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33|回复: 35

古音韵大家谈中国古代的普通话(之一)

[复制链接]

36

主题

292

回帖

85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59
发表于 2016-9-25 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音韵大家谈中国古代的普通话(之一)

【资料来源】 2008年5月6日洛阳晚报。经多方考证,郑张尚芳先生确有其人,乃屈指可数的著名语言学家、古音韵学家,文中披露的资料与其他媒体的相关报道大同小异,基本可以采信。
【内容提要】著名语言学家郑张尚芳认为:汉语起源于中原,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音;中华5000年文明史,  四千余年都在说“洛阳普通话”,“洛阳普通话”至今仍保留在京剧“韵白”中~

“洛阳话”,中国古代的“普通话”(上)  
记者 程奇 文/图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jp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书房里的郑张尚芳。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jp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课堂上的郑张尚芳。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近段时间,在百度、新浪、搜狐等国内知名网站和我市一些网站上,一个名为“中国古代的普通话,就是‘洛阳音’”的帖子引起了网民的热议,河南网民对此反响尤其强烈。
    这个帖子最初来源于《光明日报》一篇《中国古代的“普通话”》的报道。本报记者经多方努力,赴北京采访了提出这一权威学术观点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权威古音大家郑张尚芳。
    郑张尚芳认为:汉语起源于中原,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音;中华5000年文明史,4000多年里中国人都说“洛阳普通话”;“洛阳普通话”至今仍保留在京剧“韵白”中……
    作为古代的“标准普通话”,皇帝、官员、知识分子等上层社会人士均以会说“洛阳话”为荣,认为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目前,世界上1/3的人使用的全球最大语种——汉语,最初就是起源于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的中原口音……
    郑张先生新书“一石激起千层浪”
    郑张尚芳先生今年75岁,浙江温州人,中国社科院资深研究员,5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方言和音韵学研究。
    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丁邦新曾列出上世纪50年代以后海内外“中国古音八大家”,大陆学者只占两位,一位是《汉语史稿》作者、汉语界“泰斗”王力先生,另一位就是郑张尚芳先生。上世纪60年代,郑张先生曾撰《 〈汉语史稿 > 语音部分商榷书》,对王力的上古语音系统提出诸多修改建议,受到王力先生的赏识与鼓励,王力先生曾许诺:“如果你出书,我一定给你写序言。”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列出“上古音的52项不规则变化”,这成为中国古音研究的重大学术命题。这52个“谜团”,郑张先生就破解了2/3,都写入他2003年出版的力作《上古音系》中。该书附有古音字表,对18000个字的谐声系统和上古音韵作了汇编。
    在《上古音系》一书中,郑张先生明确提出,从夏代开始,中国古代就有“普通话”,就是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音。此前只有已故语言学家、中山大学教授李新魁先生提出过相似看法,但他的研究只到商代。
    近段时间,《光明日报》、《北京科技报》等报纸相继以大篇幅报道了这一学术观点,在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上,尤其是网络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经多方努力,本报记者终于和郑张先生取得了联系,4月23日,郑张先生在北京的家里接受了记者的专访。郑张先生不愧是“古音大家”,这个晦涩难懂的古音研究学术成果,经他深入浅出地讲述,变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孔子“传道授业”时,用的就是“洛阳普通话”
