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扬之水

[佳作转载] 《诗经》阐释的盲点与洞见

[复制链接]

5458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85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5-10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芦苇和白露变化的状态意味着这三个诗节代表三次寻觅,即诗人生命中的逆向次序。“水中央”、“水中坻”和“水中沚”都指寻觅的客体——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是不确定的、变化的。三组变化,“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指诗人对其生命目标之变化的认知。年轻时,他也许以为生命的意义容易获得,如同到河边的一次出游。中年时,他不那么乐观了。寻觅的目标退回到水中央,因此也不那么容易接近了。中晚年时,他渐渐明白生命的意义就在活着的过程中:正如寻觅的目标就在水中央,在流动的时间之河中。笔者的解读表明这是历时寻觅中的共时寻觅:面对一般的生活背景,在无始无终无尽头的时间之流中沉思自己的生命。笔者的解读结论是:生命的意义是不可企及的。年龄越大、经验越丰富,就越能强烈地感到生命意义的不可企及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8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85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5-10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者的结论是,《诗经》的开放性诠释既发轫于阅读的盲点,也来自有意识的洞见,而且,盲点的贡献还往往大于洞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10 08: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