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2|回复: 0

15期第五讲汉语语法

[复制链接]

2147

主题

3万

回帖

1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主助理兼辞赋鉴赏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7255

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3-20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5
期第五讲讲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同学们晚上好!今天是我们开学的第五讲,也是我们介绍汉语语法基础的最后一讲。前面我们用了四讲从构成文字的最小单位--语素开始,讲到词,又从词讲到了词汇和短语,又从词汇和短语讲到了构成语言的基本形式—句子。同时又从上古的语音系统开始讲到了四声,从声调介绍到句调和语势。虽然内容都是浓缩的,但对于汉语语法的三大基本要素的语音、词汇和语法都有了一定概念上的了解。我们也知道,这一理解是基于理性和概念的层面上的,这些理性的概念也是从词和词的组合关系中抽象出来的规律。是人们从已存在的词汇组合在一起的事实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同时又使用同样的规律,把不同的词组合起来,形成词组,形成短语、形成句子,进而形成文章、形成汉语的语言系统。当然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的汉语语言系统也在进一步的完善之中。
我们知道,组成词有词法,组成句子有句法,词法和句法构成了语法。截止到上一讲我们从构成,作用,区别以及歧义等方面对构成现代汉语语法的三大要素,做了基本详尽介绍。
那么我们学会了将词组成句子是不是语言的终结了呢?显然不是的,句子只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我们要完整的叙述一件事情;讲述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问题或宣泄一种情感等等,不仅需要运用不同的语法规律将文字组合成完整的句子,运用不同逻辑关系将不同类型的句子组合起来,同时还需要我们运用一些方法来描摹语句,而使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和美感。那么这些描摹语句,使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和美感的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内容—写作的艺术手法。
一,相关的基础概念:
1,艺术手法:也称“表现手法”。是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是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人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艺术手法。较为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对话、比喻、夸张、象征、变形、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艺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艺术手法之间也存在着诸多的辩证关系,其作用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随着艺术创作的发展,艺术手法也在不断地丰富更新。
艺术手法的运用,必须服从于特定的艺术内容的表达,并与欣赏者的审美能力相适应。艺术手法使用得当,可以增强艺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其特点是:1),在艺术创作中,各种艺术手法一般是交互运用的,而且受体裁的制约,即不同体裁对艺术手法有所侧重。2),艺术手法是否运用得恰当、娴熟、和谐、巧妙,是衡量作品艺术性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3),艺术手法有着历史的继承性,不同民族之间也可以相互借鉴。
以诗歌的写作鉴赏为例,艺术手法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1)、表达方式: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和手段,称为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表达方式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常用的表达方式,例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等。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修辞手法:修辞是增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通过修饰手法修饰文章、语言,清楚传达作者的意思,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加深读者的印象和抒情效果。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互文、叠词、婉辞等等
3)、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诗词的表现手法有很多种,包括:托物言志、侧面描写、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篇末点题)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映衬/反衬、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虚笔、虚实结合、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动静结合、动静相衬 大手笔 层递 深化主旨 以小见大、点面结合、主次 远近 通感 白描 绘声绘色,化用、正侧、空白艺术等等。
在表达技巧上,除了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还包括:选材剪材的方法,意境创设,人物塑造,修辞方法的运用,社会自然环境的描写等等。简单的理解就是:
(1)、表达方式: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包括: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是语句的组织方式。包括: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
(3)、结构技巧:是为表达文章的内容而运用得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等。包括: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虚实结合、前后照应、铺陈、铺张、铺垫等等。
