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4|回复: 0

格律

[复制链接]

2146

主题

3万

回帖

1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主助理兼辞赋鉴赏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7182

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3-20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三余草堂 于 2023-3-20 20:48 编辑

有人问我们 ,你一天到晚的在网上忙活个啥? 你说 学平仄呢 ,对,其实我们就是在学 平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如此而已,这两句,构成了律诗的全部。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两两交替,律诗的原则,出来了。在 平平仄仄  或 仄仄平平  的后边,加上一个相反音调的字,五言律诗的两种基本格式就出来了,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尾部加一个相反的,五言的平起平收  仄起仄收 就出来了,相同的,你加不上,对吧?加相同的,就三连尾了,那么相同的 加到哪里呢?加到中间,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五言的另外两种格式又出来了,于是,我们就有了五言诗的四种基本格式,七言诗呢,在句式上,是五言诗的拓展,在标准的五言格式的前边,加上一个头,两个 相反的,仄仄平平仄仄(平) ,比如   五言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前边加上一个头,两个相反的 就成了七言仄起平收的标准句式了,(仄仄)平平仄仄平,于是,七我们就有了,在 平平仄仄  或 仄仄平平 后边,接一个尾,一个相反的 字,在中间 插入一个 相同的,我们就有了五言的四种基本格式,在五言的四种基本格式前,加两个相反的字做头,我们就有了七言的四种基本格式。记住 粘对规则,我们就学会了律诗的基本格式了,是不是这样?
以上说的是律诗的基本格式也就是 正格我们今天要说的是,非标准格式,那就是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的说法。首先我们说,二四六分明,是必须的,因为要 交替,第二,四个字,代表着交替的组,不能换声,而一三五字呢,却未必就是 不论比如  平平仄仄平,或者 仄仄仄平平,我们来看,在  仄仄仄平平 这个句式中第一个字 可以不论,第三个字 呢,却不可不论,只能是仄,不能是 平,因为 平了第三字,尾部三连声,是吧,而第一字呢,却可以不论,“枫叶落纷纷”,每组 依然交替,律诗,为什么只能用平韵?而且只忌孤平,不忌孤仄呢?原因是,诗 要在读感上,尽量的高亢,因此要求,尽可能的多使用平声字,少用仄声字那么我们回到前边,在 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子里,第三字 可以换声,第一字 就不能换了,换了第一字,句子成了,仄平仄仄平,除了韵字外,前边只剩下了一个孤立存在的平,这样的句子,叫 孤平句,是律诗的大忌,因此,一三五不论是有条件的,不是绝对的,关于孤平,唐宋,一直到明清,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究竟什么是 孤平,没有一个统一的 说法,我们现代汉学家,王力先生 总结了一个规则,那就是 ,在韵句,除了韵字外,前边仅剩下一个孤立存在的平,这样的句子,就叫 孤平句,而 仄仄仄平平 呢,但 前边这个平 ,是和尾部连在一起的,不是孤立存在 因此,这是标准句 不是孤平 ,什么是韵句呢? 我们知道律诗两句为一联 每联中 起句,也叫 出句  仄收不用韵 ,下联呢 ,是 对句  平收用韵 ,也就是说 对句 都是韵句 ,凡平收的句子 都是韵句 那么,王力先生把孤平 限定在韵句中 而在韵句  又只有一种格式能出现 孤平 ,那就是  平平仄仄平 实际上,王力先生说的孤平 ,只是限于这句 出句 仄收 ,不用韵 因此  仄仄平平仄 这个句子 即使第三字用了仄声 按照王力先生的观点这只不过是 拗句 ,小拗 不算孤平 什么是 大拗 小拗呢? 准确的说 凡是在该用平的地方 用了仄 ,或者是 在该用仄的地方用了平 ,这样的句子,都是拗句 。非标准句的意思,是指 每组的代表字  比如第二 第四 第六字 上 犯了忌 ,比如 把 平平仄仄平 在2  4 字上,换了声 ,这叫 大拗 。在 1 3 字上,换声  ,叫 小拗 。小拗 可救可不救 因此“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虽然 拗了 第一字 这是允许的 可不救 。而在 出句上 比如 仄仄仄平仄   按王力先生的观点 也属于 小拗 范畴 可救,可不救 救不救都是可以的 ,但是,很多诗人都习惯于救不救也不能算是错 如李白 《送友人》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仄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
