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九文 于 2022-6-4 17:18 编辑
九文的赏析春天老师作的七律·匡像立文(四)
七律·匡像立文(四)
文/春天(香港诗词论坛·《儒林古韵》副首版)
朔风穿谷荡如军,向敌神兵盛勇临。
晋王铁岭山中惧,天水关前蜀汉神。
齐唱临江千古事,孤城夕照万霞琛。
当年烽火埋尘土,匡像姜维立献文。
九文的赏析如下:
劲赏老师的佳作!
朔风:
北风:~凛冽。
1. 指北方的音乐。汉 史岑 《出师颂》:“苍生更始,朔风变楚。”
2. 北风,寒风。
三国 魏 曹植 《朔方》诗:“仰彼朔风,用怀 魏 都。” 唐 长孙佐辅 《关山月》诗:“拂晓朔风悲,蓬惊雁不飞。”《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一日,正值隆冬天气,朔风凛冽,彤云密布,降下一天大雪。” 徐迟 《祁连山下》:“十月下旬,傍晚。塞外早已天寒地冻。戈壁滩上,朔风怒号。”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
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对姜维北伐,而宦官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后司马昭五道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
一代名将号称蜀国的战神就这样陨落了。
老师的起句“朔风穿谷荡如军”,把吹过峡谷、穿过峡谷的“朔风”比喻成军队是很形象的说话,这是通感的写法。承句“向敌神兵盛勇临。”承接起句,描写了姜维率领的蜀军讨伐魏军时就像是天降神兵一样英勇冲锋陷阵杀到敌人魏军的跟前。历史上有名的晋王有三国时期晋王司马昭、司马炎、两晋时期晋王司马睿、隋朝晋王杨广、唐朝晋王李治、李克用,宋朝赵光义等。所以老师写的“晋王”应该是指司马昭、司马炎。
司马懿有两个儿子,老大为司马师,老二是司马昭。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儿子,也就是司马懿的孙子。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赘阉遗丑”,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为子尚),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为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次子、晋景帝司马师之弟、晋武帝司马炎之父。司马昭早年随父抗击蜀汉,多有战功。累官洛阳典农中郎将,封新城乡侯。
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即晋武帝(265年-290年在位)。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景帝司马师之侄、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 。咸熙二年(265年)袭父爵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改元泰始。
那么历史上有一句话传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又是什么意思?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见于《汉晋春秋》。
《汉晋春秋》载,魏帝曹髦在位时,大将军司马昭专权,图谋夺取帝位。魏帝曹髦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来"形容其野心。后人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比喻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该成语多作分句或独立成句,也作定语。含贬义。也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见""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
这个问题就不在此展开论述了。
接着老师诗又曰:“晋王铁岭山中惧,天水关前蜀汉神。 ”也是承接承句而得来进一步层层推进,因为承句说姜维率领的军队犹如天降神兵讨伐魏军,这次的事件应该是指姜维在铁笼山围困司马昭,并斩杀两员魏国名将,他是如何做到的? 此时的魏国派晋王司马昭为应战的大将军率军迎战,但魏军又哪里知道蜀汉的姜维率领神兵主动讨伐到魏军跟前并把魏军围困在铁笼山!魏军晋王很慌张,那是实情。要说这次大战的故事,还真的需要了解历史。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派赵云去偷袭天水,结果遭到了姜维的伏击。两人在一起,不分胜负。
原文中并没有说赵云败,赵云是因为另外两路军夹攻,选择的突围而出。而此时的赵云,年纪都快到七十了,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雄风。此时他的战力比巅峰时期至少下降一半,估计此时的赵云,也就一流水平左右,早就不是超一流了。而且在回到阵营后,赵云只是夸奖姜维的枪法和其他人不同,并没有夸奖姜维的武功。可见,赵云完全是因为姜维的枪法与他人大不相同才打平的,给赵云点时间,姜维不一定能落得好处。
也是在第一次北伐时,姜维和张翼打平,被王平和张翼联手打败,有后人怀疑姜维的战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是另外一回事。
再看铁笼山之战时,张翼和徐质公平对战,几个回合不到就被击败了。由此可见,就算是姜维和徐质对阵,一时也占不到好处的,毕竟当年姜维也是打不赢张翼的!而我们从姜维的话语中,也能感觉出他对徐质的态度。但毋庸置疑姜维投奔蜀汉后,被诸葛亮重用,这说明姜维是有相当实力的一员猛将,也曾经与七十多岁的赵云打过平手,虽然赵云老了,但赵云毕竟是第一流中的高手中的高手,即使赵云的武功有所下降,能与赵云打成平手,那也是非常厉害的
。
姜维和夏侯霸在讨论作战时,问到,徐质太勇猛,应该怎么抓他?要是姜维真有实力信心打败徐质,他何必还要问这种问题呢?直接硬刚不就是了?想必姜维也是看到张翼败得这么惨,短时间内也没啥好办法机会打败徐质,所以决定用计抓获徐质。
最终,姜维以木牛流马运粮,引诱徐质前来劫粮,趁机伏击,大败徐质。而在徐质逃亡过程中,人困马乏,又突然遇到姜维杀出,座下战马被姜维刺中,
徐质战力不输于姜维,姜维在正面作战中不一定能够击杀徐质,所以他想出了这个伏击之战法,后来徐质急于逃命,精疲力尽,大惊无措,才最终被姜维给成功拿下了。
姜维的武功是要高于郭淮的,但这并不是他能成功击杀郭淮的理由。事实上,在此战中,姜维是被郭淮给击败了,在被郭淮追杀的过程中实行了反杀!