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意图和情感,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以及不同文体通常采用的表现手法:如: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的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体的表现技巧: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古诗词的表现技巧:赋比兴、用典、衬托、对比、渲染、托物言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欲扬先抑联想、想像、语序倒置。
关于【诗经】中的风 雅 颂 赋 比 兴六义,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来,历代都有许多学者研究和论述,但在具体的认识和解说上,一直存在着各种分歧,众说纷纭,看法不一,但风雅颂是音乐上的分类,基本被古今所认同。 而赋比兴是诗经音乐的表现手法,历代认识却各不相同。(【毛诗正义】引)它把比兴的手法和外在世界的物象联系起来,认为比是修辞学中以此物比彼物的比喻手法,兴是起也,即托诸草木鸟兽以见意的一种手法。论述虽简单,但总的来说,是抓住了“比兴”这一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的。简单理解:赋,平铺直叙,开门见山。比:比喻。兴:起兴,先言他物,借他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事物的描写。一般来说,诗中赋比兴兼用,词中比兴多于赋,曲中赋比多于兴。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的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关于这三种表现手法,我们在讲到近体诗的时候,还会给大家详细的讲解。这里暂不赘述了。
2,修辞: 通俗理解:“修”是修饰的意思, “辞”原指辩论言词,后引申为一切言词。因此狭义的理解修辞就是修饰言词,以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而后又引申为广义的修辞,即扩展到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全过程,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修辞是句子的外衣,起到装饰作用的同时,还对句子的结构起到了美化的作用。修辞不是语言的第四要素,它同语言三要素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从属关系。修辞属于语言运用。语言三要素是修辞的手段和基础,是修辞要调动、加工的语言材料。
修辞是对语言三要素的综合的艺术加工,是它们的高级体现。是增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
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纲要》中提出“修辞属于艺术的范畴。若拿医学来做比喻,语法好比解剖学,逻辑好比卫生学,修辞好比美容术。”
修辞在概念上包含三重含义:1),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者技巧规律。即修辞手段或修辞方法。2),说话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即修辞活动。3),修辞学和修辞著作。
三种含义即不完全相同,但又有密切的联系。即:修辞规律存在于修辞活动中,修辞规律和修辞活动都同是修辞学研究的对象。
修辞在内容上分为:(1)意境、文句方面的修辞。如:比喻、夸张、设问、引用,借代、对比、互文等等。(2)声音方面的修辞。如:拟声、押韵、叠韵、双声等等。(3)形式方面的修辞.如:对偶,排比,顶针,倒装,回文,反复等等。
3,修辞格,是人们在组织、调整、修饰语言,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特定方法、特定功能、为社会所公认,符合一定类聚系统要求的言语模式,也称语格、辞格、辞式等。每一种修辞格有它自己的特点,但修辞格之间又有共同之处,而且修辞格之间还有交互作用。比如夸张(铺张)也可以用比喻、借代或比拟来表现。修辞格是各种语言都有的修辞手段,但是不同语言的修辞格有不同的民族特点。汉语修辞格的特点和汉民族的语言文字密切相关。对偶、回文、顶真、复叠、析字这些修辞格都能说明这一点。如:1)、由于汉语的词单音节和双音节的占绝大多数,汉语又是有声调的语言,才便于构成对偶这种修辞格;2)由于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才便于构成回文、顶真这些修辞格;3)由于汉语的词有较发达的重叠形式,才能用来构成复叠的修辞格;4)由于汉字的特点,才能用来构成析字或拆字的修辞格。
和汉语汉字密切相关的并不限于以上几种修辞格;有的修辞格,还和民族文化、社会习俗有关,但和汉民族语言文字的关系,是尤其明显的。汉语修辞格的民族特点,正是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的更集中、更突出、更富有色彩的表现。
。中国修辞学著作所列修辞格往往多寡不一;修辞格的名目,有名同实异或名异实同的;修辞格如何划分大类,更多分歧。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所列举的修辞格及其分类,较有代表性,一般修辞学的论著大多在这个基础上增减变异。《修辞学发凡》列举了38种,即1)材料上的辞格(甲类):比喻、借代、映衬、摹状、双关、引用、仿拟、拈连、移就,共9种;2)意境上的辞格(乙类):比拟、讽喻、示现、呼告、铺张、倒反、婉曲、讳饰、设问、感叹,共10种;3)词语上的辞格(丙类):析字、藏词、飞白、镶嵌、复叠、节缩、省略、警策、折绕、转品、回文,共11种;4)章句上的辞格(丁类):反复、对偶、排比、层递、错综、顶真、倒装、跳脱,共8种。
4,修辞手法:修辞是增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通过修饰手法的修饰可以使自己的文章、语言,清楚传达自己的意思,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具体的修辞手法有很多。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针(真)、互文、比拟等。
5,修辞,修辞格及修辞手法的关系:1),在定义上,修辞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进行的语言修饰活动。修辞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修辞手段(修辞方法)、修辞活动以及修辞学和修辞著作。修辞格是符合一定类聚系统要求的言语模式,是具有特定结构、特定方法和特定功能的言语模式。修辞手法法是增强言词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2),在功能上,修辞是总的概念,而修辞格和修辞手法属于具体的修辞的方法或者说修辞的手段。是修辞的一个方面。修辞格是具有特定结构、特定方法和特定功能的言语模式,按一定类聚系统要求的类聚。侧重与理论和定义的归类及引申后的广义修辞。修辞手法是修辞在语言运用中的具体的艺术手法。是修辞格在语言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是修辞格三方面内容(特定结构、特定方法和特定功能)的其中一种。也是修辞格三方面内容在实际语言活动中的实践与诠释。3)因修辞手法是修辞格在实际语言活动中的具体应用,通常有多少种修辞格就有多少种修辞手法,因而修辞格和修辞手法在理解上和相关内容的介绍上,常常被混为一谈,曲解为一个概念。实际二者是有着根本区别的,只是因二者内容相近常被曲解而已。