没有去 救 ,这是王力先生的观点 。而现代另一位汉学家 ,启功先生 ,却不认可 启功先生给孤平下的定义是 ,无论在出句还是对句只要是出现了两仄夹一平 ,就算是 孤平句 比如,刚才那句 “此地一为别,仄仄仄平仄 ”有一点要说明一下 无论是王力先生,还是启功先生 都很注重韵句 。在出句上,并不是很严格,换句话说 ,病在出句上 要求并不很严格 ,但韵句上 却很严格 。
刚才说过 ,在 平平仄仄平 这个韵句中 第一字不能换声 但在写的时候 ,我们往往会按内容的要求 ,去换第一字这样 就形成了孤平句 ,补救的办法是 ,同时换掉第三字 这种补救的方式 叫 孤平拗救 在古诗词中常用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起句 正格 仄仄平平仄 ,韵句  月拗 句子形成了孤平 因此 用第三字去救 ,在第三字 该用仄的位置上 用了一个平 这个“明”,就是救 “月”的 ,这种孤平拗救 以前我们一开始的时候就讲过 ,大家都很熟悉,要说的是 ,同样的道理 ,七言 是五言的拓展 ,只是在五言标准句式前 加了两个相反音的字 ,因此 在 仄平仄仄平  这个孤平句前 ,无论加上 仄仄 还是 平仄  ,五言的标准句 依然还是孤平 ,因此 无论七言是  仄仄仄平仄仄平,还是 平仄仄平仄仄平,依然被认定为 孤平句,也就是说 五言的第三个字,七言的第五个字 若不去救的话,这个句子,依然被认定为 孤平。
拗救的另外一种方式,刚才我们说过了,拗救,不仅仅是救孤平,孤平句 只不过是拗句的一种,下一种方式,是救拗句,“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出句 仄仄平平仄 不 字 都拗了,前句  野火烧不尽 仄仄平仄仄 ,大拗,在该用平的“ 不 ”的位置上,拗了仄,因此,诗人在对句  平平仄仄平 的第三字 该仄的地方,补了一个平 吹,这个吹,就是用来补出句 不 这个拗的补救。同样  向晚意不适      仄仄仄仄仄,也是大拗,于是,诗人在后句 平平仄仄平  的第三字上补了一个平。来救这个 拗,这就是典型的 对句救,具体方式是,在出句 犯了拗,可以在对句上 适当的位置上,作为补救。而在对句上,也就是 在韵句上,是不允许大拗的,自救,只限于本句的孤平拗救,也就是说,律诗 在韵句上 要比出句上要求的更严,“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出句 正格为 仄仄平平仄,雁 拗了仄,小拗,韵句 正格为 平平仄仄平,首先 拗了 第一字 北,不救,韵句孤平,因此,用韵句的第三字 江  去救了第一字 北,形成了本句孤平自救,这个江,同时也救了 出句的小拗 雁。这样的方式,在古诗词中常见,掌握了这些,就不至于让我们去误读古人,不一定我们写的时候就是去用它。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在许多的教科书上都引用过,那就是,陆游的 《夜泊水村》 中的两句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不清楚以上的拗救方式,在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误读古人,会认为这不是格律诗,现在,我们就能读懂了,这是格律诗拗救后的句子,出句 正格应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一身报国有万死,第六字 犯了大拗。在该用平的地方,用了 万 仄,韵句 本该 仄仄平平仄仄平,为了救命 出句的 万,在韵句第五字上 用了平 无,这个无,既救了 出句的 万。同时 也救了本句的 向,因为本句不救,孤平,一字两救,可谓功德无量。
大家在看看,以上是我们今天补课的内容,我们应该很容易就能理解吧。
我们昨天说过了,孤平,是律诗的大忌,那么,按王力先生的观点,孤平,仅限于韵句,也就是说 在出句,没能有孤平的说法,而韵句 ,我们知道 在 平平脚 的句子里,不可能会出现孤平,如  仄仄仄平平,那么 韵句中 只剩下了一句 ,那就是  仄平脚  平平仄仄平,拗了 第一字,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一句中,才可能写出孤平, 仄平仄仄平,写出了这样的句子,是不允许的,于是 只能有两个选择,第一 扔掉重写,第二 去补救这个句子,补救 的方法,就叫 孤平拗救,具体的方法是,在后边适当的位置上,补一个平,我们来看,在 仄平仄仄平  的后边,哪个位置是  适当的位置呢?第四字 不可以,第四字是第二组的代表字不能换声,第五字,也不可以,对句,不可以仄收,因为这个字是 韵字,那么,这个位置,只能是 第三字,在第三字,本来改仄的地方,补一个平 ,把仄换成 平,这种方式 就叫 孤平拗救,如  仄平 平仄 平。拗救,其实并不仅仅是救孤平,还要救出句的 拗,严格的说,在该用平的地方用了仄,或在该用仄的地方用了平,都属于拗句,比如  仄平平仄平  这句孤平拗救后的句子,在第一字 上 拗了仄,在第三字上 又补回一个平,这个句子,虽然可以 ,但从此就不再是正格了,之所以合理,是 因为 他实际上也是一种 合理的变格,那么,我们昨天说过,律诗 对出句的要求,相对比较宽,什么是拗句呢 ?