    众所周知,目前被广泛使用的普通话,是以北方语言为基础,以北京话为标准音,以普通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典范的汉民族共同语。
    郑张先生说,其实,自古以来中国就面对地域方言多、沟通困难的问题。但汉语也有“统一”的一面:从黑龙江到云南,早就能实现“无障碍沟通”,这是近世官话方言扩展的结果。你如果研究过历史就会发现,在古代中国,官方办公、朝廷奏对、会议会盟、读书教学等都畅通无阻,这充分说明,中国早就有了民族通用的共同语言,也就是古代的“普通话”。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门下有弟子三千。人们不禁要问:孔子究竟怎样授课,才能让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名弟子都能听得懂呢?
    《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也就是说,孔子在讲课时,使用的都是“雅言”。
    郑张先生说,在古代没有“普通话”这个词,但早就有类似的共同语言,只是各个朝代的叫法各不相同:夏、商时期叫“夏言”;西周、东周、秦、汉时期叫“雅言”(“雅”通“夏”);南北朝以后叫“正音”;明清才叫“官话”。
    从学术上讲,这4种古代“普通话”虽然叫法不同、相互并不完全一致,但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即“雅言”来源于“夏言”,“正音”脱胎于“雅言”,“官话”则是“正音”的延续。
    郑张先生进一步解释说,在中国古代,我们的语言系统有两套:一套是官方的,古代的皇帝、大臣及上层知识分子,在办公、外交、教书和交流时都使用古代“普通话”;在民间,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平民百姓则使用各地的方言、土话进行交流。
    那么,在古代这种“普通话”是怎么形成的呢?
    郑张先生笑着说,“夏言”、“雅言”、“正音”、“官话”,其实指的都是“读书音”。
    所谓“读书音”,就是学生跟老师学习汉字时使用的标准语音。学生从认字时起,老师教的都是这种读音。为何“读书音”能够通行全国?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古代的私塾、太学制度非常严格,学生必须一板一眼地学,一旦念书不“地道”,轻则被罚跪,重则挨板子,这使得各地“读书音”虽稍有差别,相互通话却没有问题;二是“读书音”是所有读过书的人,也就是上层社会的通行语言,用“读书音”说话,标志着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不会“读书音”就意味着你“不够档次”。
    当然,中国这么大,即使老师的板子打得再勤,时间长了,“读书音”也可能受方言影响而出现偏差。
    各地的“读书音”出现不一致时,以哪里的“读书音”为准呢?
    郑张先生认为,判断各地“读书音”对错的标准,就是“洛阳读书音”。
    套用一下现在的说法,中国古代的“普通话”,是以中原语言为基础,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音,利用所有读过书的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向全国乃至日本、韩国、越南等“汉语文化圈”传播。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所谓“洛阳读书音”,并非古代的洛阳口语,也不同于今天的洛阳方言,而是洛阳太学里老师教学生时使用的“标准读书音”。
    “洛阳话”为何成为古代“普通话”的“唯一标准”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问:中国这么大,朝代那么多,中国古代“普通话”选择的标准音,为什么一定是“洛阳音”,而不是“西安音”或者“南京音”?
    郑张先生说,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汉语起源于中原地区,而洛阳是中原地区的核心。司马迁在《史记》上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指的是夏、商、周三代,其首都和主要活动区域都在洛阳或在洛阳周边地区。
    郑张先生说,从民族起源上看,汉族的先民最初就是生活在豫西、晋南一代的“华夏族”,他们活动的中心地区就在洛阳一带。汉语最初就诞生在中原地区,当然以“洛阳音”为标准音创造了汉字。有了汉字,华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就更快了。