6,修辞的作用:1),突破了语言表面上的逻辑的限制,从而深刻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2)赋予句子以信息和美感双重价值.在一定的言语环境中运用修辞格,可以由表及里、由远及近、亦真亦假地多层次表达说话人的感情,丰厚语义。使语气一般化的句子,渗透着浩浩激情,使人们在获得信息的同时,又得到美的享受。3)创造了新的语言组合形式; 我们要想让自己的语更加富有美感,富有内容,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必须运用修辞格。4)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由于修辞格突破了语言的逻辑限制,这就为人们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新的语句组合成为可能。这样,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词汇,同时也促进了词义的变化。
二,写作和鉴赏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或手段,称为表达方式。通俗理解就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诗歌的常用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1)从叙事的角度上分为:(1),第一人称叙事法: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其特点是:A,可以体现文章的亲切感和真实感。B,便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C,便于内心情感的表述和心里活动的刻画。(2)第二人称叙事法:常用于书信,一般记叙文中很少通篇采用,但在叙述过程中,像是作者直接与读者对话,便于直接抒情,在文章的某个局部,转变为第二人称。特点是:增强文章情感,便于抒情和引起读者的共鸣,在诗歌的反衬写法中,常用到此种叙事法。(3),第三人称叙事法 这种叙事法的特点:A,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B,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C,,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D:使文章客观真实,更使人信服。
2),在写作手法上分为:(1)顺叙法: 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就会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2)倒叙法: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3)插叙法: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4)补叙法: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5)分叙法: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不条不紊。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采用分叙时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确立叙述的线索,还要交代清楚每一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6)略叙法:略叙的作用是在于交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但又不必详叙的内容。它与详叙相结合,便整个叙述有详有略。略叙一般用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与中心思想关系一般的部分;人所共知的部分。(7)祥叙法:详 叙一般用在对每件事发展变化过程的具体叙写。详叙时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或事情的细节进行详尽、细致的描叙。作文时,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部分,要详叙。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而又与也须交代的,则几笔带过,这样文章的中心才能突出。否则文章会出现无中心或多中心,显得繁琐。
3)叙事线索:(1)以物为线索:在叙事的过程中,让某一物品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它的形象。这种物件往往起过渡作用或象征和点明中心思想。(2)以人为线索:以人为线索叙事,要注意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人物性格的统一,还要注意人物年龄特征、外貌、动作、地方和民族特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统一。否则,容易造成混乱。(3)思想变化:这种写法,思想发展的主线要分明。思想变化的各个阶段贯要自然,对照要清楚。中心事件、主要事件记述突出,次要时间交代清楚,主次搭配合理,叙述井然有序。这种写法,事件再复杂,也可繁而不乱。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
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
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1)从描写对象的自然属性分,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人物描写包括:肖像(外貌)描写:即对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服饰、神情姿态等外部特征写。行动(动作)描写:即对于人的具体行动的描写。语言(对话)描写:即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个性化的人物。心理描写:即直接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中内心活动的方法。
环境描写是对那些和作品中的人物或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发生直接关系的客观外界条件的描写,它包括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其作用是:①显示作品背景、点明时间、地点及社会背景;②衬托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③推进情节发展,增加故事的真实感;④突出文章主题,反映社会生活;⑤抒发思想感情,袒露作者胸怀。⑥渲染气氛。另外,