当时姜维把司马昭围困在了铁笼山,并邀请羌王派兵相助。郭淮率军前去救援,先是击败了羌兵,并成功劝降羌兵,带着他们去到了姜维大营。由于郭淮军队夹杂在羌兵之中,突然杀出,蜀军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被打得大败。姜维当时身上连趁手武器都没有,只拿着一张没有箭的弓就慌忙逃走了。而郭淮见姜维逃走,也是穷追不舍,两人的交战就发生在追击途中!
姜维先是虚射十余箭,延缓郭淮的追击速度,当郭淮确认姜维没有箭时,干脆直接搭箭射姜维了,结果姜维顺手接住了箭,反手一箭就把郭淮给射下了战马,最终郭淮不治而亡。说实话,从姜维杀死郭淮和徐质的这两件事情来看,他可一点也不轻松啊!杀死徐质这一场,姜维完全是以智谋取胜,而郭淮这一场,有人说完全是运气啊,说明不了实力的。对此,我不太赞成,两军交战,不光拼的是武功,还有智慧,就像擂台上散打冠军,即使是第一流的高手也有失误的时候,就看最终谁能坚持到最后,同时也看彼此的耐力和智慧与谋略。一句话古语:“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败了就是败了,说明败者的实力不济,胜者略胜一筹。再说,胜败有时候是很意外的,一个疏忽大意,就能导致失败是常有的事情。更不要说功力和经验稍微欠缺一点的人了。姜维能在蜀汉军队里有很高的威望,也足见老师把姜维率领的军队能围困魏军在铁笼山,并斩杀司马昭手下的两员勇猛的战将,突出姜维的军队是神兵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接着老师又这样进一步诗语“齐唱临江千古事,孤城夕照万霞琛。”采用比兴的写法突出双方士气的对比的情况,一强一弱。无疑姜维率领的军队取胜后,胜利的一方在江边齐唱歌颂千古一战的胜利,军心大振,军队高歌。另一方的司马昭率领的军队突围回到孤城坚守,仍然被蜀军围困。远看夕阳照射在孤城上,魏军军士的头盔铠甲在夕阳中反光,犹如珍宝反射万道霞光。这种比兴的写法无疑非常生动传神。
转句“当年烽火埋尘土”,回顾历史上这次战争,当年的这场战斗,又有多少英雄与军士在烽火岁月里犹如尘土灰飞烟灭。结句“匡像姜维立献文”匡扶国家的同时也匡正了姜维这样的猛将形象立下碑文记载这段历史而成文献史料。讴歌了姜维的历史功绩。
整首起承转结自然,起句采用通感的写法,生动逼真再现了这场战争的背景,语言生动传神,承句自然衔接起句,深入描写了姜维率领的军队围困了司马昭领导的魏军,蜀军十分勇猛。对仗句对的十分工稳规范。描述了这场战争的战况点评。结句讴歌了姜维的史迹。
助推精华!问好老师。我不知道我这样点评是否与华人看到的历史史料是不是一回事?这只是我看部分的史料而依据诗语的内涵而推测的。如有不妥当之处,还请华人老师斧正。
|
|