    由于汉族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体现出强大的实力,逐渐形成一种颇为强势的文化,汉语也随着汉族影响力的扩大,逐渐从中原地区扩展到全国各地并影响周边国家。由于汉字作为汉语的载体,是夏、商时期在中原地区形成和成熟的,所以其读音就反映了中原音。要学汉字就得学其读音,于是形成了“读书音”传统。周代把殷商贵族集中于成周,向他们学汉语,因此就传承了这个中原音传统。
    人们常说“洛阳居天下之中”,其实,古人眼中的洛阳绝不仅仅是指地理位置居中。中国是个尊崇祖先的民族,洛阳作为整个“汉语文化圈”发源地的核心区域,自然“居天地之正”,“洛阳音”当然为天下正统,各个朝代、各个地域的汉语语音,都要向“洛阳话”靠拢、看齐。
    第二,历朝历代(清代后期除外)的皇帝、大臣、文人和整个上层社会都推崇“洛阳话”。
    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建都最早,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异常显赫。从汉朝起,凡洛阳作为首都或陪都的朝代,洛阳城内太学的“读书音”,自然而然地成为士族阶层的标准音。
    南北朝时期,尽管洛阳处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但北魏孝文帝成为保护、推广“洛阳普通话”的功臣,他毅然迁都洛阳,要求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汉语、穿汉服,不但进一步确认了“洛阳音”为标准音,而且直接影响了隋、唐的“正音”。
    唐、宋时期,正式国都在西安或开封,为何“洛阳音”仍是“标准音”?郑张先生举了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史书记载,武则天时期,依靠告密在朝廷当官的侯思止读书很少。一次,他在朝堂上跟其他大臣讲话,说到“猪”字时,没有按当时标准音即“洛阳读书音”读成“dyo(雕)”,却按首都长安的音读成“jyu(诛)”,闹了笑话,被大臣当场耻笑了一番,武则天听说这个故事后忍俊不禁,笑个不停。
    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两点:其一,在中国古代的上层社会,在正规交际场合,如果你不说“洛阳音”或说“洛阳音”不标准,即使你用首都长安的“读书音”说话,上层社会人士也会笑话你“不够档次”,这在特别讲究身份、门第的古代,影响绝对不可忽视;其二,在中国古代(清朝后期除外),不管首都在不在洛阳,皇帝为了办公、交流的需要,也必须学习并熟悉“洛阳普通话”,否则很难和以读书人为主体的文官队伍进行有效的沟通。
    典籍证据:“中华音切,莫过东都”
    洛阳网友“河洛正气”问:从小就听老人们说,洛阳方言明俗实雅,大有讲究,但说“洛阳话”是古代“普通话”的标准音,到底有什么证据?
    郑张先生说:“我的观点在各代的韵书和典籍中都有明确记载。南北朝长期分裂以后,在隋初统一时,颜之推等8人在长安讨论读书音标准的问题,谈话的结果由陆法言编成著名韵书《切韵》。”
    《切韵》一书序中说: “吴楚(特指读书音,下同)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将包括都城长安在内的各地读书音都抨击了一遍。各地读书音都不标准,那么,以哪里为准呢?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指明应以北朝的首都洛下(今洛阳)和南朝的首都金陵(今南京)为准,而金陵读书音其实指的是南渡的北方读书人,尤其是洛阳人的读书音,而非土著的吴语。可见当时官方确定的读书音,是以南渡前的“洛阳音”为标准音。
    唐代后期,文人李涪根据当时变化了的音韵,指责《切韵》审定的标准音为“吴音”,但他仍说,“中华音切,莫过东都”,“东都”指的就是洛阳,仍推崇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
    关于“洛阳读书音”,《谈选》中有更为明确的记载:宋代名臣寇准和大臣丁谓曾在“政事堂”讨论“正音”问题,寇准说“西洛”(洛阳在开封以西,宋代以“西洛”特指洛阳)为“天下之中”,“洛阳话”应为标准音。丁说“不然,唯读书人然后为正”。二人的意思综合起来,就是洛阳方言不是标准音,只有“洛阳读书音”才是“唯一标准”。请注意,他俩是在首都汴梁(今开封)讨论此问题,却并不拿开封话作标准音。
    南宋时期,著名诗人陆游在谈及“正音”的标准时,特别强调“中原唯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正”。
    (未完待续)
  