2)从描写的角度看,除直接对写作对象进行描写(正面描写)外,还可进行侧面描写,即不直接描写对象本身,而是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基本作用是烘托,使描写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3)描写的具体方法很多,如:写生法、转动法、剥笋法,拟人法,化动法,说明法。运用无觉法,借物言情法,托物言志法、物品自述法、三江并流法等等。依据所描写的对象不同,还可分为:建筑描写,植物描写,动物描写,景点描写,心里活动描写等等。建筑描写有:远眺近看法、内外结合法,说明介绍法,环境衬托法等。植物描写有:彩笔描绘法、远近结合法、时序变换法、生长变化法、展开联想法,突出重点法、对照比较法、赞美颂扬法等等。动物的描写有:静态素描法、总分结合法、特征说明法、成长变化法、实验证明法、群体描写法、动物自诉法、议论抒情法,景物衬托法等等。景点描写有:季节特征法、随时变化法、日内变化法、定点换景法、移步换景法、围绕中心法、分类描写法等等。心里活动描写有:借景抒情法、景语代情法等等。这么多的方法,课时时间有限,不能一一介绍了,有的内容会穿插到后期的诗词讲座给大家详细讲解,也可以在辅导课上为大家展开。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抒情方式具体来分又可分为借景抒情法、触景生情法、咏物寓情法、咏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于事法和融情于理法等,简要来说,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直白的表达自己的感情,间接抒情是用事件/物体/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元 赵孟頫 (《咏怀》之四):“抒情作好歌,歌竟意难任。” 郭沫若 《集外·七请》:“诗非抒情之作者,根本不是诗。抒情用进步的话来说便是表现意识。”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抒情,是以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
抒情方式:
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在写作中,抒情而不直写情,绘景而不止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2)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是指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发为感叹述怀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却应当“字字关情”。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中国古代文论认为:四时的变迁引起物色的转换,物色的变化又激发诗人感情,从而引起创作的欲望。陆机的《文赋》提出的这一句实际上是“物感说”的理论表述。钟嵘在【诗品】的开头也言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3)咏物寓情
咏物寓情,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咏物寓情的关键在于“寓”。它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流沙河的《》,就是运用了咏物寓情的手法。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这里写的是“藤”,但影射的是那种趋炎附势、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的人。作者把自己对这种政治投机商的愤恨与蔑视的感情,寄寓在对“藤”的物性的描写之中,达到了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高度和谐与统一。咏物寓情,将思想感情化作生动的形象和具体的画面,不仅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作者的思想观点,而且文章也因此而显示出情意深邃、韵味隽永的艺术魅力
4)咏物言志
咏物言志,是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它与咏物寓情的区别是:咏物寓情只状物,不直接抒情;以状物代替抒情;咏物言志既状写事物,也直接抒怀,因物生情,有感而发。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就是咏物言志之作。文章首先“咏物”,描写花生的可贵品质:“它只把果实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拔出来。”然后“言志”,说明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表面好看而对别人没有益处的人。咏物言志,既有物象,又有情志,情志因物象而显得具体,物象因情志而饶有韵味。二者相融相汇,相映生辉。
5)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
6)融情于事
融情于事,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给儿子道别时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一段叙述文字,朴实无华,把慈父的爱子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7)融情于理
融情于理,就是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人的心弦。如林觉民的《与妻书》就是一篇融情于理的美文。为了向妻子最后一次表白自己的心志和爱憎,作者并非情意缠绵,泪语柔情,而是以理代情:“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作者将爱妻之情与“勇于就死”之理熔为一炉,以含情之笔说理,以明理之言诉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三,行文的表现手法:在前文我们介绍了,文章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选材剪材,意境的创设,人物的塑造,修辞方法的运用等等。具体的手法也包括很多内容,如前文介绍的: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开篇点题,首尾呼应,卒章显志,反衬,伏笔,讽刺,烘托等等,更多的手法,我们在后期的诗词讲座中还会结合实例给大家详细的介绍。这里仅就修辞方法的运用,有选择的给同学做一介绍。我们说“修辞方法”只是对行文言词的修饰,包含与表现手法,但又区别与表现手法。我们不能因其内容有交叉或互融就混淆二者的意思。通俗的理解: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但(1)表现手法是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主要是增强文章中的语句的表达效果,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2)在具体语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诗歌中的常用表现手法有很多,时间关系我们不能一一介绍,这里先就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给同学们做一简略的介绍:
