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6|回复: 6

[佳作转载] 禅诗解意(五)

[复制链接]

508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6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7-11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与虞沔州谒藏真上人

故侯将我到山中,更上西峰见远公。
共问置心何处好,主人挥手指虚空。
    中晚唐时,禅宗南宗因其“顿悟”说投合士大夫们的心意,受到士大夫们的一致欢迎。《新唐书》 卷三十五 《五行志》 记载:“天宝后,诗人多……寄兴于江湖僧寺”,他们纷纷向禅宗靠拢,以禅为雅。戴叔伦这首七绝典型地反映了当时士大夫到深山幽谷访禅问道的时代风尚。
    “故侯将我到山中”,旧时称曾做过官的人为“故侯”,这里的“故侯”即诗题中的 “虞沔州”。为什么这位曾经身居高位的虞某现在却又退迹了呢? 这恐怕和他向往佛禅有关,而且戴叔伦这次进山谒见藏真上人正是虞氏邀请去的,可见,虞沔州和他们将要谒见的对象关系比较近些。那么,这位高僧又在哪里呢?“更上西峰见远公”。“更上”言其路途之遥远、僧师所居之幽僻难寻。“远公”,即东晋高僧慧远。慧远当年结社庐山东林寺,广交天山僧俗,声名远播,以至“率性行道,昏晓不绝,释迦余化,于斯复兴。既而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宾,并不期而至,望风遥集。”(《出三藏记集,慧远传》)后人遂常以“远公”作为高僧的代称。卢纶 《夜投丰德寺谒液上人》: “愿得远公知姓字,焚香洗钵过一生。”戴叔伦这里用“远公”指将要谒见的藏真上人,既是说藏真上人和慧远一样深居幽谷青山,迹不到尘世,又和慧远一样具有高深的佛学根底,且喜与士人交往。事实上,中晚唐时,高僧名师与文人士大夫的游从的盛况并不在慧远之下。禅林的清静闲适,禅僧的机锋警语,禅理的深奥高妙,禅家自我心理平衡的“悟”,对士大夫们都充满了诱惑力。虞沔州、戴叔伦也正是怀着这种心理不惜翻山越岭寻师求禅的。
    终于,他们在高峻的西峰见到了藏真上人。于是他们一起向高僧求教: 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摆脱世间种种烦恼,达到一种超尘绝俗、与佛同在的禅悦境界呢?“置心何处好”,“心”即是“佛”。禅宗认为,“佛即我心,我心即佛”,要体认真如实相,首先必须求诸本心。看来他们对禅理还是有所了解的,但对如何以心去观照、体悟却不太清楚,这就需要藏真上人来指点迷津了。
    然而,藏真上人又是怎么回答的呢?“主人挥手指虚空”。这位禅师不言一语,只是挥了挥手指向了空茫的宇宙。这,不是答非所问吗? 不,这恰恰是禅宗最高妙的传道方式。禅宗讲究的是非理性的直觉体验,其“顿悟”的内容及其所带来的解脱的喜悦,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瞬间感受。相传,当年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聚众说法,曾拈花示众,听者不明其中奥妙,只有迦叶尊者默然神会,曾 “破颜微笑”,佛祖知道他已领悟,便传法给他。从此以后,“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便成了禅宗传法的独特方式。但是,不可言传的终要传,不可表达的终要表达,因此,禅宗常常用动作代替语言,如棒喝、手势、揪耳、以手画圆相,或故意用相矛盾、相冲突的概念、判断来打破人们对逻辑语言的习惯性执着,产生奇妙的表达效果。如《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六:“问:如何是佛?师曰:嘶风木马。”佛怎么是“嘶风木马”?问得不奇,答得却怪,其实更怪的还有:“人之性命事,第一须是○,欲得成此○,先须防于○,若是真○人,○○。”(《御选语录》卷十五《五祖法演禅师语录》)这个○是什么?是“心”?是“空”? 不知道,如何正确理解,则看你的悟性和缘分。在禅宗看来,语言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它根本不可能表达出无限圆满的真如佛性。人们用平时已习惯的思维方式,更不可能去认识佛性,所以必须用种种话头来启迪你的觉悟,使你“撞着来时路”,顿悟本心。同样,藏真上人“挥手指虚空”就是对“置心何处好”最精妙的回答。因为在禅宗的静默观照中,明确的时间和方位概念都是不存在的(“虚空”),只有人的“本心”——潜意识的澄澈空灵状态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紫柏禅师说:“天地可谓大矣,而不能置于虚空之外,虚空可谓无尽矣,而不能置于吾心之外,故曰:以心观物,物无大小。”(《长松茹退》)你不是问“置心何处好”吗?只要你将心置于虚空,排除一切尘劳杂念,使意识集中于一点,进入一种单纯、空明的状态,就能达到理解整个人生、宇宙终极真理的理想境界。
    这不是“以心传心,皆令自解自悟”(《坛经·行由品第一》)吗?
东园

