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骈句的节奏划分
诗的吟诵节奏是不变的,七律就是2-2-3,五律就是2-3。那骈句的吟诵节奏又是怎么划分的呢?
我们知道,骈句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骈句的节奏是变化的,根据字义和字数的不同而变化,骈句有一个字一个节奏的,两个字,三个字,甚至四个字为一个节奏的也有。这就是诗句和骈句的不同点之一。尚有其他方面的不同,稍后会继续讲。
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骈句节奏的划分:
三字句:
衔/远山,吞/长江。(1-2)
於以/表/元象,明/阴骘。(1-2)
这里“於以”是提引词,提引词要单独划分节奏。(关于什么事提引词,我们以后的课程中会专门讲到)
四字句: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2-2)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2-2)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2-2)
是以/灵符/必集,休祜/可包。(2-2)
足以/光昭/千古,照临/下土。(2-2)
五字句:
冥照於/幽昧, 宣精於/日月。(3-2)
作/小雪/之赋,继/大夫/之後。(1-2-2)
思/煦妪/之义,穷/造化/之精。(1-2-2)
亦可以/献/君王/之寿,助/山河/之状。(1-2-2,提引词单独划分一个节奏)
按照常规,赋句四字以上必须带虚词。这一点就是区别于诗句的地方,虚词是体现赋味的主要因素之一。
六字句:
悬/异象於/人间,吐/荣光於/天外。(1-3-2)
变/方流於/斜汉,叠/圆影於/遥天。(1-3-2)
抱珥/之彩/潜销,如圭/之容/暗失。(2-2-2)
瑞/至德於/尧年,契/昌期於/汉日。(1-3-2)
既/同道以/吻合,亦/相推而/运行。(1-3-2)
七字句:
泛/草际/而瑞露/相鲜,动/川上/而荣光/乱出。(1-2-3-2)
足使/阳乌/迷/莫黑/之容,白驹/惊/受彩/之质。(2-2-1-2-2)
五彩/彰施於/黄道,万姓/瞻仰於/康衢。(2-3-2)
圣人/以不宰/成能,日月/以无私/可久。(2-3-2)
八字句
丽/万室兮/瑶台/共美,泛/千林兮/琼树/争妍。(1-3-2-2)
见乎天/则一人/有庆,比於玉/则百度/惟贞。(3-3-2)
矧今/冯相/观祲而/罔愆,羲和/敬授而/无阙。(2-2-3-2)
祀/夕月於/礼神/之馆,拜/朝日於/祈年/之宫。(1-3-2-2)
临/紫宸兮/千门/洞照,出/黄道兮/八极/增光。(1-3-2-2)
九字句
粲兮/若/组绣/之萦宝镜,翊兮/若/申甫/之相明君。(2-1-2-4)
十字句
同夫/少昊/谅感/之以呈祥,异彼/发王/徒指/之而比盛。(2-2-2-4)
从以上的例句中,我们不难看出,骈文中骈句的节奏跟诗句的节奏有些类似,基本上也是两个字为一个节奏,所不同的是最后一个节奏,诗句最后一个音节是3个字,而赋句最后一个音节大多都是2或4个字(当然,古人也有不是这样的句式,但不能以偏概全。我们只能学习常规的句式 )。尾部节奏是3字的,只在七字句中有特例。
骈句的句式有长有短,节奏多变,这种朗读节奏给人以意境的美、情感的美、形式的美,其声音的高低起伏、气息有节律的转换,彰显了音韵流畅的美感和铿锵通畅的气势。同时,辞赋中骈句四字以上必须有虚词,且本句对句节奏点上的字平仄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如果在写作中,充分利用好这些句式,那么,写出来的赋文就会有赋味。
五、骈句节奏的划分补充内容:
1、领字为一个独立的节奏。
例:瞻/雪瀑之/参差,睹/冰峰之/错落。本句的“瞻”、“睹”既是领字。
送目/有/池塘/之景,凝情/忘/草树/之姿。本句的“有”、“忘”既是领字。
萦枝/分/盈尺/之象,带月/误/如圭/之质。本句的“分”、“误”既是领字。
2、虚词的节奏划分
前面我们讲过虚词,一是虚词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二是虚词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三是虚词不能重叠。这些与虚词无词汇意义有关。
虚词在骈句中是平仄是可计可不计的,所以,要不要单独划分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有几种
1)虚词在倒数第二个字的位置的时候,一般虚词跟后面的那个字组成一个音节;虚词在顺数第二个字的位置的时候,一般虚词跟前面的那个字组成一个音节。
例:放之/可包/海岳,收之/能满/怀襟。
亦气/而孕,亦卵/而生。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2)虚词处在其他位置的时候,一般跟其他字词或前或后,一起划分音节,也可以单独划分音节,不作统一要求。
例:谦柔/胜于/刚强。积善/由乎/驯致。
龙山/之净/色犹,凤阙/之光/未遍。
柳丝/飘舞/而/莺啼/婉转。
以上例句中的“于”“之”“而”就是虚词。
3、提引词单独化为一个节奏。
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是以/灵符/必集,休祜/可包。
这里的“而或”“然则”“是以”都是提引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