1,对比:(对照 ):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如: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不改清阴”做对比,即突出了幽竹的高尚情怀,又以竹自比,暗隐作者虽居草堂,春残、鸟稀,依然“不改清阴”的心志。再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边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对照,通过鲜明的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对比还有反差的作用,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突现出来,更为鲜明、突出。
2,正意反说(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运用反语手法,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
如: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再如:陆游的【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
反语的用途主要有:①直接表达禁止和压制时,以反话表达正面的意思。②面对荒谬不硬加驳斥,而是谬上加谬,使其荒唐之处极端放大而达到归谬目的。③正面语言难以表述强烈情绪时,以此语表达加强效果。④通过颠覆既定习惯,产生幽默。它的主要形式有:反话正话反说)、反讥(反话正说)、骂话(以写示爱、明褒暗亵)、气话(明褒实贬)、俏皮话(反规则的幽默)等等
反语的作用:1)运用反语可以揭露、批判、讽刺和嘲弄消极方面,增加语言的战斗力。2)运用反语可以鲜明地表示说话人的态度和立场。3).运用反语可以使语言有变化,不死板,生动有趣,增强说话或文章的幽默风趣感。运用反语可以表现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斗争,使憋在心里面、想说的话说出来,有时还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反语的避忌:1)忌滥用。反语因为含有讽刺的味道,所以要注意立场,分清对象,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待同志要避免立场和态度不明确,有意见可提出来商量,但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滥用讽刺性反语。
2)忌含糊。运用反语必须注意鲜明性,要避免含糊,要让人一听(看)就知道是反语。为了使表达鲜明,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可以使用以下三种方法。(1)可以用语言环境的烘托,正面意思与反面意思连在一起说。(2)注意上下文的配合、呼应。(3)书面上可加引号表明反语,口头上可用特殊的语调表明反语。
3)忌儿戏。反语要用在适宜的场合、语体当中,避免在科技、公文等语体中运用,因为那样会显得儿戏、不严肃。
4.忌混淆。要注意反语修辞格和双关修辞格的区别,避免两者混为一谈。
蒲松龄早年有一位姓石的塾师先生。据说,一日这位老师将蒲松龄喂养的家雀摔死,放在原处,用砖头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后来蒲松龄发现家雀死了,又见墙上对联,断定是先生所为,于是续了一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当面质问学生不该这样来辱驾老师,蒲松龄从容地解释道:我是按老师的联属对的,如果写得有错,请老师指教。老师再仔细分析,发现联中用的反语属对,可以说是对得天衣无缝,挑不出半点毛病,无言以对,只好拂袖而去。
正话反说是“荒谬放大镜”  有些话绝对不允许你说出来,为了避免尴尬,不妨从其反面说起。须知真理再向前一步就可能变成谬误,反面的话稍加引申,就可能走到反面的反面。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另外,因为反语为谶有吉有凶,故古时为人物、年号命名时,常常有意寻找吉祥的反语,而极力避讳在反语上有凶灾的名字:如:《旧唐书》载唐高宗改年号,本定为“通乾”,因为反语不祥(天穷),即下令停用。
《文镜秘府论·西卷·文二十八种病》,第十八种病为“翻语病”,“翻语”即“反语”。其论云:“翻语病者,正言是佳词,翻语则深累是也。如鲍明远诗:鸡鸣关吏起,伐鼓早通辰。”伐鼓,反语为“腐骨”,是很不吉利的话,所以为“病”。
3,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用甲事物 (宾) 配衬乙事物 (主) ,就是衬托。 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某特征。
正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子(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如: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诗词中常用的除以景衬情,还有“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如: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先写水面平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再如:王维的【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4,用典(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用典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其作用有四:1),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即【文心雕龙】所谓“援古证今”也。如李商隐之【有感】诗:“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劝君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不得尝。”用【战国策】:中“画蛇添足” 的故事为引证,以喻勿另生枝节。人生应该中规中矩,不要画蛇添足,以致到头来,因为节外生枝,导致连本来能喝到那杯酒都无法喝到。
2),委婉表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唐诗纪事】卷十六引“宁王李宪见卖饼者之妻明艳动人,而强娶为妾,且十分宠爱。翌年,宁王问‘犹忆饼师否?’其妻颔首。宁王召饼师进府,其妻面对故夫,泪流满颊,凄婉欲绝。时有十余文士在座,意皆感动,宁王命做诗以记其事。王维诗云:“莫以今时宠,而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借春秋息夫人典故,以显出女人之坚贞,使宁王深受感动,而让其与故夫团聚。