曲渚回塘孰与期?杖藜终日自忘机。
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在水西。
    环境优美,气氛幽静,诗人沉浸其中,自有无限愉悦,但他不像那种“每逢清景,辄唤奈何”的魏晋风度,表现出情溢于外的志得意满,而是透过一层,代“曲渚回塘”立言,把自己与大自然浑融无间的高雅情怀,从侧面点出,以见“杖藜”一句并非泛言。忘机,典出北齐刘昼《刘子·黄帝》: “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 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沤 (鸥) 鸟不下,盖因其人已生机诈之心。后世遂以“忘机”称自甘恬淡、不受名利纷扰或不以世事为怀。诗人用“终日”二字加以修饰,更以时间的渲染,刻画出在那一特定空间中的一位高人——也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全诗至此,题面已足,但内容还不够明确,一般作者或许要就“忘机”二字生发一下,以见主人公心境是如何空明。但作者却偏偏别出心裁,摆落自己,侧锋突起,以 “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在水西”二句作结。这两句,颇得苏轼激赏。《诗话总龟》前集卷十四引《王直方诗话》载: “东坡云: ‘参寥善绝句,有云: “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在翠微。”每为人诵。后来黄州,相聚半年,京师故人以书相遗曰: “知有僧在彼,非 ‘隔林仿佛闻机杼’ 和尚耶?”仆谓参寥曰: “此吾师七字诗号也。”’”东坡乐道人善,见解不俗,史有令名,但亦可见此二句必有独特之处。那么,妙处何在呢? 按理说,既是忘机,选择 “曲渚回塘”就应该远离世人,可是主人公并没有把自己藏起来,不仅没有僻居一隅,反而距世人很近(隔林而闻机杼之声,自是不远); 退一步说,即使是 “结庐在人境”,也应该“而无车马喧”,对所谓“机杼”声充耳不闻,可是他偏偏不,“仿佛”二字,足见他对这种声音乐于接受,不存在主观上加以排斥的敌意。我们说,妙处也正在这里。因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 “忘机”。诗人日日杖藜于此,今天才闻机杼之声,知水西处有人家,这一突然发现的喜悦,他并不想故意掩饰。但知有人家又怎么样呢?莫非这能打乱他的安祥的心境吗? 当然不能。事实上,知,仅是大脑皮层的表面感知,对诗人来说,也就仅是知之而已。机杼声也好,甚至人声也好,一如大自然中的其他声响,自然而来,自然而去,当然没有掩饰的必要了。前人论艺术辩证法,或云,就自然境界而言,有以动写静、以静写动之说; 就心理状态而言,有以喧形寂、以寂形喧之说。此诗后二句貌似后者,其实已完全脱略痕迹,臻于化境了。因为,它只是写出了这么一种自然状态,淡淡地、似乎毫不经意地写出,而这又比无论怎样的渲染都能表现出诗人 “忘机”的程度。
    由此可见,此诗最大的特色就是自然。以后二句而论,认为它可与陶渊明的名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媲美,也不为过,因为二者均出之于极自然的当下之感,纯是一片化机。释惠洪在《冷斋夜语》卷四中称美道潜作诗追法陶渊明,并举此诗为例,确是深知其甘苦的有见之言。
    然而,如果仅仅体认到此诗与陶诗的相通之处,似乎还未完全揭示出它的审美价值。由于作者是一位生活在11世纪的僧人,这就促使我们同时试着从禅的角度去认识这首诗。
    禅家有所谓“平常心”之说,即重视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不去故意追求什么,更避免由于这种追求而导致的压力。同时,禅要求人们放弃凭借意志的力量来排遣那些感到执着的事物。禅所带给人的,是一种平静而又轻松、纯朴的气氛。这种境界,我们在诗中能够很容易地体会出来。机杼之声入耳,乃至反应到近处有人家,全是生活中顺理成章之事,惟其顺理成章,才能不以为意,此正应了那句俗语: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上留。禅家的定力,隐士的高致,都在这极自然的描写中得到了显现。
    另外,我们都很熟悉那一段关于参禅的语录,即,开始参禅时,见山是山;自认已了解禅时,见山不是山;完全认识禅时,见山仍旧是山。三个阶段,实际是三种境界,这颇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三境说,显然,第三种境界是最高境界,意思是,只有把自己与山融为一体,同时也把山与自己融为一体时,山才真正是山。这涉及到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当一个人具有了禅的意识时,他与自然的关系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彼此之间,不是互相参与,而是完全合一。最后的开悟,之所以见山仍旧是山,正是由于这种合一。铃木大拙认为,这就是佛家的空观。“在这空性中,山是山,我见山如是,山见我亦如是,我之见山亦如山之见我。因此,空成为真如。真如即空,空即真如。”(《禅与生活·自然在禅学中所占的地位》)而一旦达到这种境界,纯粹主观即是纯粹客观,自觉体即是本然体了。
    从这个意义来看,在诗人耳中,机杼之声完全是“天籁自鸣”,他在这种氛围里,更加意识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悟到对于具体时空的超越,从而也就获得了更加丰厚的禅悦之情。

508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6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11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用“远公”指将要谒见的藏真上人,既是说藏真上人和慧远一样深居幽谷青山,迹不到尘世,又和慧远一样具有高深的佛学根底,且喜与士人交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6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11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宗讲究的是非理性的直觉体验,其“顿悟”的内容及其所带来的解脱的喜悦,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瞬间感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6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11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你将心置于虚空,排除一切尘劳杂念,使意识集中于一点,进入一种单纯、空明的状态,就能达到理解整个人生、宇宙终极真理的理想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6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11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忘机”称自甘恬淡、不受名利纷扰或不以世事为怀。诗人用“终日”二字加以修饰,更以时间的渲染,刻画出在那一特定空间中的一位高人——也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6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11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要求人们放弃凭借意志的力量来排遣那些感到执着的事物。禅所带给人的,是一种平静而又轻松、纯朴的气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万

主题

98万

回帖

355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大别山峰和《中华诗人》杂志社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555192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7-12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佳咏,感佩情怀。问好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5-14 06: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