【资料来源】200857日洛阳网

上期内容摘要

  著名语言学家郑张尚芳认为:汉语起源于中原,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音;中华5000年文明史,4000多年里中国人都说洛阳普通话洛阳普通话至今仍保留在京剧韵白……

  郑张先生的新书一石激起千层浪;孔子传道授业时,用的就是洛阳普通话洛阳话为何成为古代普通话唯一标准;典籍证据:中华音切,莫过东都。

  洛阳话的影响波及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

  郑张尚芳先生说,洛阳读书音不但是中国古代普通话的标准音,也对今天各地方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郑张先生是浙江温州人,他首先剖析了现在的浙江官话:从学术上讲,浙江官话源自南宋时期的临安(指杭州)官话临安官话则是北宋灭亡时,北方上层人士南迁时带去的汴梁(指开封)音;从古音韵学上说,汴梁音从属中原音韵,是洛阳读书音的分支。由此可见,北宋的洛阳读书音浙江官话的最初起源。

  由于汉语起源于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洛阳话又是古代普通话的标准音,所以只要是说汉语的地区,不管使用哪种方言,都是洛阳话和当地土话相结合的产物。郑张先生说。

  既然同宗同种,为何各地方言差别那么大?这是因为,不同历史时期,洛阳读书音的变化也很大,一代又一代汉人由于战争或经济原因迁徙时,他们的洛阳话和当地土话相结合,再加上各地土话之间差异很大,导致了不同朝代迁离中原的人群形成风格迥异的方言。

  古代中国无论是在经济文化还是军事政治方面,都是赫赫有名的超级大国,这使得以洛阳普通话为标准的汉语,依靠国家的强势力量,影响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语言。

  郑张先生说,现在的日本汉字音,最通行的有吴音汉音5种。吴音是三国时期传到日本的,指的是金陵(南京)音,来源于洛阳读书音汉音是唐代传去的,来源于长安(西安)音,仍是洛阳读书音的支流。

  从秦汉起,越南就长期处于中国的管辖之下,直至唐末,当地一直实行汉语教育,孩子学洛阳读书音,也影响了今天的越南语。

  清代中后期,北京话取代了洛阳话的官方地位

  郑张先生说,洛阳读书音从夏代开始使用,历时4000多年,直到清代道光以后,洛阳话才被北京话所取代。

  北京话是怎么形成的?郑张先生说,北京话共有3个来源,分别是东北旗人话;北京土话;二者在在中原和河北地区流行的、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的官话的基础上结合起来,带有浓厚的东北味儿,形成了后来影响巨大的北京话。最初,北京话的流行范围仅限于北京旗人和京城不识字的普通百姓使用,皇帝、八旗贵族长期耳濡目染,也逐渐习惯了说这种话。

  真正改变洛阳话正统地位的,是以皇帝为代表的满清官方的意志。郑张先生说,清代皇帝毕竟是满洲人,和历代汉人皇帝截然不同,满清皇帝对于汉族知识分子尊崇的洛阳话并不是特别感冒,更习惯于说北京话。时间一长,沟通难题就出现了:汉族知识分子说洛阳话,皇帝和满洲贵族却说北京话,两者怎么实现有效的沟通?

  由于皇帝和八旗贵族都说北京话,再加上道光和以后历任皇帝的大力提倡,让过去说洛阳话的汉族知识分子也坚持不下去了,学说皇帝的北京话逐渐成了时尚。于是,北京话慢慢取代了洛阳话在办公、外交、社交等场合的主流地位,成为上层社会和整个社会交流的官话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就把推广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列入重要的工作日程:195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82年,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0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就这样,以洛阳话为标准音的古代普通话,逐渐退出主流历史舞台,完全让位于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其实,我们仔细考究今天的北京方言,仍能窥见洛阳话北京话激烈交锋的影子。北京方言中,很多字都分文读白读两种,如,就有 “bo”“bai”两种读音,其中“bai”这个发音,和洛阳方言完全一致。

  京剧中的韵白来自原汁原味的明清洛阳话

  记者一直有个疑问:洛阳话尽管在清朝后期让位于北京话,但作为在中华大地流行了4000多年的洛阳读书音,怎么会消失殆尽了呢?

  郑张先生笑道:洛阳读书音并没有消失!

