:《蓬州野望》,那就应该是若兢于《蓬州野望》。
----------
那么,是空海用元兢诗作举例,“若兢于《蓬州野望》”中的“换头”。这里,元兢同上皇甫冉、何逊等人的例诗一样,是用诗句来证明“调声”,而不是元兢在论调声。今人编的《诗髓脑》改为若兢《于蓬州野望》是不通的。元兢自己不会行文为:若兢《于蓬州野望》。

点评

若兢《于蓬州野望》,还是若兢于《蓬州野望》?这是两种不同的含意。《文镜秘府论》为若兢于《蓬州野望》,今人编的《诗髓脑》为若兢《于蓬州野望》。根据苏先生提供的资料,元兢有诗:《蓬州野望》,那就应该是若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8 11:33
老金,你找个例子,古人称某人名,而不是称字。若兢……,如果不是作者自称,这兢能确定是元兢?粗疏如此,怎么作考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8 11: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8-28 11: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山钓者 于 2016-8-28 11:23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8-28 11:05
若兢《于蓬州野望》,还是若兢于《蓬州野望》?这是两种不同的含意。《文镜秘府论》为若兢于《蓬州野望》, ...

老金,你找个例子,古人称某人名,而不是称字。若兢……,如果不是作者自称,这兢能确定是元兢?古人有没有这么行文的习惯,粗疏如此,怎么作考证。

点评

这个我还真不懂:有请三羊、苏星空先生:元兢自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8 11: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发表于 2016-8-28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8 11:45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8-28 11:05
若兢《于蓬州野望》,还是若兢于《蓬州野望》?这是两种不同的含意。《文镜秘府论》为若兢于《蓬州野望》,今人编的《诗髓脑》为若兢《于蓬州野望》。根据苏先生提供的资料,元兢有诗:《蓬州野望》,那就应该是若兢于《蓬州野望》。
----------
那么,是空海用元兢诗作举例,“若兢于《蓬州野望》”中的“换头”。这里,元兢同上皇甫冉、何逊等人的例诗一样,是用诗句来证明“调声”,而不是元兢在论调声。今人编的《诗髓脑》改为若兢《于蓬州野望》是不通的。元兢自己不会行文为:若兢《于蓬州野望》。
空海的《文镜秘府论》,为【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是正确的。张伯伟钩稽《诗髓脑》,为【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是错误的。

但是,【若兢《于蓬州野望》】和【若兢于《蓬州野望》】,说成是【两种不同的含义】,则是不能成立的!
空海的调声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后面的部分挂着元兢的标签,我们能够理解成是空海而不是元兢,那么,前面没挂王昌龄的标签的,则定当不是王昌龄而是空海无疑了!老金如此思维方式,恐怕不合逻辑常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5-14 04: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