3)减少语辞之繁累。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尤其近体诗有其一定之字数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如:李商隐【览古】“长乐瓦飞随水逝,景阳钟堕失天明;回头一吊箕山客,始信逃尧不为名” 诗中“长乐”一词乃指汉之长乐宫。【汉书】平帝纪:“大风吹长安城,东门屋瓦飞旦尽”;“景阳钟”之典出自【南史】:“齐武帝数游幸,载宫人于后车,宫内深隐,不闻鼓漏,置钟于景阳楼上,应五鼓及三鼓。宫人闻声早起妆饰”。“箕山客”一词乃指尧之许由也,如此利用有限之文字,即将所欲表达之意念,呈现在读者眼前,故可减少语辞之繁累。
4)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如:李商隐【潭州】“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其中“湘泪”一词,乃引【述异记】里故事:“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舜妃娥皇女英伤心恸哭,泪下沾竹,而竹色尽斑”。“楚歌”一词指屈原离骚”、“九歌”赋中,指斥令尹子兰之故事。陶公句,借当年陶侃之战功显赫,以暗讽当今之摒弃贤能。贾傅句,借贾谊祠中之蛛网尘封,风雨侵凌景象,而寓人才埋没之感,又切合潭州之地,典中情景,与诗人当时之情景,融成一体,益觉凝炼警策,读之令人顿生无限感慨。
典故之种类有三,即明典、暗典、翻典: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裴迪《送崔九》:“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借《桃花源记》中步陵人的典故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不干久隐。
从另一个角度划分,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说明一下,“用典”是“引用”手法一种,除引用历史典故以外,还包括:引用谚语,格言,名句,熟语等等。引用谚语,歇后语、熟语等能使文章通俗,引用格言,名句、历史掌故等,能使文章典雅,有文化底蕴。通常引用的内容可以和上下文构成对比,映衬,铺垫,照应等等关系。
5,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其特点: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音调铿锵,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对偶型式的产生,应该是来自于理学,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与 “一阴一阳为之道”相仿。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这与对偶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对偶的产生,来源于深入民心的阴阳观念。对偶的运用很早。比如六经。最早提出对偶理论的是墨子,他在《墨子?小取》中说:“侔者也,比辞而俱行。” 侔的解释是齐等的意思,也就是偶。等到了赋体的时候,对偶辞已经大量运用了,特别是骈文体的产生与盛行,引起了学者对其重视。而真正让对偶行成一格的,来自于《文心雕龙》中的《丽辞》
他不仅探讨了对偶的产生原因,还对对偶进行了解释说明。《文心雕龙 丽辞》中说:“造化赋型,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载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天地造化赋予形体的时候,肢体是双的,比如手,脚等;这种自然与道理都是相通的,事情都不是孤立的。所以,我们所做的文辞,也自然而然地想法让两句配合,这不是有意而为之,也不是谁灵光一闪的发明创造。他在丽辞将对偶分为两类四组,一组是事对和言对,一组是正对和反对。可以说的是,这种解说,是建立在前朝诗歌及骈文体基础上的,骈文体大多刻意追求对偶也使的大多数文体华丽而空洞伤神。到了唐代,可以说是对偶的发展时期。他们一反骈文体的文风,由韩愈,柳宗元等,开展了著名的古文运动。韩愈传中载,常以为晋魏以还,为文者多拘偶对。故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之体。古文如此,那诗歌也如此。唐朝以前的韵文体。为对偶没有要求。而到了近体诗的产生,尤其是官律格的频布,对联的产生与发展,为对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运用空间。所以,关于此种格的书也应时而生。王昌龄在诗中密旨中说道:“一曰势对,二曰疏对,三曰意对,四曰句对,五曰偏对”李峤在评诗格一书中将诗分成九对,一曰切对,二曰侧切对,三曰字对,四曰字侧对,五曰声对,六曰双声对,七曰侧双声对,八曰叠韵对,九曰侧叠韵对。而日本僧人遍照金钢著的《文镜秘府论》中,归纳了二十九种对偶方法,这从侧面说明,唐代对偶的发达.到了词与曲的出现(宋词元曲),为了适应这些文体,新的对偶手法应运而生.如扇面对,救尾对以及重叠对等。
对偶:《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其有明确的解释,即: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的,(1)字数相等(2)结构形式相同.这里的结构,是指我们上次讲的短语/句子的结构; 词性也须一样(3)意义对称,这里是对偶句之间的关系,表示相近或者相对的意思,大体上是指事对/言对/正对和反对.。文心雕龙 丽辞》中说:“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所以,它对字的平仄没有要求,也就是说它不局限于诗词对联当中.所以,从对偶的发展上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对偶,它的结构型式可谓是丰富多彩,长短句,单复句都可以出现;其次,它不仅应用于诗词的韵文体当中,散文/小说等等文学作品都可以出现,可谓是应用极其广泛。如: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汉代的乐府民歌和古诗,如“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3),古诗《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4),汉代赋体骈文中“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
5),唐诗宋词元曲《登高》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6),在我国的历代散文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7),我国独特的文学形式对联,是对偶手法最典型的体现
对偶和对仗是即有相同之处,却又不尽相同的,我们在升级后的对联课中还会详细的为同学讲解,时间关系,同学们先记住以下几点:1,对偶是大概念,对仗是小概念,我们可以称对仗为对偶,但不能说对偶就是对仗。2,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有字数,词性,结构等方面的要求,没有平仄方面的硬性规定;对仗是诗词或对联创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除语法上的要求以外还有音韵,格律方面的要求。因此在要求上对仗比对偶更严格。3,对偶适用的文体很广泛,对仗多限于诗词和对联。
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碧野《天山景物记》)
——只对偶,不对仗。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既对偶,又对仗。