  他举例说,作为国粹的京剧,其念白韵白京白两种。所谓韵白,就是用湖广音中州韵说的文绉绉的话,抑扬顿挫,韵律优美,老生、老旦、小生、青衣等有身份的上层人都说韵白;另一种叫京白,就是用普通话或带音的北京方言来说的,清脆悦耳,活泼流利,风格幽默诙谐,主要由花旦、彩旦、小丑等下层角色使用。而韵白所用的中州韵,指的就是洛阳读书音

  比方说,在《西厢记》中,张生、莺莺说的是韵白,也就是说洛阳话;而作为丫鬟的红娘,则必须说京白,说北京话

  为何京剧韵白至今仍坚持用洛阳读书音

  郑张先生说,尽管京剧是四大徽班进京的产物,但韵白一般属于湖广音,实际指传统戏剧流传下来的正音,即是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音的古代普通话,所以韵白又称中州韵

  京剧是一门非常强调传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延续性。京剧的传承,过去全靠口传心授,老一代艺人一字一句地教,新艺人一字一句地学,有板有眼,不得有丝毫差错。一旦新艺人出现差错,在过去不但要挨打,甚至会丢掉饭碗

  尽管清代后期官方语言已经由洛阳话转变为北京话,但在京剧中保留了明清时期的洛阳读书音,读书人和上层人士说韵白、丫鬟等下层群众说京白行规,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洛阳读书音作为古代普通话标准音的真实历史风貌。

  前几年,京剧改革派人士提出:韵白也要用普通话来唱。中国京剧的重量级人物、中国京剧院研究员黄蜚秋先生在《中国京剧》刊物上撰文认为 中原韵谱、九宫大成是中国戏曲的宪法’”韵白必须使用中州韵

  郑张先生说,如果仔细考量,韵白和今天的洛阳方言仍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尖团音如“si(西)”“sian()”,介音如“liong()”“ju()”“lui(雷、泪)“lyuan(联、恋),洛阳方言和韵白的念法都完全一致。

  洛阳方言在语音研究上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郑张先生说,由于洛阳读书音作为古代普通话的标准音,流行了4000多年,洛阳人长期耳濡目染,使得洛阳方言在各地方言中,成为和洛阳读书音发音最接近的方言。

  郑张先生笑着说,他常对别人说:如果您想了解洛阳读书音,就去看京剧韵白,去听洛阳方言和韵白的异同。

  用洛阳读书音朗诵古诗很美,但恢复古音则不可能

  郑张先生说,洛阳读书音不仅是中国古代普通话的标准音,而且是古人创作和吟诵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的载体,所以用洛阳话读诗词,比用普通话读起来更接近古诗的韵味,韵律更优美。

  如果李白用唐代的洛阳话朗诵他的诗歌,是不是更有韵味?记者惊奇地问。

  郑张先生即兴用唐代的正音,也就是李白时代的洛阳话,给我们吟诵《静夜思》:

  “zhiang() zên(怎) mraeng() ngüd() guang()(床前明月光)

  “ng-i() jie’() dih() jiangh() shiang() (疑是地上霜)

  “gye’() deu() müngh() mraeng () ngüd() (举头望明月)

  “dê() deu() s-i() guoh() hiang() (低头思故乡)。(字母后有号表浊音)

  记者侧耳倾听,感觉李白朗诵的唐诗,的确抑扬顿挫、旋律优美,像字还念入声,听起来更曲折、婉转。这种洛阳读书音和今天的广东方言有点儿相似,音调很怪,也晦涩难懂。

  很多关心洛阳读书音的河南籍网友,在网络论坛上大声疾呼:要恢复古音,重现洛阳话”“独霸江湖的尊崇地位!