不按正规格式写的句子 就叫 拗句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正格为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在出句 第三字上 ,本该用平的地方 拗了仄 “客 ”,“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 ”,正格为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出句 “有 、代 全拗了仄 ,我们知道 ,句子每组的第二个字,是这一组的代表字 ,如果 头一个字 拗了   小拗 ,第二个字 拗了 ,就是 大拗了 ,因为拗了代表字  这一组就和前一组失去了交替 ,那么我们来看 “人事有代谢  ”中 ,“人事有代谢,平仄仄仄仄” ,正格本来该  仄仄平平仄 因此是 小拗了 第三字 “有 ”,大拗了 第四字 “代” ,为什么说四个仄声 就肯定是这两个字拗了呢 我们先来看 第五字 ,因为这句是 出句 必须仄收 ,第五字不是拗 ,第二字  ,是代表着这一句的平仄格式。也就是 的格式 ,是绝对不允许拗的 ,因为拗了第二字 ,这一句 再也不是仄起了 ,于是 和上句的关系 也就不再是粘了 ,同样,和下句的关系,也不再是对了 ,因此,第二字 绝对不允许拗 ,如果拗了第二字 就只能扔掉这一句了 ,这点,大家记住 那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看 ,“人事有代谢,平仄仄仄仄” ,从第二个字上,我们认出 ,这句是 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那么也就是说 这句 实际上 小拗了有 ,大拗了 ,使出句 形成了拗句,出句的拗句 ,无论大拗还是小拗 ,只能在对句中 予以补救 ,这种方式是拗救的另外一种方法 ,对句 出句  仄仄平平仄  ,对句 平平仄仄平 ,救的方式 依旧是在 对句的第三字的位置上 补一个平 ,于是 ,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平仄仄仄仄  仄平平仄平 ,第三字 本是仄 ,改用了平 ,“成”因为 本句 “往,”犯了孤平,在出句 小拗了第三字,如果没有拗第四,我们知道 这是小拗,小拗 也可以在对句的第三字的位置上 补一个平来救,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平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正格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出句 第三字 小拗仄 客,韵句 在该用仄的第三字,改用了平  天,这个 天 字,就是用来补救出句 小拗 客 字的,但是小拗 有个规则,你可以去救,也可以不救,小拗可救可不救,不救,也可以,如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仄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这是 李白的  送友人,出句 小拗“ 一”,对句,没有去救,可救可不救  因此 补救也是可以的,不救,这样的例子,在古人的诗词中常见,“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平仄仄仄仄  仄平平仄平,出句  小拗 “客”  大拗 “竟”,韵句本身 又拗了孤平  小,韵句的“花”  一字三救,在后边 本该用仄的位置上,改用了 平“ 花”,从而完成了 一字三救,断肠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至此自僻远,又非珠玉装,仄仄仄仄仄  仄平平仄平,这句,在五群举这个例子的时候,倚窗开玩笑说,小舅,大舅都是拗。全凭珠珠救。我们来看,韵句的第三字,本该用仄,改用了 平 珠,这个 珠 字,既救了 出句的小拗 自,又救了 大拗  僻,同时 还救了 韵句的  孤平拗  又,一字三救,这就是 拗救的另一种方式,出句 拗  对句 救,这样的例子,在古诗词中常见,最典型的一句 很多教科书上都引用过,这就是 陆游的 《夜泊水村》 中的一句,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我们来看,从第二字上,我们知道 出句是 平起,因此 出句正格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看上去,一大堆的仄,其实 也只不过是 小拗了 有 大拗了 万,韵句 又拗了孤平 向,两句三拗,全是靠 对句的第五字 “无 ”字
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平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正格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出句 第三字 小拗仄 客,韵句 在该用仄的第三字,改用了平  “天”,这个 天 字,就是用来补救出句 小拗 客 字的,但是,小拗 有个规则,你可以去救,也可以不救,小拗可救可不救,不救,也可以,