(4)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毛泽东《七律二首 送瘟神》)
——既对偶,又对仗。
对偶就上下联在意义上的联系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流水对)
正对:上下联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个事理,内容上相互补充。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芦苇,嘴尖皮厚腹中空。
再如: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叶剑英【远望】)
反对:上下联从新与旧、好与坏、美与丑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来说,意思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流水对)上下联内容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相关联。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有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宽式对偶只具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就可以。严式对偶要求上下句不仅“字数相等,结构相同” ,还要“平仄相对,词性相同,不重复用字”
6,比喻: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比喻的含义是: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这种打比方的修辞手法,就叫比喻,也叫譬[pì]喻。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1):比喻的构成及分类
在形式上,比喻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个部分构成。本体(被比的事物或情境);喻体(作比的事物或情境);喻词(标明比喻关系的词)。依据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和隐现,比喻可分为明喻、隐喻(暗喻)和借喻三种基本类型。此外,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不同,比喻又可分为“直喻”、“隐喻”、“类喻”、“借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等十类。根据其三个部分的结合情况,其变化形式还有: 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等等形式。
(2)比喻的作用:
1)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依次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2)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3)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
简单的说:比喻的作用就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沉长为简洁。
(3)比喻的要点:
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3)所使用的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要贴切;要注意思想感情。
(4)三种基本类型:
1)明喻: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
如:他(本体)动也不动,彷如(喻词)石像(喻体)。
2)暗喻(隐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如:汉.【怨歌行】:“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这是一首咏物言情之作。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暇,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鲜洁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圆圆的月亮。
似、如、若、仿、比等是古诗中常用的喻词。
7,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的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简单理解就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1)作用:
1.增添特有的情味。
2.把事物写的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3.能启发读者想像,使文章更生动。
2)分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两类。
(1),拟人:人具有“思想、有感情、会劳动、会创造等等”特点,人类对自己的这些本质特点最为熟悉,最为理解,最易接受,最易产生共鸣。为了表达的需要,将人的本质特点转移于其他事物,让它们具有人的某些特点,可以将事物描写得具体、生动、形象,使人感到亲切,容易受到感染。因此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修辞方法就是拟人。分为:非生物拟人化、有生物拟人化和抽象概念拟人化三种。
如:“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来。”(抽象概念拟人)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有生物拟人)
“清风朗月陪君醉=”(非生物拟人)
  注意:拟人不仅不能违反所拟之物原来的特点,而且还要照顾到物与人,以及其他物之间原有的关系,和支配它们的自然和生活规律。
(2)拟物: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叫做拟物,拟物又分为三种情况。
A,把人当作物来写:如:“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意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杨绛老王》)”
B,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如:“楼房在夜里呈现出银灰色,静静地蜷伏在雾气沼沼的地平线上”
C,把抽象概念当作物来写。如:“"公理",几块钱一斤?”
8,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分: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超前夸张)
“乌蒙磅礴走泥丸”(缩小夸张)
“飞流直下三千尺”“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扩大夸张)