  这不可能!郑张先生肯定地说,人们如果想学习洛阳读书音,体会古诗词的韵律,作为兴趣无可厚非,但如果大张旗鼓地恢复古音,显然不现实。

  郑张先生举例说,如果孔子用先秦的雅言,也就是先秦时期的洛阳普通话,来念洛阳日报社这几个字,标准发音就是:“g.raag(哥拉)lang(啷)nyid(你)buugs(不哥丝)hlyaa’(霞)”, 有几个人能听懂?如果孔子用周代的洛阳读书音来叫你的名字程奇,就是‘dling(顶)gral(哥啦儿)‘dling(顶)grai(哥来),你能听出他在叫你吗?郑张先生笑问。

  采访结束时,郑张先生郑重地通过《洛阳晚报》寄语洛阳读者:提出洛阳读书音是中国古代普通话的标准音,是中国古音研究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对于整理古籍、研究古代文化有重要意义,洛阳人当然有资格为之自豪;但历史是在不断进步的,在现实生活中,包括洛阳人在内的所有中国人,还是要积极学习、推广现在的普通话。(记者 程奇)


发表于 2016-9-25 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切韵》是汉人共同的适用于历代的普通话,唐宋元明清直至毛泽东时代都是可读的!吟者自己不会读,何不去医院检查一下舌尖是不是有问题?!

点评

金先生应该看到过那则百万重金悬赏启事吧?你若真会读中古平水韵,请明确告知,我可以为你牵线搭桥哦。呵呵,百万重金,毕竟不是小数目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5 14:15
刚在你那帖下表扬了你,你这儿就又犯糊涂了。事实上,元蒙以降切韵系正音就已经面目全非了,是科举制度和汉族士子的民族情结这两大主因才使其勉强维持到晚清。有明一代虽为汉族政权,然中古读书音的变异已不可逆,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5 13: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879

回帖

488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886
发表于 2016-9-25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言哉 于 2016-9-25 10:16 编辑

这是在说上古洛阳音。不是中古洛阳音。

点评

现代普通话其实也是晚清官话、民国国语。 切韵音不是陆法言等人凭空造的,现代读书音也不是几个语言学家凭空造的,正音而已。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5 15: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292

回帖

85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59
 楼主| 发表于 2016-9-25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9-25 07:26
《切韵》是汉人共同的适用于历代的普通话,唐宋元明清直至毛泽东时代都是可读的!吟者自己不会读,何不去医 ...


刚在你那帖下表扬了你,你这儿就又犯糊涂了。事实上,元蒙以降切韵系正音就已经面目全非了,是科举制度和汉族士子的民族情结这两大主因才使其断断续续地勉强维持到晚清。有明一代虽为汉族政权,然中古读书音的变异已不可逆,及至晚清,连天王老子也无力回天了。
不光是吟者自己不会读,我也不会读,很多朋友都不会读,你金先生其实也不会读。正视现实罢!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292

回帖

85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59
 楼主| 发表于 2016-9-25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9-25 07:26
《切韵》是汉人共同的适用于历代的普通话,唐宋元明清直至毛泽东时代都是可读的!吟者自己不会读,何不去医 ...

金先生应该看到过那则百万重金悬赏启事吧?你若真会读中古平水韵,请明确告知,我可以为你牵线搭桥哦。呵呵,百万重金,毕竟不是小数目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292

回帖

85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59
 楼主| 发表于 2016-9-25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9-25 10:15
这是在说上古洛阳音。不是中古洛阳音。

现代普通话其实也是晚清官话、民国国语。
切韵音不是陆法言等人凭空造的,现代读书音也不是几个语言学家凭空造的,正音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292

回帖

85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59
 楼主| 发表于 2016-9-25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试问晓风轻送先生、针叶林先生等人,你们能像这样诵读李白的静夜思和你们自己的所谓旧韵近体诗吗?九州诗者又有几人能够听得懂呢?

《静夜思》:

  “zhiang() zên(怎) mraeng() ngüd() guang()(床前明月光)

  “ng-i() jie’() dih() jiangh() shiang() (疑是地上霜)

  “gye’() deu() müngh() mraeng () ngüd() (举头望明月)

  “dê() deu() s-i() guoh() hiang() (低头思故乡)。(字母后有号表浊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292

回帖

85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59
 楼主| 发表于 2016-9-25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9-25 17:14
呵呵。我讲家乡方言音,有些字有点音近,但也不是完全这样。我从来就实事求是的,并不认为平水音,当今之 ...