以上的拗救,我们或许看出了点门道,那就是 其实 律诗在出句上,除了第二字不能动外,几乎没了规矩,什么平仄交替,什么三仄尾,统统没了规矩,只要能在对句上予以补救就可以了,是吧?为什么第二字不能动呢?我们前边说过,出句,可以随意,但不能乱了粘对,第二字 代表句子的起,所以 谁都可以随意,唯独他不行,我们刚才说过的是,出句的拗  ,以及在 韵句的 救,下面要说的是 变格。
我们知道 刚才说过,拗救后的句子 就成了 变格。变格,是合理的,不是拗句,比如  仄平平仄平,你也可以故意去这么写,写了也不算错。如,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这是律诗的一种特殊的格式不是拗句 是 一种变格,大家记住,到这里,我们就更加相信,在出句中 没有规矩可言了,是吧?这样变格 五言 第一组 第三组 连 平仄交替都没了,两组全评了,是吧?其实 是这样,还有一种变格,上面这种变格,古人常用在第三联上,绝句 一般常用在第三句上,也就是 后一联的出句上,用在第一句的很少见,下面一种变格,也是古人常常用到的,他也是 同样,用在 仄仄脚的句子上,平平平仄仄,把第三个字 直接换成仄声,变成  平平仄仄仄,这回,连颠倒都省下了,直接变成了仄,这样的句子,在古人的诗中,也非常普遍,也是一种变格,不是拗句,“单于莫进寨,都护欲临边。平平仄仄仄  仄仄仄平平”“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很多很多,同样 延伸在七言里,也是这样,在 仄仄脚的句子中 把第五字变仄 写成  仄仄平平仄仄仄,“怅望千秋一洒泪。秦女峰头雪未尽,秋水才深四五尺。”看,到此,也就是说 ,在出句上,连三连声都不讲了,而且还是合理的,不用去救,但在韵句里,三连平 是绝对不允许的,也可以说,其实 律诗仅仅是 限制三连平,并不限制三连仄,是吧?对,是这样,这样变格 五言 第一组 第三组   平仄交替都没了 两组全评了 ,是吧 其实在台湾的大学诗词课的教课书中 就根本没有 三连仄 的忌讳一说 原因,就在这里 ,因为有 拗救 和这种变格 而且 这种变格 还是合理的  ,不用去救 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 一旦采用了上边两种变格 ,也就是 仄仄脚的句子中 采用了变格 ,无论采用了哪种 ,前面的第一字 就再也不允许换声了,不允许再换第一字 写成  仄平仄平仄    仄平仄仄仄 前边只能是 平平 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记住 延伸到七言,就是 第三字不能再换成  仄声 这是 规矩。
上次,我们讲填词基础的一般规律的时候,说过了 词宜软不宜硬。这是指什么呢?为了使词,在读感上更加接近口语吟唱。词的句子,不能象诗那样,一味的使用实词。这是从语句上而言的,若全部使用实词,势必没法达到这种要求,因此,在填词中,经常用到一些虚词去弥补。比如,莫道,好是  却又,慢到  谁料 记  念   想  尽  正 单  又  应 等等。君不见  莫不是,空负了  怎见得 等等。这些虚词参杂在句子中,使得句子在读感上显得很柔和,从而使词,在句面上,与诗有了区别。这是在用语上,在章法上词 更讲究 含蓄,往往不像诗的结句那么直观的显露主题,而是通过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把主题蕴含期间。如 我们上一节说道的,如梦令,那首词,虽然关心的是雨后的海棠,但,作者的本意是写自己,她把这一意图,隐含在了表象中,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两叠句,加重了语气,当听到卷帘人告诉她 ,海棠依旧的时候知否,知否 这两个叠句,写出来了她对回答不满意的心里 你知道吗,你知道吗 ,连续的问,是不是?这些特点,是我们头一节课的补充。另外,我看了大家的作业,在句法上,还得说一下。这些我们其实最早的时候都已经说过了,只是说完没练,大家忘了而已,首先说的是,我们以前说过句子的句型,在诗词中分为多种。比如,五言诗常用的基本句型是 二下三,大家还记着吧。“欲穷   千里目  ,  更上  一层楼”。笼统的说,二下三  二一二 句式 都比这种 二二一句式好处理,“星河 秋 一雁  ”这是 二一二句式  二一二句式,和 三下二句式的优点在于,韵字 往往是由两个字的词组组成的,因此,在读或写的时候,就很容易避免了给人一种凑韵的感觉,填词的句子,大多都是律句。但也有的词谱要求,在某句上使用拗句。这些要求,要仔细的去读词谱。我们也许会发现词和诗不同,近体诗只能用平韵,而词呢,很多都是仄韵,原因是,诗要求 高亢,在读起来,要有高亢的感觉,具体的表现在,尽可能的多用平声字,因此,近体诗只讲究孤平 ,不讲究 孤仄,而词呢,正相反,词要求委婉,在读感上要求委婉,因此,许多的词谱都要求用仄韵还尽量的使用虚词,这就不难理解了 软和硬了。从语音上来说,平声高昂,绵长,我们读读看  张 王 李 赵,音节到 王(阳平)的时候,最高,李,开始下降,赵,去声,只是一个短促的发音,是吧?