夸张的作用: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故意对人或事物夸大或缩小,以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在文学中,夸张是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写出不寻常之语。
夸张注意事项: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实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告 、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的修辞。
四,常用修辞手法间的区别:
1,对比与衬托的区分
1)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
2)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3)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俗话所说的“红花还须绿叶扶”。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鲜明印象
4)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2,反语与双关的区别
反语修辞格和双关修辞格都包含着表里两层意思,表面上的一层意思是词语本身所固有的,而心里想的所要表达的那一层意思则是由特定的上下文所赋予的,所以不容易分清。但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反语的表面和里面两层意思永远是正好相反,而双关的表面和里面的两层意思却不一定相反。如:后来,“北伐成功”了,北京属于党国,学生们就都到了进研究室的时代,五四式是不对了。为什么呢?因为这很容易为“反动派”所利用的。 (鲁迅《南腔北调集·论“赴难”和“逃难”》)这段话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格。“北伐成功”和“反动派”两个词语是反语。实际上,1927年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之后,就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北伐运动失败了。而“反动派”一词,却是国民党反动派诬蔑攻击共产党的话,作者在此用作反语,实际上是指“革命派”。“成功”和“失败”、“反动派”和“革命派”永远是相反的,所以这是反语而不是双关。
3,反衬与对比的区别
1)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4,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或某种情感得到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5,对偶与对仗的区别:
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6,对偶和对比的区别:
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7,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1),借喻本质是“相似”,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喻词“像”换成明喻。借代的本质是“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
2)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3)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XX像XX”的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
8,比拟和比喻的区别:
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且甲乙事物有可比性。
二者的不同在于:1)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点在“喻”即“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于“拟”,即“比作”“当做”,它直接把甲当做乙来描述。2)在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短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短语或形容词性短语。
9,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1) 在概念上,比喻是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语句的修辞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学艺术范畴。
2) 从运用上看,有的象征构思全文,有的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带有全局性;比喻常限于局部。
3)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来说是比喻。即使这样,象征和比喻也还是分开的。
10,排比和对偶的区别:
1) 排比必须有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
2) 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且结构完全相同。
3) 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
4) 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11,设问和反问的区别:
反问和设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有明显区别
1) 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2) 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强烈的反问语气表明作者的思想;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起法读者思考。
3) 反问句不能做文章标题,而常在段尾或文章结尾;而设问可做文章标题,常出现在篇首、或段首等处。
今天的内容很多,还有许多问题没有介绍,时间关系,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扩展的内容留待后面的课中为大家陆续补充。

文学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不论绘画、音乐、舞蹈都以文学为基础内涵。有文学在里边,可能就是家,否则,可能就是匠。有文学底蕴,才能成家。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5-31 12: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