这帖你真该好好学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292

回帖

85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59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9-25 23:55
呵呵。我从没说过自己的方言就是平水。我从一开始就承认,平水只是个平仄和押韵的解释工具。只是你因目的 ...

你习惯于说一套做一套,既然知道你家方言不是平水,缘何还以平水韵诗作自居呢?干脆标注你家方言不就OK了吗?
押韵问题实属常识性问题,押就是押,不押就是不押,只要会说某种语言系统,只要稍具押韵常识,读一读、听一听便可轻易判断,何须什么劳什子韵书去解释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879

回帖

488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886
发表于 2016-9-26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9-26 12:34
呵呵。只是你不敢承认这个现实。我能实事求是的摊开讲,平水在当今只是一个解释平仄和押韵的工具。而你不 ...

扭来扭去捣浆糊这种小把戏也只能骗小孩。只有具备指示声韵效果的韵书才是工具,没有指示实际音效能力的就已经称不上工具了。

点评

他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话,跟个祥林嫂似的,可说了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22: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879

回帖

488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886
发表于 2016-9-26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实际指音效果的,就跟随机指定没多大区别,两者都是没实际音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879

回帖

488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886
发表于 2016-9-26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9-26 12:51
你的这个说法,可以说是平水在当今的局限性,但作为工具这点,并不能否认。因为当今写诗词的,还是大多人 ...

:D已经否认了,连理由都给出来了。连实际音效都没有,解释个啥?

点评

各人认知能力不同,无法强求。对于晓风轻送先生,你得掰开了、揉碎了给他耐心解说n遍才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13: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292

回帖

85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59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9-26 12:54
已经否认了,连理由都给出来了。连实际音效都没有,解释个啥?

各人认知能力不同,无法强求。对于晓风轻送先生,你得掰开了、揉碎了给他耐心解说n遍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705

回帖

190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904
发表于 2016-9-26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9-26 12:42
扭来扭去捣浆糊这种小把戏也只能骗小孩。只有具备指示声韵效果的韵书才是工具,没有指示实际音效能力的就 ...

他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话,跟个祥林嫂似的,可说了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1110

回帖

46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38
发表于 2017-4-7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既要用韵,那么声韵问题就是无法回避的课题。请梅花山人、大眼怪等人也来听听古音韵大家是如何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1110

回帖

46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38
发表于 2017-4-7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学堂窝人、针叶林二位先生能于百忙之中抽暇重温郑张尚芳先生高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3-19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文笔隽秀,博识豪情、寄意深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3-19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情逸思飘、音韵自成、气畅志远,学习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3-19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陶融古今、骨秀境清。构思精巧!蕴藉含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3-19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采风流,文辞精炼!优美流畅!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3-19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情逸思飘、音韵自成、气畅志远,学习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3-19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情景相融,情随景发,意随思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4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6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7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池清鉴一方天,杨柳扶风欲醉眠。更有鱼儿频往复,分明菡萏叶田田。再次拜读学习,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4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6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6-8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端的莺鸣夏木深,清凉素扇意闲吟。篱边喝止邻家子,顽劣弓弦不解音。再次拜读,学习受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4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6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7-5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是无眠雨夜时,孤灯缭乱恼千丝。朱颜翠发当年事,诉与芭蕉窗外知。拜读学习,问好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4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6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7-29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曾谋得先生面,却感屏间八斗才。夏夜风清遥寄酒,当知远道不嫌猜。拜读先生好文,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4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6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8-31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拜读学习,受益匪浅,问好方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4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6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9-29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锦绣文章字字亲,天涯咫尺似相邻。情怀几度三更里?料得方家哂笑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4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6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11-12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翻覆难眠遂作诗,愁风惨月我心知。倾壶一饮蓬山处,忘却人间不了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6-9 15: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