上一段,我们只说理论下一段,我们将结合实际来说一下: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是李清照的 醉花阴
主题依然是 思念和怜己,从全篇来看,起承转合 没有按照时间的顺序去写。前片写当时,后片回忆到昨天,采用了倒叙的方式,从前边我们说的句子结构上看,第一句 标准的律句,“有暗香盈袖”,按词谱要求 上一下四“有 暗香盈袖”。下一句,莫道不销魂  莫道  用了虚词,从而,使整体的读感上,软了下来,从整体全篇的布局来看,是通过了倒序的方法,去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有通过这种叙事,把意图隐含在了这一事件当中,我们来看看,这首词的时间顺序,东篱把酒黄昏后  是昨天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这三句都是,最后两句,又回到了现在时,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承接前片的时间顺序。没有按时间顺序去写但整体上并没有散。也是给后片,给全篇一个结。
【诗词赏析】
    天气阴沉沉的,整整一天都是这样,人,除了愁,什么心情都没有了,对着袅袅的香炉 发愁,屋子里,陪伴着她的,只剩下那袅袅的香炉还在燃着,用句俗话来解释,会动的,就她和那袅袅的烟了,是不是?起句,一下子就把人拉入了她为心情所布的场景之中,是这样吧?佳节又重阳  其实在上片,还是一句倒装句,“佳节又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时间顺序原本是这样的,对吧?为什么这样写?用倒装的技巧,好在哪里?就好在,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作者的愁绪中,也就是我们刚才说过的,让读着,一下子就进入到了她所设置的心情场景中,若把这一句放在前边,那愁永昼的场景就会淡化,是不是这样?起到的效果,就不如现在,
一下子把读着拉入到 愁的场景中,一开始写重阳,达不到这种效果而这时候写重阳,一下子就让读着感到 这个重阳节的凄凉。  “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大家看,是不是这样?紧接着 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床上的枕头以及被褥半夜就凉透了,以此,进一步的说明人的孤寂,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可见昨天才是重阳节,是吧说,从昨天东篱把酒黄昏后,现在,袖子上还染着花香,也不能说这个重阳节过的不好,只是,一个人孤零零的,在这漫漫的长夜里,西风卷帘,一个人对着 袅袅的香烟,感叹自己的处境  人比黄花瘦。所有心的轨迹,都是顺理成章,一步,一步的写了下来,虽然按时间的顺序去写,但,心灵的轨迹 却是顺理成章的表述了出来,是不是?

【作业】
长相思
                                                                    
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因古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句,取以为名。又名《相思令》、《双红豆》、《忆多娇》。任半糖说:李贺《夜坐吟》:‘铅华笑妾颦青蛾,为君唱起长相思’所唱不知何体。敦煌曲此调与白居易所作之体全异。”

双调,三十六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十八字。后段同。南曲入“商调引”,句法与词同。

词谱:                          例词; 白居易

(仄)(仄)平,(韵)            汴水流,
(仄)(仄)平,(叶)后二字叠    泗水流,
(仄)仄平平(仄)仄平(叶)    流到瓜洲古渡头。
(平)平(仄)仄平(叶)        吴山点点愁。

平平平(叶)                   思悠悠,
仄平平(叶)叠后二字           恨悠悠,
(仄)仄平平(仄)仄平(叶)    恨到归时方始休。
(平)平(仄)仄平(叶)        月明人依楼。  
按:《词律》:“后段首句可不叶韵”
今天,就以我们的填词作业为中心,说一点关于填词方面的基本知识。
以前,我们说过,词的句子基本上都是律句。五字句 ,七字句大多数都是 律句,就连 三字句,四字句也都大多是律句,词的律句,比诗的律句更为严格,不允许有变格 比如,平仄脚,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必须用平,“一任 群 芳妒;八千里路 云 和月;芭蕉不展 丁 香结”。仄仄脚,五言 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必须用平,“小乔初嫁了;玉阶空伫立;无可奈何花落去,也就是说  平仄脚 ,仄仄脚 的句式中,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必须要用 平,而 仄平脚  平平脚  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必须要用 仄,“云随雁字长;一片春愁待酒浇。平平脚 帘外雨潺潺;月上柳梢头;当年万里觅封候”,简单的说,平脚的 五言,七言句 第三个字必用仄。七言 第五个字 必用 仄声;平脚的 五言, 第三个字必用仄,七言 第五个字 必用 仄声,仄脚的 五言 第三字 必用平,七言 第五个字 必用平。这是 词中 五言,七言律句,词 中的三字句,有四种格式:(1)平平仄 (2) 平仄仄  (3)仄仄平 (4) 仄平平四字句  有两种格式:(1)(平)平(仄)仄  (2) (仄)仄平平,另外,还有一种特定的句型:仄平平仄这种句型 第三字必用平,“霸陵伤别;汉家陵阙;露浓花瘦;倚门回首”,都是这种句式。六字句,(仄)仄平平仄仄  、 (平)平(仄)仄平平,一般都是这两种。“三国周郎赤壁;惆怅双鸳不到;归来仿佛三更;幽阶一夜苔生;年年知为谁生”,前一种 仄起  第三字必用平,后一种 平起 第五字必用平。也有一种特定句型(仄)仄(仄)平平仄,和四字句第三字必须用平一样,第五字必须用平。“千古风流人物;二十四桥仍在;何况落红无数,”此外,还有 八字句、九字句、十字句、十一字句。八字句。一般都是 三下五,指句子结构,前三后五,“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待从头 收拾旧河山;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九字句,一般是 三下 六  或 五下四 ,前三 后六  或者 前五后四“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前三后六,加长车踏破 贺兰山缺,”前五后四。 十字句  基本是 上三下七,“君不见 玉环飞燕皆尘土”十一字句  一般是 六下五  也有 四下七。“不知天上宫厥、今夕是何年;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四下七。这要说的是,十一字句,若六下五,上一半 是拗句  下一半是律句,若 四下七,则上一半是律句,下半是拗句,如六下五   仄平平仄仄平仄 、 (仄)仄仄平平四下七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如六下五   仄平平仄平仄 、 (仄)仄仄平平,有些四字句,多用 一下四,上一字 一般都是用 仄声,下三字是 律句有些五字句 也常用  一下四,第一字 一般也是 用仄声,“有 暗香盈袖;过 春风十里”。
以上这些,是填词,在句式上的一般规则,这节课就说这些。
诗题:
东南云路落斜行,入树穿村见赤城。
远近常时皆药气,高低无处不泉声。
映岩日向床头没,湿烛云从柱底生。
更有仙花与灵鸟,恐君多半未知名。

一、根据律诗回答问题
1.什么是偶句? (10分)                                                                                                                     +10
答:以名词放在同一序位为基础,在起承转合四个步骤、同一步骤中两个句子组成一个步骤,就是偶句。顾名思义,“偶句” 的重点是“句”, 其次是“偶”。由两个部分(分句)构成,每个分句,各自表达部分意思,合在一起,成为完整的表述。
2.偶句的特征? (10分)
答:偶句的特征就是按照音节,相同的序位物(名词)对物(名词),成为一对。其他的都是非物(非名词)。         +10
3.起句中要具备的内容(结合第一、二讲)。(10分)                                                                                    +10
答:本诗起句:东南云路落斜行,入树穿村见赤城。
律诗中常常是先写景的,这就是以景语起句,这就是著名的“比兴”中的“兴”。起句的两个分句,前分句“东南云路落斜行”交代时间是早晨,后分句“入树穿村见赤城”交代地点穿越过树林村庄来到赤城附近,同样都是景语。我们看,起句中的时间或地点,都是可以任意省略其中一个的,这个省略,对整首诗的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影响,甚至可以忽略这个微不足道的影响。
4.将讲义中偶句的内容全部找出来。(10分)
答:(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10
(2)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5.律诗的骨架是什么?原则又是什么?(10分)                                                                                            +10
答:起承转合,是律诗的骨架,若没了骨架,血肉依附在什么地方呢?当然就没有地方。骨架,就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
原则:起句比兴写景,前后两个分句,可以是一个偶句,也可以不是偶句。
承句和转句必须是偶句。合句一般不偶
6.说说自己对兴起的理解,本诗是否兴起? (10分)                                                                                        +10
答:起,由两个部分(分句)构成,每个分句,各自表达部分意思,合在一起,成为完整的表述。律诗中常常是先写景的,这就是以景语起句,这就是著名的“比兴”中的“兴”,
本诗起句:东南云路落斜行,入树穿村见赤城。起兴
7.谈谈偶句起句和非偶句起句(10分)                                                                                                          +10
起,偶句起句,由两个部分(分句)构成,每个分句,各自表达部分意思,合在一起,成为完整的表述。具体结合到写诗的时候,请特别的注意这点,如果使用一个分句去写完起的全部含义,那么必将使另一个分句,显得没有意义。如果这样去写,就不是律诗的起。两个分句的关系,非常的紧密,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这就是“偶”,离了一个另一个就显得有缺陷、或者不完整。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非偶句起句,起句的两个分句,前分句交代时间,后分句交代地点,同样都是景语。我们看,起句中的时间或地点,都是可以任意省略其中一个的,这个省略,对整首诗的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影响,甚至可以忽略这个微不足道的影响。比如,去掉“画楼西畔桂堂东”这个地点,换作别的景,对作品并没有什么影响的。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二、对联(30分)
出句:低眉处有飞花至[深深]
对句:巅峰时少落叶来[藕花深处]          失对!                                                            
出句:如秋往事渐零落[深深]
对句:似河情结逐流波[藕花深处]          失对!

无名氏同学,您作业上没写网名,就没人给您评阅。您太马虎了。我心中不忍,就给您评阅一下。您本次作业70分 。继续努力。





文学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不论绘画、音乐、舞蹈都以文学为基础内涵。有文学在里边,可能就是家,否则,可能就是匠。有文学底蕴,才能成家。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5-29 09: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